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古代寫的送別詩

古代寫的送別詩

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漢族詩歌。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古代寫的送別詩,歡迎查看!

古代寫的送別詩

1、《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着。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黲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襟。

4、《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5、《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6、《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7、《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8、《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9、《別離

唐·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樽酒,恥為遊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歎。

10、《金陵酒肆留別

唐·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11、《於易水送人一絕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12、《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3、《謝亭送別

唐·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4、《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高適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聰。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北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15、《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6、《賦得暮雨送李曹

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17、《送別詩

隋·無名氏

楊柳青青着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古代的“折柳”送別習俗是怎麼來的

在中國古代,春暖花開的時節也是古人頻繁遠行的時節。在交通不便、路途多險、前程難卜的古代,每一次出行其實都意味着生離死別,所以古人特別重視送別。古人送別時如何表達對遠行人的祝願?“祖餞”是怎麼回事?上路前為什麼要“折楊柳”相送?為什麼説“折柳”送別是因為取其諧音“留”的説法欠妥?

“祖餞”——先秦時期屬“行祀禮”

東漢鄭玄注曰:“將行而飲酒,曰‘祖’”

如果評詵古代最有名的“送別”,唐朝詩人王維送別友人元二無疑應名列前茅。有一年春天,王維在渭城客舍中設宴,請即將遠行的元二喝酒,還寫下了著名的離別名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請酒送行,古謂“餞飲”,是古代最為常見的一種送別方式,至今仍流行。這種送別方式一般在遠行者上路前舉行,最早源於先秦時已流行的一種叫“祖”的風俗。所謂“祖”,原本是出行時祭祀路神的行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稱:“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後來乾脆將送行喝酒稱為“祖”,東漢學者鄭玄即稱:“將行而飲酒,曰‘祖’。”

“祖”,又稱“祖行”,在先秦時屬“七祀”(或“五禮”)之一,為“行祀禮”,時人出行必不可缺。行祀禮是怎麼形成的?據説與黃帝之子纍祖有關。纍祖遠遊時死於途中,於是人們為他舉行了路祭活動,後來路祭逐漸流變為以餞行為主要內容的送別民俗,纍祖也變身為“行神”。

“祖行”頗為講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多在驛館內或路邊設帳,擺上酒筵,稱為“祖帳”,也稱“祖餞”、“祖席”、“祖筵”等。這種送別方式在唐朝的文人中間特別盛行,張籍《送友人盧處士遊吳越》詩,記述的便是他為將去今江浙一帶旅遊的好友盧處士而搞的送別活動,時已“春草上高台”,張籍在驛站的`樓上擺了一桌酒菜:“羨君東去見殘梅,惟有王孫獨未回……風滿驛樓潮欲來。”

李白的《留別金陵諸公》詩記述的則是他當年離開南京時南京友人在白下亭為他送別的情況:“五月金陵西,祖餘白下亭。欲尋廬峯頂,先繞漢水行。”其實,只要有朋友遠行,不論是遊玩、回鄉,還是赴任、卸任、遠征,古人都會“祖”一下。劉禹錫的《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絳州》一詩,就是他為皇甫少尹到山西任職而搞的送別活動:“祖帳臨周道,前旌指晉城……”

不只民間送別流行餞飲,皇家也這樣。如唐朝,最有名的一場祖筵是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搞的,時兵部尚書張説要去西北(朔方)巡視邊防,李隆基召集了朝中文武大臣都來與張説餞飲。唐徐知仁《奉和聖制送張説巡邊》詩説的就是這件事:“北闕紆宸藻,南橋列祖筵。”

“折楊柳”——漢代已形成的送別風俗

《送別詩》雲:“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古人出發前,送人者會把遠行人一直送到路口,並要折枝相送。所謂“折枝”,就是折取路邊的樹枝花草什麼的,送給遠行人,雖然是隨手之物,但“禮輕情意重”,寓意深刻。

在春季送別,最流行的是“折楊柳”。“折楊柳”是古代社會生活中最有格調的風俗之一,這種風俗是怎麼產生的?有人從“柳”諧音“留”上分析,認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其實這種説法欠妥,如果被送人的家不在此地,或是不歸之離別,可以這樣理解為是留對方多呆些日子,但如果對方有歸途,這樣分析就矛盾了。

“折柳送別”風俗的形成,與時節和柳本身均有關係。柳樹是中國古老的原產樹種之一,生命力極強,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樹的主力樹種之一,路邊河畔都可見到柳樹。古人送別親友,從路邊生機盎然的柳樹上折一枝柳條相送,就是希望遠行人能像楊柳一樣,很快適應,隨遇而安。

折柳送別與古人的辟邪訴求也有密切的關係。對遠行親友最好的祝語是“一路平安”,但路途艱險,難免會遇到麻煩,古人認為這是邪氣侵擾,路鬼作祟,如何辟邪驅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帶上辟邪物。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裏皆具驅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風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柳》引《術》稱:“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所以,送別時折柳寓意很明白,就是祝遠行人路上平平安安。順便説一下,折桃枝不用於成人單獨出行,而用於帶孩子出行,古人迷信“鬼畏桃也”,認為桃枝對孩子的保護功能比柳枝好。

細究“折柳送別”的最早源頭,或許在先秦。先秦時楊柳已與出行有了文學上的關聯,被賦予了一種感情。《詩經·小雅》中有一首《采薇》詩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折柳送別”流行於漢代,記錄漢代都城長安和畿輔地區地理狀況的古籍《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城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當時送人一般送至灞橋分手,其情其景往往令人肝腸寸斷,所以《開元天寶遺事》中有這樣的説法:“長安東灞陵有橋,來迎去送,皆至此橋,為離別之地。故人呼之為‘銷魂橋’。”

南北朝時期,“折楊柳”之俗已風行各地,南方與北方都出現了以“折楊柳”為題目的詩文。如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有《折楊柳》:“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在北朝,則有《折楊柳歌》(其一):“遙看孟津河,楊柳鬱婆娑……”

隋唐時期,“折柳相送”已成為古代中國文人贈別的普遍現象。其中有一首作者不詳的《送別詩》這樣寫道:“楊柳青青着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因為折柳相送盛行,在當年送別最集中的灞橋,附近的柳樹條都被隨手摺光了。因為無法折到長柳枝,唐詩人孟郊《橫吹曲辭·折楊柳》詩中只好解釋道:“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為此,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其七)呼籲:“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標籤: 送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xxm02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