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英語作文 >高中英語作文 >

融洽師生關係,激發學習興趣 (中學英語教學論文)

融洽師生關係,激發學習興趣 (中學英語教學論文)

--淺談尊愛差生與教學效果的關係

融洽師生關係,激發學習興趣 (中學英語教學論文)

興趣是人們對客體的,特殊的認識傾向和情感狀態,通常用“喜歡”“願意”“樂意”等詞語來表達感興趣的客體。學習興趣是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即教育家們常説的“樂學”。教育家斯賓塞主張:“教育應當是快樂的,快樂的情感狀態有利於學生的智慧活動”,愛因斯坦認為:“在學校裏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動機是樂趣......”。因此,學習興趣是形成學習動機的內驅力,它會使學習者求知慾變得更加持久和專注,會使學習者改變學習心態,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

一、師愛是學生產生興趣的基礎

學生都有欲求獲得老師好評的願望,更期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喜愛、讚揚。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在老師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聽話”,並得到老師的愛,從而滿足愛的需要。然而,由於智力與非智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學生的發展參差不齊,我們有些教師便不能公正而冷靜地對待學生出現的差異,對好學生表現出熱情、耐心,對差生則表現出冷漠、厭棄。同樣是違紀行為,對好生的評價是“思維活躍”,對差生則評價為“不懂規矩”;同樣是回答不出問題,對好生不厭其煩地啟發,對差生則厭煩地敷衍。指責多於鼓勵,諷刺多於幫教,冷眼多於關懷的情形常伴隨着差生的學習過程,使他們對於一種緊張而焦慮的狀態中,欲求獲得老師愛的失落感使他們漸漸地與老師疏遠了,更不願和老師配合,逆反心由此而產生。這些學生採用調皮、惡作劇的方式來發泄情緒,故意用不完成作業或破壞課紀的方式讓老師難堪。從不喜歡這位老師發展到不願學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正所謂“愛屋及烏”。如,某校一位多年從事畢業班教學工作的老教師,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參加市區統考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近幾年年老多病,表現出不冷靜和煩躁,以往的耐心幫教不見了,以往的熱情鼓勵沒有了,聽到的總是學生如何差。因此,該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十分緊張,上課秩序難以維持,課後作業難以收齊,輔導時學生總是七零八落,考試成績逐次下滑。據調查瞭解,出現難以維持、難以收齊、難以補齊的根本原因是:學生厭煩這科的學習,有的甚至乾脆放棄了這科學習。學生談道:“這個老師常常是走到教育門口就橫眉冷眼的,還説‘看到你們鼻子眼睛都是氣’”......

假若學生和教師建立了一種友好合作的關係,而且共同承擔責任和解決問題,會是以上的結果嗎?因此,師愛是師德的核心,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態度,也是感染培養學生熱愛情感的最佳手段。只有在熱愛學生的基礎上關懷、理解、尊重學生,才能增強學生的向師性,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併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師愛是學生產生興趣的基礎,是促使教學效果良好的前提條件。

二、尊重學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其主體作用能否發揮,主體地位能否體現都與教師是否尊重學生有密切的關係。所有學生的心靈都向往美好,其本性也是積極向上的,並都有其各自的閃光點。因此,相信學生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是學生主體作用能否發揮的關鍵。

可現實中,有的教師遇差生違紀時,往往不留情面,説一些有辱學生人格的話,甚至公開揭學生的短,用嘲諷的口吻指責學生,更為甚者是將學生最忌諱的家族糾紛公諸於眾,使差生抬不起頭,不是沉默冷對就是憤慨地與老師頂撞後走開。如,有位差生在一次單元測驗中出乎意料地考出了好成績,老師卻不問青紅皂白説是學生偷看別人做的,這位差生當時並沒多説,只是含着淚走開了。但從此這位差生對該科的課不認真聽,該科的作業不認真完成,到期末考試時成績比以前倒退了三十多名。教學是雙邊活動,需要師生的密切配合,像這樣緊張的師生關係,還有什麼配合可言呢?由於教師對學生的不尊重不信任,導致了學生的心灰意冷,還有什麼學生主體能動作用的發揮呢?至於學習興趣的激發那更是不可能。

又如,有一位差生上課時看課外書,老師發現後雖用眼光示意他不能看課外書,但該同學仍繼續看,於是老師便在講課的同時走到那位同學身邊,又極其自然地用手示意地停止看書,下課後這位老師把上課看書的這位同學叫到辦公室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幫教。此後,這位同學不僅再未出現上課不專心的情況,而且還積極思考,舉手發言特別踴躍。自尊心是學生心靈中的敏感點,這位教師不當眾批評學生,實際上是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事後老師又與學生交談,促進了師生關係的融洽,其結果是,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換來了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激情。所以,尊重學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是確保教學效果良好的重要途徑。

三、教師的期望是學生興趣產生的內動力

期望即預期要達到的的效果或目標。就教學雙邊活動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給學生提出目標,是激勵其成功斬手段。

差生同其他學生一樣,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就本質來看他們也有獲得成功的願望和需要,全憑教師的啟發、誘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差生應抱有積極的期望和要求。學生的願望和要求一旦得以激發,能動性便自然地表現出來並以極大的興趣參與教學活動,在獲得成功的體驗之後,自尊自信感促使他進入到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良性循環中。如,有位差生完成作業常常是字跡潦草,準確度差,可在半期家長會前的一次作業他卻一反常態地認真完成了作業,老師已揣摩出這位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家長到校開會時老師不告狀。這位老師抓住這一教育時機,於是在該生的作業本上批了一個大大的5分,同時批註:“作業有顯著進步,望持之以恆,有志者事竟成,相信你一定會學好!”緊接着在評講作業時老師再次表揚了他。老師的表揚和期望,使這位聽慣了指責的差生低下了頭,熱淚奪眶而出。從此,完成作業情況與以前相比判若兩人,該學科學習成績也由以前的不及格躍到80多分。因此,教師要注意密切師生關係,發揮師愛效應,特別要厚愛差生,並對他們寄予良好的期望,這將直接影響着學生的發展。

然而,有的教師常常對差生過急的評價,説什麼:“反正你都不想學習,乾脆回家算了,免得影響別個”“你真不是學習的料”,“真是不可救藥”“朽木不可雕也”......對差生的種種片面評價其結果是,給差生心靈投下了陰影,使他們更為頹喪,對學習更加厭倦,自卑感愈加強烈,既無學習信心,更無學習興趣可言。

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認定和期望屋子關重要,只有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潛在能力,嚐到能力發揮的愉悦之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變被動學習為“樂學”“願學”“喜歡學”。所以,教師的期望是學生興趣牟產生的內驅力,是促成教學效果良性循環的關鍵。

綜上所述,學習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常使人感到枯燥厭倦,這就需要情感的感染。而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學習活動中能推動對新知識的探求。教師只要對差生傾注真誠的愛,差生就會在師愛情感的感染下產生學習興趣;教師對差生由衷的尊重與信任,就會使差生在師愛的情感趨使下充滿激情地學習;教師對差生寄予成功的期望,就會使差生在學習激情的推動下信心十足地學習。

總之,師生關係融洽與否直接關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對教學效果好壞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只要我們潛心地用科學方法育人,不懈地用科學方法教書,教書育人將會取得顯著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ingyuzuowen/gaozhongyingyu/w0gk9o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