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行政公文 >報告 >

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通用8篇)

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通用8篇)

在某一情況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時,我們需要調查清楚情況,並根據調查情況撰寫調查報告。現在你是否對調查報告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通用8篇)

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 篇1

一、標題

關於當地民眾過春節有哪些習俗的調查報告

二、調查目的

調查本地過年有哪些民俗、活動,瞭解這些民俗的由來,體會人們過年時的喜悦心情和歡樂祥和的氣氛。

三、調查時間

20xx年寒假期間

四、調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形式,詢問長輩。

2、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觀察周圍鄰居的舉動,體會春節民俗。

3、查閲資料,瞭解春節民俗。

五、調查全過程

1、除塵——寄託着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祈求

臘月二十四這天,爸媽早早把我叫起來,我們一同打掃衞生,房間裏外徹徹底底清掃一遍。我問爸爸這時為什麼要打掃?

爸爸告訴我説: “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除塵就是除陳布新,其用意是 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進行年終大掃除。於是我自己也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掃好後我趕快去鄰居家一看,他們也在忙忙碌碌的大掃除呢。

2、備年貨——顯示過去一年好收成,大家都富裕了

家家户户都磨粉蒸糕、炒花生蠶豆、自制酒釀、醃魚臘肉、殺雞宰羊;菜市場里人山人海、非常擁擠;超市裏人頭攢動,收銀台前排起了長龍,好一派豐收年的景象!

3、貼春聯、“福”字——寄託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臘月二十九這天,吃過早飯,我就和爺爺忙着貼春聯和福字。

爺爺告訴我説:“‘福’字要倒着貼,意義着‘福’到了”。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4、吃年夜飯——表示全家團圓

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相互敬酒,邊吃邊樂,談笑風生,其樂融融。聽媽媽説在當晚的菜餚中,必須有魚,而且魚不能吃光,要有剩餘,表示“年年有餘”的意思。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還要守歲呢!

在守歲時備了很多的糕點瓜果,而且都有説法,都是好口彩:吃蘋果(平平安安),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5、放爆竹——爆竹一響,表示舊年已過去,新年來了

十二點的鐘聲剛敲響,爸爸就去點響了鞭炮,“啪”“啪”……聲音真大,我趕緊捂住了耳朵。

大家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除夕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6、拜年——互送祝福,互增感情

初一那天,我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就去拜年了。我挨個給長輩們拜年,祝他們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長輩們也給我拜年,都祝我學習進步、快樂成長,還給了我許多的壓歲錢,我非常高興。

據資料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五、調查結論

我們當地過年的這些民俗,其實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未來的美好祝願。我也充分相信: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 篇2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另一名稱為“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目,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風俗習慣,許多相傳至今。

關於過年還有一種傳説。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除夕這天從海底爬上岸傷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門上貼大紅紙,燃放能發出劈劈啪啪響聲的竹子,把“年”嚇跑了,人們再也不用四處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髮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主要有:

1、臘八粥:臘八這天,不管富人和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是過年的前奏。這天之後,人們就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衞生,佈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2、祭灶神:臘月二十三,人們供紅燭、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掃塵:臘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終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接新年的到來。

4、貼春聯:春節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表達人們迎新納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5、貼年畫: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泉於“門神。”各種彩色年畫,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發展到現在,月曆和年畫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掛曆。

6、倒貼福字:人們用福字來表現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倒貼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歲踩歲:除夕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重要時候。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別換新歲。俗稱“熬年”,在年夜飯之後,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8、年夜飯: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團圓飯。寓意着全家團圓。

9、壓歲錢: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給人們帶來歡娛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與年夜飯一樣,最能體現年味兒的春節習俗。拜年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

12、逛廟會、觀社火:廟會上,人們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還有各種小吃和傳統節目: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13、包餃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餃子的形狀象元寶,意味着包住福運,象徵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節吃“湯圓”,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時期的過年方式

下面由我來當小記者,分別採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是怎麼過春節的。

1、 爺爺奶奶兒時的記憶。

小記者:“請問爺爺小時候過年吃什麼?”

爺爺:“我小時候,過年只能吃黑麪饅頭,最好的情況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塊白麪饅頭。”

小記者:“啊?那麼不好!怎麼不吃點麪包什麼的。”

爺爺:“那時窮呀!哪像你這麼富有,還有地主要來收税呢!”

小記者:“那過年放鞭炮嗎?”

爺爺聳聳肩:“也放鞭炮,但是隻有一小掛,沒有現在這樣五彩繽紛的煙花。”

“那你們過年有壓歲錢嗎?”小記者好奇地問。

“當然沒有了,都沒錢吃白麪饅頭,有什麼壓歲錢呀!”奶奶插嘴説,“那時候呀,我們過年都追着大人磕頭,只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記者:“沒有壓歲錢還要拜年嗎?”

爺爺説:“當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牀,先給長輩一一磕過頭,才能吃飯呢!”

“我的媽呀!我可不要回到舊社會!”小記者驚呼到。

2、 爸爸媽媽兒時的過年方式

小記者:“請問您小時侯吃什麼呢?”

爸爸:“我小時候,因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過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還可以吃到香噴噴的肉呢!”

“哇,那麼好,比爺爺奶奶可強多了!”

“那當然,舊社會正在一點點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經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樣,我接着問道:“那你過年玩些什麼呢?”

“過年可是我們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揀許多的鞭炮回來,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説。

“為什麼不買成串的新鞭炮回來,那不是玩得更爽嗎?”我問道。

爸爸的情緒開始失落起來,“那時大人怎肯花這個錢呢!他們覺得花錢給我們買炮是一種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壓歲錢?”我問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説。“已經很不錯了”媽媽插話説,“我小時候,奶奶讓磕頭,一次才給2元呢!”

“那你們的年有什麼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媽媽説,“我們小時候,快過年時,會上街買漂亮的年畫送同學;大人們都休息下來了,在一起耍獅子、舞大龍、劃旱船、踩高蹺……大人玩得熱火朝天、紅紅火火,我們跟在後面,一路吃着、笑着、鬧着,別提多開心了,可惜你現在看不到這個場面了。”媽媽一連串説了這麼多,我真擔心她會喘不過氣來,饞得我呀……

看着我有點失落的表情,媽媽又説:“還是你們幸福,我小時侯,為了能吃上肉,媽媽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饞狗,圍着媽媽,只等着香噴噴的肉出鍋,好有大骨頭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們現在過年,可以隨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壓歲錢也比爸爸媽媽小時候多,坐在家裏用手機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強多少倍呢!但是,在娛樂的過程中也失去了許多的年味兒和樂趣。

通過調查,我發現:傳統文化習俗正在一點點消退,新的過年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其實,春節的一些傳統文化習俗不應該被我們丟掉,有了它們,我們的春節會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 篇3

【調查人員】

xxx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調查地點】

xxx鳳翔鎮

【調查方式】

實地調查 尋訪老人 查閲資料

【調查目的】

為響應學校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我們對家鄉春節文化民俗民風展開了調查,通過此次調研,我們對xxx農村春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並形成文字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人們對年俗的關注,同時也為文化流失敲響警鐘。

【調查內容】

xxx農村新年習俗和禁忌

【前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千百年來在每一個華夏子孫心中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異。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亞市過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餃子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 重慶地區,新年第一餐吃湯圓,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遠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的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麪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從小生活在xxx,記憶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餃子。除夕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餃子形似元寶,所以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裏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裏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的在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中國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為各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畫卷。下面就是我們調查的xxx地區年俗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概況。

在xxx地區正月期間的飲食有着豐富的含義,臘月初八,我們稱為“臘八”,在這一天早上,我們要吃臘八粥,教育後人不忘勤儉。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稱為“辭灶”這一天要吃水餃,大掃除,祭拜灶王爺,來保佑新的一年裏豐衣足食。臘月二十九清晨上墳祭祖,去上墳的都是家裏的長者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 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願,祭祖一般沒有女性這是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除夕即大年三十,這一天就是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和福字,xxx農村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裏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貼春聯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張貼紅色春聯。除夕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菜餚中必須有魚預示着年年有餘。守歲,在十二點時吃餃子,燃放最長的鞭炮,接財神。春晚成了全國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餃子,吃過早餐開始走訪拜年,這是小孩最高興的一天可以收到壓歲錢。大年初一有個禁忌就是不能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正月初三稱為莊稼會,如果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裏就會五穀豐登,糧食滿倉。初五被稱為元寶日,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裏會興旺發達,財源滾滾。初七被稱為“人七日”這一天吃麪條預示着大人小孩會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正月十五,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稱上元節,有觀燈吃元宵的習俗,所以我們都叫元宵節。

在我的家鄉還流傳着這樣一種説法,正月禁忌剪頭髮,據説剪頭髮方孃家舅舅,意思是正月裏剪頭髮對自己的舅舅沒什麼好處,記得小時候媽媽就不讓我剪頭髮,現在我長大了,社會也進步了也就沒有這樣的做法啦。我還聽説在xxx地區正月裏做媒也是不允許的,做媒有自找倒黴的意思。同時新正月也不允許買鞋,買鞋與“買邪”同音也就是説把邪氣帶回家裏,是不吉祥的預兆。一個正月裏處處暗藏着年俗“機關”稍不留意就會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亂用針線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稱作縫破,意思是把過去一年裏的瑣碎和缺憾都縫補起來。

在家鄉的新年期間對天氣也格外關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氣都為晴,那麼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六畜興旺,反之災禍不斷。就這樣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經成為人們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豔陽高照,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這些再簡單不過的民俗已經潛移默化的成為人們的希望。在人們不知不覺遵循它的時候,也就產生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由此產生動力去創造生活創造幸福。

【結論】

這次調查報告讓我對家鄉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瞭解,我們系統地收集了xxx地區鄉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來激發更多的人,去關注年俗,關注身邊的普通文化,捍衞鄉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 篇4

一、調查目的

瞭解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過春節時的喜悦心情和歡樂氣氛。

二、調查時間

三、調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方式,詢問長輩。

2.跟爸爸媽媽打理家務,親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來。

四、調查內容

1、除塵

臘月二十四這天,媽媽早早把我叫起來,叫我和她一同打掃衞生,房間的裏裏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徹徹底底地清掃一遍。我很疑惑,問媽媽為啥打掃這般早哩?

媽媽告訴我説:“‘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不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除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掃庭院,疏浚明渠暗溝,撣拂室內塵垢蛛網,清洗鍋碗瓢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等。年前打春時,各家再忙也得趕在打春前徹底整理一下室內外衞生,立春後就不可在打掃了,防止把新春的財氣,新春的喜慶掃了出去。”

聽媽媽這麼一講,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個習俗寄託着人們除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2、貼春聯

臘月二十九這天,吃過早飯,我就和媽媽忙着貼春聯和福字。

“媽媽,‘福’字為什麼要倒着貼呢?”

“傻孩子,這是因為‘福’到來了。”

“媽媽,你給我講講貼春聯的來歷吧!”

原來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王安石“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説的就是這件事。每年春節,家家户户在門上貼上大紅豆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3、守歲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一家聚在一起守歲,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來。

爸爸説:“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我國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聚,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敍。”

在這個激動的時刻,我們邊看春晚,邊吃東西,談笑風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點響了爆竹,“啪”“啪”……聲音真響,我趕緊捂住了耳朵。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巴巴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説是古時深山裏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質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穿着新衣,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賀,稱為“團拜。”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拱手作揖,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一歲。

五、調查結論

我們的春節習俗豐富多彩,當然不止這麼幾種,但唯有一個是不變的,它承載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 篇5

調查目的:

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個節日都很高興。為了讓人們瞭解春節的民風民俗,特作如下報告: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調查地點:

自己家裏及鄰居家 親戚家

調查方法:

查書 查電腦 問長輩

調查結果: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年節是除舊迎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從臘月二十三已經開始。民間俗語有“二十三,祭灶官”這一天,遠在外面的孩子都要準備回家過春節了;“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 ,蒸饅頭;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餃子”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稱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餃子,放鞭炮。最令人興奮地是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春節聯歡晚會》上全國著名的主持人、相聲演員、演唱家等都會上台演出,給大家拜年。每當看到這樣的演出,我都興奮不已,我會一直看到節目結束。除夕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大年初一這天凌晨5點多鐘我們就起牀了,包好餃子先祭列祖,再給爺爺、奶奶送餃子、拜年,爺爺奶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然後,我們再去給街坊鄰居拜年。這天中午,全家人還會吃一次豐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孃家的日子。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孃家要盛情款待。“姑爺”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門的女兒則陪着久未見面的母親和姐妹們説説知心話。初二閨女回孃家的習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還會去姑媽家或姨媽家拜年等。

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燈會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因此,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近年來,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併成為我國人民的法定節假日。

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 篇6

調查背景及目的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乞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名族特色。 地分東西南北,我國各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風土人情,在春節習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點。

調查對象

1、區域:本次調查區域為重慶市東北部山區,以萬州、雲陽兩地的城鄉為重點調查對象。

2、人羣: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瞭解當地的春節習俗,調查人羣為當地居民,對人羣年齡等不再細分。

調查經過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實地調查方式,走訪萬州、雲陽兩地的城鄉,觀察當地居民在春節期間的行為,並向其詢問具體習俗。 調查的第一站是萬州區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時間是農曆臘月二十六,距離除夕大年夜還有三天時間。秦伯家剛剛喬遷新居,正在宴請賓客慶祝,當地人稱“賀房子”。

從秦伯口中得知,由於臨近春節,臘月裏許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擺酒席的人特別多,酒樓至少得提前一個月預定。另外在萬州王家坡地區,調查員走訪了幾家大型商場和超市,發現裏面都是人頭攢動,生意十分火爆。一打聽,人們都在忙着置辦年貨。給自己和家人買身新衣裳,給家裏添置些紅紅火火的裝飾品,買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飲料等。

第二站是萬州區郭村鎮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時間是農曆臘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後一天。王婆婆平時和老伴兒兩個人住在家裏,兒孫們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過年,兒孫們都從外地趕了回來陪老兩口歡度春節,老兩口樂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為年夜飯忙碌着,有説有笑,其樂融融。 第三站是雲陽縣濱江路張女士家,時間為農曆大年初二,張女士一家正準備出門去拜訪孩子的外公外婆。張女士夫妻二人提着為二老準備的新年禮物,簽着他們的女兒,樂呵呵的出了門。

最後一站是雲陽縣江口鎮某村居民黃先生家,是時間是農曆正月初六。黃先生一家基本結束了走親訪友,回到自己家裏,收拾收拾準備投入新一年的奮鬥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繼續努力前行。

此次調查共經十天,從節前到節後,觀察瞭解到了重慶市東北部地區居民在春節期間的習俗,為調查結論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礎。

調查結論

經過調查,關於重慶市東北部山區的春節習俗,得出以下結論:

1、該地區居民和全國所有羣眾一樣都十分看重春節這一重大節日。由於該地區的外出務工人員特別的多,尤其是在農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臨近新春佳節,許許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親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熱騰騰的年夜飯。

比較有特點的是,該地區居民十分看重除夕當天的午飯,菜品十分豐盛,豬頭肉、雞和魚是必不可少的。吃飯前會先在屋外點燃一掛爆竹,在屋內飯桌旁先燒幾張紙錢,桌上擺好三葷三素三碗飯三碗酒,請祖先來吃頓團圓飯,撤掉後才能開飯。相鄰的幾家人之間還會比比誰家更早開飯,搶個步步爭先的好彩頭。

2、當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節前一定會給自家祖先“上墳”,即除掉墳上的雜草,給墳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還會讓每一個成員都來添土,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同時乞求祖先的保佑。在過年的時候會給祖先燒紙錢、上香、放鞭炮、掛墳票,隨着經濟實力的提升,一部分人會同時在墳前放煙花。當地人十分看重風水玄學,據説明年是閏年,閏年不能動墳,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燒些紙錢之類的。

3、該地區居民在尊重傳統的情況下也會有些變通,比如説守歲,現在很少有人會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會等到零點鐘聲響起,燃放過爆竹煙花過後便去睡了。聽説先前當地還有在零點時放十二個大炮仗的習俗,由於安全係數實在太低,出現過很多起被鞭炮炸傷的事故,這個習俗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繼續堅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這一天會有很多的忌諱,不能説不吉利的話,不能做不吉利的事,總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為新的一年求個好的開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這一天,家長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牀,那樣不吉利,很多家長會在睡覺前叮囑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懶覺的小孩兒家長可就沒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罵,只能由着他了。

5、在該地區走親訪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孃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隨着父母去拜見外公外婆。從大年初二開始,大家便忙碌着走親戚了。為了避免客人來了主人卻走親戚去了這樣的尷尬情況,一般會約好某一天去某人家裏拜年,這樣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當然了,壓歲錢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長輩給晚輩給壓歲錢,晚輩也會給長輩錢,但不叫壓歲錢,只能説是晚輩的一點心意,孝敬長輩的。如果初次帶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話,幾乎會收到所有長輩的壓歲錢。初次隨父母走親訪友的嬰兒也一樣,不光長輩給,已經工作的哥哥姐姐也會給壓歲錢。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的春節習俗和全國其他地方的習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節討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為新的一年做個好的開始,寄託了人們對將來的希望,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 篇7

我的家鄉濟南又稱泉城是山東省的省會,因泉水滿城而得名。但是這次要介紹的不是濟南的聞名遐邇的泉水而是我們過年的習俗。其實過年這個概念指的不只是大年三十這一天,而是從大年三十之前的“小年”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十五。我將從年前、年中、年後,來講述濟南的過年習俗。

首先是年前。年前指的是從小年這一天開始到過年的這一段時間。過小年我們又叫送灶,據老人們説老年間的講法是灶王的權力很大,不但管千家萬户飯碗的稀稠,還管人間的善惡禍福,如果觸怒了他,便要上奏天上玉皇降禍人間。因此,每逢過年過節,都要用大魚大肉好酒供奉,燒冥幣填實他的腰包。所以在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準備象年三十一樣豐盛的酒菜好好吃一頓,我想這就是過小年這個名稱的由來吧。當然了,我們家是在城市裏已經沒有了傳統山東人往灶上帖對聯的習俗了,只是大家找個理由一起聚聚。而且這一聚不是白聚的,因為小年之後的第二天(年二十四)就是我們要大掃除的日子了。

從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各家各户在送灶以後就開始進行大掃除置備年貨了。大掃除的時間長短要視房子的大小而定的。爺爺奶奶健在的時候我們一般去他們那裏過年,我們總是先給他們屋裏屋外打掃乾淨,忙活完了以後再打掃自己家。因為這次的掃除一定要徹底,連牆頂什麼的都要掃到,所以會持續1-2天的時間。掃除之後就是置備年貨的日子。

我記得小時候並沒有什麼超市、大賣場的,所以用的年貨一般從濟南一個四里山的地方買。用的年貨幾乎是每家的男人出去買的,由於四里山熱鬧所以每年我也都跟着,主要是買些家裏給小輩的禮物玩具,給長輩送的衣服鞋帽。對了,還有春聯、福字、擺設、鞭炮、新衣服。用的年貨只是年貨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當然是過年的重頭戲,食物!由於過年的時間長又沒有人再賣菜了,所以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把所有的食材都買好。雞啊、魚啊、菜啊、糧食啊、油啊都是十幾斤,幾十斤一買的。冰箱裏能放多少就放多少,放不了的就放在儲藏室裏。山東天冷,每家每户都有儲藏室,這樣才可以保證買回來的東西不會凍壞(天這麼冷,腐壞的事情就更不會發生了)。用的吃的都買好以後就開始做吃的年貨了。

這吃的年貨花樣繁多,待我慢慢回憶慢慢道來。

第一樣,香腸,別看這香腸看起來黑不拉及的沒什麼相貌,但是吃起來香味十足回味悠長。做它需要用七成的精肉,三成的肥肉,放大料醬油喂制一天。等顏色都透進肉裏以後,拿一個漏斗在漏斗的一頭套上腸衣,將肉放入漏斗中用筷子一點點將肉塞入腸衣中。肉不能塞的有空氣,但也不能塞的太緊以免將腸衣擠破。做完了以後要放到户外背陽的地方晾,而且一定要是小年以後才能晾,估計是因為這個時候才夠冷肉不會壞吧。等個五六天吧香腸差不多就晾好了,吃的時候放在籠屜上蒸熟就可以。一般香腸還會作為禮物,街坊鄰里的互相贈送,你嚐嚐我家的,我嚐嚐你家的各取所長等到來年再改進。 這個東西年年灌,今年草莓奶奶搗鼓了30斤的香腸,現在就開始沒事吃一根,意猶未盡啊。

 

第二樣,臘八粥,剛開始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回家問了父母以後才知道,這臘八粥就是我們山東的八寶粥。這八寶粥用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紅棗、花生、不知道名字的大紅豆、大米這八寶熬成,喝的時候小孩們還喜歡放點糖這樣更好喝。

第三樣,臘八蒜,在臘八這一天除了要熬臘八粥以外還有一個重頭戲是醃製臘八蒜。這蒜在這一天醃也有一個講究,説是因為在其他的日子醃蒜醃出來的蒜都是白色的,而只有在臘八這一天醃出來的蒜是綠色的。大人們將前幾天從市場上買回來的新蒜在臘八這一天放到罈子裏倒上醋什麼的(再有什麼我就忘記了)蓋上蓋子,這裏面是絕對不能沾生水的,沾水就壞,所以吃的時候先要把筷子擦乾才能撈蒜。這是過年時候吃的鹹菜之一。

第四樣,蘿蔔乾,這是在過年時候吃的另一樣鹹菜。做法是把青蘿蔔切成一指半寬、一指長的條狀,洗好、晾乾,再在每條蘿蔔上抹辣椒粉、自然粉、五香粉、鹽等等不同香料然後放在户外,隨吃隨拿。洗洗就好,這時的蘿蔔已經完全沒有了辣味只剩下蘿蔔的香氣。我很喜歡吃。

第五樣,炸貨,這是一個統稱,其中的花樣其實有很多,包括翻花、饊子、麻花、藕合、茄合、炸肉。翻花的做法是將面壓成薄面餅,切成一條條長方形的條,在每條的中間切三條縫,將麪條的一頭從中間的那條縫中翻出來放在油裏炸就行了。其他兩種東西估計都有賣的,就不細介紹了。濟南出藕,所以藕合也就成了濟南人過年風俗裏不可缺少的一個美食,做時先要將藕切片,在每兩片藕中間放入由肉與韭菜等東西做成的餡,再將塞進肉的藕裹面放油裏炸,出鍋。茄合的做法類似,就是將藕換做茄子就是了。炸肉沒什麼可以多説的,這些東西現在過年我婆婆家,孃家都會做很多,不過我婆婆做的要比我媽媽做的種類多,婆婆還會做面魚之類的。

第六樣,蒸饅頭。饅頭雖然是山東人的主食,但是過年時候蒸的饅頭是不一樣的,裏面要放進一定的糯米麪讓饅頭軟糯香滑,而且一定要放在木模子裏做出一個形狀。那些形狀大多是兔子、魚、蓮花與福童,很小的時候家裏還這麼做,到了初中後就改成做個大饅頭上面放很多棗之類的,簡單化了,主要是開始有賣的,直接年前買好現成的留着過年了。

第七樣,蘇鍋。這又是一個美食,但是做法很煩瑣。先要找來一個大鍋,在鍋底放一層白菜一層香料,一層藕一層香料,然後再放一層肉一層香料上面再撲一層魚一層香料,一到兩隻雞一層香料,而且每層的中間一定要放煮熟的花生、黃豆做間隔。其中的東西根據自己的喜好可以增減,但是擺放的順序是一定不能亂,這樣菜的滋味才能一層一層滲透下去,最後產生一種難以言寓的美味。再將鍋內放水,大火燒開,調小火煮一整天。煮好以後放在户外,等過裏的水都成膠制了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用刀子切下一大塊放在盤子裏吃。雞中有魚,魚中有雞,葷中有素,素中有葷,滋味絕了。我到現在逢年過節都讓我婆婆準備材料做,我特別喜歡吃這些。

到這裏,在我記憶中年前要準備的東西就基本齊了。隨着人們一邊置備年貨,除夕就一天天的到來了。除夕這天早上各家人就要到今年過年的地方聚在一起,小孩子吃備好的炸貨,男人們在聊天、忙活貼年畫、掛鞭炮什麼的,女人們就在廚房裏聊天包餃子。這一天人們一般中午不吃飯,中午就吃點備的年貨,晚飯是最主要的。晚飯上,除了年貨的大集合還有很多的雞鴨魚肉。老人上主座坐好,小輩們按輩分依次入座。如果過年的人多,一桌人坐不開就開兩桌。喝酒的男人們坐在客廳的一桌,女人與小孩坐在靠廚房一邊的一桌,這樣既不掃興又方便端菜,席間兩桌敬酒談笑好不熱鬧。到了12點就是該放鞭炮的時候了,一家人都到户外聽着鞭炮聲除歲。放好鞭炮以後就回屋裏吃餃子,山東的餃子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裏面有硬幣,吃到最大面值的人來年會有最大的運氣,大家都喜氣洋洋。吃過餃子,大家也都喝的差不多了,桌子簡單一收拾就上牀睡覺了。這是年中,等到了第二天就開始拜年。

山東拜年也不是隨便拜的, 大年初一,這是大家拜年的日子!拜年也是有説頭的,老人要給小孩子壓歲錢!所有壓歲錢就是為了不叫“年”禍害自己的孩子!因為古代人們把年稱為“年獸”,俗話説年獸是吃小孩的!所以給孩子點錢不叫“年獸”禍害孩子!拜年也是大家互相的報喜!告訴大家“年獸被”嚇跑!這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

年初二,這是媳婦回孃家的日子!也是姑爺跟老婆回家的日子!這天幾乎與30一樣1樣!也是很快樂的哈!

初三初四沒有什麼大的活動!是休息的日子!初五被濟南人俗稱為“破五”,這天我不是很明白!只知道這天應該是放鞭炮最厲害的一天!也是有點送年的意思!因為大家初八就要上班了!雖然表面上看是送年的意思!但是真正的年還沒過完!

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這天大家都穿的喜氣洋洋到大街上,公園裏看花燈、猜燈謎、放荷燈。這天或是一家人、或是年輕人出來玩的日子有些老人並不參加。只見得這大街上的帥哥美眉各個打扮一新,三三兩兩遊走於花燈之下,如玉美膚點綴着人間紅塵,讓人如痴如醉。

正月十五吃過了元宵,這年就算過去了。第二天,該上班的上班該忙活的忙活,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家鄉春節傳統風俗調查報告 篇8

一、前言:瞭解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悦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稱陰曆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別稱是過年。在過去的傳説裏,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要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二、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

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臘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昇天。據民間傳説,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告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在古代每逢這天,各家各户都推磨做豆腐,而在現代,由於物品豐盛,人們早已不做這項習俗了。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

是説這天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上店趕集,集中採購。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等。總之,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因此,這天街上也十分紅火熱鬧。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題寫桃符”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和窗花。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服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也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後來,造紙術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習俗。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於祖先的祭拜,在我國由來已久。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餃子形似“元寶”,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大年初一,開門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炮竹,即保證爆炸以後,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象徵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説。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如果非要掃,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説這樣才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年初二,媳婦回孃家

農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兒回孃家的日子,依照古時習俗,女子無故不得擅自回孃家,所以這一天孃家的兄弟必須前往男家迎接,邀請姊妹們回孃家聚會,一頓家宴之後,再回家探親。但這一道手續在現代已簡化成了電話邀請。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

●年初四,接神遲

俗話説“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卻在下午四點左右。家家户户備牲禮果菜,並焚香、燒紙、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趕窮無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有觀燈等習俗,故又稱燈節。

三、結尾:春節的意義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日子,也是親朋好友團聚的日子,在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人們祭奠祖先,除舊佈新,祈求豐年,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ngzhenggongwen/baogao/9z34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