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朱自清 >

談朱自清散文之美

談朱自清散文之美

朱自清是我國著名的現代散文大師。有散文集:《蹤跡》(1924)、《背影》(1928)、《歐遊雜記》(1934)、《你我》(1936)、《倫敦雜記》(1943)、《標準與尺度》(1948)等,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綠》、《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精品散文。

談朱自清散文之美

  談朱自清散文之美

內容摘要:朱自清,一位打動了億萬讀者心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有着一種獨特的構思美、自然美和語言美,以他精湛的文學藝術技巧譽滿文壇。

關鍵詞:朱自清 散文 美

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有着一種獨特的構思美、自然美和語言美,他以精湛的文學藝術技巧譽滿文壇。本文淺略地領悟一下他的散文之美。

一.“點”與“線”形成的構思美

散文的藝術魅力,重在藝術構思的設計。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十分的獨特,除了縝密嚴謹外,更是精緻和巧妙,“點”與“線”的相互聯繫,形成了獨特的構思美。

如《荷塘月色》一文開篇便點名主旨,“這幾天心裏頗不寧”,接着説:“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又寫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作者用這以上兩點“靜”來反襯自己的“心裏頗不寧靜。”緊接着“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又“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作者又用兩點“鬧”反襯出此時此地的“荷塘月色”的“靜”,從而以“點”穿成“線”,畫龍點睛的説:“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而深刻地表達了作品的主旨,即“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

二.“情”“景”“事”交融的自然美

朱自清的散文,有記人記事的一類,有狀物寫景的一類,但無論是哪一類,都表現出作者真摯的感情,字裏行間無不滲透着一種獨特的自然美。

1.寓情於事,追求“實在美”。

在散文中,朱自清注重用簡單樸實的語言表現自己真摯的情感,以獲得一種實實在在的自然美。

《兒女》是朱自清記敍自己兒女瑣事的一篇文章。作品開頭説:“我現在已是五個兒女的父親了。”但並不提及自己的兒女,卻説“我是個徹頭徹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強,做父親更是不成。”也因此而自責甚至哭了起來,“我為什麼不像父親的仁慈?”繼而又矛盾起來,“我的心像鐘擺似的來去。”這樣實實在在的幾件事的記敍,正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讓讀者真切的感覺到了作者身上的重擔和心裏的矛盾。文章最後,作者通過記敍幾個朋友的話語,含蓄的表達出自己的決心。

作品的自始至終,沒有一句説父親是如何如何愛自己孩子的,但通篇卻讓讀者感受到了濃烈而真摯的父愛,也讓人深深體會到了,作為一個父親沉重而偉大的責任。這正是朱自清散文追求的那種真摯的、實實在在的、自然的美。

2.寓情於景,追求“意境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這句寫出了荷葉茂密的整體形象,又用一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荷葉的挺秀和清高的姿態,又説:“如剛出浴的美人。”這一恰當的擬人修辭手法更寫出了荷花“裊娜”、“羞澀”的體態神情。接下來作者筆頭一轉,把描寫的重點由荷塘上的景物巧妙地轉移到荷塘上的月色上,説“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又像籠着輕紗的夢”,寫出了月色的飄渺與靜溢。接着又寫了光與影的和諧分佈,“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至此,作者精心描繪的一幅圖畫已經栩栩如生,一片真真切切的荷塘月色瞬間便在讀者眼前蔓延開來。

三.“質樸”的語言美

語言的藝術是多樣化的。朱自清散文的語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他的散文就象蠶兒老老實實地吐着絲,柔軟中閃着光澤,簡樸中見出瑩潔。”

我們來讀一下他《説揚州》裏的一段文字:

另有許多人想,揚州是吃得好的地方。這個保你沒錯。北平尋常提到江蘇菜,總想着是甜甜的膩膩的。現在有了淮揚菜,才知道江蘇菜也有不甜的;但還以為油重,和山東菜的清淡不同。其實真正油重的是鎮江菜,上桌子常教你膩得無可奈何。揚州菜若是讓鹽商家的廚子做起來,雖不到山東菜的清淡,卻也滋潤,利落,決不膩嘴膩舌。

這段文字中的詞語,大多是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口語,如“沒錯兒”、“油重”等,讓人讀起來就象是平時嘮家常一樣自然。也正是這老實、質樸的文字,將作者對揚州的喜愛和內心的歡喜充分、自然的表現出來,讓人倍感親切,決無半點的嬌柔做作。

總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朱自清的散文總能給人以意想不到的美。我們讀朱自清的散文,應該懷着真誠的態度,把“點”與“線”形成的構思美,“情”、“景”、“事”交融的自然美,“質樸”與“典雅”同在的“語言美”等其他真實的東西結合起來欣賞,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藴涵在作品裏真實的、全部的、深度的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zhuziqing/q7lkgk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