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張愛玲 >

讀張愛玲《流言》有感

讀張愛玲《流言》有感

被它的包裝所吸引,一抹綠色就足以生機盎然,帶給人的感覺是清新的。柔順的紙張如作者的心思般細膩,滿書的名言警句,許多話語仍長久的留在我説我腦海裏,讓人與人之間產生共鳴,發出感歎。它就是張愛玲的《流言》。

讀張愛玲《流言》有感

因為是散文,每一篇都很簡短,但記錄的事情卻是詳盡的,張愛玲用她那雙靈巧的雙手寫下了一串串震撼人心的文字,不矯飾,不做作,大膽的真情流露,字裏行間都透着那個是時代的氣息,於是,一翻開書就走進了她的世界。

張愛玲是個寫作天才,但她自己又有着自知之明,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很欣賞她的自我解剖,卻又對她感到同情。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噬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或許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她才能感到真正的快樂

《燼餘錄》,寫的是她在香港的戰亂生活,卻出人意料的不寫戰火硝煙,不寫槍林雨彈,寫的是在香港避難的不正常生活。起初我是疑惑的,為何在這麼令人緊張的情況下,她們不考慮生存卻在為沒有適當的衣服穿而憂愁,選了醫科的人竟好笑地問被解剖的屍體穿不穿衣服。

但細讀下來也就明白了,至於我們大多數的學生,我們對於戰爭所報的態度,可以打個譬喻,是像一個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雖然不舒服,而且沒接沒完的抱怨着,到底還是睡着了。他們是無法改變戰爭的,於是在戰亂中製造些小趣味,卻也是暖人心的吧。

文中有寫到我們怎樣滿街的找尋冰淇淋和嘴脣膏,充滿俏皮的話語,卻也有些戲謔,在戰亂中能做到如此,定有着濃濃的無奈和悲涼。受不了無牽無掛的虛空與絕望的,急於攀住一點踏實的東西的男女結婚了,的確是帶來了一點歡樂。但也有為了無聊而結婚的年輕男女,缺乏工作與消遣的他們自動的限制了自己的活動範圍。因為疼痛終日叫着:姑娘啊,姑娘啊。的人死了,人們會因為他的死亡而歡喜鼓舞。

政府的冷藏室裏,冷氣管失修,堆積如山的牛肉,寧可眼看着它腐爛,也不肯拿出來。到底是怎樣惡劣的環境,我雖沒有經歷過,但通過坐着的描寫,竟已趕到脊背發涼了。人性或許也被逐漸泯滅了。站在攤頭上吃滾油煎的蘿蔔餅,尺來遠腳底下就躺着窮人的'青紫的屍首。

戰爭時期,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所以她感慨:時代的車轟轟的往前開。我們坐在火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就可惜我們只顧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鋪的櫥窗裏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敢於鞭笞自己,承認自己的自私空虛,卻是大多數人接受不了的,但她卻如此犀利執着,難道不值得敬佩嗎?

最喜歡《愛》裏的: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説,唯有輕輕的問一句:噢,你也在這裏嗎?想必那是的她也正沉浸在自己編織的愛的搖籃裏,但歲月蹉跎,她與胡蘭成的愛是幸福也是劫數。

她付出所有,換來的只是愛情的報復,對女人看的如此透徹的她,在愛情的世界裏甘願卑微渺小。但她畢竟是一個女子,每一個女人都有一個憧憬,對愛情的幻想總是美好的,何況她又是這樣一個不阿的人。一旦決定轉身,她便毫不猶豫,毅然的決絕離開,這才是張愛玲,一封絕交信彰顯了她的性格你不要來尋我,即或是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她有對社會對人的獨到見解,《到底是上海人》中: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裏有一種奇異的智慧。説的頗中肯。《談女人》更不必説了,她對女人本就有着透徹客觀的認識。《更衣記》裏有對衣服和文化的追索,別有風味。《童年無忌》讀了讓人歡笑不已,記錄着新鮮的事,對童年也更是懷念。

張愛玲以一顆細膩的而又寬容的心去洞察世俗人生,同時,她又從尋常生活中獲取點滴樂趣,從而在此種會心之中獲得孤獨的靈魂的慰藉。張愛玲以她的《流年》,奏出了四十年代中國散文的一闋華美的樂章。

標籤: 有感 流言 張愛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zhangailing/ljx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