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餘秋雨 >

借我一生餘秋雨讀後感(精選5篇)

借我一生餘秋雨讀後感(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借我一生餘秋雨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借我一生餘秋雨讀後感(精選5篇)

借我一生餘秋雨讀後感1

公司組織開展職工讀書月活動,是為了進一步突出職工的誠信、責任、創新、奉獻的核心價值觀。而我緣於個人對讀書的熱愛,在這次活動中,懷着對餘秋雨大師的無限敬仰讀完了他的《借我一生》,覺得此書與我們公司讀書月的主題讀書愉悦生活,知識成就夢想十分貼切,無縫對接,感慨良多,特此寫些心得,以便和大家共享。 這是一本記錄餘秋雨大師成長過程中一些重要階段發生的重要事情,從他的記載中,讓我看到了他的成長曆程,讓我看到了一名文化大師的風範,更讓我看到了一箇中國人的愛國情懷。人生有豐富多彩的,也有平淡無奇的,無論是哪一種,都是人的一生。有的人可以活得很精彩,有的人活得很真實,有的人活得很無奈、、、無論是哪種選擇,都請不要放棄理想與信念;無論是哪一種人生,都離不開知識的陪伴。我想借餘秋雨大師豐富的一生,來揚帆起航我的一生。 一、書是一生的伴侶,只有讀書才能豐富自己的人生 無論是何時何地,他是真心喜歡讀書,熱愛讀書,是骨子裏的真熱愛,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一種長期堅持的行為習慣。

借我一生餘秋雨讀後感2

春節前的一個下午,我在姐姐家做客,閒來無事就看到沙發上有幾本書,我無意看到一本橘黃色封面的舊書,就問姐姐是怎麼回事,姐姐告訴我這是她在網上的舊書網上淘來的,餘秋雨的《借我一生》。裏面一些故事還不錯,我一聽到這句話立馬來了興趣,走過去撿起這本舊書翻了幾頁,就拜託老姐借我幾天。《借我一生》以這些普通人的羣像。勾畫了一部真切具體的現代民間生態史,由於一切從自我感覺出發,全書的主角很快從前輩轉移到作家自身,這中間,包含着作者對於文革災難的民間版本,對於二十幾年來經濟轉型和文化保守主義之間的巨大落差,對於仕途和學界的社會百態,特別是對於文化災難的復燃機制和蔓延機制,都做了一系列描繪與思考。作者在敍述自己的人生歷程時,表現了一種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立足大地、叩問世界的轉型期精神選擇,也表現了這種精神選擇所帶來的畏難和孤獨。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它不同於其他成功人士的自傳,有很多的跌宕起伏,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就像在一個小院子裏,搬個小凳子坐在一個長者面前,伴隨着夕陽聽長者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有對自己的一生所經歷的感悟,也有對後輩的諄諄教導,那麼的平和,那麼的自然。沒有熱血沸騰,沒有情緒激昂,而是對各種經歷的慢慢品味,細細的思索。 我喜歡舊屋與旗袍的故事,舊屋,是指作者出生並生活到將近十歲離開的屋子,書中這樣介紹“舊屋是地處浙江慈溪橋頭鎮車頭村一個叫高地地的宅落裏。從我出生到離開,橋頭鎮都屬餘姚縣,好像是一九七九年劃入慈溪的。舊屋所在,是地道的農村,惟一的熱鬧去處是一華里之外的橋頭鎮,但那只是一截臨河的窄街,一座普通的石橋,幾家小小的店鋪,每天清晨有一點買賣農產品的集市,走幾步就完了。”旗袍則是關於作者媽媽的旗袍,在作者的筆下,媽媽穿旗袍是習慣,可是卻與在農村的生活有些穿突兀,後來又因為媽媽經常在舊屋裏給村裏人念家信,大家也逐漸習慣了這樣的着裝。我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腦海裏開始浮現這麼個温暖的場景,村裏的人們圍坐在家裏,有小孩,有老人,有還在拿着活的婦女,靜靜地聽着穿着旗袍的女人在暖黃色的燈光下念信,在那個年代,信包含了太多的感情,是家人的思念,是牽掛甚至只是一種莫名的安心和愛。也正如作者所寫“讀信寫信,是在讀寫一座村莊。媽媽快速地進入了村莊的內心。”就像小時候在爐火邊聽父輩説着他們的故事,在故事中可以體會到他們的小時候的生活,走進父輩的內心。

借我一生餘秋雨讀後感3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高尚的人對話。”在讀過《借我一生》後,我在為人處世上有了很大的收穫,對這句話也有了深刻的感悟。每讀一本好書,就像接受了一場精神的洗禮,每看到一個細膩的描寫時,我就會感到自己與作者融為一體,那種浮想聯翩的奇妙感覺,用酣暢淋漓、身臨其境來形容,屬於詞彙貧乏。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作者正坐在我的對面,向我傳授他為人處世中的過人之處,書中的一句“他們罵啦?他們罵什麼啦?讓他們罵去!”讓我頗為震驚,是啊!在人生中難免會有一些誤解、一些坎坷,那又有何妨呢?身正不怕影子歪誣陷能嚇到誰呢?它只能讓真正有過錯的人感到害怕,只有一身正氣,才能無懼於邪。但丁説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什麼?難道就是一個高雅的稱號?一句世俗的奉承?不!我們要跳出世俗的束縛,迴歸到真實的內心世界,做真實的自己!“讓他們罵去!”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叫罵的聲音,可那能證明被罵者的低賤嗎?也許恰恰相反,人們所能看到的是罵人者的不文明。正如在校園中有不少人習慣性的帶口語,不管誰聽到了,第一直覺就是譴責此人沒素質、沒教養。所以,不要與他們爭辯,公道自在人心。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錯,讀了《借我一生》後,我在寫作上獲益匪淺,我學到了一種新的寫作方法——欲揚先抑,欲貶先褒。例如作者在寫一位十分讓作者厭惡的偽精英時,他這樣説道:“這位大師的光輝讓我仰望,卻不敢靠近,因為他用他的雙手創造了無數的慘劇。”這樣的寫法不僅可以強調感情,還可以使人物性格更加清晰。一個短小的句子便可以寫出作者的觀點與看法,這是這種寫法的最大優點。

總而言之,讀一本好書有百利而無一害,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昇華人的精神,提高人的情趣,鍛鍊人的文筆,它使人身心健康,品格高尚,它是讓人擺脱愚昧的良藥,是使人高尚的精神食糧,是人類歷史進步的寶貴財富,是令人進步的良師益友。多讀書,讀好書。

借我一生餘秋雨讀後感4

每個臨睡的夜晚,我以依靠在牀頭,在温暖的燈光下讀書看報為樂趣。前一段時間讀了餘秋雨的《借我一生》,體會真是不一般。跟許多人一樣,我一直是餘秋雨作品的忠實讀者,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他曾在第十屆和第十二屆CCTV歌手大獎賽中擔任過評委,他那幽默淵博的點評不知打動過全國多少電視觀眾的心。他在博客上的文章在我看來每一篇都是精品,每隔幾天,我總要打開我收藏的他在博客上發表的新作而拜讀一番。

我讀《借我一生》的感覺:過去那個在《文化苦旅》與《千年一歎》中視野恢宏的敍述者,正被另一個更加清晰,也更加鮮活的個體生命所取代?從這個角度而言,餘秋雨先生的這部“記憶文學”,似乎可以看作他以自身的生命記憶對過去所有作品的一個“總闡釋”。

《借我一生》是餘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借我一生》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的精神歷程,是以散文筆調貫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詩。他獨創的文體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全方位的表現力度。

通過餘先生的回憶,我們得以對其在一系列文化散文中所表達的思索理路進行一次梳理:少年時代的經歷(如為鄰居寫信而受到尊重)培養了他對文化的親近與信任;文革時期的遭遇與觀察令他對“文化廢墟”的前景產生了深深憂慮;在奉化及其後苦讀的階段裏,他通過傳統典籍的廣泛涉獵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信念;在藝術理論闡釋與創作的過程中,他領悟了“結構”對於文學乃至文化的重要性,使我懂得了未知結構、兩難結構的藝術魅力;在擔任行政領導的過程中,他開啟了對“幾百年來中國文化低效化”的反思;而在獨自上路的旅程裏,發現了以“對話”重新塑造和建構一種民族文化體系的可能;此後的旅程與創作,則是對於他這一文化思路的親身實踐……

閲讀《借我一生》,跟隨着餘秋雨的心路盪漾在人生感悟中,那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讀完《借我一生》,才真切感受到閲讀的美妙。只有經過時光的流轉,生命的體悟,回頭再看,才可感知那份閲讀心境的真切。

借我一生餘秋雨讀後感5

儘管我也寫過一些批評餘秋雨的文章,對餘氏的某些做法不以為然,但讀完餘氏新作《借我一生》後,還是心悦誠服地認為:此書瑕不掩瑜,可圈可點,值得一讀。

首先是此書文筆優美。《借我一生》從父親去世寫起,牽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媽,又牽涉到母親、外公、外婆、姨媽,每個人都是典型,組合成從19世紀後期開始一次次闖蕩上海又一次次敗退回鄉的兩個浙江家庭的興衰史。餘秋雨從童年開始,用近似於德國名著《鐵皮鼓》中那個小男孩的目光注視着長輩的一切,也注視着1949年以後中國浙東農村的社會變革和人情世故。餘秋雨此書保持了他的一貫文風,文筆優美,好看耐讀,所以,我扔下其他事情,花了一整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説是“一口氣讀完”也並不誇張,而時下許多書,我是沒有耐心讀下去的,餘氏這一點,確有過人之處。大概因為這是他的“告別之作”,他在文筆修辭語言上又特別下工夫,以作為他的“廣陵絕響”,讀完此書,我突然有個想法,餘秋雨如果真的要收筆,退出文壇,實在是中國文化界的一大損失。

再就是故事動人。餘氏是個講故事的高手,想象力豐富,記憶力過人,又富於煽情,所以書中許多故事都很動人。餘秋雨父親的悲劇,材料翔實,起起伏伏,動人心絃,其實,我們不少人的父輩在“文革”中都有過這樣的遭遇,所以讀起來很親切。餘秋雨叔叔的故事,一波三折,讓人扼腕歎息,從他勸年幼的侄兒不要讀《紅樓夢》開始,因為“這本書太悲苦”,又因自己酷愛《紅樓夢》而殞命結束,同時作者很巧妙地把自己妻子馬蘭主演黃梅戲《紅樓夢》的故事揉捏在其中,於是,一個正直、熱情、熱愛生活而又有些“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就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全書數老祖母的故事跨度最大,內容最豐富,也最吸引人。這是個有見地,有尊嚴,有心計的“上海老太太”,十個兒女死了九個,她卻頑強地活着,家道中落,丈夫早逝,她苦力支撐着,一輩子不泄氣,一輩子不服輸。她的許多名言也很精彩,言簡意賅,富於哲理。

文體的創造和實驗也是一個看點。《借我一生》以平實、真實的記憶性內容組建成一部文學作品的實驗,以散文筆調貫通成一部史詩的努力,都很有意義。餘秋雨不把這本書當作自傳和回憶錄,而稱之為“記憶文學”,強調了它的文學本性。他把具有文學價值的部分集合起來,調理節奏和重心,形成結構。這種結構,比虛構的故事更具魅力。同時他還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了全方位的表現力度。這種文體,既有記憶,又有文學,既有自傳與回憶錄的真實情節,又不乏文學創作中的文采和合理虛構,比較自由灑脱。相信,這種文體會有一個大發展的。

説其瑕不掩瑜,也就是説本書也有一些敗筆。依我所見,一是自炫的內容多了點,比如,在第一卷第一章裏暗示自己祖母與“毛澤東主席”和“蔣介石先生”有淵源;在第二卷第二章中,吹自己是神童,會畫畫,數學好,物理好,語文更好之類,考大學也是考全國“最難考”的大學,而且一考就中等。二是對那些批評或圍攻他的人的反擊過於刻薄。譬如對餘傑還有那個“金牙齒”的幾次譏諷,反倒削弱了此書的藝術價值。其實,清者自清,如果從長遠來看,書中對那些異議可以隻字不提,以顯得作者大度雅量,文章也更乾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yuqiuyu/yke8g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