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餘秋雨 >

餘秋雨《風雨天一閣》讀後感

餘秋雨《風雨天一閣》讀後感

【第1篇】《風雨天一閣》讀後感

餘秋雨《風雨天一閣》讀後感

對寧波天一閣,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間藏書樓上,但對於其藏書的艱辛,我直到讀了《風雨天一閣》之後才解一、二,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情節便是天一閣的創建人範欽在彌留之際做的有些荒唐的遺產分配。

範欽將遺產分成兩份:一份是萬兩白銀,一份是一樓藏書。讓兩房在其中挑選。這是一個在很多人看來極其不公平的決定。萬兩白銀在當時可以説是一筆鉅額財富,它可以讓選擇白銀的一房一夜暴富,但一樓藏書從收益上來看便彷彿一個代代相傳的負擔,甚至可以説是隻賠不賺,入不敷出的,範欽的這個分配可以説是將範氏沉重的義務——一種對文化的傳承這種精神上的遺產和範氏巨大的權利——一種對財富的繼承這種物質上的遺產分割得十分徹底。

面對這兩個一看便知道應該選擇後者——這個在不履行義務的情況下便可以取得權力穩賺不賠的選項,範欽的大兒子範大沖立即開了口,就在我剛想着他搶得了先機佔得了便宜並且嘲笑二房的猶豫時,下面的一段文字卻立刻讓我對之前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到羞愧不已,令人吃驚的是範大沖不但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藏書樓,而且決定撥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來充當保養費,甚至開始了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

他這個毫無猶豫的選擇令我佩服不已,有誰會真正為了一樓藏書而放棄萬貫家財?有誰會真正做到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甚至在深深體會到父親藏書之艱難後給自己的.後代都戴上一份沉重的枷鎖並且讓其代代相傳?這不僅讓我想到了守陵人,他們一代復一代地賠上整個家族、所有子孫去看守、堅守一座冰冷的帝王陵墓,與其説是工作、義務還不如説是一種信念一種堅持,範氏家族也是如此,不過是從守陵人變成守書人罷了。那是一種不顧旁人的不解與嘲笑,不顧財富上的巨大開支,不顧歲月的流逝,不顧王朝的興替,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時間的意志力。在他們的眼中藏書樓這時不是一個單純的收藏着珍本、孤本的知識儲蓄所,而是一個古典文化事業的象徵。他們藏書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範氏家族,更不是為了某一個王朝,而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他們是為了用一本本書籍使我們長期處於散亂狀態和自發狀態的精神天地變得整齊連貫充滿凝聚力。可以説他們的行為是中國文化保存與流傳艱辛歷程的一個縮影。也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如範氏一樣的家族、機構組成了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

其實,我們也能在心中擁有一個天一閣,也能象範氏家族一般做一番保存流傳中國文化的事業。

也許我們沒有天一閣中那種稱得上是文物的書籍,但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流傳至今、記載着各個王朝的興衰歷程的作品,它們的文化價值也決不輸於藏書樓中的孤本、珍本;也許我們無法象範大沖一樣義無反顧地放棄萬兩白銀而選擇藏書樓,但是背誦那些名篇名段並深入瞭解他們背後的故事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尊重和繼承;也許我們無法象範氏一樣世世代代忍耐着痛苦、寂寞執着地傳承着繁華的文化遺產,但是我們將自己喜愛的古文古詩等與他人分享、交流,那麼也是在傳承併發揚我們的中華文化!

相信古代的天一閣是由一個範氏家族所支撐的,但現代的天一閣可以由我們共同支撐。

【第2篇】《風雨天一閣》讀後感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往今來,知識文化的最重要載體便是書。取代了口耳相傳,世界一下子因白紙黑字豐富多彩起來。書是不盡的財富、不竭的甘霖,但同時,它又是脆弱的。單薄的紙張似乎不堪文化之重,在歷史的長河中紛紛流失,無數思想的結晶付諸東流,這不得不令人挽腕痛惜。於是,許多人挺身而出,甘當文化的守護者,縱使耗財耗力,默默無聞,這便是藏書家。

正如書中所説,中華文明太豐富了,中會文化浩如煙海,一個一個方塊字串成句,一句一句話連成篇,一篇一篇文章又成了書,多如牛毛的書。然而,單薄的紙張太脆弱了,偏偏又成了傳承文化的最主要手段。文化在書裏棲身,而那麼多書又將歸往何處?戰火、天災、禍亂,每一樣都威脅着它。於是,便有藏書家。

歷代從不缺藏書家,但成功者寥寥。對這類人的要求是如此苛刻,他必須有足夠的資產,有集書的夙願並不辭辛勞,有敏鋭的頭腦及管理才能,精細的考慮和堅定的信仿,等等。這樣,他才有可能成為文化的守護神。

很可惜,若大的中國,只有一人,範欽,通過了這苛刻至極的考核,只有他,為中華文化找到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落腳點。這已是上蒼對中華文明的極大眷顧了。

範欽窮其一生創建了天一閣,他身後,無數範氏子孫窮其一生地護了天一閣。猶如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連交接奉的那一刻也不容人喘息。就這樣奇蹟般地傳了一代又一代,這份堅持令人動容。範氏的確實煞費苦心,建立了一整套護樓保書的系統,使天一閣挺過了無數風霜雨雪,屹立至今。他們與其説在藏書,不如説在養書。

他們有自己的矛盾,維持天一閣不倒似乎已不成問題,可是時間長了,範氏後人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藏書的目的何在?意義何走在?護着這一樓書,不予人看,不準變賣,為了什麼?神聖的傳遞漸漸成了苦難的延續。他們不知道,也許數百年前的范增在盼望這樣一個時代,一個天一閣能夠大敞其門的時代。於是,縱然不願,子子孫孫恪守祖訓,毫無目的地供養定樓書卷,恭敬而惶恐。這些都使這一切變得怪異而扭曲。無止息地走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路,行者寒心,聞者悲憫。

然而,天一閣依然屹立,從歷史中沉重地走出來,來到我們面前。天一閣成了一件雕塑,一個符號,同時,它以豐富的內涵潤澤現世,使成千上萬人受益。範欽含笑了。無數範氏子孫可能先是驚愕,再從腦海中費力尋覓着藏書的最原始動機,最後釋然。數百年的宿命煙消雲散,飽經風霜的天一閣葬送了歷史,迎來新的篇章。

不可否認,天一閣是一個奇蹟,支撐這個奇蹟的是文化保存和流傳 的艱辛,無數人的努力,以及一個古老民族的氣節與風骨。我們在華夏大地上生存,同我們的祖先站的是同一片土地。那從源頭淌下的清泉,滋養了我們,應該讓它繼續左流下去。天一閣淌下的一脈泉水,終將成河成江,匯聚成海。過去雖然已成為歷史,然而我想,範氏子孫的那種文化良知不會隨歷史消失,就像文中所寫:“我們這些人,在生命本質上無疑屬於現代文化的創造者,但從遺傳因子上考察,又無可逃遁地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子遺。天一閣是一種精神的象徵。華夏文明在此落腳,理應由此發揚光大。不只文化良知,許多高尚品格也應如此,理應如此。”

天一閣,精神的守望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yuqiuyu/e2gy2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