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汪曾祺 >

汪曾祺談吃 讀後感

汪曾祺談吃 讀後感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 。這説明,吃東西和喜歡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類永恆的主題之一。

汪曾祺談吃 讀後感

古往今來,關於描寫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獨喜汪曾祺先生的風格。究其根本,在於其文字中充滿了對這世界的讚美與感激,對生活的熱愛與真誠。

在《故鄉的食物》裏,作者重點寫了一樣平常不過的食品—炒米。文章一開頭,作者引用了《板橋家書》中的一段話:“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貧之具”。此句一出,頓時讓人覺得很親切!處於社會最下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温暖着彼此的身體與心靈!

在文章的結尾,作者描寫了在戰亂年代的一個小插曲,沒有常見的悽風苦雨,也沒有常人心目中的離亂之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戰亂中與炒米相伴的夜晚:“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國民革命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把一罈炒米和一罈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衝炒米、泡焦屑度過的”。在如此亂境中,還能保持這樣的一份淡定,一份安靜,一份從容,甚至一份幽默,這是何等的大智慧,大勇氣!而這智慧和勇氣有來自何處?文中自有交待:“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沒有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沒有對生命的無比禮讚,怎麼會有如此的胸襟與氣魄?

在《野鴨、鵪鶉、斑鳩、鵽》裏面,作者描繪了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場景:“忽然,砰,——槍聲一響,斑鳩應聲而落。獵人走過去,拾起斑鳩,看了看,裝在獵袋裏。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數十字,充滿了對弱者的悲憫,對鮮活生命消逝的憤懣與無奈,只有心中有大愛,才能流露出如此懇切的情懷!

《豆汁兒》描寫的則是北京城底層人民鮮活的生活畫面:“豆汁兒是製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兒攤上的鹹菜是不算錢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結尾處:有保定老鄉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5分錢。“鹹菜呢?”“鹹菜不要錢。”“那給我來一碟鹹菜。”寥寥數語,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頓時讓人感到這世界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可愛,如此的讓人留戀!

在《端午的鴨蛋》裏,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與驕傲,甚至帶一點狡黠的童趣:“我的家鄉是水鄉,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裏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字裏行間,若有若無地透着一點淡淡的鄉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瀰漫在空氣裏。

在《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蜆子》以及《栗子》裏,除了談吃,還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剝蜆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蜆子殼。有一年修運河堤,按工程規定,有一段堤面應鋪碎石,包工的貪腐了款子,在堤面鋪了一層蜆子殼。前來檢收的委員,坐在汽車裏,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還抽着雪茄煙,連説:很好!很好!”還有這一段:“河北的山區缺糧食,山裏多慄樹,鄉民以栗子代糧。栗子當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當糧食吃恐怕胃裏不大好受。”這兩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為國憂思之情,為民慨歎之感,躍然紙上,將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作者自稱)”的心靈,抒發的淋漓盡致!

相對於西式快餐的標準化、流程化和工業化,中餐更加像一門藝術。而凡屬藝術,都大抵逃不掉絕響的宿命。在《肉食者不鄙》中,作者就抒發了對逝去的時光無比懷念的情懷。其中,作者提到了昆明的鍋貼烏魚時,便大發追慕之情:“護國路原來有一家本地館子,叫東月樓,有一道名菜鍋貼烏魚,乃以烏魚片兩片,中夾火腿一片,在平底鐺上烙熟,味道之鮮美,難以形容。前年我到昆明去,向本地人問起東月樓,説是早就沒有了,鍋貼烏魚遂成《廣陵散》。”其中,對於往昔歲月的懷念,對美好事物的追思之情溢於言表。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真正的美食家,絕對不會暴殄天物。羅馬暴君尼祿,經常在會見羣臣時,手裏拿着一個碩大的火雞腿。我認為,這不是貪吃,而是放肆!西太后慈禧,每餐必有一百道菜,這也不是在吃,而是在擺排場!在《手把肉》裏,作者一段話,道出了箇中情懷:“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塊肉吃完了,骨頭上連一根肉絲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淨,媽媽就會説:吃乾淨了,別像那幹部似的!幹部吃肉,不像牧民細心,也可能不大會使刀子。牧民對奶、對肉都有一種近似宗教情緒似的敬重,正如漢族的農民對糧食一樣,糟踏了,是罪過。”真正愛吃的人,一定是熱愛生活,體恤民生的!

在汪老關於談吃的系列散文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五味》這一篇。這篇文章,以極其平民化的視角,以一個熱愛生活的中國式知識分子的味蕾,帶着我們嚐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文章中,不僅道出了酸甜苦辣的箇中滋味,而且,為我們展開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畫卷。

寫到山西人喜醋時,用計劃經濟時期的一段蒙太奇式的描寫來定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過春節了。別處過春節,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户一斤。”吃醋過年,真是一絕!

談及南方人愛吃甜食,作者順便糾正了一個人們心目中普遍存在的認識偏差:“都説蘇州菜甜,其實蘇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無錫。無錫炒鱔糊放那麼多糖!包子的肉餡裏也放很多糖,沒法吃!”這段文字,足以為蘇州菜正名,豈不美哉!

説到吃苦,作者特舉一例:“有一個貴州的年輕女演員上我們劇團學戲,她的媽媽不遠迢迢給她寄來一包東西,是擇耳根,或名則爾根,即魚腥草。她讓我嚐了幾根。這是什麼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了!”看來,就算是在口味上兼容幷蓄的汪老,也有消受不了的東西,實在令人莞爾!

在敍述吃辣時,作者追憶了西南聯大的崢嶸歲月:“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然自得其樂,真個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最後,於酸甜苦辣鹹之外,作者特寫了一段中國人獨愛的口味:臭。關於各種臭菜的做法與吃法,都寫得妙趣橫生,而最妙的就是一段關於臭豆腐的佳話:“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因為一個大人物年輕時常吃而出名。這位大人物後來還去吃過,説了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

汪老説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麼時候都需要的。”在作者談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筆調,寫出了人世間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處處透着對這世界的讚美,對生活的熱愛。惟有這份愛,才能撐起我們的內心世界,在紛繁蕪雜的人世中,始終保持一份清明,一份淡定,不至於迷失了自己。用汪老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儘管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

標籤: 讀後感 汪曾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wangzengqi/wldvv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