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汪曾祺 >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1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現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後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閒暇之餘,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傾述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於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着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説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後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2

“把感情放在一粒塵埃上。”我想,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合上書的心情,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了。潔白的封面略是一點粗糙,點點紅粉染綴其中一角,幾根粗細不一的黑色水墨枝條穿插其間,輕輕撫摸,彷彿梅香已然。

我們説,散文,有鬆散的形式。那我想,汪先生的散文可謂是真的“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文字質樸平淡,彷彿只是在娓娓道來,道家常,講故事。從書畫到文學,從文學再到戲曲,更有從美食到花木果蔬,還有家鄉與那所南菁中學。生活的一切,其實不過為這些微小細膩的事物而構造的。“夜深聞私語,月落如金盆。”就像張愛玲的一篇《私語》一般——你聽我説,我把我的故事,一一道來。

在《葡萄月令》裏,有一句話特別迷人:“都説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麼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我未曾見過梨花,也不曾看過蘋果花的風采,但讀了這一句,我卻猶如嗅到花香,看到了花,她們或許開在低矮的枝頭,展開潔白的花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的這句詩早被我們吟誦了千百遍,而將梨花的瓣子比作是月亮,一點點彎細玲瓏,固然妙意只增不減。那種美感在不經意間就悄悄墜入我目簾,而汪先生又並未寫下太多豔麗的辭藻都大説一通,這種微妙的感覺實在是讓我困惑。

花,是一滴墨,當你蘸上清淡的水,當淡墨悄然融合,情感濺落宣紙上,才能慢慢渲染瀰漫開來。

而在《夏天》中,又好似是花園中百花起舞,各種花朵都不過輕寫一個短句:“夏天的花裏最為幽靜的是珠蘭。”“牽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開,午時即已萎謝。”“秋葵也命薄。瓣淡黃,白心,心外有紫暈。風吹薄瓣,楚楚可憐。”好像在文字中,花兒們都換上裙裝化為豆蔻女子,各自有自己的性格與宿命,卻又各不相爭,演繹自然和諧之樂。每一朵花兒,每一顆露珠都被賦予了生命,在平白輕述的文字跳躍。是那樣的細微,卻又那樣的纏人。不是豪放,也不是豔麗而是情感的繾綣將美麗壓成一張張紙。撫摸書頁,彷彿仍有餘香。

生活賦予我們什麼?一頓食物,一場天氣,一次旅行?我們總説,要用心體驗生活,要細細觀察,多多思考。從不凡歸屬平淡,從浩蕩終歸細節。或許生活不過是一片花瓣一個枕頭,一支筆,一張紙,寫下我們的故事,寫下我們微弱的感觸。

我願執筆輕描,從細節看生活。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3

汪曾祺的書,用文學少女的話説,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女兒節的茶巾壽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噴噴的白芝麻,栗子。加入這麼多配料的醋飯,用稍帶甜味的薄薄蛋餅仔細的包裹着。雖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卻非常親切、可愛、緊緊揪住胸口,可是讀著讀著,醋的味道也不斷變濃,直到最後變成深切的無常觀充塞胸中。

我覺得汪曾祺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濃。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俠小説了。不能不讓人想起《射鵰英雄傳》中黃蓉燒菜給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語言,都是半摻着文言的,讀起來反而讓人有一種順化流暢的感覺。羽毛般又輕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臟撲通撲通地跳著期待包在裏頭的鬆軟康吉鰻、碎栗子的出現。就像是這樣的感覺!

古往今來,上至九龍天子,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鶴子,隱逸孤山做個隱士。然而,他們卻忽略了塵世帶給人的快樂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峯》中寫道:“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長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欽佩,然而對酒當歌,尋山問水,觥籌交錯卻有着那些所謂的神仙隱士們體會不到的一番樂趣與風情。

汪曾祺的書,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個道理。他寫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見的小人物,他寫的食也是路邊小攤上的並不怎麼高級的地方小吃,他寫的事也是一些常見的雞毛蒜皮。可人們可從他那看似平淡無味的語言中品出人與人之間的美麗情感。命運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時會偶爾留下一絲温暖慰藉的餘温,讓人對這塵世難捨難棄,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隨便出現的,全看你心智夠不夠來領悟天意。

兒子與父親間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樣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間流出的美妙湯汁!

融化在嘴裏的康吉鰻!

成塊的醋飯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絕妙的搭配!

就連纏著蛋皮的葫蘆乾也是充滿彈性非常好吃吶!

這或許就是這本書的美妙之處。想到書中人事那些美麗的誤會與牽絆,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終會露出一抹微笑。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4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閒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説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着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閒,世界也就這麼大:嘴裏叼着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説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裏或辦公室裏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裏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着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為了擺脱平庸而奮鬥,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後,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着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裏得以體現的閒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後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製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着趕路的世人們説:“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裏。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5

去圖書大廈是奔着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去的。可惜沒找到,卻意外發現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間草木》,這讓我更加驚喜。一直特別喜歡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網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飯花集》,我有,牛吧,買的時候1·4元。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風格,不買書分析什麼呢?

他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沒什麼,連起來就有味道。“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喜歡的地方就在此:簡單、流暢,不嬌柔,一氣呵成。

汪曾祺作為當代著名短篇小説家、劇作家已是公認的事實,特別是他執筆的《沙家浜》家喻户曉。而我從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當做散文家,讀的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紀事”,説不出的散淡、精緻,就連青石板的苔蘚都滑爽地讓人想念。

《人間草木》從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最早的寫於四十年代,大部分寫於後半生,風格依然樸實,技巧臻於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讀到。分別寫了花草景緻、各地風物、故鄉美食、遊記採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寫景是汪曾祺的長項,不枯燥、不艱澀,伴隨着時代的印跡,老宅的每個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其聲音、顏色、氣味都已歸於平靜,但我們仍從字裏行間看到從手心裏滑過的歲月,想得起來都是温暖,懷舊的調子不可阻擋的在陷逸的老房子裏漫延。汪曾祺寫景懷舊的文章節奏緩慢,情景交融,敍事方法有點像舊小説。由於他熟讀古文,文中比喻、懷舊、信手拈來,時不時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風格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寫人的文章卻情緒活躍、調子輕快,是一種極簡的水墨摹寫人物傳統模式。一個個至親人物出場,鏈接了他背詩、臨貼、品茶、作畫、寫文的成長足跡,並理解其淳厚文學功底的源泉。

最喜歡他寫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節。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讀者的愛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細細介紹味道和製作過程,然後將成品認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斕還有立體感。

汪曾祺曾自謙地説寫不了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閃爍智慧的論著,也寫不了蒙田那樣淵博的長篇散文。他也不寫抒情散文,覺得這個歲數感情過於洋溢,有點像老年人寫情書,“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長,“歪打正着”適應這個“快餐年代”的閲讀習慣。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讀着不累,尤其適合春日午後散淡的陽光灑在身上,多數時候讀着讀着睡着了,在夢中體驗“字字磯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託着讀者一路讀下來“喲,完了,後來呢?”意猶未盡是也,這本散文集就有這效果。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6

本週,我讀的書是《汪曾祺經典作品》。這本書分為小説和散文兩大類。小説有《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寂寞和温暖》、《大淖記事》、《七裏茶坊》、《職業》、《陳小手》、《安樂居》、《陸判》等。散文有《花園》、《冬天》、《夏天》、《我的家鄉》、《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館》、《昆明的雨》、《觀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記》、《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這個小説集的第一篇就是《異秉》。由於我忘了看書,全書我也就只看了這一篇。

《異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爺爺。這個“王二小的爺爺”原先是擺一個薰燒攤子的。這個薰燒攤子什麼都賣:滷豆腐乾,牛肉,蒲包肉,豬頭肉,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後來還添了時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經濟不景氣,周圍的攤子都漸漸敗落下來,不過,王二的攤子卻辦的越來越紅。接着,王二把他的攤子搬到了一家店鋪那裏。金銀財寶嘩嘩嘩的往王二家裏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聽書,但我猜他啥也聽不懂。王二還愛賭博,書上説,王二輸的時候不多,這表示王二肯定是個大老千,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太會算計了……

文章的最後一段寫出了王二的“異秉”,先解小手,後解大手……真的是因為“異秉”使他發達的嗎?恐怕是因為他的勤勞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紅火起來的吧。而且,價錢公道,有誠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顧”的主要原因吧。

這堆雞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給説了出來,可見作者特別囉嗦。可也正是他的寫作手法與眾不同之處。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7

在汪曾祺的這幾篇文中從字裏行間都透出了汪曾祺對故鄉的懷念和喜愛。在我的生活裏,好像並沒有這麼多的習俗。童年生活也是在家人打造好的規規格格中長大的,在一個混合多民族的城市裏長大的。

真羨慕一大羣孩子在一起玩,羨慕他們即使在離家很遠的地方,也有值得自己懷念和細心品味回味的東西。

汪曾祺的文中總給別人舒適、親切、淳樸、自然的感覺,不僅使經歷過這些事的人深受同感,還是沒經歷過如此多習俗的我有有一種親近的感覺,她的語言非常自然,就如大人輕輕的給小孩講着睡前故事。有一點好奇,有一點興奮,有一點輕鬆。

回想着讀過的每一句話,雖不是最華麗的語言,不是字字推敲寫出來的語言,但這種貓不可言的東西卻讓我樂在其中。

總值汪曾祺的文章然我讀來非常喜歡。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8

在讀《汪曾祺散文》之前,汪曾祺這個名字,我是知道的,但僅知道他是個作家。估計是在《讀者》《小説選刊》等雜誌上讀到過他的文章,至於寫了些什麼,不是很有印象了。

20xx年寒假,我讀完了《汪曾祺》散文,通過他的文字,對汪老有了一個較全面、較細緻的瞭解。

汪老出生於江蘇高郵城鎮一箇舊式地主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和藝術的薰陶。在藝術上給予汪老啟蒙和薰陶的,是他的“絕頂聰明”的父親:是畫家,會擺弄、改良各種樂器,會養蟋蟀、金鈴子,養花,會給孩子們製作各種精巧美觀的玩具;在學業和為人處事上給予汪老深遠影響的,也是他的兄弟般的父親:關心學業但不強求,培養愛好但不強迫,汪老小時候的繪畫、書法、作文,均受到父親的影響和啟發。

作家汪曾祺

汪老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品讀汪老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淡泊名利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就是對於自己當年被劃為“右派”的經歷,他也是如談別人的事一般,娓娓道來。讀着讀着,你會一廂情願地認為:汪老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我喜歡他的作品,當然也喜歡他的人了。讀着讀着,你會看到一個博學多識,情趣廣泛的老人,正把他的人生經歷一一細數。喜歡他的一組寫人的文章,推薦大家走近汪老筆下的金嶽霖、老舍、趙樹理,《地質系同學》《吳大和尚和七拳板半》等也很值得一讀。喜歡聽他講在雲南求學時的經歷:《泡茶館》《跑警報》。喜歡他回憶故鄉人事的文章:《花園》《多年父子成兄弟》《自報家門》。喜歡讀他的北京生活、工作:《國子監》《衚衕文化》《午門回憶》。

(通過查閲資料發現,汪老不僅僅是散文家、更是小説家、劇作家,著名的京劇《沙家浜》的劇本,他就是主要編者之一。他的小説作品中赫然有《異稟》,隱約記得這是我多年前讀過的印象比較深的一篇小説。)

戲劇家汪曾祺

汪老年幼時對唱戲就很感興趣,在雲南大學經常參加晚翠園曲會,和崑曲愛好者們做“同期”。這對他後來在北京京劇院的編輯工作是很有幫助的。他對北京京劇院的“五大頭牌”——馬譚張裘趙的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各自的藝術特色,進行了中肯到位且獨特的評價,不是一個熱愛京劇、觀察入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傳神的文字的。讀到這樣的文字,對於年幼時曾經搬着小板凳趕村上的草台班,看錫劇、越劇的我來説,真是過癮啊!於是我固執地認為,在唱戲方面,汪老絕對是有一把好嗓子的。

旅行家汪曾祺

汪老出生於江南水鄉,大學就讀於雲南,後又居於北京。由於工作需要,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新疆的南山塔鬆、天池雪水、天山、伊利河、果子溝、葡萄溝,湖南的桃花源、岳陽樓,山東泰山的雲霧、石刻、擔山人,雲南的各種花木……一一入文,讀來如神遊祖國山河,領略各地風俗人情。尤其推薦閲讀《草木春秋》、《昆明的雨》、《湘行二記》。

美食家汪曾祺

誰説汪老這樣的文人雅士就應該粗茶淡飯,甚至不食人間煙火?民以食為天,汪老一路走,一路遊,一路吃,一路寫,有名的、無名的,酸甜苦辣鹹,甚至臭,皆入口、入文。讀來讓我這個吃貨垂涎欲滴。推薦閲讀《肉食者不鄙》《魚我所欲也》《昆明菜》《四方食事》。汪老不僅僅是愛吃、能吃、會吃,自己也會烹飪美食,閒來喜歡自己買菜做菜,和家人一起品嚐,也喜歡親自下廚做小菜一二,招待貴賓或老友。汪老對吃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品味、寫文,他是把吃當作文化來研究的,有《宋朝人的吃喝》《吃食和文學》等為證。在《故鄉的食物》《故鄉的野菜》中,汪老介紹了家鄉的食物:炒米、高郵鹹蛋、鹹菜茨菰湯、螺螄、蜆子、昂嗤魚、鵪鶉、枸杞頭、蔞蒿、薺菜、馬蘭頭……這些也都是我熟悉的江南特有的食物。

關於書畫家汪曾祺,就不一一贅述了,網上有很多他的書畫作品。只談一點,他喜歡楊凝式的《韭花帖》,撰文暢談這本名帖的來歷,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喜歡汪老和他的文字,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因為汪老曾就讀於江陰南菁中學。在他的散文中,寫到了江陰的河豚魚,寫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終身難忘的江陰壽山(中山)公園正對面的一家水果店。在我兒時的記憶裏,好像是有這麼一家。難道歷史如此悠久,在汪老的高中時代就存在了?此文不長,名《水果店》,特摘錄下來:

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美。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麼香,一種長在的、永恆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慾醉。

我後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

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汪老真是率真又可愛!當年,他是不是進去這家水果店為心愛的姑娘買過水果?當年,他是不是和她一起嗅着陣陣果香,流連於壽山(中山)公園?

汪老的文字真是樸實無華而回味無窮!這就是借物抒情?更確切地説,是借香抒情?讓我仔細回憶自己什麼時候吃過的什麼食物,什麼時候看過的什麼風景,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回味的,也來試着寫一寫這樣的小短文。

讀完了汪老的散文,接下來,我要讀讀他的小説了。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9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氣很涼爽,草上還掛着露水(蜘蛛網上也掛着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質樸,如話家常的文筆有幾人寫得如此愜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讀汪曾祺的散文,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後,請葡萄上架。把在土裏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起!——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後,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讀到這裏,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着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

如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瀕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聯大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燬的,造成人員傷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聯大學習,當時師從沈從文,後來寫得小説受其影響,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西南聯大當時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如對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頗有研究的陳寅恪,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卓有貢獻的馮友蘭,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專長的聞一多、錢鍾書、沈從文、柳無忌、葉公超、吳晗、錢穆、錢端升、張奚若、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聞家駟等。在很多名人的回憶錄中,這段時間是慘淡動盪的。然而在汪曾祺關於這段時間回憶的散文中,卻透着生活的情趣。如《跑警報》:

跑警報大都沒有準地點,漫山遍野。

説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幾個比較集中的“點”。古驛道的一側,靠近語言研究所資料館不遠,有一片馬尾松林,就是一個點。這地方除了離學校近,有一片碧綠的馬尾松,樹下一層厚厚的幹了的松毛,很軟和,空氣好,——馬尾松揮發出很重的松脂氣味,曬着從松枝間漏下的陽光,或仰面看松樹上面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都極舒適外,是因為這裏還可以買到各種零吃。昆明做小買賣的,有了警報,就把擔子挑到郊外來了。五味俱全,什麼都有。最常見的是“丁丁糖”既麥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關東糖,不過做成一個直徑一尺多,厚可一寸許的大糖餅,放在四方的木盤上,有人掏錢要買,糖販即用一個刨刃形的鐵片揳入糖邊,然後用一個小小的鐵錘,一擊鐵片,丁的一聲,一塊糖就震裂下來了………。

在極度動盪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氣味、陽光、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這讓我感歎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汪曾祺經歷過人生的大波大浪。文革中,汪曾祺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裏,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裏,烤烤,吃掉。我敢説,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脱,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正因為有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為便不難理解了。他是唯一敢於在江青面前翹着二郎腿、抽煙的人。其中膾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涼。”便出自汪曾祺之手。汪曾祺淵博多識,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我對於汪曾祺的瞭解,始於讀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儘量保持一點童心。”這話讓我深受觸動,父子之間能做到這樣少見。這讓我對汪曾祺的文章有了興趣,於是到書店去搜尋,遺憾而歸。只好在網上斷斷續續的看。學校讀書協會買了一批書,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書拿到手中,如獲珍寶,細讀之後,忍不住想寫感想。沒有想到,動手寫時,卻頓頓卡卡總是詞不達意,意猶未盡。看到極美的風景時,我們總是會感歎詞彙的缺乏,似乎任何詞語也表達不出此時的美。讀到一本好書,也是這樣的感受:任何評價都是多餘的,任何詞語都不能精確表達自己讀後的感受。

微塵見世界,我只能這樣説。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範文10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説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説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麼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雲流水的灑脱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説他是先在頭腦裏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後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説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後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彆扭,不真實。由於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wangzengqi/vzd3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