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梁實秋 >

梁實秋《雅舍談吃》簡介

梁實秋《雅舍談吃》簡介

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寫的都是身邊瑣事,生活隨筆,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談中西文化問題。全書固然沒有統一的主題,所寫的都是獨立成篇,而且題材多是隨手拈來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梁實秋《雅舍談吃》簡介,歡迎大家閲讀學習。

梁實秋《雅舍談吃》簡介

【梁實秋《雅舍談吃》內容簡介】

他的文字——或在平淡樸實中流露風趣或在幽默詼諧中顯現温厚。融情趣、智慧、學問於一爐。瀟灑雋永,明麗生輝。

他的“雅舍”——梁實秋最為世人珍視的小品和雜文,飽含了他經歷悲喜歷練和世界觀轉變後,對人生的一種超脱體驗。

他的性情——追求恬淡寧靜:充滿閒情逸致,襟懷清雅,有中國古代名士的遺風。不圓於現實,而又着根於人性,令他的作品能超越時代和地域,歷久常青。

梁實秋先生是公認的華語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師之一。他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流播海內外,被人們贊為經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後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歡吃,就和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飽口福吧!

梁實秋文章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於一體,旁徵博引,內藴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追求“絢爛之極趨於平淡”的藝術境界及文調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態,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晚年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本書是其代表作的精選集《雅舍談吃》,收錄了:《醋溜魚》、《酸梅湯與糖葫蘆》等文章,讓你在閲讀之中如沐春風,也會讓你在淡淡的沉思中品位人生的意義。

【梁實秋簡介】

梁實秋(1903―1987),20世紀華語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代宗師,給本世紀文壇留下了2000多萬字沉甸甸的著譯的文學大師.樑公散文自然、真率、豁達灑脱;亦莊亦諧、“絢爛之極趨於平淡”;旁徵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我們從他的作品中遴選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雜感、隨筆,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我們深信,只要拋棄偏見,讀者不難從中感受這位大師個性獨異的文心、文氣、文調,領略他的積學之厚、腹笥之富和經澤之薰,走進一片高雅脱俗的美文世界。

【梁實秋《雅舍談吃》精彩書摘】

北平中秋以後,螃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口外的革肥,而少羶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不知何故很多人冢根本不吃牛肉,我家裏就牛肉不曾進過門。説起烤肉就是烤羊肉。南方人吃的紅燒羊肉,是山羊肉,有羶氣,肉瘦,連皮吃,北方人覺得是怪事,因為北方的羊皮留着做皮襖,捨不得吃。

北平烤羊肉以前門肉市正陽樓為最有名,主要的是工料細緻,無論是上腦、黃瓜條、三叉、大肥片,都切得飛薄,切肉的師傅就在櫃枱近處表演他的刀法,一塊肉用一塊布蒙蓋着,一手按着肉一手切。肉不是電冰櫃裏的凍肉(從前沒有電冰櫃),就是冬寒天凍,肉還是軟軟的,沒有於藝是切不好的。

正陽樓的烤肉支子,比烤肉宛烤肉季的要小得多,直徑不過二尺,放在四張八仙桌子上,都是擺在小院裏,四是四把條凳。三五個一夥同着一個桌子,抬起一條腿踩在條凳上,邊烤邊飲邊吃邊説笑,這是標準的吃烤肉的架勢。不像烤肉宛那樣的大支子,漢在熊熊烈火周同,一面烤肉一面烤人。女客喜歡到正陽樓吃烤肉,地方比較文靜一些,不願意露天自己烤,夥計們可以烤好送進房裏來。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是燒過除煙的松樹枝子,所以帶有特殊香氣。烤肉不需多少佐料,有大葱芫荽醬油就行。

正陽樓的燒餅是一絕,薄薄的兩層皮,一面粘芝麻,打開來會冒一股滾燙的熱氣,中問可以塞進一大箸子烤肉,咬上去,軟。普通的芝麻醬燒餅不對勁,中間有芯子,太厚實,夾不了多少肉。

我在青島住了四年,恕起北平烤羊肉饞涎欲滴。可巧厚德福飯莊從北平運來大批冷凍羊肉片,我靈機一動,託人在北平為我訂製了一具烤肉支子。支子有一定的規格尺度,不是外行人可以隨便製造的。我的支子運來之後,大燕賓客,命兒輩到寓所後山拾鬆塔盈筐,敷在炭上,松香濃郁。烤肉佐以濰縣特產大葱,真如錦上添花,葱白粗如甘蔗,斜切成片,細嫩而甜。吃得皆大歡喜。

提起濰縣大葱,又有一事難忘。我的同學張心一是一位奇人,他的夫人是汀蘇人,家中禁食葱蒜,而心一是甘肅人,極嗜葱蒜。他有一次過青島,我邀他家中便飯,他要求大葱一盤,別無所欲。我如他所請,特備大葱一盤,家常餅數張。心一以葱捲餅,頃刻而罄,對於其他菜餚競未下箸,直吃得他滿頭大汗。他説這足數年來第一次如意的飽餐!

我離開青島時把支子送給同事趙少侯,此後抗戰軍興,友朋星散,這青島獨有的一個支子就不知流落何方了。

北平烤鴨,名聞中外。在北平不叫烤鴨,叫燒鴨,或燒鴨子,在口語中加一子字。

《北平風俗雜詠》嚴辰《憶京都詞》十一首,第五首雲:

憶京都?填鴨冠寰中

爛煮登盤肥且美,

加之炮烙制尤工。

此間亦有呼名鴨,

骨瘦如柴空打殺。

嚴辰是浙人,對於北平填鴨之傾倒,可謂情見乎詞。

北平苦旱,不是產鴨盛地,惟近在咫尺之通州得運河之便,渠塘交錯,特宜畜鴨。佳種皆純白,野鴨花鴨則非上選。鴨白通州運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續。以高梁及其他飼料揉搓成圓條狀,較一般香腸熱狗為粗,長約四寸許。通州的鴨子師傅抓過一隻鴨來,夾在兩條腿問,使不得動,用手掰開鴨嘴,以粗長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鴨子要叫都叫不出聲,只有眨巴眼的份兒。塞進口中之後,用手緊緊的往下捋鴨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東西擠送到鴨的胃裏。填進幾根之後,眼看着再填就要撐破肚皮,這才鬆手,把鴨關進一問不見天日的小棚子裏。幾十百隻鴨關在一起,像沙丁魚,絕無活動餘地,只是儘量給予水喝。這樣關了若干天,天天扯出來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鴨。一來鴨子品種好,二來師傅手藝高,所以填鴨為北平所獨有。抗戰時期在後方有一家餐館試行填鴨,三分之一死去,沒死的雖非骨瘦如柴,也並不很肥,這是我親眼看到的。鴨一定要肥,肥才嫩。

北平燒鴨,除了專門賣鴨的餐館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即醬肘子鋪)發售的。在館子裏亦可吃烤鴨,例如在福全館宴客,就可以叫右邊鄰近的一家便宜坊送了過來。自從宣外的老便宜坊關張以後,要以東城的金魚衚衕口的寶華春為後起之秀,樓下門市,樓上小樓一角最是吃燒鴨的好地方。在家裏,打一個電話,寶華春就會派一個小利巴,用保温的鉛鐵桶送來一隻才出爐的燒鴨,油淋淋的,燙手熱的。附帶着他還管代蒸荷葉餅葱醬之類。他在席旁小桌上當眾片鴨,手藝不錯,講究片得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隨後一盤瘦肉,最後是鴨頭鴨尖,大功告成。主人高興,賞錢兩吊,小利巴歡天喜地稱謝而去。

填鴨費工費料,後來一般餐館幾乎都賣燒鴨,叫做叉燒烤鴨,連悶爐的設備也省了,就地一堆炭火一根鐵叉就能應市。同時用的是未經填肥的普通鴨子,吹凸了鴨皮晾乾一烤,也能烤得焦黃進脆。但是除了皮就是肉,沒有黃油,味道當然差得多。有人到北平吃烤鴨,歸米盛道其美,我問他好住哪裏,他説:“有皮,有肉,沒有油。”我告訴他:“你還沒有吃過北平烤鴨。”

所謂一鴨三吃,那是廣告噱頭。在北平吃燒鴨,照例有一碗滴出來的油,有一副鴨架裝。鴨油可以蒸蛋羹,鴨架裝可以熬白菜,也町以煮湯打滷。館子裏的鴨架裝熬白菜,可能是預先煮好的大鍋菜,稀湯洗水,索然寡味。會吃的人要把整個的架裝帶回家裏去煮。這一鍋湯,若是加口蘑(不是冬菇,不是香蕈)打滷,滷上再加一勺炸花椒油,吃打滷麪,其味之美無與倫比。

獅子頭,揚州名菜。大概是取其形似,而又相當大,故名。北方飯莊稱之為四喜丸子,因為一盤四個。北方做法不及揚州獅子頭遠甚。

我的同學王化成先生,揚州人,幼失恃,賴姑氏撫養成人,姑善烹調,化成耳濡目染,亦通調和鼎鼐之道。化成官外交部多年,後外放葡萄牙公使歷時甚久,終於任上。他公餘之暇,常親操刀俎,以娛嘉賓。獅子頭為其拿手傑作之一,曾以製作方法見告。

獅子頭人人會做,巧妙各有不同。化成教我的方法是這樣的——

首先取材要精。細嫩豬肉一大塊,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須筋絡糾結於其間。切割之際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祕訣是“多切少斬”。挨着刀切成碎丁,越碎越好,然後略為斬剁。

次一步驟也很重要。肉裏不羼芡粉,容易碎散,加了芡粉,粘糊糊的不是味道。所以調好芡粉要抹在兩個手掌上,然後捏搓肉末成四個丸子,這樣丸子外表便自然糊上了一層芡粉,而裏面沒有。把丸子微微按扁,下油鍋炸,以丸子表面緊繃微黃為度。

再下一步是蒸。碗裏先放一層轉刀塊冬筍墊底,再不然就橫切黃芽自作墩形數個也好。把炸過的丸子輕輕放在碗裏,大火蒸一個鐘頭以上。揭開鍋蓋一看,浮着滿碗的油,用大匙把油撇去,或用大吸管吸去,使碗裏不見一滴油。

這樣的獅子頭,不能用筷子夾,要用羹匙舀,其嫩有如豆腐。肉裏要加葱汁、薑汁、鹽。願意加海蔘、蝦仁、荸薺、香蕈,各隨其便,不過也要切碎。

獅子頭是雅舍食譜中重要的一色。最能欣賞的是當年在北碚的編譯館同仁蕭毅武先生,他初學英語,稱之為“萊陽海帶”,見之輒眉飛色舞。化成客死異鄉,墓木早拱矣,思之憮然!

梗概

(1)記敍我住的“雅舍”最是經濟(雖不能蔽風雨,卻有它的個性).

(2)記敍“雅舍”的地點荒涼.(個性之一)

(3)記敍“雅舍”的(人、鼠、蚊)三聲.(個性之二)

(4)記敍“雅舍”的三景.(月夜幽絕、細雨有趣、大雨惶悚--個性之三)

(5)記敍“雅舍”的陳設(簡樸).(個性之四)

(6)抒寫“雅舍”於我似家似寄之感.

(7)説明“雅舍小品”的寫作因緣.

主旨:抒寫“雅舍”於我似家似寄之感.

原文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牆,牆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説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説,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牆,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

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麼“上支下摘”,“前廊後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茅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裏,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捨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並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並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葱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後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説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歎,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後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牆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脱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户壁的隙處盪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閤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台,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棹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於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着的,以為這話最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度。其實我的對付鼠子並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户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麼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裏,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蝨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時候,滿屋裏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素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見不鮮。“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髮,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着,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佈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徵。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隻茶几。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佈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閒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裏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賞析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後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後,由於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風行全世界,先後印出300多版,創中國現代散文著作發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寫的散文,作於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他入住以後,來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間翻譯、創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裏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牆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於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説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但是……沒有人能説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説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牆也沒有)。這話説得俏皮,表現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着寫它的“不避風雨”,用了駢偶句式。聞一多的《死水》以美寫醜,用的是“反諷”手法,表達的是憂憤的情緒;梁實秋用整飭、雅緻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醜”,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了樑先生超脱、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説”,“荒涼”只是別人所説,他未必這麼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歎”,卻説“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敍,極言環境之不寧,而最後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誇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的人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雖然有那麼多缺點,但也並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於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於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裏所説:“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裏也説:“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餘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説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作者由此發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相反,現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獄”。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小學戰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在後來物慾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有可借鑑之處。“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髮,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此處排比,看似多餘的廢話,實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豔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莊《玉樓春》中的名句“客裏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客裏”一作“客舍”,“寄”即臨時借住。此句是説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裏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盪年代的特徵。劉克莊是南宋愛國詞人,作者引劉詞表達了抗戰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作者對眼前的現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悦目的情景時,插敍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作者深深的感歎,藴含於字裏行間。

有人説梁實秋將茅舍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是大才子自風流。”梁實秋在雅舍居住時表現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以及出入於“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於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温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代,不無借鑑價值。

該文語言上的特色十分鮮明,非常值得賞析、發揮。概括起來,有四大特點:

(一)駢散相間。作者喜用排偶,對偶、排比句式,幾乎每段都有,或鋪敍,或描寫,異彩紛呈。這些排偶句顯示了很強的文學功力,語言老到,文采斐然。作者又善於將整句與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見,駢散相宜,行文活潑,舒捲自如,恰如行雲流水,姿態橫生。

(二)雅俗共存。樑文的主流詞彙是典雅的書面詞藻,樑先生深厚的古文修養,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而從全篇來看,精緻、雅馴的書面語又與淺近、活潑的口語相輔相成。如第三段寫各種聲音破壁而來,用了兩組詞語,一組典雅,一組淺俗,卻顛倒不得。文人吟詠詩章是風雅的事,作者連用幾個措辭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聲音,則用口語羅列,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狀。文中許多句子書卷氣甚濃,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則又是十足大白話。

(三)引用自如。中外資料,信手拈來,內容貼近,形式多樣。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種成語的活用,有人稱之為成語的“返祖”。“聚蚊成雷”通用義相當於“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義。“相鼠有牙”亦可作如是觀。此句出自《詩經·鄘風》,原句為“相鼠有牙(一作齒),人而無止(通恥)”,表達的是對喪盡廉恥之人的詛咒,這裏也用字面義。引李漁的《閒情偶寄》,只引其題,不徵其句,有意雪藏,留有餘地;引李白的`文、劉克莊的詞,則引其句,不述其題,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對讀者的充分信任。兩處引述外國人的言論,只引大意,未見原文。總之,引用靈活,材料豐贍,不但幫助了文章的表情達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顯示了學者型作家的飽學多識。

(四)幽默叢生。幽默詼諧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手段或修辭方式,而是滲透於全篇的語言特色。比如寫雅舍單薄簡陋,不避風雨,本來是生活中並不“雅觀”的困境,卻用上一組雅正的駢句來描繪,出人意表。雅舍的名字上“典雅”,文中又“水池、糞坑”一應俱全,“酣聲、噴嚏”羅列無遺。這類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個十分雅緻的文句來收束——“盪漾而來,破我沉寂”。又如引用外國人對國人“懶惰”的譏評後,作者正兒八經地起而爭辯,最後還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來,不也是‘沒有法子’?”近乎反脣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爭辯:不然你來試試?“蚊風之盛”有諧音的效果,“最忌排偶”莊詞諧用,都有新穎幽默的雅趣。

孔子説:“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雅舍》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藴藉的辭采,是“文質彬彬”的典範。

創作背景

雅舍位於重慶北碚城區內。抗戰時期,梁實秋來北碚定居,1939年5月年同吳景超共同在主灣山腰購得一棟平房,以景超妻龔業雅之名,命名為“雅舍”。梁實秋居住於其中的一室一廳,在“雅舍”舉行聚會,招待賓客。一批騷人墨客,經常聚會於此,吟詩作畫,彈琴對弈,熱鬧非凡。

梁實秋在雅舍寓居7年,創作雅舍小品20篇,反響很大,風動一時。《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開篇,其寫於1940年,當時抗日戰爭已經全面爆發,作者將居住的陋室調侃為“雅舍”,如實描述了雅舍的簡陋與困擾,不怨不怒,心平氣和,隨遇而安地玩味起箇中情趣,以寓所為題抒寫個人獨特的感懷。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李朝全《散文百年經典·1917—2015》:“人生如寄,忽忽如螻蟻。從本質上説,人動物並無兩樣,凡是寄居、居住已久的地方便可以成為家,成為窩。如果對其傾注了特別的感情,它便是獨一無二的居所。唐朝劉禹錫的《陋室銘》、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記》皆是如此,梁實秋先生的《雅舍》亦屬此類。或許,這是一處並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住所,然而它在作者眼裏卻是富於個性特點的。住所這種‘特’之中並無簡陋之處:坐落在半山腰,可以與鄰人互通聲息;老鼠、蚊子猖獗,然而,這裏卻有難得的月夜美景、獨特的雅舍陳設。行文峯迴路轉,層層推進,力寫雅舍之‘特’。文末又引劉克莊詞句,表達出作者對‘家居’與‘寄居’如莊周夢蝶般的迷惘,實則是表達自己對‘客裏似家家似寄’觀點的贊同:雅舍是‘家’,亦是‘寄’,是漫漫人生路上一個有特點的難忘的驛站和寄居地。”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袁勇麟《文學欣賞與創作·第2版》:“梁實秋並非看破紅塵,隱居斗室,而是順應境遇,知足自娛,入乎內而出乎外,入則冷暖自知,出則優遊自在,可謂出入自如,毫無滯礙。這是一種人生藝術,是“雅舍”精神的內核。這種精神實質內在地決定了《雅舍》一文的藝術風貌,既充滿生活氣息又富有哲理意味,既樸素親切又有雅人深致,舒徐自在而又簡潔雋永,錘字煉句而又渾然天成,通體顯得中和、適度、自然、大方。同時這篇作品也奠定了梁實秋《雅舍小品》超越實利、俯仰自得、隨緣賞玩、優雅自娛的寫作基調。”

長江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張江元《中國散文百年精華鑑賞》:“《雅舍》的獨特價值就在於它典地表現了特定處境中作者超然面對人生和時代風雨的通達灑脱以及任何生活都可以化為純淨藝術的獨特追求。其實‘雅舍’因有個性而可愛,實質是因為它的主人有‘不從俗’的個性而增添了‘雅舍’之‘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iangshiqiu/xz0og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