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梁實秋 >

梁實秋雅舍小品談代溝

梁實秋雅舍小品談代溝

“代溝是翻譯過來的一個比較新的名詞,但這個東西是我們古已有之的。自從人有老少之分,老一代與少一代之間就有一道溝,可能是難以飛渡的深溝天塹,也可能是一步邁過的小瀆陰溝,總之是其間有個界限......”出自梁實秋散文《代溝》。下面是文學網小編Lynn整理的現代作家相關資料內容。(更多內容請關注文學網)

梁實秋雅舍小品談代溝

【代溝 原文】

代溝是翻譯過來的一個比較新的名詞,但這個東西是我們古已有之的。自從人有老少之分,老一代與少一代之間就有一道溝,可能是難以飛渡的深溝天塹,也可能是一步邁過的小瀆陰溝,總之是其間有個界限。溝這邊的人看溝那邊的人不順眼,溝那邊的人看溝這邊的人不象話,也許吹鬍子瞪眼,也許拍桌子捲袖子,也許口出惡聲,也許真個的鬧出命案,看雙方的氣質和修養而定。

《尚書.無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這幾句話很生動,大概是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説的一個例證。大意是説:請看一般小民,作父母的辛苦耕稼,年輕一代不知生活艱難,只知享受放蕩,再不就是張口頂撞父母説:「你們這些落伍的人,根本不懂事!」活畫出一條溝的兩邊的人對峙的心理。小孩子嘛,總是貪玩。好逸惡勞,人之天性。只有飽嘗艱苦的人,才知道以無逸為戒。作父母的人當初也是少不更事的孩子,代代相仿,歷史重演。一代留下一溝,像樹身上的年輪一般。

雖説一代一溝,腌臢的情形難免,然大體上相安無事。這就是因為有所謂傳統者,把人的某一些觀念膠着在一套固定的範疇裏。「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大家都守規矩,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鞋大鞋小,別走了樣子!」小的一代自然不免要憋一肚皮委屈,但是,別忙,「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多年的道路走成河」,轉眼間黃口小兒變成了鮐背耇老,又輪到自己唉聲歎氣,抱怨一肚皮不合時宜了。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早起要跟着姊姊哥哥排隊到上房給祖父母請安,像早朝一樣的肅穆而緊張,在大櫃前面兩張二人凳上並排坐下,腿短不能觸地,往往甩腿,這是犯大忌的,雖然我始終不知是犯了什麼忌。祖父母的眼睛瞪得圓圓的,手指着我們的前後擺動的小腿説:「怎麼,一點樣子都沒有!」嚇得我們的小腿立刻停擺,我的母親覺得很沒有面子,回到房裏着實的數落了我們一番。祖孫之間隔着兩條溝,心理上的隔閡如何得免?當時我心裏納悶,我甩腿,干卿底事。我十歲的時候,進了陶氏學堂,領到一身體操時穿的白帆布制服,有亮晶的銅鈕釦,褲邊還鑲貼兩條紅帶,現在回想起來有點滑稽,好像是賣仁丹遊街宣傳的樂隊,那時卻揚揚自得,滿心歡喜的回家,沒想到贏得的是一頭霧水,「好呀!我還沒死,就先穿起孝衣來了!」我觸了白色的禁忌。出殯的時候,靈前是有兩排穿白衣的「孝男兒」,口裏模仿嚎喪的哇哇叫。此後每逢體操課後回家,先在門洞脱衣,換上長褂,捲起褲筒。稍後,我進了清華,看見有人穿白帆布橡皮底的網球鞋,心羨不已,於是也從天津郵購了一雙,但是始終沒敢穿了回家。只求平安少生事,莫在代溝之內起風波。

大家庭制度下,公婆兒媳之間的代溝是最鮮明也最悽慘的。兒子自外歸來,不能一頭扎進閨房,那樣做不但公婆瞪眼,所有的人都要豎起眉毛。他一定要先到上房請安,説説笑笑好一大陣,然後公婆(多半是婆)開恩發話:「你回屋裏歇歇去吧」,兒子奉旨回到閫闈。媳婦不能隨後跟進,還要在公婆面前周旋一下,然後公婆再度開恩,「你也去吧」,媳婦才能走,慢慢的走。如果媳婦正在院裏浣洗衣服,兒子過去幫一下忙,到後院井裏用柳罐汲取一兩桶水,送過去備用,結果也會召致一頓長輩的唾罵:「你走開,這不是你做的事。」我記得半個多世紀以前,有一對大家庭中的小夫妻,十分的恩愛,夫暴病死,妻覺得在那樣家庭中了無生趣,竟服毒以殉。殯殮後,追悼之日政府頒贈匾額曰:「彤管揚芬」,女家致送的白布橫披曰:「看我門楣!」我們可以聽得見代溝的冤魂哭泣,雖然代溝另一邊的人還在逞強。

以上説的是六七十年前的事。代溝中有小風波,但沒有大氾濫。張公藝九代同居,靠了一百多個忍字。其實九代之間就有八條溝,溝下有溝,一代壓一代,那一百多個忍字還不是一面倒,多半由下面一代承當?古有明訓,能忍自安。

五四運動實乃一大變局。新一代的人要造反,不再忍了。有人要「整理國故」,管他什麼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都要揪出來重新交付審判。禮教被控吃人,孔家店遭受搗毀的威脅,世世代代留下來的溝要徹底翻騰一下,這下子可把舊一代的人嚇壞了。有人提倡讀經,有人竭力衞道,但是不是遠水不救近火,便是隻手難挽狂瀾。代溝總崩潰,新一代的人如脱韁之馬,一直旁出斜逸奔放馳驟到如今。舊一代的人則按照自然法則一批一批的凋謝,填入時代的溝壑。

代溝雖然永久存在,不過其現象可能隨時變化。人生的麻煩事,千端萬緒,要言之,不外財色兩項。關於錢財,年長的一輩多少有一點吝嗇的傾向。吝嗇並不一定全是缺點。「稱財多寡而節用之,富無金藏,貧不假貸,謂之嗇。積多不能分人,而厚自養,謂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養,謂之愛。」這是《晏子春秋》的説法。所謂愛,就是守財奴。是有人好像是把孔方兄一個個的穿掛在他的肋骨上,取下一個都是血絲糊拉的。英文俚語,勉強拿出一塊錢,叫做「咳出一塊錢」,大概也是表示錢是深藏於肺腑,需要用力咳才能跳出來。年輕一代看了這種情形,老大的不以為然,心裏想:「這真是『昔之人,無聞知』,有錢不用,害得大家受苦,忘記了『一個錢也帶不了棺材裏去』。」心裏有這樣的憤懣藴積,有時候就要發泄。所以,曾經有一個兒子向父親要五十元零用,其父靳而不予,由冷言惡語而拖拖拉拉,兒子比較身手矯健,一把揪住父親的領帶,(唉,領帶真誤事)領帶越揪越緊,父親一口氣上不來,一翻白眼,死了。這件案子,按理應剮,基於「心神喪失」的理由,沒有剮,在代溝的歷史裏留下一個悲慘的記錄。

人到成年,嚶嚶求偶,這時節不但自己着急,家長更是擔心,可是所謂代溝出現了,一方面説這是我的事,你少管,另一方面説傳宗接代的大事如何能不過問。一個人究竟是姣好還是寢陋,是端莊還是陰鷙,本來難有定評。「看那樣子,長頭髮、牛仔褲、嬉遊浪蕩、好吃懶做,大概不是善類。」「爬山、露營、打球、跳舞,都是青年的娛樂,難道要我們天天勻出功夫來晨昏定省,膝下承歡?」南轅北轍,越説越遠。其實「養兒防老」、「我養你小,你養我老」的觀念,現代的人大部分早已不再堅持。羽毛既豐,各奔前程,上下兩代能保持朋友一般的關係,可疏可密,歲時存問,相待以禮,豈不甚妙?誰也無需劍拔弩張,放任自己,而諉過於代溝。溝是死的,人是活的!代溝需要溝通,不能像希臘神話中的亞力山大以利劍砍難解之繩結那樣容易的一刀兩斷,因為人終歸是人。
 

【作家簡介】

梁實秋,(1903一1987)原名樑治華,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後遷至台。歷任台灣師範學院英浯系主任、英語研究所教授、文學院院長、國立編澤館館長。1923年8月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東南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並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台北,享年84歲。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偏見集》、《秋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作品簡介】

《雅舍小品》是2010年6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實秋。主要講述的是作者對生活瑣事的感悟。

《雅舍小品》的文章,本來都屬於專欄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沒有太大的連貫性。其中所寫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根據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雖多調侃,並非虛擬”,可以看出作品內容的真確性和寫作的取向。

《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寫的都是身邊瑣事,生活隨筆.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談中西文化問題。全書固然沒有統一的主題,所寫的都是獨立成篇,而且題材多是隨手拈來的。初看題目時,可能給讀者平凡的感覺,但細看內容後,卻又別饒趣味。像《握手》、《理髮》、《衣裳》、《女人》、《男人》、《洗澡》、《牙籤》等,平常人絕對想不到這樣平凡的題目,竟然可寫出這麼豐富的內容。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説,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至於書名用“雅舍”二字,只在點明寫作的所在地而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iangshiqiu/qw32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