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梁實秋 >

梁實秋雅舍教案

梁實秋雅舍教案

梁實秋《雅舍》是抗戰期間(1940)與其清華大學同窗吳景超一起住在重慶北碚時寫的。所謂“雅舍”,實際是指他當時居住的簡陋屋舍。其名源起於吳景超的夫人龔業雅的名字。

梁實秋雅舍教案

一、教學重難點——抓住本質,不避重就輕

一篇散文,教什麼,怎麼教,重心何在,可以説,是個本質問題,也是體現一名教師眼力的問題。比如《雅舍》,最基本的問題當是:“雅在何處?”這個問題無法繞過,因為從篇幅來看,它確實已佔了絕大部分,文章的1~5自然段都是在詮釋這個問題,分別可從“景緻優美”“陳設不俗”“有好友拜訪”“與蚊鼠共居”等幾個角度加以剖析。可是,是不是講清楚這些就可以了呢?一稿教學設計如下。

(一)導入

(二)梳理並分析文本

1“雅舍”是一座怎樣的房子?

2作者眼中的“雅舍”是怎樣的?

3身處其中,作者心情如何?

(三)結合課題,進一步研讀文本

“雅”在何處?

(四)作者介紹,拓展延伸

1梁實秋是個怎樣的人?

2這樣的人,是不是獨此一個?他們存在的意義何在?

(五)總結

二稿做了如下修改:

1這是一所怎樣的房子?(客觀角度)

(一)導入

(二)學生分工朗讀全文

(三)梳理並分析文本

2“雅”在何處?(主觀角度)

結合文中關鍵句“有個性就可愛”,請學生具體展開分析。

(四)深度研讀

雅舍之“雅”主要在於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而“可愛”,僅僅是因為這個嗎?還有沒有什麼其他原因?引入第6段重點分析。

(五)作者介紹,拓展延伸(點到即止)

(六)總結,學生再讀第6段

兩次設計,除去前邊環節的緊湊壓縮,最大的改變在於關注到了第6自然段。這部分內容比較深奧,學生不容易看懂,就連教師恐怕也要琢磨琢磨。這樣的地方,當是一篇課文的重點難點所在,卻往往被我們忽略或一帶而過。若像一稿那樣教學,對文本的解讀就停留於表層,只是走了個過場,而真正深刻、深沉處未解讀出來。而如果前面浮淺,那麼後面部分對其他人物的延伸閲讀(由個到類)也是隔靴搔癢,意義不大的。

第6段講的'到底是什麼呢?此段中,首先有以下這些地方學生理解有難度:什麼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什麼叫“人生如寄”,劉克莊詞“客裏似家家似寄”又是什麼意思。所謂“天地者萬物之逆旅”,“逆旅”即為“客舍、旅館”意,這句話是説:“天地,原是世間萬物的旅館啊。”“人生如寄”即言“人生短促,就像暫時寄居在人世間一樣”。

綜合以上,開頭一句話首先表明作者與雅舍間的客觀關係——“非我所有”,“房客之一”,頗有些事不關己之意;然後筆鋒一轉,當作者想到天地蒼茫,人生只是過客,一個人又是那麼卑微,一種珍惜的心情便油然而生(而不是放棄)——只要“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作者以一種感恩的心情來領受這份在亂世中的難能的饋贈。他很慶幸,在這樣一個漂泊的時代,能有這樣一個哪怕極其簡陋的小小的居所可以容他棲身,可以讓他品悟生命的酸甜苦辣。這裏可説是作者的一種主觀認知了,故前後表述並不矛盾。

因為這份慶幸,這份感恩,所以接下來用劉克莊的詩句説“客裏似家家似寄”——對“我”來説,“雅舍”即似“我”家呀——從中折射出的是作者一份隨遇而安的心境。寫到此,似乎可以打住了,可是他又説,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這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在説,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其實已不是“家”這種“實體”的存在,而是尋找到自己的精神歸宿。“我”的心在哪裏,哪裏便是我的“家”,所謂“心安即是家”。這一小節是在告訴我們雅舍於“我”之“意義”了——讓“我”找到精神歸宿。

二、板書設計——體現核心,骨血豐滿

固然,板書應隨教學內容而定。一張板書,體現的當是一節課的核心內容,所以,板書質量體現的實際上是一節課的設計水準。比如,一稿板書相對平面、乾枯,更像是理科的一個分解公式,骨感有餘而血肉不足,缺少內涵;相比較而言,第二稿的板書就要血肉豐滿一些,能抓住文中的關鍵字眼逐層展開。

三、關鍵詞句——擇要而講,靈活處理

一篇課文,不可能一一盡述,應抓住關鍵(重要)詞句進行研讀。關鍵詞句有哪些?一般而言,可以是文眼句,可以是表明思路的一些句子(如過渡句、總領句、總結句),也可以是主旨句。比如在《雅舍》一文中,首段末的這句話——“縱然不能避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它既在結構上是個過渡,又從內容上告訴我們下面要講這房子的“個性”所在了,全文主體內容即為講述此點。再比如,在這樣一間陋室,作者的心態如何呢?如果你能抓住幾乎在每段都出現的“安之”“仍安之”“已數見不鮮”“亦不復他求”“正合我意”這些字眼,相信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四、朗讀——因班而異,因人而異

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熟悉課文,培養情感,加深體會。但不是所有的朗讀都能起到良好效果,要視班級情況而定,要據情況而變。比如有誦讀才能的可個人朗讀,或幾人分工讀,沒有的就小組讀或齊讀;若早晨安靜可小聲讀,午後吵嚷睏倦則需放聲讀;柔美的段落可讓女生讀,粗獷的段落可讓男生讀。在處理本課的朗讀時,筆者先安排男女生齊讀1~3節,再由女生讀描寫月夜雨景的第4節,接着是男生讀居室佈置的第5節,最後齊讀6、7節。總體效果還行,但如果重來,筆者會選擇由教師來朗讀最後兩段,因為此兩段為文章理解最難處,也是情感最深沉處,或許由具備一定閲歷、情感體驗的教師來讀,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

真正的語文,應該是“脱離了種種概念、程式和現實利害”的,應該“從技術而至學術”,才能達到渾樸歸真、“春風化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教學至高境界。

標籤: 梁實秋 教案 雅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iangshiqiu/mk9vy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