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梁實秋 >

雅舍 梁實秋 讀後感

雅舍 梁實秋 讀後感

梁實秋的《雅舍》讓人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點不"雅",況且,"雅舍"還並非樑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

雅舍 梁實秋 讀後感

雅舍 梁實秋 讀後感1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題記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麼思想。

劉禹錫通過《陋室銘》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懷着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徵: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説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説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徵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濛濛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濛濛,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通過雅舍陳設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把自己置身於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為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緻,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其他的我不甚瞭解,就拿我們大學生來説,已經越來越現實化。很多同學談戀愛,如果你跟女朋友或者男朋友談孔子,談藝術,對方絕對會説:你吃飽了沒事幹是吧?呵呵,那些還不如去哪個祕密的地方,kiss個天昏地暗來得熱情啊。所以這人就有一種現象,當一個人物質食糧匱乏的時候他的精神食糧就會很豐富。就拿阿城的《棋王》來説吧,棋王王一生對吃要求得特別低,他只講求能吃飽,能有吃的就滿足,在那個餓死人的年代,而執著於追求精神享受,窮盡心力追求棋術的精髓,最終能以一敵九,成就了名副其實的棋王。所以,人的精神境界都是被逼出來的,越惡劣的環境,我們的想象力就會越豐富。更有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給許玉蘭和三個兒子“抄”菜更是一絕,沒有一點材料,卻可以“抄”出精神上最美的佳餚,當時我看到那些激動的文字都口水直流。這就是經歷了苦難才體會得出吃一頓飽飯的難能可貴啊。試想,今天我們還有哪個能為吃到一頓紅燒肉而歡喜得涕泗橫流呢?

因此,當我們居於陋室,當我們身處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們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切苦難和幸運。不管幸福,不管困難;不論貧窮,不論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處,我們都懂得這是上天給我們生存的恩賜。我們再窮也不能窮到思想匱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認識錢,再困難也不能難到泯滅了人性。

當我們不能感恩生活時,就想到一盞香茗,一副茶几,一棟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讚歌給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們不論出生,不論富貧,只要有愛,我們就要淡泊明志,讓思想在陋室上優雅地縈繞着,隨着香茗飄到陽光的笑容裏。

那陽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雅舍 梁實秋 讀後感2

最近中我有幸閲讀了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筆、優雅的語調所吸引。幾個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邊享受冬日的温暖的陽光,一邊品味《雅舍》的悠閒,可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有個學者曾經説過:““五四”以來,植根於民族文化土壤的現代散文,大致可分為兩代流派。一派繼承“載道”的傳統,直面現實而發出進擊的純響,如魯迅所言“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同時也不斷錘鍊散文的藝術;一派延伸“言志”的脈絡,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書寫“美文”,融人生思辯、處世智慧和脱俗情調於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地顯現生命氣象和人生百態。這兩派散文各有側重、異質同構、互補共榮,合而為一道現代散文亮麗多姿的風景。”梁實秋的散文當屬後者。

綜觀梁實秋的.散文小品,無論是記敍個人經歷、民俗風情、還是回憶親朋師友,雅趣苦事;無論是紀遊、雜感、札記,還是小品、隨筆,都體現了“以理節情的心態、恬靜安詳的心境與平和沖淡的心氣”。梁實秋的散文,其精神資源來自西人的新人文主義和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梁實秋曾自述:“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大概就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物。”又説:“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學影響不少,但是在文學方面如何遣詞造句等等是中國文學影響……”

梁實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讀書、好議論”。歷史上的梁實秋霸才橫溢:五四大潮,演講鼓吹;八年清華,三趕校長;辯駁問難,拳打周作人,腳踢吳稚暉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辯論中説,“我梁實秋是把文學當做獻身的事業的,凡是以正當的態度研究文學的都引為同志。文藝裏有主義的不同,沒有偏僻的黨見。梁實秋生就的一身硬骨頭,不怕嘲罵,不避嫌疑,不惜費紙費筆費精神!……”好一個“一身硬骨”!梁實秋後來和魯迅論戰,無疑便是這身傲骨的自照。與魯迅交手,是梁實秋第一大敗着,兩雄相撲,傲骨對傲骨,此時便要看大勢所趨了。梁實秋最終被魯迅釘上“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恥辱柱,終其一生都掙扎不脱。

雅舍小品動筆於1939年。所謂“雅舍”,指的是梁實秋在重慶郊區,一處叫北灣的農村,置下的幾間平房。他在那兒一直住到1948年,其間寫作的散文隨筆,統統以舍為名。1949年赴台,地點變化了,而情志不變,他把閒常寫作的部分散文、小品、雜感、札記、隨筆、短評,仍一以貫之地編入雅舍序列。如此這般,自謂“平生意氣消磨盡,雙鬢壓清霜”的梁氏,承繼在重慶開闢的散文路子,繼續談天説地、述往思來、記遊錄勝、品茗論烹、賞花悦鳥,創造了一個夢裏家園。梁實秋奉獻的是一棟坐落於世外桃源的雅舍,任他仰觀日月,俯察紅塵。然而,只要你把耳朵貼近他的那些雅舍篇章,像貼近天壇的迴音壁,便不難從他的血波沸處,測出“天涼好個秋”的感喟,“千里作遠客,五更思故鄉”的幽怨。

雅舍 梁實秋 讀後感3

抗日戰爭爆發後,樑秋實隨國民政府前往重慶,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雅舍”是樑秋實在重慶北碚時的寓所,是取用友人吳業雅女士名字中的“雅”字命名的。名為“雅舍”,其實是標準的四川鄉下的低級茅舍,窗户要糊紙,牆是竹篾糊泥刷灰,地板顫悠悠的吱吱作響,極為簡陋。

本文是樑秋實先生的一篇行文雅潔、瀟灑幽默的小品文。文章描寫了作者所居住的“雅舍”的地理位置、環境、特點以及作者對其陳設的看法,體現了作者豁然超脱的心境。統觀全文,首先感到的是該文的這樣的一個特點,即作者寫“舍”之 “雅”、之“美”、之“愜意”者實未着幾句,通篇寫的幾乎盡是它的“蔽”、它的“陋”和它的不適於居住的特點。例如,本文第三自然段寫雅舍“篾牆不固,門窗不嚴”,“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脱皮鞋聲”。原本是一件極不便當的事情,但他卻説“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將缺點説為優點,在淡然一笑中拂去了它在人們心中可能留下的陰影,原本擾人清聽,惹人煩厭,但他卻説“均隨時由門窗户壁的隙處盪漾而來,破我岑寂”,將噪音敍為樂音,將干擾視為慰藉,用自我心理的調整將客觀存在的不利因素淡化之,消解之,從而使自己保持着心靈的安寧,抵禦着愁苦情緒的來襲。老鼠的來襲,蚊子的猖獗,也用詼諧的語言出之,雖然無可奈何,但也不叫苦連天。總之,雅舍的這諸種不便,在作者看來情趣盎然,全然不見愁苦的面容和悲哀的情緒,使我們感到的卻是雅舍的可愛、可親,並絕不生一絲憎惡它、厭煩它、疏遠它的感覺。在這裏,包含的是藝術的辯證法。雅舍之雅,與作者的人生態度和心境是分不開的。作者對所居住的雅舍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自由灑脱的人生襟懷、恬然自然的心境和隨遇而安的生命意識。

這篇文章語言駢散相間,巧妙的運用排比,對偶句式,文白相濟,行文活潑,描寫生動,優雅清麗,引典如信手捏來,幽默風趣,富於情韻,是雅舍之雅得以體現的重要原因。例如,文章對各種聲音的描述,鼠子的各種動作的描述,運用了排比手法,顯得姿態橫生。作者的詼諧風趣也可在字裏行間得到體現:“洋鬼子住到‘雅舍’裏,不也是‘沒有法子’?”;對雅舍賞月的描寫更是情韻悠長:“清光從樹間篩灑下來,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文章用典較多,如“聚雷成蚊”,“客裏似家家似寄”等,體現了作者熔性情、學識、修養於一爐的創作手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iangshiqiu/mww0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