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現代作家 >老舍 >

《二馬》文本細讀與闡釋

《二馬》文本細讀與闡釋

長篇小説《二馬》是老舍客居英國期間寫的優秀作品,小説揭示了舊時代中國人的醜陋習性和陳腐觀念。

《二馬》文本細讀與闡釋

老舍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愛國作家,享有“人民藝術家”的美譽。《二馬》是老舍客居英國期間寫的優秀作品,小説藉由北京僑居倫敦經營古玩商店的馬家父子的生活經歷,對中英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作了對比,特別是通過二馬父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愛情糾葛,揭示了舊時代中國人的醜陋習性和陳腐觀念,諷刺了英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偏見,同時在開闊的文化視野中肯定和讚賞了英國國民的現代國民意識和國家觀念,對此文本的細讀與闡釋可以讓我們體會老舍濃濃的愛國之情、民族之情。

一、繾綣民族情中的反思與批判

老舍生於北京,長於北京,北京已整個兒與他的心靈相連,老舍對北京的依戀與熱愛,亦已融入他的血脈中,老舍曾説過,他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京,他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老舍對北京感情上的另一層特殊的內容則因於北京是民族文化的象徵、代表、結晶。所以他對北京的愛實則已昇華為一種民族感情。在他的眾多文學作品中,往往懷着繾綣的民族深情,抒寫着老北京的城,北京的人,北京的事。

《二馬》的主人公馬氏父子就是地道的老北京人。老北京市民馬則仁(老馬)帶兒子馬威(小馬)去英國倫敦繼承哥哥的古玩店,老馬重官輕商,只會套人情,講面子,與高度發達的現代商業社會格格不入,鬧了不少笑話,最終使古玩店陷入困境。在老馬身上打着明顯的北京老派市民的傳統文化的烙印,他雖然不能普遍地代表老一輩的中國人,但老舍最熟悉的老人確是他那個樣子,他不好,也不怎麼壞;他對過去的文化負責,所以自尊自傲;對將來他茫然,所以無從努力,也不想努力。他的希望是老年的舒服與有所依靠;若沒有自己的子孫,世界是非常孤寂冷酷的。他背後有幾千年的文化,面前只有個兒子。也不大愛思想,因為事事已有了準則,這使他很可愛也很可恨;很安詳,也很無聊。北京人亦多禮,老舍的很多作品中都寫到了禮儀。《二馬》中,則特別提到了聖誕節馬則仁的花錢送禮。老馬對這個節日的最大感觸是聖誕節的彼此送禮讓他可有機會套套交情啦!他屈着手指盤算,到英國後認識的人全算上了,要準備十來份禮物,甚至連温都太太的小狗也要挖空心思給準備上一份得體而別緻的禮物。對於送禮這件事情,從籌劃到實施,都讓他喜歡,帶給他無比的快樂。而悠閒的生活方式是北京傳統文化的又一特徵。馬老先生是倫敦的第一個閒人:下雨不出門,颳風不出門,下霧也不出門。叼着小煙袋,把火添得紅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細細咂摸雨、霧、風的美。中國人在什麼地方都能看出美來,而且美的表現是活的,是由個人心中審美力放射出來的情與景的聯合。煙雨歸舟咧,踏雪尋梅咧,煙雨與雪之中,總有個含笑的瘦老頭兒。這個瘦老頭兒便是中國人的美神。這個美神不是住在天宮的,是住在個人心中的。所以馬老先生不知不覺地便微笑了,汽車由雨絲裏穿過去,美。小姑娘的傘被風吹得歪歪着,美。一串燈光在霧裏飄飄着,好像幾個秋夜的螢光,美。他叼着小煙袋,看一會兒外面,看一會兒爐中的火苗,把一切的愁悶苦惱全忘了。他只想一件東西,酒!“來他半斤老紹興,哎?”他自己叨嘮着。倫敦買不到老紹興,還是回國呀!老馬始終忘不了回國,回到人人可以賞識踏雪尋梅和煙雨歸舟的地方去!可惜老馬,中國人的一個代表,只是糊里糊塗有點審美的天性,而缺少常識。可惜老馬只想做官,而不知道做官的責任。可惜老馬愛他的兒子,而不懂得怎麼教育。可惜這種知足,樂天的精神狀態,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投影。抱着這種內傾的審美心理,只會使人沉醉滿足,不思進取,成為現代社會競爭中的劣敗者。‘正所謂愛之愈深,責之愈切,老舍對中國文化的思考異常清醒,他珍愛民族文化的豐厚積澱與優秀底藴,同時又為民族文化的老大愚弱擔憂。正因為老舍對老北京、老北京人傾注了融化於血液的深厚感情,所以他最瞭解老馬等北京人的精神內質和特徵,也對影響和妨礙歷史進步和發展的老化的文化進行了反思與批判。老舍曾在小説中慨歎:“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來便是‘出窩老”’,“一國裏要有這麼四萬萬出窩老,這個老國便越來越老,直到老得爬也爬不動,便一聲不吭地嗚呼哀哉了!”這裏的“出窩老”,不是指身體的先天不足,而是説中國人一生下來便被消融與淹沒在“熟透了”的老化文化中,不可避免地會成為“老中國兒女中的一員。馬則仁先生是一點不含糊的“老”民族裏的一個“老”分子。由這兩層“老”的關係,可以斷定:他一輩子不但沒用過他的腦子,就是他的眼睛也沒有一回盯在一件東西上看三分鐘的。在英國,人家問他什麼,他老順着人家的意思爬:普通英國人知道的中國事沒有一件是好的,他們最喜把這些壞事在中國人嘴裏證明了。比如人家問他有幾個妻子,他説:“五六個!”高耳將軍講演英國往上海送兵的事,特意請他去聽並問他:“英國兵要老在中國,是不是中國人的福氣造化?”老馬站起來規規矩矩地説:“歡迎英國兵!',有位老太太告訴他中國衣裳好看。他第二天穿上綢緞大褂滿街走,招得一羣小孩子在後面叫他chink!他這一輩中國人是被外國人打怕了,一聽外國人誇讚他們幾句,他們覺得非常的光榮,連一點兒國家觀念也沒有。在老舍看來,欲救國,必先救民。所以,他一直是把改造國民性格和改造國民精神,提到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來看待。老舍的批判鋒芒直指以北平文化為代表的,日益聚集膨脹的國民劣根性尤其頑固的老馬等市民,目的就是要使他們對自己“大吃一驚”,使他們從陳陳相因的傳統思想意識與文化羈絆中掙脱出來,從而達到民族振興與文化更新的目的。

二、國仇家恨的抒發

老舍作為一個滿族人,對於國破家亡的感受,比起其他作家來更要深切,八國聯軍的入侵,不但給滿清王朝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為它後來的覆滅打下了伏筆,而且奪去了老舍父親的生命。老舍的父親舒永壽雖然只是個小小的護兵,也知道自己守土有責,皇上和太后逃難去了,他不能逃,因為他的職責是與社稷共存亡。京城失陷了,舒永壽倒在炮火中,永遠從老舍的生命中消失了,臨死只託人給家人稍回去一雙布襪子和一副褲腳帶,老舍母親用一個小的可憐的木盒,裝了那雙布襪,寫上姓名和生辰八字,在城外草草埋葬了。可憐的老舍不但失去了父親,自己的小命也差點葬送於八國聯軍的.刺刀之下。這夥侵略軍進城之後,大肆燒殺搶掠,連貧困的小户人家也不肯放過。在老舍家,他們翻箱倒櫃,摔盆弄碗,折騰了個底兒朝天才悻悻而去,萬幸的是,年幼的老舍被扣在一個木箱之下,在一堆破衣服之中,睡得香甜未被發現,否則,只要他哭上一聲肯定小命難保。亡國滅

種之恨,幼年喪父之痛,死裏逃生之險,使老舍對外族入侵者有更近更切實的國仇家恨之感,這種骨子裏的痛是與其他作家都不同的熔鑄於血液中的親身之痛,所以,在老舍的文學作品中,對於外族的侵略、狹隘和民族歧視有着更痛徹的體會、更深刻的批判,這在《二馬》的字裏行間有着非常明顯的烙印:伊牧師“半夜睡不着的時候,總是禱告上帝快快的叫中國變成英國的屬國;他含着熱淚告訴上帝:中國人要不叫英國人管起來,這羣黃臉黑頭髮的東西,怎麼也升不了天堂!”在英國人眼中,“在倫敦的中國人,大概可以分作兩等,工人和學生,工人多半是住在東倫敦,最給中國人丟臉的中國城,沒錢到東方旅行的德國人,法國人,美國人,到倫敦的時候,總要到中國城去看一眼,為是找些寫小説、日記、新聞的材料。中國城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住着的工人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舉動。就是因為那裏住着中國人,所以他們要瞧一瞧。就是因為中國是個弱國,所以他們隨便給那羣勤苦耐勞,在異域找飯吃的華人加上一切的罪名。中國城要是住着二十個中國人,他們的記載上一定是五千;而且這五千黃臉鬼是個個抽**煙,私運軍械、害死人把屍首往牀底下藏,姦污婦女不問老少,和做一切至少該千刀萬剮的事情的。作小説的、寫戲劇的、作電影的,描寫中國人全根據着這種傳説和報告。然後看戲,看電影,念小説的姑娘、老太太,小孩子和英國皇帝,把這種出乎情理的事牢牢地記在腦子裏,於是中國人就變成世界上最陰險、最污濁、最討厭、最卑鄙的一種兩條腿兒的動物!”沒到過中國的英國人,看中國人是陰險詭詐,長着個討人嫌的黃臉。到過中國的英國人,看中國人是髒、臭、糊塗的傻蛋。懷着滿腔的悲憤,老舍寫下了英國人對中國的入侵、排外和蔑視心理,同時也懷着滿腔的深情,呼籲國人猛醒:“二十世紀的‘人’是與‘國家’相對的:強國的人是‘人’,弱國的呢?狗!中國是個弱國,中國‘人’呢?是――!中國人!你們該睜開眼看一看了,到了該睜眼的時候了!你們該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時候了!――除非你們願意永遠當狗!”這是心中淌血的痛與呼喊,遭受歧視之痛、祖國貧弱之痛、切盼強國之吶喊,都在字裏行間突現出來。

三、開闊的文化視野

雖然對英國人的傲視中國人和強權入侵的心理有着痛徹心扉的憤恨,五年客居倫敦的經歷,依然讓老舍能夠打開胸襟,以開闊的視野來觀察和辨析異國習俗與文化,所以能客觀地看到英國國民的現代國民意識和國家觀念對其發展的良性推動與影響,從而學習和借鑑。伏爾泰説過:“任何有意義的東西都屬於世界上所有的民族。”老舍也認為,該開拓我們的思想,把世界上那些最善最美最真的都須略略知道一點,使我們成為一個會為全人類思想的中國人。在《二馬》中,老舍以超人的膽識,把老馬這個“老中國”的老派市民放在強國強權的英國,以此來完成他對中英兩國國民性的思考。老舍讚賞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英國國民對國家的“普遍參與意識”:“中國人見了別人有危險,是躲得越遠越好,因為我們的教育是一種獨善其身的!外國人見了別人遇難,是拼命去救的,他們不管你是白臉人,黑臉人,還是綠臉人,一樣的拯救。他們平時看不起黑臉和綠臉的哥們兒,可是一到出險了,他們就不論臉上的顏色了!我們以為看見一個人在地上躺着,而不去管,滿可以講得下去;外國人不這麼想,他們的道德是社會的,羣眾的。”“英國的強盛,大半是因為英國人不吶喊,而是低着頭死幹。英國人是最愛自由的,可是,奇怪,大學裏的學生對於學校簡直是沒有發言權。英國人是最愛自由的,可是,奇怪,處處是有秩序的。幾百萬工人一齊罷工,會沒放一槍,沒死一個人。秩序和訓練是強國的祕寶。”“然而中國人,如老馬,只知有家,不知有國,沒有國家觀念的人民和一片野草似的,看着綠汪汪的一片,可是打不出糧食來。”還有西方人丁是丁,卯是卯,事事論實“理”而不講虛“禮”的現代精神,也值得學習和借鑑。在對英國的進步與中國的“老化”的對照和昭示中,老舍對國民性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應該説,我國作家,甚至外國作家,批判本民族弱點的作品甚多,可提倡向其他民族,尤其是侵略過本國的民族學習的作品並不多。從這個意義上説,老舍在從事文化批判的同時表現出的這種膽識和度量是難能可貴的。老舍是著名的愛國作家,他曾説過:“一出國,我才真明白了中國為什麼可愛,每逢看到自己的國旗,淚便要奪眶而出。”老舍愛國,但他對於國家、民族的理解不封閉、不狹隘。在對西方國民的現代國民意識和國家觀念進行的梳理和觀照中,老舍能夠以開放的眼光,博大的胸懷,超越了封閉的文化體系,探討本民族文化的振興之路,尋求救國救民之路,這實則是痛定之後的反思,是濃濃民族情的深切表現。

老舍一生熱愛故土北京,熱愛祖國的骨肉同胞,熱愛一切先進的民族文化,這些永遠難以割捨的情懷熔鑄於他的血液中,化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也化為繾綣的民族深情,流動於他的文學作品中,使之呈現出動人的藝術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andaizuojia/laoshe/nmjvz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