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易經 >

程頤對今本《周易》古經分篇的義理闡釋

程頤對今本《周易》古經分篇的義理闡釋

通行本《周易》古經分為上下兩篇,其中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對於其何以如此分篇,《易傳·序卦》、《易緯·乾鑿度》等,都曾或直接、或間接地作過解答。生當北宋的著名易學家程頤,在承繼、整合前人相關識見的基礎上,作《上下篇義》,對此問題作了進一步較為深入的探討。

《上下篇義》吸收了前人關於《周易》古經分篇的思想。

眾所周知,《周易》古經成書後,《易傳》最早對古經作了系統詮釋,其中《序卦》中有兩段文字隱含了古經分篇的思想。其一,“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其二,“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古聖先賢仰觀俯察,近取遠取,然後用八個符號表徵或符示大宇宙和社會人生中的各種物象,此即八卦。八卦所代表的八種物象並不同等重要,又可歸納為兩個最基本的物象,即天地。代表天的卦皆由陽爻組成,代表地的卦皆由陰爻組成,天地間其它物象則由陰爻陽爻交互配合的卦來表徵或符示。代表天的卦名乾,代表地的卦名坤,“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説卦傳》)。由是,父天、母地生育萬物,更包括稟天地之靈氣、五行之秀氣的人。《序卦》在此兩段文字中即揭示出今本《周易》古經體現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且上篇講“天地之道”,或曰“天道”,而下篇是講“人道”。《序卦》之後,針對今本《周易》古經的分篇,《易緯·乾鑿度》雲:“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鹹》《恆》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第83-84頁)[1]?。古人見萬物萬象都有正反兩方面,於是有陰陽二觀念。如《國語》:“伯陽父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國語·周語》)。伯陽父之後,老子首次真正有意識地站在哲學的高度、從宏廓的'總體大宇宙視野提揭陰陽觀念,響亮地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四十二章》)。到《易傳》,陰陽觀念日臻豐富、成熟。《繫辭下傳》雲:“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對此,荀爽曰:“陰陽相易,出於乾坤,故曰門”(第656頁)[2]?。乾坤乃宇宙變化之所由起,故為陰陽之根本。“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繫辭下傳》),“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繫辭上載》),故日月為陰陽之常。《説卦傳》指出,離為日,坎為月。進而,坎、離為陰陽之常。基於此,《乾鑿度》從上篇、下篇卦之總數出發,認為上篇三十卦象陽,下篇三十四卦法陰。同時指出,上篇之所以以《乾》、《坤》為始,乃是因為“《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而《坎》、《離》為“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故上篇以《坎》、《離》終結。與之相對應,下篇始於《鹹》、《恆》乃是體現“人道之興”,終於《既濟》、《未濟》在於“存王道”。要之,《乾鑿度》認為上篇法陽,體現《周易》古經作者的天道觀;下篇法陰,顯現古經作者人道觀。以此為基礎,《上下篇義》曰:

《乾》、《坤》,天地之道,陰陽之本,故為上篇之首;《坎》、《離》,陰陽之成質,故為上篇之終。《鹹》、《恆》,夫婦之道,生育之本,故為下篇之首;《未濟》,坎、離之合,《既濟》,坎、離之交,合而交則生物,陰陽之成功也。二篇之卦既分,而後推其義以為之次,《序卦》是也。(第692頁)

此處,程氏以陰陽為卦序終始之脈絡,認為上篇始於《乾》《坤》終於《坎》《離》乃“陰陽之成質”,下篇始於《鹹》《恆》終於《既濟》《未濟》實“陰陽之成功”,顯然承繼、整合了《序卦》和《乾鑿度》的識見。

基於以上識見,程伊川明確提出了他所解讀出的今本《周易》古經的分篇原則:

卦之分則以陰陽。陽盛者居上,陰盛者居下。(同上)

在伊川看來,陰陽消息為《周易》之根本,今本《周易》古經分篇應以陰陽為準:陽盛者居上,陰盛者居下。那麼,何謂陽盛、何謂陰盛呢?《上下篇義》稱:

所謂盛者,或以卦,或以爻。卦與爻取義有不同。如《剝》:以卦言,則陰長陽剝也;以爻言,則陽極於上,又一陽為眾陰主也。如《大壯》:以卦言,則陽長而壯;以爻言,則陰盛於上,用各於其所,不相害也。(同上)

就一卦是陽盛還是陰盛,程氏以取義為原則,而不拘泥於卦或爻。如《剝》卦,以卦言,五陰而一陽,陰始自下生,漸長至於盛極,陰長陽剝,羣陰消剝於陽,陰盛陽衰;但是,以爻言,則上九一陽極於上,又一陽為眾陰之主,在程氏看來,《剝》卦取義應以爻為主,為陽盛之卦。又如《大壯》卦,以卦言,四陽而二陰,陽長已過中矣,陽長而壯盛;以爻言,則六五、上六二陰盛於上,伊川以為,《大壯》卦宜以爻取義,為陰盛之卦。可見,伊川取義極為靈活。

論卦之陰陽,八經卦中乾、坤兩卦最典型。乾卦是純陽之卦,當然陽性最盛;坤卦是純陰之卦,自然陰性最強。因此,六十四別卦中有經卦乾者應該陽盛,有經卦坤者應該陰盛。伊川在《上下篇義》中特別提到了這一點,指出:

乾,父也,莫亢焉;坤,母也,非乾無於為敵也。故卦有乾者居上篇,有坤者居下篇。(同上)

但是,古經六十四卦並不是有乾者一定居於上篇,有坤者一定居於下篇。 於是,程氏特別分析了十二消息卦中的八卦:

而《復》陽生,《臨》陽長,《觀》陽盛,《剝》陽極,則雖有坤而居上;《姤》陰生,《遁》陰長,《大壯》陰盛,《夬》陰極,則雖有乾而居下。(同上)

《復》、《臨》兩卦上體為坤,《觀》、《剝》兩卦下體為坤,按程氏取義原則,該四卦均為陽盛之卦,故雖有坤而居上篇。同樣,《姤》、《遁》、《大壯》、《夬》四卦或上體或下體為乾,卻為陰盛之卦,所以雖有乾而居下篇。伊川認為“《易》隨時取義,變動無常”(第760頁)。實際上,《伊川易傳》中“隨時取義”之處屢見不鮮。在程伊川看來,隨時變易是《易》之根本精神,“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第689頁)[3]?。只有因時制宜,與時偕極,才能左右逢源,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卦中有乾居上篇、有坤居下篇”,在程氏看來只是一條原則,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確定了“陽盛者居上,陰盛者居下”的分篇原則後,伊川即按照一陽之卦、一陰之卦、二陽之卦、二陰之卦、三陽三陰之卦五種情況對別卦之分篇逐一作了具體分析。

一陽之卦與一陰之卦。六十四卦中,一陽之卦共有六卦,即:《師》、《比》、《謙》、《豫》、《剝》、《復》。在程氏看來,一陽之卦一陽為主,為陽盛之卦,“卦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故一陽之卦皆在上篇,《師》、《謙》、《豫》、《比》、《復》、《剝》也”(第692頁)[3]?。一陰之卦共有六卦:《小畜》、《履》、《同人》、《大有》、《夬》、《姤》。該六卦或上體或下體均有經卦乾。按王弼理解,五陽一陰之卦,“一陰為之主”,但《上下篇義》與王氏的觀點相左,伊川曰:

卦一陰五陽者,皆有乾也,又陽眾而盛也,雖眾陽説於一陰,説之而已,非如一陽為眾陰主也。王弼雲“一陰為之主”,非也。故一陰之卦皆在上篇,《小畜》、《履》、《同人》、《大有》也。(第693頁)

王弼以《老》解《易》,首提“卦主”説:

夫少者,多之所貴也;寡者,眾之所宗也。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矣;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矣!夫陰之所求者陽也,陽之所求者陰也。陽苟一焉,五陰何得不同而歸之?陰苟只焉,五陽何得不同而歸之?故陰爻雖賤,而為一卦之主者,處其至少之地也。(第591頁)

王弼以為,“五陽一陰之卦”則“一陰”為主,“一陽五陰之卦”則“一陽”為主。程伊川認可“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但不接受“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於此可窺程氏乃“尊陽卑陰”。?

二陽之卦。二陽之卦共有十五卦,其中上篇六卦:《屯》、《蒙》、《臨》、《觀》、《頤》、《坎》;下篇九卦:《晉》、《明夷》、《蹇》、《解》、《萃》、《升》、《震》、《艮》、《小過》。《屯》卦上體為坎,下體為震;《蒙》卦上體為艮,下體為坎;《頤》卦上體為艮,下體為震;《坎》卦上下兩體均為經卦坎。《屯》、《蒙》、《頤》、《坎》四卦的共同特點就是組成它們的上下兩經卦均為陽卦,即:震、坎、艮。經卦震,一陽生於下;經卦坎,一陽始於中;經卦艮,一陽在上。伊川認為,“(一陽)生於下而上達,陽暢之盛也”(第693頁)[3]?,因此《屯》、《蒙》、《頤》、《坎》四卦居於上篇。此處,程氏還特別指出,經卦坎,一陽陷於兩陰之中,別卦《坎》為什麼陽盛而居於上篇呢?曰:“一體有坎,陽為陰所陷,又重於陰也;二體皆坎,陽生於下而達於上,又二體皆陽,可謂盛矣”(第694頁)[3]?。顯然,經卦坎與別卦《坎》已大不相同。二陽之卦中,《晉》、《明夷》、《萃》、《升》四卦或上體或下體均有經卦坤,有坤則陰盛,因此居於下篇,“卦二陽者,有坤則居下篇”(第693)[3]?。二陽之卦《蹇》、《解》、《震》、《艮》、《小過》等五卦何以居於下篇呢?《蹇》卦上體為坎,下體為艮;《艮》卦上體、下體均為經卦艮。經卦艮一陽在上,因此《蹇》、《艮》兩卦“上有陽而下無陽,無本也”(同上)[3]?,陽弱陰盛,所以居於下篇。《解》卦上體為震,下體為坎;《震》卦上下兩體均為經卦震。經卦震一陽在兩陰之下,陰眾而陽寡。“陽生於下而不達於上,又陰眾而陽寡,復失正位,陽之弱也,《震》也,《解》也”(同上)[3]?。故《震》、《解》兩卦均居於下篇。《小過》卦上體為震,下體為艮,二陽陷於四陰之中,“陰過之卦也”(同上)[3]?,故《小過》卦亦居於下篇。

二陰之卦。二陰之卦共有十五卦,其中上篇六卦:《需》、《訟》、《無妄》、《大畜》、《大過》、《離》;下篇九卦:《遁》、《大壯》、《家人》、《睽》、《革》、《鼎》、《巽》、《兑》、《中孚》。《需》、《訟》、《無妄》、《大畜》四卦的上體或下體均有經卦乾,“二陰者,有乾則陽盛可知,《需》、《訟》、《大畜》、《無妄》也”(同上)[3]?,故《需》、《訟》、《無妄》、《大畜》四卦居於上篇。《大過》卦,上體為兑,下體為巽,初、上為陰爻,二、三、四、五均為陽爻,陽盛陰弱,“《大過》陽盛於中,上下之陰弱矣。”(同上)[3]?故《大過》居於上篇。經卦離,一陰陷於二陽之中,雖名陰卦,實其性陽盛,“離則二體上下皆陽,陰實麗焉,陽之盛也”(同上)[3]?,故別卦《離》亦居於上篇。《家人》卦,上體為巽,下體為離;《睽》卦,上體為離,下體為兑;《革》卦,上體為兑,下體為離;《鼎》卦,上體為離,下體為巽;別卦《巽》,上下兩體均為巽;別卦《兑》,上下兩體均為兑;《中孚》卦,上體為巽,下體為兑。《家人》、《睽》、《革》、《鼎》、《巽》、《兑》、《中孚》七卦,其上體、下體,或為巽,或為離,或為兑,均是陰卦,“二體俱陰,陰盛也” (同上)[3]?,所以該七卦都居於下篇。伊川還對卦形相似的《中孚》、《頤》兩卦進行了比較。《中孚》卦二陰居四陽之中,《頤》卦四陰居二陽之中,為什麼《頤》卦陽盛,《中孚》卦陰盛呢?程氏依然是從組成別卦的上下兩體的陰陽性詮釋的。《頤》卦上體為艮、下體為震,經卦艮、震均是陽卦,而《中孚》卦上體為巽、下體為兑,經卦巽、兑都是陰卦,即:“《頤》二體皆陽卦,而本末皆陽,盛之至也。《中孚》二體皆陰卦,上下各二陽,不成本末之象,以其中虛,故為《中孚》,陰盛可知矣”(第694頁)[3]?, 所以《頤》卦陽盛居於上篇,《中孚》卦陰盛居於下篇。

三陽三陰之卦。六十四卦中,三陽三陰之卦共有二十卦,其中上篇六卦:《泰》、《否》、《隨》、《蠱》、《噬嗑》、《賁》;下篇十四卦:《鹹》、《恆》、《損》、《益》、《困》、《井》、《漸》、《歸妹》、《豐》、《旅》、《渙》、《節》、《既濟》、《未濟》。關於三陽三陰之卦的上下分篇,伊川是按照“陰陽尊卑之義,男女長少之序”來劃分的,因為“陰陽尊卑之義,男女長少之序,天地之大經也”(同上)[3]?。《説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泰》、《否》兩卦,或上體、或下體均有乾,陽盛,故居上篇。《蠱》卦上體為艮,下體為巽;《賁》卦上體為艮,下體為離。艮為少男(少陽),巽為長女(長陰),離為中女(中陰)。《蠱》少陽居長陰上,《賁》少陽居中陰上,在伊川看來,“陽少於陰而居上,則為盛”(同上)[3]?,故《蠱》、《賁》兩卦皆陽盛,都居於上篇。《隨》、《噬嗑》兩卦為什麼也居於上篇呢?《隨》卦上體為兑,少女;下體為震,長男。《噬嗑》卦,上體為離,中女;下體為震,長男。程氏解釋:“長陽非少陰可敵,以長男下中少女,故為下之(應為“上之”——引者注)”(同上)[3]?,所以《隨》、《噬嗑》兩卦陽盛而非陰盛,故居於上篇。對於三陽三陰另十四卦為什麼居於下篇,伊川分為三種情況進行詮釋。第一種情況,一卦兩體有一體為坎,而另一體為陰卦者,居於下篇。因為“《坎》雖陽卦,而陽為陰所陷,弱也,又與陰卦重,陰盛也”(同上)[3]?。別卦《困》,上體為兑,下體為坎;《井》卦,上體為坎,下體為巽;《渙》卦,上體為巽,下體為坎;《既濟》卦,上體為坎,下體為離;《未濟》卦,上體為離,下體為坎。經卦巽、離、兑均是陰卦,所以《困》、《井》、《渙》、《節》、《既濟》、《未濟》六卦都是陰盛卦,故都居於下篇。第二種情況是,一卦上體為陽卦,下體為陰卦,若第五爻為陰爻,則居於下篇。這是因為,在伊川看來“男在女上,乃理之常,未為盛也。若失正位而陰反居尊,則弱也”(同上)[3]?。即:一卦上體為陽卦,下體為陰卦,“男尊女卑”,為正常秩序,不能説陽盛,隱含着陰陽旗鼓相當,但是若陰爻居於天子之位,即第五位,則整個卦陽弱,從而相對的陰盛了。《恆》卦,上體為震,下體為巽,男在女上,可是六五爻失位而居尊,整個卦表現為陽弱陰盛,故居於下篇。《損》卦上體為震,長男;下體為兑,少女,男在女上,理之常,亦是第五爻為陰爻所居,因而整卦陽弱陰盛,居於下篇。同樣,《歸妹》、《豐》亦是。第三種情況是,若一卦上體為陰卦(女),下體為陽卦(男),則該卦為陰盛卦,這是因為“女在男上,陰之勝也”(同上)[3]?。《鹹》卦上體為兑,下體為艮;《益》卦上體為巽,下體震;《漸》卦上體為巽,下體為艮;《旅》卦上體為離,下體為艮;《困》卦上體兑,下體為坎;《渙》卦上體為巽,下體為坎;《未濟》卦上體為離,下體為坎。這七卦,其上體或為兑,或為離,或為巽,均為陰卦;下體或為艮,或為坎,或為震,都為陽卦,所以都居於下篇。

結語

《周易》古經何以分篇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其初衷很難得知,程伊川之《上下篇義》豐富了人們在此領域的識見,為我們今天研究古經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上所論,《上下篇義》有些地方尚需進一步探討。比如,“卦有《乾》者居上篇,有《坤》者居下篇”作為一條原則似乎就比較勉強,因為古經六十四卦中有坤者(《坤》、《泰》、《否》三卦除外)共十二卦,其中居上篇的有八卦,居下篇的僅四卦;別卦中有乾而居於上篇者有十卦(不包括別卦《乾》),而居於下篇者亦有四卦。再者,《泰》、《否》兩卦均有乾有坤,為什麼都居於上篇?程氏也未作特別分析。因此,我們以為,“卦有《乾》者居上篇,有《坤》者居下篇”可不作專門討論。此外,朱伯崑先生認為,《上下篇義》有些觀點與《伊川易傳》不一致,所以“《上下篇義》不代表程氏易學的基本思想,是否程氏遺文,可以存疑”(第181頁)[5]?。我們對朱先生的觀點不敢苟同。眾所悉知,伊川於卦序極為重視,“卦之序皆有義理,有相反者,有相生者,爻變則義變也”(第223頁)[3]?,其《伊川易傳》即從《周易集解》之舊例,以《序卦》分置六十四卦之首,更以陰陽消息之理説卦序。因此,以我們看來,作《上下篇義》專論陰陽分篇符合易學大家程頤之氣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yijing/l9q9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