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雜文 >

news/51978.htm

news/51978.htm

jianghong

news/51978.htm

47.魏晉士人軼事四則

讀《魏晉士人軼事四則》

1、《王子猷雪夜訪戴》

原文:

王子猷(即王徽之,王羲之之子)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字太沖,西晉文學家。所作《招隱詩》旨在歌詠隱士清高的生活。)。忽憶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譙國(今安徽省北部)人。學問廣博,隱居不仕。),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選自《世説新語》)。

譯文 :

王徽之字子猷,棄官後住在山陰,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覺醒來,打開房門,命僕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詠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當時戴安道在剡縣,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裏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門前卻不上前敲門就又返回了。有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王子猷回答説:“我本來是乘興而來,現在興盡就返回家,為什麼一定要見到戴安道?”

感言:

王子猷率性而為,心血來潮時,可在雪夜不辭路遠訪問友人,興致已盡時,卻又造門而不入。戴安道聽説此事後,將作何感想?我想,豁達的戴安道一定會微微一笑:“王徽之這小子不知那根神經又犯了!”再假如,王子猷“忽憶”的不是戴安道,而是他的父親王羲之,會不會乘興連夜驅車趕往父親駐地“造門不前而返”?估計不會,為啥?晉以孝治天下,即便王羲之不告兒子個忤逆之罪,也會有好事之人大肆渲染,依法檢舉,就是要看你們老王家的“好看”。再假如,王子猷“忽憶”的是絕代佳人“王昭君”,會不會“造門不前而返”,如果會,那才是真正的“灑脱放達和特立獨行”,吾輩定會佩服的五體投地!

2、《賓主無愧色》

原文:

張玄(字祖希,東晉時人)與王建武(即王忱,東晉時人。曾任建武將軍。)先不相識,後遇於範豫章(即範寧,東晉時人。曾任豫章太守)許,範令二人共語。張因正坐斂衽,王孰視良久,不對。張大失望,便去。範苦譬留之,遂不肯住。範是王之舅,乃讓王曰:“張玄,吳士之秀,亦見遇於時,而使至於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張祖希若欲相識,自應見詣。”範馳報張,張便束帶造之。遂舉觴對語,賓主無愧色。(選自《世説新語》)

譯文 :

張玄與王建武先前不曾相識,後來兩人在範寧家相遇,範寧叫兩人在一起交談。張玄於是整理衣襟端正坐好,王建武仔細看了張玄好一會兒,卻不答話。張玄大失所望,就要離去。範寧竭力説明挽留張玄。張玄最終還是不肯住下。範寧是王建武的舅舅,於是對王建武説:“張玄是吳中讀書人的佼佼者,被時人所賞識,才來到這裏,這個人深不可測。”王建武笑着回答説:“張玄如果想認識我,自然應該會到我這裏來。”範寧騎上快馬迅速告訴張玄,張玄於是重整裝束來到王建武那裏。兩人舉杯對飲,説話間沒有愧色。

感言:

有人説,“張玄與王建武的交往,雖有誤會,二人卻毫不為意,足見其心胸開闊”。如此説法,吾輩不敢苟同。

如果王建武心胸開闊,他會盯着“正坐斂衽”的張玄半個小時而不搭理人家嗎?要知道,這是在他舅舅家,即便自己瞧不起張玄,也得讓舅舅面子上過得去呀!

如果張玄心胸開闊,怎能因為“孺子” 王建武的無理而“大失望”?人家盯了你半天了,你就不能主動伸出手,打個招呼?再説,“外甥”無理,舅舅何過?人家範豫章苦苦勸你留下,而你覺得丟了臉,不肯留下,能説你心胸開闊嗎?

至於最後二人相見“賓主無愧色”,誰能有愧色?誰有愧色,誰就在這場“戰鬥”率先認輸。從此文中,我看不出二人的心胸開闊,倒是嗅到了“酸儒文人”“相輕”之味的濃烈!

3、《阮籍不拘禮法》

原文:

(阮籍)性至孝,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既而飲酒二斗,舉聲一號,吐血數升。及將葬,食一蒸肫,飲二斗酒,然後臨訣,直言窮矣,舉聲一號,因又吐血數升,毀瘠骨立,殆致滅性。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齎酒挾琴造焉,籍大悦,乃見青眼。由是禮法之士疾之若仇。

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設邪!”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嘗詣飲,醉,便卧其側。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其外坦蕩而內淳至,皆此類也。

譯文 :

阮籍秉性極孝,母親去世時,他正在和別人下圍棋,對方(聽説阮籍的母親去世)要求終止這盤棋,阮籍卻要留着這盤棋一賭輸贏。接着飲酒兩鬥,大聲一號,吐血幾升。等到母親快要下葬時,吃了一隻蒸熟的小豬,喝了兩斗酒,然後與母親作最後的訣別,一直到説不出話,大聲一號,於是又吐血幾升,過度哀傷,形體消瘦,幾乎到了沒命的地步。阮籍又能夠用青眼和白眼看人,見到拘於俗禮的人,就用白眼對待他。等到嵇喜來安慰他時,阮籍用白眼對待,嵇喜十分不高興的回去了。嵇喜的弟弟嵇康聽説後,就帶着酒夾着琴去拜訪他,阮籍高興,就用青眼對待嵇康。因此,拘於禮法的人都十分恨他。

阮籍的嫂嫂準備回孃家,阮籍與嫂嫂相見並與嫂嫂告別。有人譏笑他的這種做法,阮籍説:“這些俗禮難道是為我設的嗎?”鄰居家有個美貌少婦,在櫃枱前賣酒。阮籍曾前去買酒喝,喝醉了,就睡在這個美貌少婦的旁邊。阮籍自己已然不知避嫌,少婦的丈夫瞭解(阮籍的行為),也就不起什麼疑心。兵家的女兒有才氣且有姿色,還沒有出嫁就死了。阮籍不知道她的父親和哥哥,徑直前往她家哭泣,發泄儘自己心中的悲哀才回來。那種外表坦蕩內心純樸的人,都是這種情況。

感言:

對不拘禮法的阮籍,本人向來十分的敬仰,其骨氣堪為中國士大夫之楷模。可我沒有想到,如此尊敬的阮籍居然還有這等“見不得”的逸事。嫂子回孃家,小叔子道個別,雖不合當時立法,倒也不算亂了倫理綱常。長幼有序,嫂子總算是長。可是醉卧鄰家美婦之旁,就太不夠意思了。即便人家老公不説啥,可是難免別人會風言風語。你阮籍豪放灑脱,放蕩不羈,無所顧忌,可是你要考慮人家鄰家美婦的名聲。自己即便獲得個“坐懷不亂”的好名,鄰家美婦的夫君備不住被人罵作“烏龜”!

更可氣的,美麗的兵家才女未嫁早夭,你既不跟人家父兄認識,更不會認識美少女,你去哭個什麼喪?你倒是痛快了自己的眼睛嘴巴,可人家少女死去了還會被你“玷污”,九泉之下閻王爺那裏也洗脱不乾淨了。

阮籍呀阮籍,你不拘禮法固然可嘉,可是要講究道德呀,可不能為了自己的“癖好”,損害別人尤其是女同志的名聲。

4、《王羲之愛鵝》

原文:

(王羲之)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歎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羣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譯文 :

王羲之生性喜愛鵝,會稽有一個老婦人養了一隻鵝,叫得好聽,王羲之想把它買來卻沒有買到,就帶着親友動身前去觀看。老婦人聽説王羲之即將到來,就把鵝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為此歎息了一整天。又有山陰的一個道士,養了些好鵝,王羲之前去觀看,心裏很是高興,堅決要求買了這些鵝去。道士説:“只要你能替我抄寫《道德經》,我這羣鵝就全部送給你。”王羲之高高興興的抄寫完《道德經》,就用籠子裝着鵝回來了,覺得很快樂。他任性率真的情況就是這樣。他曾經到他的一個下人家,看到一几案平滑乾淨,於是就在上面寫字,這些字一半楷書一半草書。這些字後來被這個下人的父親誤颳去了,這個下人連着懊惱了好幾天。他又曾經在蕺山看見一個老婦人,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叫買。王羲之就在老婦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寫了五個字。老婦人開始有些不高興,王羲之於是對老婦人説:“只要説是王右軍書寫的,就可以賣得一百錢了。”老婦人照此一説,許多人都爭着來買這把扇子。又一天,老婦人又拿着一把扇子來,王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的書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這樣啊!

感言:

看來,王羲之寫字真的很好,可他的養鵝技術估計一般。如果自己也養的一手好鵝,自己的鵝比別人的鵝都漂亮,叫喚得也好聽,那何必總看別人的鵝好呢?難道“家花沒有野花香”也可以化成“自己的鵝沒有別人的鵝好”?不過這也未必,除了兒子,總是別人的好。

有句話不好理解。老太太嚐到甜頭後,又拿着扇子找到王羲之,“羲之笑而不答”。是不承認先前的事了呢,還是不答應再寫字了?是對老太太的請求笑着不置可否,還是笑着不説話,拿過扇子就寫字?

我想大概是不答應給老婦人寫字了。蕺山第一次碰到時,興致來了,也不管人家願意與否,拿過來就寫;後來再遇到時沒有了當時的興致,當然不肯寫了。這一點和他兒子“雪夜訪戴”時“造門而不入”有類似之處。兒子“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老子興致來了就寫字,不管人家的扇子還是桌子;興致沒了,就是你求我我也不答應你。書法藝術細胞可以遺傳,這等“性情”難道不會遺傳?

小結

“在中國歷史上的各類人羣當中,魏晉士人可以説是最有個性的一羣。從這裏所選編的四則魏晉士人的軼事中,我們約略可以看到他們的灑脱放達和特立獨行。”“魏晉士人風度之瀟灑脱俗,從這四人可見一斑。”(高中語文讀本47課《魏晉士人軼事四則》編者語)

絕對瀟灑,絕對脱俗,絕對特里獨行。想起一句話,“名人的與眾不同是個性,凡人的與眾不同是神經!”

隨性和本性

本性就是做人要堅持原則,隨性就是做事要順其自然。能把二者恰如其分的統一起來的人自古不多,而魏晉名士們軼事為此做了最好的詮釋。

1,性由心生。這裏的性與荷爾蒙無關,或相關很少。王子猷突然想到老友,詩性大起,帶動了遊興,想與老友雪夜長談;在今天可能有些孩子氣或神經質,但是人家想,你又能怎樣?這是隨性。等到了友家,突然興盡了,再回去,這是他的原則:興盡則歸,不做勉強之事。否則一場詩會很可能會以敗興煞尾,將之前大半夜的好心情破壞殆盡,而且會耽誤好友的寶貴時間--誰願意在冬天大清早聽一個人絮絮叼叼談詩呢?而且王先生本身可能也困了,這樣見好就收對身體健康也有好處。這樣外鬆內緊的生活哲學,既養生又瀟灑何樂而不為呢?

小貼士:這樣的瀟灑是要有物質基礎的,雖然是“棄官”但沒有一定家底是僱不起小童和船的,更沒有心情談詩論訪的。

2,男人的友誼。小人之交甘若醴,所以王建武不動聲色,試圖用心談在與張玄溝通;而張玄可能過於尊重王而落了一點俗套,正襟危坐講求禮儀,因而沒有釋放出真正的自己。等再次回來,雙方當然沒有必然有愧色,一個是出於尊重才拘謹,一個是出於相信才等待。男人之交就是這樣恬淡如水。

小貼士:如果沒有一個善解人意的舅舅在旁邊,一般不要輕易耍帥,否則會丟掉一個好朋友。

3,愛就愛了。我愛你這樣的字,是不會從魏晉名士的嘴裏説出來,但是一定會做出來的。而且要做就做的驚天動地,否則不足以表達心中刻骨銘心之愛。另外,行動的劇烈程度與愛的深度是完全線性相關的。很明顯,母愛是最至高無上的,因此老孃死了只能用吐血表達,而且是一斗一斗的血--一般人就是捨得這幾鬥血也未必有感情深到想吐就吐,親情之烈無人出右。鄰家女孩初長成,我就是喜歡,在心底已經佔據了一席之地;突然有一天這個可人兒永遠走了,不啻於心如刀割。生前愛過沒有表達過,是怕傷害她;現在她走了,那麼可以毫無忌憚的抒發本性了。愛,可以不説;但愛一定要做。

小貼士:儘量生前多照顧雙親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對愛人表達愛意要注意對方的愛人是否有一定度量,否則捲入緋聞案或斷一條腿就不值了。

4,你快樂嗎?為了讓我快樂,而扼殺我真正的快樂,我還會快樂嗎?王右軍在一盆鵝肉前肯定是這麼想的;現代的父母在逼孩子上輔導班時,孩子也是這麼想的。我寫字就是為了快樂,既然你喜歡我的字,我喜歡你的鵝,不要説道德經這五千字,就是黃帝內經我也寫啊。寫的過程快樂,寫完後得到的結果也快樂,何樂而不為?我幫你是點到為止,盡興而已,如果你把我的好意和快樂量化成金錢,不好意思老人家,這會讓我不快樂,你也會有更多麻煩讓你不快樂,因此,我們還是各自保留我們的快樂吧!

小貼士:幫忙要看對象,不要費力不討好。

“想唱就唱,唱得響亮”的隨性讓你自由不痛苦,“少無適俗意,性本愛丘山”的本性讓你執著而不迷失;看真來很複雜,但如果將二者放在一起很好的化學反應一下,它的合成物原來是如此的簡單醒目:人性。

魏晉風度-魏晉風骨

“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王夫之説這話時,一眼就看出曹操為兒子曹丕、司馬昭為兒子司馬炎在知識分子中各殺了一隻駭“猴”的“雞”。魏晉文壇,便沒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晉風度,第一眼便是風采。

爭勢篡位,司馬氏父子殺“雞”要來得更為爽利,司馬懿宰了何晏,司馬師宰了夏侯玄,使正始之音斷了兩根弦。至於前前後後而遭殞命的其他著名文人,李澤厚、餘秋雨都曾列過清單加以追悼。原來篡位者竟是這麼振振有詞,原來殺人者真是這般有恃無恐!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壓抑的恐怖,致使魏晉文人一邊精心避禍,一邊強行理解,倉猝之間行為乖張,出現了種種獨特的風度。

魏晉風度究竟是什麼?是春秋戰國後第一個分裂期知識分子被迫依附某個政治集團的散漫心境;是獨尊儒術後儒術又不值錢因而“援老入儒”的尷尬處境;是哲學討論日常化的大眾情境。清談、吃藥和喝酒,組成了風度中的風度。

清談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王謝世家、桃源陶令。“同志”一詞最初使用於東漢末年,可見當時的文人對著名的東漢宦禍是何等的同仇敵愾,這種傳統也使魏晉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不文人相輕的時代。可是,政治是不甘仁慈的,建安七子的頭把交椅孔融就是死於多嘴,於是正始名士轉而清談不涉及時事的老莊哲學,何晏、王弼還以“無”字對宇宙的追問開闢了本體論的哲學天地。但何晏是不該帶頭吃“五石散”的,越吃越精神,越精神越多嘴,隨後竹林七賢接班清談,且一齊喝酒,嵇康還獨個兒堅決吃藥,結果被魯迅先生一語道破了天機:加夏侯玄在內吃藥的三個都被殺,只喝酒的阮籍混過去了。

竊想,藥使人死,酒使人活,無非因為藥越吃越筆挺,酒越喝越搖晃,正的都得殺,歪的才留下。嵇康的白紙黑字是《與山巨源絕交書》,阮籍不與司馬氏談婚論嫁是因為連續醉了兩個月:正的殺以示嚴厲,歪的留以示寬宏,司馬昭的兩手,不亞於曹阿瞞的兩手。精通文史哲、會耕地施肥、開處方、打鐵的嵇康,就這樣彈完了人世間最後一曲《廣陵散》。第四代清談核心是謝安。倘若説,起初阮籍們是為了避政治而清談,那麼清談愛好者發展到晉簡文帝后,清談反而相當於現代的文憑吃香了,成了晉人攀升的依據,著名的王導謝安就是因為清談而成名而當官的。

當然,滿肚子淝水戰略的謝安是一貫抵制“清談誤國”的説法的,那些真正的清談名士本質上是更為務實的。魏晉風度的極至,是陶淵明提出桃花源的設想。知識分子是社會上信仰最為虔誠的一羣,即使政治逼迫他們放浪形骸,他們骨子裏也不敢忘掉憂國,陶淵明“歸去來兮”最後還是充滿政治熱情地留下了桃源情結。

魏晉風度其實是一種人格範式,清談鞏固其志氣,藥與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應之下,清談、藥與酒漸漸在魏晉社會流行起來了。但是,流行性正是純品格的終結,千秋而下,高談闊論不絕,觥籌交錯不止,風度卻只能是魏晉的風度了。

風骨最早用於品評人物,有人認為風骨即風格,也有人認為風骨即形式、文辭與內容、思想的關係。《解説》中的“風清骨駿”即“文情並茂的、結構嚴密的、剛健朗暢的美”,這才是後世人所樂道的魏晉風骨。

自古來,詩便有“言志”之説。所謂的“志”從《尚書》的實際講應“是指作者的志向抱負”(朱自清《詩言志辯》),也就是一種個性的主張。而在後世的社會實踐中,“志”的內涵逐漸開始包含有儒家的道德內涵,而個性化的含義越來越少。

魏晉之前的詩歌特點。從詩的起源上講我比較傾向於“詩起於樂”。這一點從詩的節律特點就可以看出來。而歌、樂府詩則從實物的角度提供了明證。正因為如此詩歌的音樂性就成了詩的先天特點。而中國詩的發展也一直在遵循着這條暗線。看一看詩、詞、曲的發展過程,哪一個不與音樂有關呢?

西漢初,五言不盛,止於民間,士大夫多視作民間俚曲,不甚重視。後進於樂府,這才漸為吸納。也正因為如此,樂府詩中包含了許多民歌的氣息。其詩,天真率潔,不尚雕琢。辭風上自然古樸,保留了大量的民間語言。這對後世的詩歌影響頗大。

魏晉詩歌承接樂府餘脈,但又獨有新意。首先是樂府風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詩轉變。另一方面,文人詩由於吸收了民歌的精華,也開始擺脱漢賦的浮華氣,形成了一種自然天成,個性飛張的風格。這方面成就較高,具有代表性,眾耳能詳的莫過於“三曹”父子。關於“三曹”其它文章説的很多,這裏不再多説。我只有一點想説明一下。曹氏父子不同於其它建安文。“三曹”是詩人,但更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主角。這種顯而易見的主角意識是旁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這種主角意識使他們可以説旁人所不能説,想旁人所不能想。曹操的率直從裏到外都透着大氣。他的“悲涼”、“古直”(鍾嶸語)不是一般文人的感歎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再有,曹植的《白馬篇》中的遊俠與一般文士的遊俠也大不相同,沒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邁不凡”(見《漢魏六朝詩鑑賞大辭典》)。而所有這一切都是主角意識的深刻表現。在他們看來他們不只是在評説歷史,創造歷史的主體就是他們自己。

至於正始文學,則明顯具有文人氣的特徵,但在表現個性上卻與建安一脈相承。至若入晉之後,則漸少爽朗剛健的風骨。

魏晉風骨對後世影響,特別是唐代諸公大聲疾呼提倡“漢魏風骨”。李白的詩個性之強,近於魏晉,思想上也近於玄老。後人説李白有清談跡象,是有一定道理的。杜甫被稱為“詩史”,在內容上更近於魏晉。而白居易文辭淺白、直率更是與魏晉有不解之緣。

再者,魏晉在形式上的發展也不容忽視。五言詩的形式擴大了詩的容量,使得詩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同時,五言詩也為詩的音樂化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儘管這在當時還並不成熟,但卻給後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詩的形式,使平仄音韻的變化更為豐富,也更具規律性。從更深層意義講可以説是直接導致了後世七言、律詩的產生,進而影響到詞、曲。(轉自瀚文視點,有刪節)

標籤: news51978htm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zawen/37l0zx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