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寓言 >

鄭人買履寓言9篇

鄭人買履寓言9篇

鄭人買履寓言1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後,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藉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儘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後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瞭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重、難點與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課件)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裏拿着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後指名朗讀。

2.教師範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麼不同。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裏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並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裏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麼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説説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説説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後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麼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説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説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後説説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裏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説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後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裏你怎麼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裏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杆子,然後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麼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三、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從刻記號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説説通過《刻舟求劍》説明了以什麼道理。

二、導入新知

1、過度:楚認刻州求不到劍,而這位鄭人上市卻買不到履,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麼。

2、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裏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並説説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並對照譯文試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着説説每句話的意思,並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麼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後説説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説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四.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後説:你不 會 先買 來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五、對照文言文和現代文説説它們的異同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忘持度

反歸取之 寧信度,無自信也

市罷不得履

教學反思: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代文一樣,仍然要堅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

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

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

意思,再嘗試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

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

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説的那麼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地表述相對應的實例呢這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自問自答:

這兩個成語故事,説的是生活中的那種人?

這兩個故事都諷刺了不講究方法的人,諷刺他們愚蠢。不只事物會變化的人,從而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鄭人買履寓言2

主備:沈麗麗 審核:沈麗麗

複習內容:《鄭人買履》《刻舟求劍》

複習目標:1、熟讀並背誦這則寓言。

2、 積累文言詞彙,能準確翻譯全文。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並用來指導現實生活。

複習重難點:目標2、3

自學

一,《鄭人買履》

1,《鄭人買履》選自《 》,作者 ,是我國 時期著名的 家, 家學説集大成者 。

2,故事分為兩層:第一層寫: ,第二層寫

3,找出最能反映鄭人思想性格的語句,你認為鄭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4.我們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不少於3個),説説其中任一個的寓意。

5,背默課文及翻譯。

課文:

翻譯:

二.《刻舟求劍》

1.《刻舟求劍》選自 ,亦稱 ,是 (時間)秦相 組織編寫的 集。

2.這個故事分為兩層:第一層寫: ,第二層寫

3.背默課文及翻譯。

課文:

翻譯:

展示

質疑

點撥: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點撥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

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②古今異義。③一詞多義。④通假。⑤詞類活用。2.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①補充省略的部分。②調整語序。③適當增減。

4.多讀放聲的反覆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

檢測:

一, 學習《鄭人買履》,回答問題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買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

至之市而忘操之 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市罷,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忘持度。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④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⑤寧信度,無自信也

3,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有什麼現實意義?

道理:

現實意義:

4.請你至少寫出兩個帶“履”的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學習《刻舟求劍》,回答問題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

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②是吾劍之所從墜

③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3、用“/”線畫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讀停頓。(每句一處停頓)

(1)鄭 人 有 欲 買 履 者 (2)何 不 試 之 以 足

(3)是 吾 劍 之 所 從 墜 (4)從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4、下列句中“之”用法與其它不同的兩項是 ( )( )

A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而忘操之 D反歸取之

E何不試之以足 F是吾劍之所從墜 G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

拓展

一、閲讀理解《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註釋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病――勞累。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揠( ) 謂( )

2、對下列加點詞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②返歸取之

③其子趨而往視之 ④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翻譯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2)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4、宋人為什麼要拔苗?其結果如何?

5、讀完寓言後,想想看,這個寓言説明了什麼道理?

二,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北人①生不識菱②者,仕於南方。席上啖③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註釋】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陽光,盛產於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①仕於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須去殼。”( )④欲以清熱( )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這則故事中,你得到什麼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閲讀《月懷一雞》,回答問題。

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註釋:攘―竊取、偷盜。斯―那麼就應該的意思。道―個人的舉止言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其: 或: 是:

損: 已: 非義:

2下列對加點字“之”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請損之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翻譯下列句子。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4、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鄭人買履寓言3

[學習目標]

1、能借助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瞭解課文中寓言所藴含的道理,能説出自己的理解

[學習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材分析]

一、主題思想

《鄭人買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敍述了古代有個鄭國人去集市買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卻不相信自己的腳下,結果沒有買到鞋的故事,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做法。

《刻舟求劍》講的是這樣一個令人捧腹的故事,戰國時,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他佩帶的劍掉到了江裏,他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船靠岸之後,他立即從刻下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自己的劍,結果當然是找不到的,這則寓言故事,用來調整那些辦事拘泥固執,不知變通的.人。

二、思路結構

《鄭人買履》

第一層:鄭人買履的過程和結果。

第二層:通過人物對話,使故事的諷刺效果大大增強。

《刻舟求劍》

第一層:楚人丟劍和找劍的過程。

第二層:議論、譏笑這種找劍方法是糊塗的方法。

四、寫作特色

這兩則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節完整、敍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教學設想]

所選的兩篇文言學生並不陌生。《鄭人買履》在小學人教版十二冊原文出現過,《刻舟求劍》在第六冊以白話文的方式出現。現在又出現在初中第一冊教材中,為小學與初中學習過渡降低了難度。在教學時,重點應在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學習方法的指導上。

[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1、查閲課外資料,掌握文學常識

提示:①準備以前學過的一兩則寓言並能口述出來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處的相關資料

2、課前須掌握的字詞與句式

⑴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並解釋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

⑵翻譯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置之市,而忘操之。

③寧信度,無自信也。

④是吾劍之所從墜。

⑤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反覆閲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語言口述故事情節。

[學習內容及學法指導]

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學習文中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創設情境,共同探討寓言所藴含的道理

[課堂學習]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

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後,你明白了一些什麼樣的道理。

(如“龜兔賽跑”:烏龜跟兔子賽跑,結果兔子失敗。寓意:驕傲使人落後、失敗。 “守株待兔”:種田人放棄勞作,想不勞而獲。寓意:成果靠勞動取得,不勞而獲的僥倖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這就是寓言: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中藴含着一個深刻的道理。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另外兩則寓言:《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及寓言出處的相關資料

二、熟讀課文,整體把握。

1、齊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讀《刻舟求劍》時,要讀出同船人催他時着急懷疑的語氣和那個掉劍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並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着翻譯課文,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

買履 度其足 涉江 契其舟

2、找出句中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1) 置之其坐

(2) 反歸取之

3、請指出“之”在下列詞語中的意思

(1) 置之市

(2)而忘操之

(3) 何不試之以足

4、解釋加點字,並翻譯句子

(1) 何不試之以足

(2) 是吾劍之所從墜

五、翻譯複述故事內容,並思考討論

1、找出《鄭人買履》中能反映那個買鞋的鄭人思想性格的語句,就寓言的內容來看,你認為鄭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你有什麼辦法找到《刻舟求劍》中楚人丟失的那把劍?

3、《刻舟求劍》的故事為什麼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細節?

“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相映成趣,這一細節生動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傢伙的心理狀態。想象“刻舟”時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用自己的話表述。

4、鄭國人和楚國人錯在哪裏?這兩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有什麼現實意義?

六、共同完成“拓展練習”

①根據意思寫出成語:

沒有真實本領的人,混在裏面湊數,或比喻以次充好。 ( )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後互相牴觸。 ( )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多此一舉,不但無益,反面有害。 ( )

塞住耳朵去偷鈴,比喻不能欺騙別人只能欺騙自己。 ( )

②閲讀下文,回答下面問題。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之先行,子隨我後,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1、這則寓言説明了什麼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個句子。

3、“獸見之皆走”中的“走”是什麼意思?請列舉出帶“走”字的成語三個。

4、口頭複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發揮聯想和想象,力求説得生動流暢。

[鞏固與延伸]

1、採取多種形式背誦課文。

2、展開合理想象,擴寫《鄭人買履》或《刻舟求劍》的故事

3、選擇兩則寓言中你喜歡的一則,小組表演,注意豐富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

鄭人買履寓言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8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表演《鷸蚌相爭》。

4、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點: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利的道理。

查閲資料:兩則寓言的原文。

板書設計:

26寓言二則

鄭人買履 鷸蚌相爭

量——尺碼——忘 鷸——啄

| 蚌——夾

-寧信尺碼 ,不信腳 被捉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瞭解《鄭人買履 》的故事,理解內容,懂得不要墨

守成規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 寓言二則》

2、我們學過那些寓言?簡單説説內容。“寓言”?“則”?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讀課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讀準字音。

2、讀一讀(小黑板)集市 鄭人買履 匆匆忙忙 尺碼 寧

問:“鄭人”指哪的人?“履”?“尺碼”指什麼?

3、同桌互讀,檢查讀書正確、流利。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朗讀,其他人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再讀思考:這則寓言先講了什麼?後講了什麼?(事情發展順序)

3、用自己的話講這則故事?

4、讀寓言故事。

5、鄭人能不能買到鞋?為什麼沒有買到鞋呢?你覺得這個人怎麼樣?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小組討論)

四、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

2、表演故事,以小組為單位。

五、 課堂小結: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學習寓言《鷸蚌相爭》懂得兩人一味相鬥,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讀一讀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啄 夾

鷸 蚌、啄、夾各是什麼意思?

3、同桌互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讀課文,其他人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講故事。

3、有感情朗讀。

4、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5、討論: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如果你是漁夫會怎麼想?被捉後得鷸和蚌又會怎樣想?

四、練習。

1、 朗讀課文。

2、小組表演課本劇《鷸蚌相爭》

五、小結。 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鄭人買履寓言5

《鄭人買履》寓言新編 話説鄭人自買鞋之事成名之後,已是家喻户曉,成為街頭巷尾的人物,有人曰:“此人專愛鑽牛角尖,可笑,可悲,可歎。”有人曰:“此人雖榆木腦袋一個,卻好在做事認真,似乎也憨厚得可愛。”……種種議論不知是否對那人有所影響?卻説這天,鄭人突然想起,要去集市買個衣櫃,他的娘子對他説:“你拿一把尺,把距離量一下。”鄭人想了想:我上次買鞋就是因為在家中自己量了尺碼,不相信自己,才被有的人嘲笑,這一次我自己去試試。於是,他得意洋洋地對他的娘子説:“不用,我去試試就行。”沒等他娘子説,鄭人就出門去了。 來自:作文大全 鄭人來到集市上,到了一間賣衣櫃的店鋪裏。迎面走來一位文縐縐的先生:“你不是那位專愛鑽牛角尖的人嗎?怎麼,今天你要來買衣櫃?”鄭人説:“不錯,這次我學聰明瞭,也很自信,我親自來試試。”他話剛落,那位先生和在場的人發出一陣狂笑,鄭人一頭霧水。鄭人還是買了,他買了一個十分漂亮的衣櫃。

鄭人揹着一個笨重的衣櫃終於到家了,他正想把衣櫃搬進去,但是他怎麼搬都搬不進去,他發現他把衣櫃買大了。

此時,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人不要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

鄭人買履寓言6

教學目的:

1、初步瞭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瞭解課文中寓言所藴含的道理,能説出自己的理解,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能借助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以朗讀法為主,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悟,在領悟中昇華感情;

3、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培養樂於創造的心理品質。

教學重點

1、瞭解課文中寓言所藴含的道理,能説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3、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教學方法;講讀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課前蒐集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

2、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在短小的故事裏寓寄較深的道理,以進行勸喻或諷刺;常用比喻、象徵、誇張、擬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點:語言簡潔、凝練

二、作家、作品

1、韓非:戰國後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韓國貴族。曾與李斯一起受學於荀子。因見韓國日益削弱,上書韓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國強兵,韓王不聽,退而著書十萬餘言。書傳至秦國,秦王大為賞識,於是發兵攻韓,迫使韓國送韓非入秦,入秦後,因李斯等人陷害,韓非被拘入獄,後被李斯毒死於獄中。

2、《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韓非子》是戰國韓國貴族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導閲讀,瞭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寧(nìng)度(duó量長短dù量好的尺碼)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語句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後置”句,現在順序應為:有欲買履(的)鄭人。

(2)寧信度,無自信也。倒裝句,實際上為:“寧信度,無信自也。”

四、指導複述課文

1、文章言簡意賅,下面就請同桌合作,根據課後的註釋,自己試着翻譯課文,並試着複述。

2、找同學複述課文,注意應根據故事的發展進行復述,不要求跟課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順序,探究寓意

1、閲讀這則寓意,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你怎樣看待“鄭國人”,怎樣看待“鄭人買履”。

7、體會文章寓意

(1)從鄭人相信尺碼的角度來看,其寓意在於告誡人們做人做事應從實際出發,不應固守習慣、墨守成規。

(2)從鄭人返家取尺碼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為遇事不可太機械,而應隨機應變,靈活機動地處理各種變化的問題。

六、作業翻譯並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課學習的內容,齊背《鄭人買履》。並導入新課。

二、學生交流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1、呂不韋,秦莊襄王及秦王嬴政時,為丞相,封文信侯,門下有賓客三千。

2、《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是戰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的門客編寫的一部書,是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語言精練,《史記呂不韋列傳》説,書寫成後,“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後人用“一字千金”來形容文辭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導閲讀,讀準字音。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四、學生自讀,理解重點語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後置”句,現在順序應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劍之所從墜。(1)是,指示代詞,這兒。(2)所……者,……的地方(3)所從墜,(劍)墜落的地方。意思是:這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3、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4、對文中一些字詞的理解。

“墜”寫出楚人的慌亂,“遽”寫出楚人反應速度之快,“入”“求”又寫出其行為的愚蠢。

5、寫法評析:對比、反問揭其錯誤實質。結尾“舟行”與“劍止”對比,指出“求劍若此”不僅找不到劍,而且太糊塗了。看來不應靜止地看問題。

五、總結學習成果。

1、你有什麼辦法找到這把劍?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2、鄭國人和楚國人錯在哪裏?

3、兩則寓言有什麼共同的寓意?

諷刺了那些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

鄭人買履寓言7

俗話説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天,鄭人發現自己的鞋破了個洞,於是決定上集市重新買一雙。

鄭人是個認死理的人。臨走前,特意用尺子測量所穿鞋子的尺碼,並提醒自己出門別忘帶上尺子。

不一會兒,鄭人便來到集市。舉目遠眺,這裏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好不熱鬧。經貨比三家後,鄭人找到城東一家鞋子批發店。在和店老闆一番討價還價後,鄭人卻發現未帶尺子。自責之餘,鄭人囑咐店老闆等他回去取尺子。説罷,鄭人奪門而出,消失在人羣中。待取來尺子時,不料小店已關門打烊。頓時,鄭人氣不打一處來,一腳朝店門踹去。

鄭人罵罵咧咧正欲離開時,突然冒出一青年男子。老兄,你用腳試穿一下不就知道鞋碼了嗎?

卻見鄭人信誓旦旦地説: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幾日後,鄭人家裏來了幾個不速之客。頭,就是他!一進門青年男子便指着鄭人道。

一番打量後,一個高頭大馬,滿臉橫肉的中年男子走到鄭人面前。恭喜你,你即將被任命為鄭縣人民法院院長。並將一紅頭文件遞給了鄭人。鄭人看後,一頭霧水。見鄭人猶豫不決,中年男子繼續説道:實不相瞞,近日我縣出台了一項新的法律法規。説的是縣法院在審判案件時,經常受人為因素所幹擾,導致冤假錯案時有發生,老百姓怨聲載道,縣長為此事可是傷透了腦筋。這不,領導下了死命令,命我們四處尋找能不為權貴折腰的鐵膽義士。恰巧我的人在集市上看到你,他發現你只認尺度和砝碼,不受其他因素所影響,這正是我們所需的人才啊。

接着又將一紙任命書交給了鄭人。這是你的任命書,明早九點準時來報到。

説罷,幾人揚長而去。此時的鄭人如范進中舉一般,高興得手舞足蹈,樂不開支。只見鄭人仰天長歎道:大學畢業至今,在家待業整整三年。現如今,終於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真是老天開眼啦。

鄭人買履寓言8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着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於是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羣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櫃枱。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裏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鄭國人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裏忘記帶來。於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儘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在更大了。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後問他:“買鞋時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説:“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人的腦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觀實際,自以為是的人不也像這個揣着鞋尺碼去替自己買鞋的人一樣愚蠢可笑嗎?

鄭人買履寓言9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進江中,他一點兒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後,從刻着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寶劍。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身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身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學生 初次接觸,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方法的指導。但故事都配有譯文可供協助理解,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因為故事內容生動有趣,學生也樂於學習。

教學目標

1.在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瞭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身的話進行表達。

3.正確、流利地朗讀寓言,讀出韻味。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寓言內容,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展開考慮,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指導朗讀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除了繼續瞭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身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鄭人買履》

一、導入新課

1.情境導入:你發現今天學習的課文與以前學習的文章有什麼不同之處嗎?(指導學生簡單瞭解文言文的特點。)

2.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用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這樣的小故事叫“寓言”。我國古代有許多寓言,你聽過或讀過哪些寓言?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兩則寓言。

3.自讀《鄭人買履》,注意讀準字音,想想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事?

[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既是對以往所學知識的回顧,又很好地領悟了文言文的特點。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教材,學生能夠深入的讀書,深入地理解課文,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磁帶讀課文,聽清語氣語調、節奏、句子的停頓,注意自身正音。注意那些你掌握不準的字的讀音。聽他讀的和你讀的有什麼不同? 指名讀,正音(吾wú 、寧nìng、 度duó、 度dù);再指名讀。提示:有個字出現了3次,兩個讀音。你知道是什麼嗎?(度duó——量長短;度dù——尺碼)為什麼?(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時解決)

(2)用自身的話説説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麼事。

(3)這是一篇文言文,理解起來可不容易,老師相信你一定有方法學會它,你準備用什麼方法進行學習呢?(師生總結學習方法。)

(4)請大家運用以上讀書方法,進一步深入課文內容,發現疑問時多讀幾遍課文,再解決不了的大家一起來幫你。

(設計自學的環節,課堂上給學生充沛學習、考慮、合作交流的時間。)

2.小組探究學習

把自身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在小組中討論解決。小組中有爭議的地方提出來,全班一起研究。

3.交流小組學習情況

在學習過程中,你們還遇到了哪些疑問?(隨着學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點研究。)

(1)何不試之以足?(為什麼不用自身的腳試鞋呢?)

(2)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自身量了腳的尺碼,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時,忘記拿量好的尺碼。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和市,市罷,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説:“我忘記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尺碼。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買成。)

(4)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他説:“我寧可相信自身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身的腳。”

解決爭議的過程,通過思維的碰撞引導學生小結運用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4.哪個小組願意來講講這個故事,其他小組仔細聽,看他們和你理解得一樣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以情感表達的機會,用自身的語言講講故事的內容,學生既對學習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又提高了口頭表達的能力。學得輕鬆、主動、愉快,體現了主動學習的快樂。]

5.誰能把自身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呢?

[首先讓學生參考註釋揣測句子的大意,然後通過反覆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需要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三、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1.最終這個鄭國人也沒有買到鞋,為什麼沒有買到?

2.老師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他回來沒有買到鞋,就有人説他,假如這個人早些告訴他不就買到鞋了?(引發學生考慮,學生再討論。)

3.小結:可見這個人真是“固執至極”,他人勸也聽不進去。看來這則文言文故事用字不多,卻能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最大的特點。

4.生活中有沒有像“鄭人”這樣的人?你想對他們説些什麼呢?

[點評:“大語文”教育觀指出:“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全方位的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這一環節憑藉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聯繫生活進行思想感悟,既培養了學生的考慮意識,又促進了學生語言的發展,使學生們對寓言的學習走向深入、走向生活。]

四、總結學法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文言文,我們一起來總結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1.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2.聯繫實際,提示寓意。

五、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運用學到的方法預習《刻舟求劍》,並把《鄭人買履》這個故事講給朋友聽,讓他們從中吸取教訓,

2.寫一寫學習《鄭人買履》後的感受。

3.排練課本劇《鄭人買履》。

第二課時:學習《刻舟求劍》

一、談話導入,明確學習方法

説説通過上節課學習《鄭人買履》你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從寓意和學習方法兩個方面來談。)

二、自讀自悟,讀懂、讀通全文

1.自己邊讀句子邊看課後註釋,揣摩句子意思。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整體瞭解寓言大意,試着説一説。

2.同桌合作練習説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説不通順的詞句。

3.教師重點檢查難句。 引導學生理解:遽契其舟;舟已行矣,而劍不行;不亦惑乎

4.把句子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評議:講得是否語句通順連貫,情節是否生動,故事有沒有講清楚。

5.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三、明確寓意,談受到的啟發

小組討論:

1.涉江的人可笑在哪裏?幫那個人總結一下教訓。

2.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情,舉例説一説。 [明理需要深入地理解、需要全面地體會,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方法的指導,不可操之過急,要注意體現層次,讓每個學生都有所領悟。]

四、熟讀、背誦課文

1.練習熟讀,分角色朗讀,體會寓言的意境。

2.同桌互相提問講清句子的意思。

五、學習小結

1.內容小結。 文章通過“刻舟求劍”的故事説明不懂得隨着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就不會獲得預期的結果。諷刺了那些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

2.歸納學習方法,提出以後學習的希望。

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劍”這樣的人嗎?你想怎樣提醒他呢?

六、課後作業

1.蒐集短小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寓意。

2.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自讀《兩小兒辯日》,説説讀懂了什麼。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天地就有多大。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適當拓展學習領域,使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提升,時時讓學生感到課本之外還有精彩處。)

標籤: 鄭人買履 寓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yuyan/2kzv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