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文言文 >

文言文語法知識歸類複習例舉

文言文語法知識歸類複習例舉

摘要:初中生學習一定篇目的文言文,對於提高語文素養,豐富人文內涵,為高中階段文言文學習打下較堅實的基礎是十分必要的,而較完整地瞭解初中文言文語法知識對於學好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知識儲備。以文言句式為例,系統、全面地歸類複習,就能達到這一目的。

文言文語法知識歸類複習例舉

關鍵詞:文言語法;歸類複習;必要性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初中學段古漢語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雖然不要求初中學生對古漢語語法知識有系統的掌握,也不作為語法概念納入中考範圍,但我認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向學生傳授一些古漢語語法知識,是十分必要的。中考複習階段,教師對分散在整個初中階段六冊語文課本里的古漢語語法知識加以歸類,初步給學生比較完整的古漢語語法知識體系,對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古漢語,鑑賞古漢語,提高古漢語素養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多年來,我一直堅持古漢語語法知識的歸類教學,進入高中、大學學習的學生反饋的信息都是比較積極的。

初中語文古漢語語法知識大致歸納為如下幾種類型:實詞類活用現象,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文言虛詞的用法及文言句式等。本文對文言句式歸類複習例舉。

初中階段學習的文言句式常見的有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幾種。組織學生複習時,可以按照上述四種句式逐一歸類複習。

一、判斷句

文言判斷句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通常情況下不使用判斷詞“是”。基本形式有:“……者,……也”,“……,……也”,“……者,……”,“……,……者”等。例如:“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句中“……者矣”和“……者……也”都是表示判斷的,相反“是”字作為代詞使用並不表示判斷。有時用“則”“乃”“為”“非”等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句中“則”表示判斷。“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二章》)這是一組雙重否定的判斷句,加上排比修辭的運用,使語氣更強。學生全面地瞭解了判斷句的格式,在閲讀文言判斷句時就能夠較準確地把握判斷句語氣和語義了。

二、省略句

文言文中省略句也和現代漢語一樣,通常有承前省略,承後省略和對話省略(語境省略)等。省略句顧名思義就是省略了某個詞或某一成分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時要聯繫前後句,否則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語。如:停數日,(漁人)辭去。(《桃花源記》)(2)省略謂語。陳勝自立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3)省略賓語。如: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4)省略句子。如:“忠之屬也。可以(之)一戰。”省略的“之”字代指“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全句。(《曹劌論戰》)(5)省略介詞:如:林盡(於)水源(《桃花源記》)。(6)省略量詞,古漢語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數詞直接與名詞結合。如:林盡水源,便得一(座)山。(論文範文 )(《桃花源記》)再如:一(只)狼得骨止,一(只)狼仍從。(《狼》)瞭解了省略句的特點,學生在翻譯時就必須把省略的成分補出來,否則句意就不準確,句子也就不順暢了。

三、倒裝句

句子成分中某個成分沒有出現在他固有的位置,出於表達的需要,被提前或移後了,這樣的句子就叫倒裝句。倒裝句常見的有:謂語前置(主謂倒裝)、賓語前置、修飾語後置(分定語後置和狀語後置)等。(1)謂語前置(主謂倒裝)。為了突出謂語,將謂語置於主語前,以增強表達效果。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將謂語“甚矣”前置,就起到了強調謂語的作用。(2)賓語前置:①代詞賓語前置。如:“吾孰與徐公美?”(《戰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②介詞賓語前置。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③依靠“之”字前置,在這裏“之”是助詞,無實在意義,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如:“何陋之有?”(《陋室銘》)(3)修飾語後置有兩種情況:①定語後置。在文言文中,為了突出表達效果,有時將修飾語置於中心詞之後。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説》)。“千里”是做中心詞“馬”的定語,後置在“馬”的後面,突出了日行千里的本領。②狀語後置。在現代漢語中,狀語都是放置在中心詞前面的,如果放在中心詞後面,就叫做補語。古漢語中,處在中心詞後面的補語必須要按照狀語加以理解,這種語法現象就叫做狀語後置。如:“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於長勺”是做“戰”的狀語,按現代漢語語法要求狀語與中心語的關係應是“於長勺戰”,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強調修飾語,可以將狀語放置在中心詞的後面,這就有了“戰於長勺”。瞭解了文言文這種獨特的語法現象,在理解、翻譯句子意思時,就要按照狀語來理解、翻譯,絕不可以按照現代漢語把它理解成補語。(4)被動句。主語是接受謂語動作行為的.,即主語是受事者。例如:小樹被風吹倒了。“風”是施動者,主語“小樹”是受動者。古漢語中的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①語義上的被動句,就是不使用被動詞的被動句。這類被動句中的動詞本身帶有被動意味,理解時需聯繫上下文,翻譯時需加上“被”字。如: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帝感其誠”中主語“帝”不是施動者而是受動者,因此應翻譯為:天帝被他的誠意(挖山不止的精神)所感動。②有標誌詞語的被動句,初中階段常見的有:①用“於”字表被動的,如:“百里奚舉於市。”(《孟子二章》)“舉於”即“在……被舉薦”。②用“為”“為……所……”表示被動。如:“吳廣素愛

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為”即“為……所用”,其作用是引出動作行為的施動者。這樣的複習使學生對古漢語被動句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必將對學生準確地理解、翻譯文言被動句有很大幫助。

通過較為系統地歸類,學生對文言句式會有比較完整的認識,初步形成完整的文言句式知識體系,對學生今後學習文言文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wenyanwen/83yjg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