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童話 >

民間童話的特徵

民間童話的特徵

童話是指適合兒童觀看和學習的文學作品,它淺顯易懂又引人入勝,文字往往簡潔質樸,讀起來朗朗上口,能給兒童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間童話的特徵,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間童話的特徵 篇1

民間童話情節簡單而不復雜化、“三段式”的重複、情節或人物的相似性三方面是研究傳統童話故事敍事特徵的重要成分。

民間童話的內容與形式簡潔、樸實,主題設置和語言表達帶有明顯的程式化,便於兒童記憶和複述,而且注重敍事性和開放性。敍事性重在建構具有兒童情趣,適合兒童審美水平、審美趣味和接受能力的故事;開放性意指童話在流傳的過程中加入了民眾的再創造,內容變得更加豐富、開放,形成了具有保存人類文化記憶,反映人類集體意識、解釋人類共有的生活形態與經驗的故事。我們以《灰姑娘》為例談談民間童話的敍事性。

1 民間童話的文學特徵

(1)從表現的思想內容看,民間童話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常見的主題有對勞動和勞動者的頌揚,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對弱小者的同情,頌揚勤勞、善良與智慧,故事的圓滿結局大都跟勤勞與智慧聯繫在一起,有類型化傾向,反映了人們的道德評價標準和善惡分明的生活準則,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表現出一種懲惡揚善的價值追求。比如,《灰姑娘》就表現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主題。

(2)從故事情節的發展看,故事大都具有濃厚的幻想色彩。幻想情節的發展大致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幻想情節貫穿全篇;另一種是幻想情節只表現在局部。幻想情節的發展,有兩個出發點:一個是歌頌勞動,幫助樸實的勞動者;一是熱愛善良窮苦的被壓迫者,如《灰姑娘》,在情節發展中,出現了白鴿成為了主人公的助手。總之,它反映了善良的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3)從人物配置和表現手法上看,民間童話多用對照法。如《灰姑娘》中品德相反的繼母女兒和灰姑娘,經過多次反覆和種種矛盾糾葛,繼母女兒得到惡報而灰姑娘幸福地和王子在一起。表現了人們對善良、正直、勤勞等品德的熱情歌頌和對貪婪、自私、殘暴等醜惡行為的尖鋭批判。民間童話的主人公並侷限於勞動者,有時還有仙女、國王、王子、公主等等。他們往往被描繪成勇敢、多情的善良人物,時而和人民一起去戰勝妖魔,時而成為人民的夥伴。在他們身上,常常看到一些好的偏執,表現出人民的憧憬和希望。

(4)從童話的結構形式看,有單純型和複合型兩種。前者只講一個線索、單一的故事,表現一個單一的主題;後者多為複合連綴體,有情節事件的多次反覆,如三個難題、三次考試、三層對照等,一層進一層,最後在高潮中結束,故事緊湊有趣,便於記憶和流傳,有時還有固定韻語的運用,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在《灰姑娘》童話中就是屬於後者,出現了三次舞會、在墳前哭三次等。

2 民間童話的敍事形態

2.1 開門見山的開頭

民間童話的開頭一般採取“從前、很久很久以前、很久以前”等詞,主要緣於童話是發生在不同於“第一世界”的現實生活中而是在“第二世界”中的事。這個“第二世界”存在它自己法律法規、魔力。例如《灰姑娘》開頭“從前,有一個富人的妻子得了重病,在臨終前,她把自己的獨生女兒叫到身邊説:‘乖女兒,媽去了以後會在九泉之下守護你、保佑你的。’説完她就閉上眼睛死了。”這種開頭是童話敍事形態的一般格式。

人物:富人、窮人、國王、王子等,沒有寫他們的具體性格特徵、外貌特徵,這些人物知識一種符號的象徵。就像灰姑娘的父親一樣,文中説她父親是一位富人,富人只是一筆帶過,並沒有具體形象闡述她父親富裕到什麼程度。

故事開始時簡潔明瞭,開門見山。沒有過多的環境描寫、時間、地點也沒有具體化。《灰姑娘》中媽媽的去世只是一句帶過,沒有過多地描寫。這樣的開頭適合幼兒簡單的心理認知水平,不用讓孩子陷入過多的思考中,讓孩子很快地能夠進入到故事情節中。

2.2 “三段式”的手法

民間敍事為什麼要採用三段式呢?“ 三”是人們心目中足夠大的一個獨立的數量單位。在《灰姑娘》這一民間童話中,出現了大量與“三”有關的情節“三個女兒、三天舞會、每天到媽媽的墳前哭三次等等”。“三”是我們在敍述作品中期待與滿足的一部分,是我們心理學中的一項基本事實。心理學家告訴我們, “三”是每個人作為一個單位來看出的最大的數。“三”牢牢地固定在我們的觀察與思考之中。我們理想的家庭只有媽媽、 爸爸和我。所有的生活都有開端、中場和結局。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三維結構。”

三段式是將性質相同而具體內容相異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時間連貫在一起。這種敍事方式使故事的人物性格和主題思想能得到完整鮮明的表現,能給兒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幼兒喜歡不厭其煩地聽同一個感興趣的故事,而故事中所描寫的事件往往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因而並不使人感到單調,反覆具有一種特殊的情趣。在《灰姑娘》中就明顯體現出三段式的重複,例如國王為了給自己的兒子選擇未婚妻,準備舉辦一個為期三天的盛大宴會,邀請了不少年青漂亮的姑娘來參加。王子打算從這些參加舞會的姑娘中選一個作自己的新娘。也就是在之前的鋪墊中提到為期三天的舞會,所以在之後的故事情節中灰姑娘三次參加舞會的情節,這種在重複中略有變化的敍事,既可以使人物性格得以突出表現,又便於兒童記憶。

2.3 傳統童話的敍事過程

由《灰姑娘》童話來談民間童話的敍事過程。灰姑娘媽媽去世後,灰姑娘到墳前去哭,“哭”這個動作反映了灰姑娘的心理過程,其心理過程並不是用華麗的辭藻表現出來的而是用“哭”這一動作,過多的心理描寫並不一定能讓幼兒理解而用動作表現出來的心理更適合孩子。繼母心腸邪惡,繼母的形象直接描寫出來,人物特點很鮮明,而卻在童話中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惡人、壞人,在文章中就一直寫他們的壞,並且一直壞下去。這樣善惡一目瞭然有助於孩子明白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徵,不用過多思考這些外在因素。《灰姑娘》中灰姑娘開始受苦但是最終獲得了幸福,民間童話的這一特點表明了故事中人物好壞取決於她是否受苦難。在民間童話中父親形同虛設,在子女受難時,並沒有及時去解救自己的孩子,原因在於民間童話產生於母系社會。民間童話“一維性”與現實世界相一致,比如故事中白鴿能和灰姑娘説話,鳥與人的世界是沒有隔閡的。王子的出現,在童話中一般是為了拯救女主人公而出現。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當王子拿着金鞋子去找灰姑娘時,繼母女兒在穿金鞋子時,切掉腳趾等暴力情節保留了下來,在民間童話中孩子在看到暴力情節時為什麼不會被嚇到呢?原因在於民間童話沒有對暴力情節做細節描寫,不會顯得那麼恐怖。從兒童心理特徵、道德發展、價值觀認為這樣的下場是應得的。壞人就應受到懲罰。

2.4 童話中願望的滿足性

在童話結尾時,一般採用大團圓的方式結尾,《灰姑娘》的結尾繼母得到應有的懲罰,灰姑娘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它主要是抑惡揚善的主題,在白鴿的幫助下灰姑娘應得了自己的幸福,灰姑娘最終的結局讓很多帶着童趣的讀者瞭解到生活中的獎懲制度,“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從而也讓讀者們知道生活總要抑惡揚善,做一個好人。另一方面從兒童心理髮展角度來看大團圓的結尾是符合孩子心理特徵的。在他們小小的心理世界裏,壞人就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而好人就應該得到幸福。從願望的滿足性方面,更讓幼兒們體會到善良品質的偉大,壞人得到惡報的下場,也讓幼兒樹立正確的、高尚的人生觀。

民間童話的特徵 篇2

一、敍事視角民間性

張天翼的童話故事,可以説是標準的民間視角,他總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關照現實,尖刻犀利、不留情面地諷刺,也從來沒有指向過被壓迫的大眾,雖然在描寫這些人的'時候,也充滿了幽默,可全是善意的。他善於通過孩子的眼睛,用樸素的形式,就社會的悲慘事實提出疑問,他不是用觀點,而是用簡明易懂的形式揭露下層社會的具體事實。作品中的是非善惡、人物命運的安排,也都契合最普遍的民間看法。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寶葫蘆故事,就是張天翼《寶葫蘆的祕密》中王葆的寶物――神奇的寶葫蘆的原型;他的童話劇《大灰狼》更是脱胎於人們耳熟能詳的“狼外婆”的故事;而《大林和小林》中, “兩兄弟”的人物設置方式更是典型的民間故事人物安排模式,兩林兄弟,一個勤勞勇敢,另一個懶惰貪婪,這是民間故事的二元對立構成方式,作者安排具有不同性質和不同肉體特徵的兩個人,形成鮮明的對照,結局是善的一面獲得勝利,使事件得到完滿的結局,也自然而然地更適合民眾的樸素口味。張天翼的童話故事都很接近民間故事中複合形式中的現實故事,如實描寫人的原始的心性,按對立原理,講善惡對立,選取社會主題,在現實的基礎上展開幻想,並加上荒誕、虛構等成分。

張天翼童話故事能做到敍述語言的簡明扼要、層次分明,粗略處惜墨如金,細緻處精心描述,這都是充分吸取了民間童話故事的三次重複、適合口述、人物形象類型化等基本特點。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吸取了傳統因素的童話,又都經過了張天翼的藝術再造。比如,傳説中能給人們帶來幸運的寶葫蘆,在王葆那裏卻是個“麻煩精”;比如,皮膚黝黑的“包包大人”,與人們想象中的“包青天”截然相反,是個徹底的大壞人等等。用後結構主義的觀點看,這又是一種對傳統的解構,對民間文化瑰寶進行蓖新審視,消解其迂腐因素,把“真的道理”用故事傳達出去。這也是作者匠心獨具之處,體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對藝術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大林和小林》中,張天翼用慣用的以兒童的感覺為媒介而展望社會的方法,將兒童的感覺加以誇張並導人童話因素,把官僚、奸商、資本家描寫成為狐狸、狗、妖怪等等幻想世界中的人物,並且作者運用新奇的想象、跳躍的筆觸編織出孩子們喜歡的情節、緊張地發展的故事。這樣一個接一個千奇百怪的幻想,加上和現實的悲喜劇及那個時代的階級鬥爭,兩種因素的融合產生出了奇妙的效應,一個神奇的反映了現實卻讓人不由自主地進入想象世界的奇妙氛圍由此產生。這種看似怪誕、滑稽無邏輯的快速連接的想象其實更符合孩子的認知習慣,但其天馬行空式的幻想卻很現實,很中國化。

二、故事情節遊戲性

歷來中國兒童文學創作受“文以載道”的歷史文化傳統及社會現實的制約,使我們的兒童文學作品嚴重缺乏裹挾狂野的浪漫氣質,缺乏兒童所需要的遊戲精神。張天翼的童話之所以能在教化意味濃厚的童話中脱穎而出,最重要的是由於其中所凸顯的遊戲性。

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兒童文學是快樂的文學。在張天翼的童話作品中,作者懷着一顆童心,以自己幽默風趣的語言,把一個個充滿童趣的、為孩子所喜愛的童話故事,向他們娓娓道來,讓他們發出會心的笑聲。例如在《大林和小林》中,小林和他的兩個小夥伴因為賣為四四格生產的鑽石,被巡警抓到“足刑室”受刑,“足刑是什麼呢?原來是――搔腳板!他們三個都給綁得緊緊的。一動都不能動。巡警們就用他們的手在他們的腳板上很重的搔着。他們都癢得要命,難過極了,又掙不脱=三個人都笑得喘不過氣來,笑出了眼淚。他們三個人義想哭,搔腳板搔了一個鐘頭”。“足型”就是“搔腳板”――這樣的情節邏輯既不同於縝密的科學或哲理的邏輯,也不同於強詞奪理的“強盜邏輯”,它是一種超常的、不合成人之理卻合乎兒童之情的邏輯,在這種邏輯統領下的情節必然妙趣橫生,充滿遊戲性。

張天翼的童話裏,禿禿大王的禿頭放光可以當燈,吃人肉的牙齒可以伸縮;成為富翁唧唧的大林,胖得“三千個人也拖他不動”,吃飯要“二百個聽差伺候着”;四四格一頓飯“一共吃了七十二頭牛一百隻豬,六隻象,一千二百隻雞蛋,三萬只公雞”;鱷魚小姐“一雙小眼睛,一張大嘴。她的皮膚又黑又粗又硬,頭髮像鋼針一樣”,而且“每天要在臉上拍四百八十次粉燙兩回頭髮”等等,這些形象比之迪斯尼的經典漫畫形象米老鼠、唐老鴨、啄木鳥、朋朋和丁滿等等,也絲毫不遜色。它們共同之處在於每一個形象都有着突出的特質,類型化的角色卻擁有着個性化的某種特性,造成小讀者心理上熟悉又陌生的奇異感覺。其誇張和粗線條的勾勒更使文風幽默輕快,也符合孩子求新、求變的遊戲心理。

張天翼的故事情節經常把一些事件進行遊戲性處理,從而使故事情節富有遊戲趣味。如在《大林和小林》中,大林當了富翁的養子後,過上了奢侈的寄生生活,有200個聽差為他服務。吃飯的時候,聽差們就扶着他的下巴,上上下合動,幫他嚼碎食物,然後用棍子戳下食道;他胖得笑不動,每當想笑的時候,兩個聽差一左一右把他的臉皮拉開,表示他笑了;他參加皇家小學的運動會,5米賽跑居然花了5個半小時,比烏龜和蝸牛還要慢;他長得實在噁心,掉到海里被鯨魚吞食,結果鯨魚馬上反胃,把他吐了出來;長着長鬍子的國王被自己的鬍子絆倒,就哭了,後來讓狐狸皮皮給他買臭豆腐吃。在《金鴨帝國》中,金鴨帝國的貴族、資本家經常舉行“鴨鬥”比賽,方法是比賽者一面學着鴨子“呷呷呷”的叫聲,一面那麼蹲着倒退着走。身子搖搖擺擺,屁股拱呀拱的……兩個人已經靠得不到一尺遠了,於是各人把屁股一拱,兩個臀部互相一撞。誰要是倒到了地下,就輸一分,裁判員就吹哨子。這些情節在極度荒誕中帶有濃厚的兒童遊戲的味道,使作品帶上了鬧劇的色彩。張天翼就是這樣遊戲性地敍述着童話故事情節,他讓兒童發笑,覺得有趣,又讓兒童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地接受了他童話中所藴涵的嚴肅的社會主題。

標籤: 童話 民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tonghua/84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