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唐詩 >

唐詩裏面説酒價

唐詩裏面説酒價

唐朝酒價幾何?現代人大多不會犯傻——唐朝前後近三百年,你問的是哪一年的酒價?下面一起來看看!

唐詩裏面説酒價

歷史上,不少人犯過糊塗。在宋朝,不少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爭得不亦樂乎。多數人認為,唐朝酒價應是“一斗十干”(銅錢),有詩為證,李白“金樽清酒鬥十干”,王維“新豐美酒鬥十干”,陸龜蒙“若得奉君歡,十干沽一斗”等等。也有人認為,詩人的話怎麼能當真?

問題是,為何這麼多詩人都言之鑿鑿?

白居易是唐朝最善寫實的詩人,他也明白無誤地留下詩句:“共把十干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即便是最善寫實的人,難保沒有一顆渴望浪漫的心。

也許李白詩名太大、酒名太盛,大家跟着浪漫一把,“秀”一下酒價,也未可知。浪漫的東西,大可不必當真。

唐詩的另一座高峯是杜詩,杜甫與李白比肩,不肯附和什麼“鬥十千”,他寫道:“速來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

宋朝的第三個皇帝真宗,對唐朝的酒價很感興趣,向眾大臣詢問。結果,眾説紛紜,各執己見。獨有“滑頭宰相”丁謂,舉杜詩為證,真宗遂斷定,唐朝酒價是每鬥300銅錢。因為杜詩中沒有表露浪漫情懷,甚至流露出杜甫當時囊中羞澀的窘境。

其實,無論什麼時代,商品價格都要遵循市場規律,不會一成不變。《唐書·食貨志》雲:“德宗建中三年,禁民酤以佐軍費,置肆釀酒斛收直(值)三千。”通俗地講,就是為了擴充軍費,酒類由官方專賣。1斛賣3000銅錢,1斛是10鬥,每鬥恰好是“三百青銅錢”,與杜甫所述分文不差。《唐會要》則明確記載,貞元二年,京城斗酒150銅錢,比之杜甫時,已然減半。

附帶説一下,唐朝人喝的是酒精度很低的釀造酒,即米酒、黃酒、果酒,而不是蒸餾燒酒,所以,親朋相聚動不動成鬥成鬥地喝,就像我們今天喝啤酒。據考古查實,唐朝的大斗容量相當於今天6公升,小鬥容量相當於今天2公升。大斗買糧,小鬥沽酒。這麼小的鬥,詩仙李白喝上一斗兩斗的,還不是小菜一碟?

拓展:唐詩宋詞中的夏天

心靜自然涼,夏日去唐詩宋詞裏走一走,不失為一個消暑好去處。古人那種花木葱蘢、長廊幽徑、庭院深深、微風繞屋、涼意拂人的夏境,讓你體驗到一個詩意又愜意的夏天。

“何以消暑熱,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這是唐代白居易的《消暑》,詩人坐在庭院中,室無雜物,心無雜念,涼風自然生。好一個清心寡慾的“詩王”。再看“詩聖”杜甫的《夏季歎》:“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意思是夏夜苦短雖不可改變,但敞開窗户就可享受涼風入眠,多麼樂觀的人生態度。還有“詩仙”李白的《夏日山中》:“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脱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更是造就了一個無拘無束的清涼仙境。

唐代高駢被喻為“詠夏之佳品”的《山亭夏日》,其景撩人:“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站在樹蔭池塘邊的詩人,觀樓台倒影,賞水光瀲灩,碧波粼粼,忽感涼風掠面,花香襲鼻,一抬頭,原來風動薔薇一院香。是啊,視覺、嗅覺、觸覺都得到了滿足,人還會不涼快?

一代詞宗李清照則給我們描繪了宋代夏景《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可謂詞戛然而止,言意猶未盡。這是詞人的閨情詞,她時常想起溪亭映日的傍晚,和一羣花季少女划着小船,喝點小酒,賞着美景。天色已晚,劃呀劃,船一頭劃到荷花深處,撲啦啦的驚起一灘水鳥。有了這麼一天,詞人就會清涼一夏了。

“沉李浮瓜冰雪涼。竹方牀,針線慵拈午夢長。”從李重元的這首《憶王孫·夏詞》裏,可以看到宋代用井水“冰鎮”瓜果的先行,那沉浮的果品冰雪般清涼,吃了涼絲絲的,可消暑解渴,躺在竹涼牀上,懶繞針線,悠閒午睡。多愜意的午休。

而蘇軾的《菩薩蠻·夏閨怨》豈止寫景,還寫情,用的竟是“迴文”手法:“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走進唐詩宋詞,大可借古人的心境,覓一份清幽,獲一份涼氣,那麼,這個夏天,你就不會那麼悶熱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tangshi/m0gxx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