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情感作文 >珍惜作文 >

高中作文:珍惜心底的不安

高中作文:珍惜心底的不安

清晨醒來,推開窗户,一股清新之氣撲面而來,涼風習習,鳥語花香。你浸潤在舒適之中,於是你覺得整個世界都浸潤在舒適之中。一切並無不妥,可就在你醒來之際,在你的思緒與記憶接軌之時,心中便有一塊區域使你明明白白地記得,萬里之外,必然有一片土地上的人們正遭受着飢餓的折磨;越過千山萬水,必然有一羣人因戰爭或暴動而顛沛流離;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必然有人偷偷進行着骯髒的交易;在黑幕的籠罩下,必然有人在醖釀着邪惡的陰謀。它們時時發生,卻與你相去甚遠,可這並未能阻止你的感知。它們始終留在你的腦海裏,只是暫時被掩埋。

高中作文:珍惜心底的不安

它們雖遙遠,你卻不乏感知它們的途徑。或是通過普及式的大眾傳媒,或是通過隱祕性的口口相傳。因為遙遠,它們都被罩上了一層模糊不確定的色彩,阻礙着你的細細尋覓。你有眾多理由拒絕置身事內,可它們不可否認的存在仍為你帶來不安與憂懼。這不安不一定是基督徒似的深深的負罪感與贖罪欲,也不一定是佛教普度眾生的'慈悲心懷,或是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你只是不安,這不安來自於你心底善的流域。我不相信人性本善,更不相信人性本惡,我只相信人從出生起便是一片混沌,有善有惡,只是善惡的多少有所區別。而這不安便是從最根本的善中折出的光芒,它只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帶着正義色彩的善。

面對這不安,一些人選擇了直面。他們不辭千辛萬苦地尋找,不懼萬水千山地流浪,只為一片心安。正如當年在“水門事件”中堅持揭開冰山一角的新聞記者;或遠赴硝煙瀰漫的戰場,只為心中人道主義精神的志願救助者……需要指出的是,遙遠並非空間概念,而只是一種感知———在一件事情中,你只要能徹底地置身事外,那它便是遙遠的。至今仍感動於垂垂老矣的馬寅初面對攻擊時所説的話:“我雖年屆八十,寡不敵眾,自當單槍匹馬,出來應戰直到戰死為止!”這樣的傲骨,如何配不上勇士之名?

然而這一選擇卻有着極大的危險,更非常人所及。若論不安,如能直面,只怕難以數盡,一人一生的努力,恐怕都僅為杯水車薪。勇士往往過早逝去,又有幾人留名?更多的人,面對不安無力承受,便選擇公佈於他的小社會,以求稀釋自己的不安,平攤自己的責任。此時若無人迴應,便可從於大流,生活如常。而被告知者亦可將不安公佈於他的小社會,來加倍稀釋這不安。幾番稀釋,不安便越來越淡,只成為心裏無關痛癢的一撓,在大勢所趨的保護下被永久掩蓋幾近無形。隨着牽扯的人員越來越多,社會便成了平鋪而無力的社會,縱使再有人想做點什麼,其他人也可仰仗着社會冷眼旁觀,憑着所謂法不責眾的心態,心安理得地做“沉默的大多數”,“善”的一角也就因此而蒙塵,無力再次閃光。所以雖然有涼風習習、鳥語花香,罪惡與災難卻仍在上演,仍被呈現於眼皮底下。而當這惰性加倍,我們沖淡不安的速度也愈發快捷,最初的不安也越來越少。直至我們已無法置身事外時,不安也早已被抑制,沉默可以代表靜謐心靈的無限沉思,也可以代表黑暗對萌芽的扼殺,這樣平鋪而無力、“和諧”而無聲的社會,如何指望它衝出有力的一拳?

若既不願成為衝在前面的勇士,也不願在無形中泯滅自己善的靈光,便好好珍惜自己的不安吧。事實上不安無處不在,我們便該珍惜自己感知的能力。在壓抑時,將它噴薄而出,縱使不能激起熊熊烈火,亦可激起小小的燭火。用行舍藏,便是智慧。若沒有這種智慧,我寧可偏向前者。孔子説:“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魯迅説:“相比於國家的自大者,我更欣賞個人的自大者。”相比於平鋪無力的社會,我更希望有一個參差多態的社會,即使過於偏激,即使有時蠻不講理,至少也有眾説紛紜的聲音,至少也有站起來的人,至少也有頂起天的力量,以時時洗刷心靈的蒙塵。與其選擇完美的寂靜,不如選擇小小的拙劣的衝擊,以保留心底的不安與向善的勇氣。縱使瘋狂,縱使可能受傷,依然很美。

一位德國牧師説過一段著名的話,大意是:當他們抓猶太人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當他們抓新教徒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天主教徒;當他們抓我時,卻沒有人再能為我説話了。平淡的話中透出一股淒涼。我們或許會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無能為力,但我們不該將其忘卻,更不該將那一份不安忘卻。若沒有當初一次次的爭取,如何能換來今日的自由歌唱。而不安,便是我們當初選擇爭取的原動力,它是激憤與悲憫的源泉。

當黑幕籠罩大地,萬物無聲之時,我們至少應該看到自己心底的不安,那便是正義的希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ngganzuowen/zhenxizuowen/kz8q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