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唐詩 >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精選15篇)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精選15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精選15篇)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1

從小到大,在老師的指導下,我愛上了在浩瀚的書海中游泳。讀散文,讀小説,欣賞宋詞。然而我最愛的是《唐詩三百首》。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才真正體會到她的魅力。

經常能感受到每一首詩的真摯情感。每當我看到媽媽為我努力,我就想到“但是多少愛有一寸長的草,我得到三個春光。”小學畢業,同學就要分開了。我會用“然而,儘管中國保持着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來期待與他們再次見面。

看了《唐詩三百首》,發現欣賞詩人的詩也是一種享受。我學會了“生而有用”的自信。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一旦我學會了,我就可以化身王維,享受一會兒“松樹林裏的月光,小溪裏的水晶石”的寧靜。我更清楚人生的成功之路也是艱難的。每當下雨,我就感覺到杜甫對春雨的喜愛。“雨知時節,春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每當聽到美妙的音樂,就覺得“這種音樂應該只存在於天空,世界上能聽到多少遍”。

唐朝289年,輝煌的帝國漸行漸遠,但在它的背後,卻有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系列大名。這些大師使唐詩產生了最大的光彩,盛唐的天氣逐漸成為人們心中隱藏的夢想。所以,我相信,即使這個世界經歷了幾千年,還是會像你我一樣被他陶醉,被他激勵。那麼,我們從現在開始讀唐詩吧!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2

闔上書卷的那一刻,我的內心翻湧起一種難以言述的情緒。素白的書封上面印着一片淡綠色的銀杏葉,除此之外別無繁縟,清新的畫面是對全書大旨最好的詮釋:無需過多修飾,僅留一份明淨不俗。

我總是認為,人存於世,必然要活出一片瀟灑獨立,當然不是放蕩不羈,但要想與眾不同,除了濃粧豔抹,還有清淡可追。而《唐詩三百首》正是教會了我這種清淡的做人處事哲學,以及立德修身的終身目標。

《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尤為廣泛,擇錄77家詩派,全文共311首唐詩。我細細數來,其中唯杜工部之詩收錄數量最廣,王摩詰之詩數次之。我思尋良久,試圖發現作者用意,無奈才疏學淺,只得其表,而更深之意將留待日後領悟。

一則,杜甫作為著名愛國詩人,一生憂國憂民卻從未得到來自統治者的半點憐憫,他在病痛之中不斷掙扎,在權貴腳下小心做人,這一切卻無半點作用,反而使他將國家的羸弱看的清清楚楚,他奔走呼號,無奈自身難保,有其心卻無其力,風燭殘年的他最後病死孤舟。儘管命運如此摧殘,在《唐詩三百首》中卻多有其憂國之作,如《麗人行》,詩作深刻地披露統治階層糜爛的生活,暴露出的無疑是所處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然而作者為何選錄這首極言統治弊端,動搖民心之作?我猜想詩作內容倒是作者所考慮的次要條件,似乎作者更在意突出杜甫之精神氣節。

這一點也可以從《望嶽》詩中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窺見,句中杜甫心中湧動的豪情與壯志抒發的淋漓盡致,令讀過之人產生一種無以言述的沸騰熱血,彷彿也跟隨詩人來到了絕頂之峯,享受着俯瞰天下的暢快淋漓,我們從這兩首詩中都能體味到杜甫心中所懷有的遠大志向與抱負。這其實正是《唐詩三百首》希望帶給我們的比詩作更重要的東西:立德修身。

何謂修身?大學雲:“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為萬事之本,欲成大事,必得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修身必然要養性,由此可以想到王維。

談王維,我們更應該看中他的性情,性情一詞正是使得《唐詩三百首》在如今這個社會仍然具有如此大的價值的又一因素,有性情方得修身。我們就從青年時的王維來開始談。

青年時期的王維是狀元出身,文氣才華自不必説,在官場上同樣也是得心應手,順風順水,他早期的作品表現出清新明快、豪邁健康的調子,作品也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詩作雖然也十分可觀,卻始終不夠辨識度。我一直在想,如果沒有後來的安史之亂,可能王維會過上像封建時代大多數官宦一樣的的無憂生活,或者是成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但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是不是又將因此而折損一位偉大的山水田園派大詩人?

所以歷史總是這樣公正,你王維註定名載青史,容不得你就這樣平凡地度過一生!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奸臣專政,朝政日非。王維也有“此身雖在堪驚“的感受,但是退出官場,又過不慣清貧的生活,他只好亦官亦隱,半官半隱,心在山林,身在魏闕。直至把全部感情傾鑄成他晚期的詩風。如同他所説的:“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通理,漁歌入浦深。”

(酬張少府)詩人“萬事不關心“一語,可以説是表面話,骨子裏還是很關心世事的,不過“自顧無長策“罷了。這不是王維後半世的思想感情與行為的表白嗎?像這樣的篇章,在王維晚年的山水詩中是很多的。他晚年的詩作多清淡而無煙火氣,他以自己的明淨之心寫就了許許多多的佳作,給我們留下對人生更加真摯的感悟,以及對於修身立徳的目標與要求。

《唐詩三百首》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上幽州台,望見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他以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憂憤,他為尋求明君“愴然而涕下”。

這些詩篇都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中,詩人們以筆為媒,記下自己心中的種種情懷。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促進了唐詩的興盛與繁榮!《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的詩歌作品大多清麗婉轉,詩人們賦功力技巧於自然混成之中,華而不俗,雄野而不粗野,厚重而不呆板。這反應出的不僅是一個時代的特點,更是詩人們不加修飾的真性情,以及樸素自然的真情懷。

在如今,立徳修身這些詞彙似乎顯得有些蒼白。人們忙於生計,奔走於工作與家庭之間,每天忙碌不停。這可能會換來生活物質上的富足,但這一切都是短暫的,因為他們的腦海中是空洞的,這注定使得他們不會擁有自我的意志,從而失去自我的人格。

現在談憂國憂民顯然有些不切實際,立德修身便尤為可貴。保存一顆嚮往自由之心,健全自己的思想與人格,這是我們所擁有的為數不多的充實自己思想的機會。從《唐詩三百首》中,我終於尋找到了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今天讀詩的意義正在於此。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3

俗話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能唱”。唐詩不僅是中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正因為如此,我借國慶假期的機會,認真讀了《唐詩三百首》。該書主要介紹唐代主要詩人及其代表作:《將進酒》號李白、《春望》號杜甫、《山居秋暝》號詩佛王維等。每次讀一首詩,似乎都要進入一個由文字構築的朦朧而美好的世界,悲喜動靜讓我想來回。我會選擇印象最深刻的詩句來説我的感受。

首先是王維的《鹿柴》。開篇的“空山上似乎沒有人,但我想我聽到了一個聲音”原本是為了突出山中的寂靜,但詩人反其道而行之,沒有直接寫“靜”,而是大膽地用了“環”字。以空寂幽谷的微弱聲音對比山野的靜謐,突出詩人孤獨的心境。在寫作時,我們也可以使用這種對比的寫作手法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描寫,從而為我們的文章增添一份情趣和內涵。

接下來是李白的《山中問答》。雖然只有四句短句,但我從這首短小精悍的詩中讀出了屬於神仙的生活方式。有錢的李白,並不貪圖繁華都市的奢華生活,而是選擇隱居深山,積極鑽研碧山叢林深處,汲取精神食糧。古人説,肚子裏有詩有書。李白作為一個著名的詩人,在不斷地學習和進步。他並沒有因為成績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也要學習李白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學習防範驕躁的好習慣。

最後,詩佛王偉的《少年行》。“迎靈對你來説是飲料,是馬高樓的一面。”這兩句話描述的是咸陽城遊騎兵在路上相遇的場景,一拍即合,被邀在路邊餐廳暢飲聊天。詩中充滿熱情和英雄氣息,讓我千年後的小讀者憤怒不已。雖然這種場景在古代並沒有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是在新世紀,我們應該敞開心扉,交更多的朋友,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唐代的詩歌就像一個盛開花朵的大花園。唐人在不到300年的時間裏寫了五萬多首詩。雖然不能説所有的文章都是精華,但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鑑。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更多地瞭解傳統國學的精髓,繼承中國經典,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4

你夢見過夔州刀劈似的江門,鎖住那奔騰的玉龍,它的鱗甲上折射出翡翠似的光芒;你夢見過海外八萬裏的礁石上的那個鮫人,在古舊的宮燈似的月亮下,泣出覆滿海面的珍珠;

你還夢見過黃雲飛、白日暗的玉關前遍地的黃蘆,永遠在風中瑟瑟發抖,永遠襯托着羌笛的悲哀。於是你打算去遊歷,用腳步丈量河山。

然而,未等你穿上草鞋,拾起邛竹杖,你的滿是渴望的目光卻與一首首唐詩相遇了。於是你再不願離開,因為這裏,就有整個世界。

你説你想得出“吳宮花草埋幽徑”,卻想不出“二水中分白鷺洲”;你説你想得出“紫泉宮殿鎖煙霞”,卻想不出“淮南木落楚山多”;你説你想看雲,就有“黃雲隴底白雲飛”;你説你想觀水,就有“月湧大江流”。

你曾經是那麼神往於那畫在素絹似的宣紙上的一幅幅山水畫。那些大塊的留白,再你的心底,是一個個可供遐想的世界。現在,你説,你真正地看到了心裏藏着的世界,那個水墨的世界。那是因為,你想要晚霞,想要藍寶石一樣靜靜的湖水,想要嵌在藍色天鵝絨的畫框裏孤傲的雪峯,想要射出利劍一樣光彩的太陽,這些,唐詩,都滿足了你,它只從自己遮天蔽日的樹冠上摘下一片樹葉,就輕易地賦予了你一個萬花齊放的世界。

你傾慕着它,愛戀着它。漫步在它枝繁葉茂的樹下,可以不計冬夏。

你曾談起,李白是一陣風,從北冥的深淵吹送到羲和的日車。他的詩,夢幻的像一束光,搏之不得,若隱若現。那一束神光,離離合合,彷彿聚滿了香草幽蘭,轟轟烈烈地入人心。它構建起山,高標直入六龍回日之九天;它釋放了水,直下萬里鑄就湘妃之淚。你問,那一襲白衣把酒月下,不正是一座巍峨的玉山嗎?你答,那是一花中的世界。

宛如春風,吹動幾頁書卷,你隨手定格了一頁。三首邊關戰歌赫然入目。你説你仰慕岑參。一隻眼守望胡天,一隻眼看穿黃沙。他在你的心底,不啻是一隻鷹,奮翎翅戰於日月之。心中大漠邊疆,筆下刀兵風塵。你於是見慣了瀚海冰結,見慣了五花馬身上的片片冰雪,見慣了漢家軍威如何貫穿紅日,見慣了飛沙亂石如何阻隔明晦。不再是“七月流火“的閒適,不再是“上下頡頏”的眷戀,盛唐的氣魄裏,岑參用血性喝出古未有之的新曲。看哪,一座座關山隆起,帶着胡風望漢家。

你合上書,又頌起幾首清麗異常的小詩。“桂魄初生秋露微”,“雲想衣裳花想容”,“勸君莫惜金縷衣”……你遐想着,一池荷花送來香氣,山林裏“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你站在藤蘿之間,望着西山白雪,你醉了。醉了,在有識與無識之間,你彷彿看遍了盈虛變換,光陰流轉,彷彿嗅到一股禪意。這就是唐詩啊,若要形容,你在心裏説,若要形容,該只能用“美”……

在我們的會話即將結束的時候,你指着天空説,那兒有顆六芒星。主用它護持永恆的契約,永世不變。你説,唐詩的光芒,不啻無數六芒星之光,它的幽雅深邃和你訂下契約,你將遊走在它創出的曼陀羅裏,直到彼岸。你靜默了,閉口不語。

我拾起你的草鞋和邛竹杖。我對你,我的心,説:遊歷吧。在無邊妙境裏,遊歷吧。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5

從小到大,我都十分喜歡讀書,我愛讀書不僅是為了一探“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奧祕也是由於被書中的優美語句所吸引,總而言之,我就是愛讀書。

小時候,我愛讀童話故事,不!準確的説是聽童話故事,因為我那時還小,所以大字還不實幾個,只能纏着媽媽讓她給我講,我先往着故事中的情節,正義的王子打敗了邪惡的魔鬼,救出了公主,這樣的故事情節我是百聽不厭,我多麼想擁有魔法,長出翅膀,展翅翱翔。慢慢的我上是一年級,我開始愛上了成語故事,因為剛剛學會拼音,所以看成語故事則是大有益處,另外我驚歎於古人的智慧,能將那樣長的故事和人生哲理總結歸納我一個短短的詞語,並且所表達的意思一點也不亞於幾百字的文章,真可為是“簡約而不簡單”啊。後來由於偉人熱潮的橫空出世,我的讀書愛好又傾向於名人故事,亞歷山大從小鋒芒畢露的王者氣概,海倫凱勒身殘而志不殘的堅強意志,孫中山敢於創新革命的愛國精神都曾鼓勵着我,我為他們的精神而折服,到了五年級,由於是小學畢業班,對作文的閲讀當然是少不了的,我從作文書中找出好詞好句,加以運用便成了我的語言,更何況作文書的妙句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龐大文學資源,不管你怎樣的涉取,總是求不完的。

一代一代書的變換,是我一步一步從幼稚到成熟的最好證明,是我成長的印記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6

我從小便是愛讀書的,也不拘是不是名著。上至古今中外的經典名篇,下至一般的報紙雜誌,只要得到了,便如飢似渴的閲讀。只是貪求讀書時全身心融入的愉悦,體味書中藴含的悠久文明的剪影,併為之而深深動容!

那天,我到小姨家做客,看到茶几上有一本書,包裝很是精緻。一時有些好奇,便拿來翻閲,卻原來是一本《唐詩三百首》。最近小姨在教妹妹背唐詩,特意去買來的。配有註釋和插圖,很是精緻漂亮。小姨叫來妹妹,讓她背詩給我們聽。糯糯的童音,順暢的背誦,迎來了我們陣陣掌聲,也喚起了我童年的美好記憶。我小時候,原也是背過的,只是長久不曾刻意記起,便有很多漸漸淡忘了,這時聽來,便覺着很是親切,温馨!於是細細看起來。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是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他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每首都是值得花費時間去記憶背誦的好作品!我們歷史課現在在學輝煌燦爛的文學,其中就提到了唐詩。唐朝時,詩歌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唐朝開放與繁榮的社會壞境,促進了詩歌的繁榮。至今,我們還能見到唐朝兩千多為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而《唐詩三百首》中選錄的,都是“取其精華,取其糟粕”中的精華部分,都是傳世聞名的名篇佳作!

《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的作者,不僅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還有一些不知名的,他們雖然名聲不顯,但他們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鑑之處,值得一閲!因為這寫詩作都是經過了時間考驗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認為,時間是最好的評判家!《唐詩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嶽》,王維的《渭川田家》綦毋潛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難》這一類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讓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間;也有像王維的《送別》,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樣的送別詩,讓人感佩於其中藴含的深刻情感!

從李白的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我體味到深切的悲意淒涼,然後是釋然的灑脱;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讓我深深動容,我彷彿看到一個背影,在逆着光的地方歎息,便也體味到了遠離故鄉的寒冷;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一

中寫的“雲想衣裳花想容”又讓我渾身一鬆,彷彿一個人仰望天空,連呼吸都是芬芳的!

我一直對文人有一種深深的敬佩,這種敬佩區別於一般對於偶像的崇拜,是骨子裏的,刻印在靈魂深處的崇敬!我一直以為,文人都有着偉岸的靈魂,才能寫出這樣驚心動魄的詩句。文人是不屈的,有着崢崢的傲骨和永遠挺直的脊樑!我們讀詩背詩,不僅是學習詩人絕佳的文采才華,更是要學會那所謂的古代文人的精神,不屈與奮鬥!

聽着妹妹流利的背誦,我突然覺得感動,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啊!我為我是一箇中國人而自豪!《唐詩三百首》這一部歷史長河長久沉澱下來的璀璨,必將在我輩手中得以傳承和發揚!這一部輝煌了幾千年的鉅著,必將在未來繼續輝煌下去!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7

詩歌存活在每一箇中國人的生命裏。

小時候跟着大人念“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時並不懂得什麼思鄉之情,卻在長大後每每看到這些詩句便記掛起家鄉來。我認為讀詩歌是對中國文化最好的傳承方式,學生時代背過不少詩詞但鮮少能靜下心來好好品味其中的韻味,現在翻開那本《唐詩三百首》看着熟悉的詩句卻彷彿明白了,從前的背誦就是為了此刻心中的瞭然。

林語堂先生曾在《吾國與吾民》中説過一段關於詩歌的話--詩歌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治人們心靈的創痛,詩歌通過享受簡樸生活的教育為中國文明保持了聖潔的理想。它時而訴諸浪漫主義,使人們超然在這個辛苦勞作和單調無聊的世界之上,獲得一種感情的昇華;時而又訴諸人們的悲傷、屈從、剋制等感情,通過悲愁的藝術反照來淨化人的心靈。它教會人們靜聽雨打芭蕉的聲音,欣賞村舍炊煙裊裊升起,並與流連於山腰的晚霞融為一體的景色;它教人們對鄉間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親切,要温柔;它使人們在杜鵑的啼唱中體會到思念遊子之情;它教人們用一種憐愛之心對待採茶女和採桑女、被幽禁被遺棄的戀人、那些兒子遠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親,以及那些飽受戰火創傷的黎民百姓。

林語堂先生的話簡潔精煉的概括了中國人和詩歌之間的關聯,他將詩歌稱作中國人的宗教,甚至幾乎認為如果沒有詩歌中國人就無法存活至今,可見詩歌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性。

清人蘅塘退士所編選的《唐詩三百首》在如今流傳甚為廣泛,唐詩稱得上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唐朝的繁榮安定使得一批文人墨客創作了大量佳作得以名留青史,那些流傳至今仍然膾炙人口的詩句最能真切的表達我們中國人的靈魂。

重新品讀這本《唐詩三百首》讓我拾回那些被遺忘的情感。再讀一遍“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想象如奶油般細膩柔滑的酥潤的春雨;再讀一遍“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想象温和的春風輕輕拂過柔軟的柳枝;再讀一遍“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想象明月鬆峯清泉白石的靜謐……詩中還有太多的美好值得我們去細細體味。

人們的步伐總是太匆忙了,閒不下一刻來感受到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不能像古人那樣細膩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單調乏味的城市生活讓我們的精神變得麻木,從而埋沒了我們心底那份詩意。不過就像于丹老師説的:人的年歲越是增長,就越需要一種温暖,需要生命年華中的浪漫,讓我們在現實的糾葛之外找到一種掙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在我們有限的年華里享受無窮的詩意,那麼也就成全了我們自己最美的人生。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8

歲月悠悠,唯有書籍相伴。書豐富了世界上單純的人;書,讓世界喧囂迴歸自然。在漫長而短暫的人生旅途中,在深深的書包裏,在學校的課桌裏;在家裏,書桌的一角會有一本愛情書!

看書,已經習慣了晚上。雖然沒有茶添香,但也沒有美人相伴;但是一個小牀頭燈就夠了!在寂靜的夜窗前,銀輝瀑布;伴隨着一本書,你可以犧牲掉你的夢想。晚上沒人的時候就唱了幾首唐詩,一下子就上心了。燈下,開唐詩三百首。爺爺把這本書作為禮物送給我,説是很多年前買的。看着發黃的書頁,我一定比我大。翻扉頁,兩行也蒼勁飄逸;這一定是爺爺做的!一開始不知道爺爺留給我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劍鋒磨礪,梅花香自寒自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頓悟了,真相是——。

看書,已經習慣了晚上。雖然沒有茶添香,但也沒有美人相伴;但是一個小牀頭燈就夠了!在寂靜的夜窗前,銀輝瀑布;伴隨着一本書,你可以犧牲掉你的夢想。晚上沒人的時候就唱了幾首唐詩,一下子就上心了。燈下,開唐詩三百首。爺爺把這本書作為禮物送給我,説是很多年前買的。看着發黃的書頁,我一定比我大。翻扉頁,兩行也蒼勁飄逸;這一定是爺爺做的!一開始不知道爺爺留給我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劍鋒磨礪,梅花香自寒自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頓悟了,真相是——。雖然我才十幾歲,但是經歷了很多事情,能更好的體會到努力的艱難和喜悦。

翻到唐詩,獨樹一幟的愛國詩人陸游説:“王師定中原日在北方,別忘了把乃翁説成家祭”,他被這種迫近的死亡和國家安定的精神所感動。抗日戰爭時期,多少士兵在血戰中犧牲,想到驅逐日寇。士兵們不怕死,以換取我們現在的國家和平與安全。難道不應該珍惜嗎?

翻下一篇,我讀了李白的《我們都被尊崇到遙遠的思想,我要去天上捕捉明月》,我也要去天上摘明月。看看今天,科技發達,人類也參與其中。但是,由於科技的發展,很多學生已經沉迷於科技電子產品,進而荒廢學業。學生應該學習,樹立崇高的目標和理想,為人類尋求幸福。而手機的這些科技產品,卻極大的消耗了這種崇高的野心,沉溺於虛無的網絡世界。更別提李白要摘下天上明月的野心了。時代在進步,社會充滿了氣象。要想站穩腳跟,除了好好學習,好好學習,別無選擇。

但是堅持僵化不是好事!放下《唐詩三百首》,不自覺的看看其他書:“江山有人才,領路百年。”寫出來時代變遷一定要早來,有創新。有什麼意義?還不如把書中的原理付諸實踐,讓它們“活”起來,用新的思維去面對,去研究,你可能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新奇的東西,不自覺的就不能創造歷史。面對創新思維,可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書和卷軸留下了很多附件,一頁頁發黃的紙和古詩詞,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從愛國主義,到一羣充滿豪情壯志,憧憬明天走向未來,以新思維創新事物的人,這些情懷都是可以從古代傳承到現代的。書中的金屋需要自己去找,書中的顏如玉需要自己去找。古代

大家都知道:“當時讀了300首詩,就不會寫詩,也不會唱歌”。這就説明了讀好唐詩的妙處。我小時候也看過一些書,現在快四十了。重讀唐詩,不禁有所感觸。

流傳千古的唐詩三百首,藝術上當然精彩,但與作者的人生經歷相比,卻讓人落淚:除了極少數人,大部分人仕途不如意,晚年辭官退休,甚至一生都有點清貧。

於是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唐朝有那麼多的政治家、軍事家做出了貢獻,為什麼他們沒有一部優秀的傳世之作?相反,偉大的天才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等。沒有立功的野心,卻過着坎坷的生活,一點成就都沒有?大詩人事業失敗,政治家傑作失敗,是偶然嗎?

其實仔細想想也是正常的。政治務實,三起三落,“忍”字最受推崇。而藝術則超凡脱俗,關注超越現實的美。如果整天社交,如何獲得藝術靈感?所以即使你有才華,成為大官,忙於政務,也很少有優秀的作品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江郎盡力了。當然除了少數人,比如曹操。

於是我進一步想到了教育。俗話説:360行,每行先出。但這360線對人的天賦、氣質、學識、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有的甚至有不同的要求。在教育培訓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分類施教,而不是一刀切。例如,現在要求小學生背誦唐詩和古典名著,好像他們希望每個人都能記住四書五經。但是小學生長大了,是不是都成了詩人學者隱士了?顯然,這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

教育,最忌一刀切,最忌蜂擁而至。以前批判傳統文化的時候,恨不得一腳把它踢翻在地,一腳踩上去,只好全盤西化。現在又要看經典,不能等學生把滿是汗的古書都吃了。其實就算多背,也不太可能超過明清儒生,因為人傢什麼都不管,整天背古書。但是金範和孔乙己已經成為反面教材了嗎?由此可見,不經詢問就盲目唸經,並不是萬能的。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9

如果説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那麼唐詩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高峯和瑰寶。唐詩雖然只有幾行,卻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簡潔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告訴我們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可以説《唐詩三百首》是一部唐詩選本,近兩百年來在國內外廣為流傳和流行已久。作為唐詩的代表作,它有以下鮮明的特點:

第一,選的詩風全面。五言古詩、律詩、絕句,以及七言古詩、律詩、絕句、樂府,都在不同的類別中選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佳作。

第二,選詩作者太多。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大家族”,也有王子、和尚、歌手甚至無名氏等許多“小家族”。

第三,選詩朗朗上口,容易背誦。如《遊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曉》(孟浩然)、《靜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這些詩意境優美,唱唱和諧。從暮光老人到黃毛小子,他們張口就能背出幾首這樣永恆的天鵝之歌。

第四,選詩取材廣泛,不拘泥於一種模式。有描寫自然風光的,比如杜甫的《望嶽》;還有田園的,比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不僅向民眾暴露了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如杜甫的《兵車行》;也有詩人送別友人的表達,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兩者都描寫回國時的複雜心情,如何的《回鄉偶書》;也有描寫君王愛情的悲劇,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這本書包羅萬象,從市井風情到邊疆風光,從生活瑣事到民族仇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每首詩都來自不同詩人的作品。就像海上的泛光燈,風雪中的煤炭,時刻幫助着我們,温暖着我們;像老師一樣,它總是教我們,激勵我們學習和工作。每一首詩都那麼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都那麼深刻。我拿起《唐詩三百首》又看了一遍。我發現每一首詩都是寓言,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古詩可以幫助一個迷失的人找到光明的道路,幫助流浪的靈魂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唐詩三百首》將會把唐詩的精華永遠留在中國幾代人的心中。我非常感謝這本書的編輯給了我們很好的精神食糧。作為一箇中國人,讓我們“讀好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就唱”。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10

暑假中,我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我知道了唐代的三大詩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我非常喜歡他們的詩句,因為他們的詩句讓我感到那麼美。

我最喜歡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我最喜歡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我最喜歡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11

我們學校一直都在營造書香校園的氣氛,古詩文誦讀更是我們學校的特色之一。在潛移默化中,我喜歡上了古詩,雖然它只有短短的幾行字,但卻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

看,賈島一邊騎在毛驢上,一邊還在不停地比劃着什麼,一不小心撞到了韓愈的轎子,原來是他正在為是“僧推月下門”好還是“僧敲月下門”好猶豫不決呢?他這種追求完美的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啊!

看,桃花潭邊,動聽的歌聲傳來,原來是李白的好友汪倫在為李白送行呢?面對朋友的深情,詩仙李白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啊,與同學相處,也應該達到這樣的境界啊!

看,孟郊去遠方求學,她的母親很晚了還在燈下為他縫補衣裳,孟郊摸着衣服,想到母親的恩情就像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寫下了千古名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拿起《唐詩三百首》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都會告訴你一個深刻的道理。朗讀起來,抑揚頓挫,平仄押韻,會讓你覺得它是那樣的博大精深,正如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雖然我們現在還不會寫詩,但是隻要我們去學習那些詩人的精神,相信我們也會“下筆如有神”的。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12

這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裏的詩句。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彙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

透過這兩句詩,我們看到的是一幅盛唐氣象。所謂“盛唐氣象”,着眼於盛唐詩歌給人的總體印象,詩歌的時代風格、時代精神:博大、雄渾、深遠、超逸;充沛的活力、創造的愉悦、嶄新的體驗;以及通過意象的運用、意境的呈現,性情和聲色的結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這一切合起來就成為盛唐詩歌與其它時期的詩歌相區別的特色。盛唐詩人王灣這首《次北固山下》,當時的宰相張説稱讚不已,將頸聯抄在官署的牆上,作為詩歌的楷模。(見殷《河嶽英靈集》)這詩的中間兩聯正好可以用來形容那個時代:“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那三個形容詞:平、闊、正,還有那高懸的風帆,從殘夜中生成的海日,進入到舊年裏的江春,都讓人感受到盛唐時代的氣息以及盛唐詩歌的風貌。

盛唐氣象的形成有詩歌藝術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與聲色的統一,意象的運用與意境的呈現等等,這在著作《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一書以及其它一些論文中已從多方面做過論述,本文限於篇幅不再重複了。下面僅從歷史、文化的發展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討。從歷史、文化的發展這個角度看來,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晉室東渡之後,中國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戰亂。在這期間,南北雙方的文化呈現相當明顯的差異。南方喜莊老、尚清談,注重抽象名理的論辯;北方流行漢儒的經學,注重人的行為準則。南方文風華靡,北方文風質樸。南方的書法多見於帖,南帖飄逸;北方的書法多見於碑,北碑凝重。《隋書·文學傳序》説:“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於時用,文華者宜於詠歌,此其南北詞人之大較也。”很顯然,單一的南方文化或單一的北方文化,都有侷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蔚為大觀。隋朝統一全國,以及大運河的通航,已經開啟了南北文化互補的.過程。唐朝繼隋之後,經過太宗貞觀之治,文化交融的過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粧點了北朝的“質”,北朝的“質”充實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隋書·文學傳序》)一種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長的、與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形勢相適應的新文化達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氣象正是這種富有深厚內涵的新文化的昇華。如果説戰國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那麼盛唐就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早在唐太宗時就設立了十部樂,其中四部來自唐朝境內少數民族,四部來自國外。盛唐時期外來的舞蹈也很流行,如著名的胡旋舞。敦煌石窟中盛唐的壁畫和雕塑,以雄渾的氣魄、卓絕的造型、豐富的色彩,遠遠高出於其它的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打開了盛唐人的眼界,開闊了他們的胸襟,這對氣象的形成無疑起了積極作用。

歸根結底,盛唐氣象的出現是由大一統的局面下經濟繁榮、政治開明、社會安定所決定的。一本《唐詩三百首》,有一半多的詩歌描寫的都是盛唐的氣象。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13

我接觸到的第一首唐詩是羅的《詠鵝》,用十幾個字生動地表達了鵝的情態。讀完詩,白鵝在綠水中漂浮,呼喚幸福。還有高一第一課學的《靜夜思》。短句中充滿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以及漂泊他鄉的孤獨和悲傷。這些唐詩給我當時的小心靈以獨特的震撼,在我心中播下了詩歌的種子。

然後,我聯繫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似乎讓那顆小種子生根發芽,讓我覺得唐詩就像一片汪洋。在一首接一首的背誦中,我一點也不無聊,而是沉浸在詩歌中,陶醉在詩人的情感中。

讀詩其實就是讀情感。詩歌的內容表現了詩人的經歷、情感和生活,這也是唐詩的魅力所在。我喜歡精讀唐詩,認真理解詩歌的深刻含義,理解詩人的感受:

想家:

鄉愁可以看作是詩歌中最常見的情感。這位詩人離開了他的家鄉,獲得了名聲,漂泊了幾十年,再也沒有回家,但當夜晚安靜下來時,他想起了家鄉的深刻思想.

比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這不是一首典型的思鄉詩,但也包含了許多更復雜的情感。然而,這種不斷被切割和困惑的想法,也讓我着迷。

"南去野地,因為樹葉正在落下,風從北方吹來,水很冷",這樣一個深秋的淒涼和悲傷的場景,引起了作者的悲傷情緒。其實孟浩然當時的心情是複雜的。他羨慕農村生活,打算退休,又想踏入仕途,大有作為,這無疑是很矛盾的。第三句,“我往前走。我哭到眼淚花光”,流露出他的鄉愁。他不僅想家,他的家人也想看看自己的家,俯瞰“天空”中的“孤帆”。“渡船在哪裏?會有人告訴我嗎?”借用孔子使魯茲感興趣的典故,解讀孟浩然隱逸與政治的衝突。“越來越粗糙了。越來越黑”隨着心結,河水洶湧澎湃,與大海平起平坐,一望無際,凸顯了作者的迷茫心情。

其實這也是現在年輕人普遍具有的矛盾心理。這首詩和幾千年前的讀者產生了共鳴,讓人有同感。

離別的感覺:

送別詩中,那些悲涼纏綿,纏綿悱惻的作品,卻是另一種慷慨豪邁的詩,發自內心,更能打動我。

朋友之間最經典的送別詩是高適的《別董大》。久別重逢的高適與老友董達重逢。短暫的聚會後,他走了自己的路。其實當時兩個人都是處境艱難,困難重重,但是面對老朋友還是很舒服的。他們沒有表現出他的艱難和痛苦,而是説:“前方的路沒有知己,世界上沒有人認識你。”他們以開放的心態和大膽的語氣,鼓勵董達去奮鬥,去拼搏。“不要擔心見不到你的心腹,天下誰不知道你董蘭婷!”多麼有力,多麼響亮!這是一個多麼簡單大方的人啊!

男女之愛:

説到愛情,作為一個高中生,我的理解並不是很深刻,所以詩歌中的愛情只能大致理解,但詩歌和文字中關於愛情的細膩優美的語言也讓我讚不絕口。所以,我也喜歡讀情詩。詩歌的唯美能讓我的心顫抖。

特別喜歡這首歌《題都城南莊》。我第一次接觸這首詩,不是在《唐詩三百首》上,而是在《百家講壇》上。演講者向觀眾講述了這首詩背後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這個故事讓我對這首詩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一年,崔虎去京城長安考進士,卻失敗了。因為回家路途遙遠,他在長安呆了幾天。清明節的時候,他在桃林裏遇到一個年輕的姑娘,兩人情投意合,卻沒有什麼區別。最後,崔虎告別了少女。清明第二年,崔虎再次來到長安,試圖找到女孩,但女孩原來住處的門被鎖上了。崔虎在城門上寫下這首詩,失望而去。

聽完這個故事,讀完這首詩,我們終於可以理解詩人的深刻含義了。“去年和今天在這扇門裏,桃花相映成趣”,描繪了他們第一次見面時的美麗場景,反映了女孩容光煥發的面容,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當時的心痛,以及他們兩個的深情。而第二句,“桃花依舊笑在春風,當人們不知道去哪裏的時候”,依然是桃花盛開的季節。詩人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但是沒有看到一個女孩,只留下門前的一朵桃花還在春風微笑。這就是“事情不一樣”。看完之後,覺得自己不經意間遇到了一些美好的東西,但是當我刻意追求的時候,卻再也回不來了。這就是詩人所表達的遺憾所在。

愛國主義:

個人認為唐詩中的愛國主義值得後人學習。愛國詩詞,我不得不提的是我最喜歡的詩人杜甫。杜甫被稱為“詩聖”,李白河被稱為“大杜麗”。他的詩與李白的風格完全相反。李白的詩奔放,帶有俠客的灑脱。杜出生在戰爭時期。他出身貧寒,吃了太多苦。他做不到李白的聰明。他的詩大多是憂國憂民的,充滿了沉重和痛苦。讀他的詩,可以深切感受到當時戰爭帶來的痛苦和不幸,比如《石壕吏》01《春望》等等。

杜甫的詩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給我印象最深。與他的許多詩歌不同,這首詩傳達了作者的喜悦。詩人因為戰爭漂泊多年,歷盡艱辛。現在他住在安史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14

嚴羽説:“詩沒意思,沒關係。”特別欣賞這句話。

縱觀唐詩三百首,我注意到一個事實:在盛唐時期,詩人所想象的廣闊世界實在是“理不可及”

第一,才華橫溢的詩人往往馳騁想象,依託空曠之地,以使自己的境界出乎意料。比如我讀了一首好詩,它的手法、靈感、境界都是我力所不及的,我就會由衷感歎:單純的筆墨難畫。詩如禪,重心悟,而離言。詩詞講究“悟性好者不言多”的手法。當一首詩能達到禪意的境界,就更難了。就我而言,我更喜歡那些帶有禪意的詩,因為它們所表達的意境可以直接指向人心。

第二,博學而有品味的詩人,永遠是能看各家的智者,永遠是能改變學問,修習禪學的開悟者。久而久之,他的詩歌自然會達到一種清晰的狀態,詩人會創造出一種吸引世人目光的景觀。

第三,一個有成就的詩人,一定是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磨礪,達到“為道而奮鬥,遊於藝術”境界的人。因為只要你讀了他們的詩,讀者總能嚐到一種舒服的狀態。就像絕壁上的木橋,是無心之失。

第四,實現了禪境的詩人,必須是“取諸境,入詩三味”的詩人;趁深,自由”。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15

我最初接觸的唐詩,是駱賓王的《詠鵝》,用寥寥十幾個字生動的表現了鵝的情態,讀着詩,白鵝在綠水中浮游盪漾、快樂呼喚的情景便躍然紙上。還有一年級第一課學的《靜夜思》,簡短的語句中,飽含着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還有漂泊他鄉的孤寂和悲涼。這些唐詩給了我當時小小的心靈獨特的震撼,在我心裏播下詩歌的種子。

接着,我接觸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似乎讓那顆小小的種子生根發芽,讓我感受到唐詩猶如廣闊的海洋。在一首接一首的背誦中,我也絲毫不感枯燥,而是沉浸在詩中,陶醉地感受着詩人的情感。

讀詩,其實就是讀情,詩的內容展現了詩人的經歷、情感和生活,而這也是唐詩的魅力所在。我喜歡精讀唐詩,細細地體會詩中的深意,瞭解詩人的情:

思鄉之情:

思鄉之情可以算是詩中最常見的情感了,詩人離鄉背井,考取功名,在外漂泊幾十年不曾返鄉,可當夜深人靜時,對家鄉濃濃的思念便湧上心頭……

比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這並不是一個典型的思鄉詩,其中還包括了許多更加複雜的情感。但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卻也是令我着迷。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如此蕭瑟悲涼的深秋景象,引起了作者的悲哀的情緒。其實,當時孟浩然的心情是複雜的。他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又想踏入仕途,一展宏圖,這無疑十分矛盾。第三句“鄉淚客中盡”,將自己的鄉思一泄無餘,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歸去,遙望着“天際”的“孤帆”。“迷津欲有問”借用了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所詮釋的便是孟浩然隱居與從政之間的衝突。以“平海夕漫漫”做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更加凸顯了作者迷茫的心情。

這其實也是現在的年輕人所普遍擁有的矛盾心理,這首詩,讓千年前的詩人與讀者之間心靈共鳴,令人深有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tangshi/2gyk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