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經 >

《詩經》的知識積累

《詩經》的知識積累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

《詩經》的知識積累

1,王官采詩説

最早的記載出現於《左傳》。《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採歌謠,以觀民風。

另外在《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閒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彙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瞭解民情。當時的采詩官被稱為行人(見於《左傳》)。

劉歆《與揚雄書》亦稱: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2,公卿獻詩説

當時天子為了考其俗尚之美惡,下令諸侯獻詩。《國語·周語》載: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瞍賦,曚誦。

3,孔子刪詩説

這種説法見於《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據説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説均持懷疑態度。《左傳》中記載孔子不到10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論語·子罕》孔子曾説:吾自衞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見也許孔子只是為《詩》正過樂而已。

總結: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標籤: 詩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jing/3do0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