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顧城《遠和近》詩歌及鑑賞

顧城《遠和近》詩歌及鑑賞

顧城作為一個“應運”而生的詩人,非常“巧合”地融入了新詩潮的歷史進程,成為其中壯其聲勢的一員,還是其詩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詩學意義。下面是顧城《遠和近》詩歌鑑賞,以下僅供參考!

顧城《遠和近》詩歌及鑑賞

原文內容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利用“你”、“我”、“雲”主觀距離的變換,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習慣的戒懼心理和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

這組對比並不是毫無傾向的,它隱含着“我”對人性復歸自然的願望。

【鑑賞一】

《遠和近》雖只有短短的六句,卻容納了對歷史反思的豐富內涵。“遠”、“近”:是物理距離概念,這是客觀存在,有科學的衡量標準。但在情感作用下產生的心理距離卻不同,“遠”可以變“近”,“近”可以變“遠”。詩中用“你”、“我”、“雲”心理距離的變換,曲折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戒備以及詩人對和諧、融洽的理想人際關係的嚮往、追求。

詩中的“你”、“我”、“雲”三個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你”、“我”都生活在客觀現實中、同屬於社會的組成人員,“雲”則象徵着美麗淳樸的大自然。“你看我時很遠”,這是地近心遠,“咫尺天涯”:“你看雲時很近”,這是地遠心近,“天涯若比鄰”。詩人這種“人遠天涯近”的辯證感情方式已成為人審美理想的發展的方式,即“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趨向主觀的創造。”

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給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矯飾。

【鑑賞二】

《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閲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於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於你與雲的距離。可詩人為什麼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係。在這扭曲了的關係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係,由於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係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於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可顧城應該知道,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今天》創刊於1978年,是朦朧詩的搖籃,也是當時朦朧詩派的主陣地,在它周圍凝聚了一大批年青詩人,北島、舒婷、食指、芒克、多多。他們的詩表達主觀感受,從個人心靈出發,在表現手法上也廣泛運用象徵、隱喻與通感。1980年8月,《詩刊》刊發了一篇名為《令人氣悶的“朦朧”》的文章批評這類詩歌“讀不懂”,“朦朧詩”也由此得名。

創作契機

顧城在1978年年底看到貼於西單體育場外牆上的《今天》創刊號,他被上面的詩歌打動了。1980年的4月,顧城用“古城”的署名,首次在《今天》上發表了幾首小詩。同年10月,公劉在《星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從顧城同志的幾首詩談起》的文章,對顧城在《蒲公英》上發表的詩歌作品大加讚賞。自此,顧城在詩壇嶄露頭角,在各類文章中也被作為朦朧派的代表詩人提及。1980年年底,《詩刊》刊登了顧城的兩首詩,其中有一首就是《遠與近》。

作者簡介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後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新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小説《英兒》,及散文集多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qdwg2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