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分析鄧恩詩歌《早安》的思想內容論文

分析鄧恩詩歌《早安》的思想內容論文

論文關鍵詞:《早安》覺醒愛情宗教人文主義精神宇宙觀

分析鄧恩詩歌《早安》的思想內容論文

論文摘要:《早安》在中心意象“覺醒”的統領下,表達了詩人對愛的覺醒和對人自身認識的覺醒、領悟與成熟。通過對該詩的文本細讀,作者指出,《早安》涵蓋了愛情、宗教、人文主義精神和宇宙觀等方面的內容。思想精深,意藴豐厚。

《早安》是鄧恩最簡潔、優美的小詩之一。在中心意象“覺醒”的統領下,這首詩表達了鄧恩對愛的覺醒、對人自身的認識和探究的覺醒、領悟與成熟。可以説,這首詩不僅涵蓋了對愛情的探索,還包括了詩人對宗教、人文主義精神和宇宙觀等多重內容的追問與思忖。

一、“覺醒”前的準備

《早安》一詩的中心意象是“覺醒”,即對愛的覺醒、對人自身認識和探究的覺醒、參悟、理解與成熟。這恰好暗含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即以人為中心、關注人自身的價值、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等等。在詩的第一節中,鄧恩着手於“覺醒”前的準備工作。詩人運用了三個意象即 “村野的歡樂”(country pleasures)、“睡眠者的洞穴”(seven sleepers den)和“夢幻”(fancy)來證明説話人“覺醒”前的矇昧無知狀態。“村野的歡樂”(country pleasures)和後置副詞“幼稚無知”(childishly)表現出説話人的年幼與不成熟:少不更事的孩子對愛情根本沒有認知。這是從人的年齡角度來暗示人對愛情本質的無知狀態。接着,詩人引用了基督教傳説,“伊弗所有七個青年基督教徒,為了逃避羅馬皇帝狄夏斯(Decius,?-公元251年)的迫害(公元249年),藏身於一個洞穴中沉睡了187年。”(胡家巒,2001:86)通過這個故事,詩人指出,過去沉溺於感官的愉快是“幼稚”的,但先前卻對此毫無醒悟。從人的情感角度出發,詩人暗示説話人對愛情的愚昧無知。最後是“夢幻”(fancy)的意象。“根據柏拉圖的觀點,現實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理式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現實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胡家巒,2001:86)因此,詩人從前所看到的(did see)、渴望的(desired)和擁有過的(got)美不過是形體的美,而非真實的美,即那種美只是戀人真實之美的影子,是對她的模仿、是她的贋品。這是從人的理性角度分析愛之於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

二、醇美的人性愛

説話人從“愛”的沉睡中醒來,此時眼前出現了實實在在的愛人和真愛,而且這種實在的真愛還暗含着永恆精神之愛的指向(souls),從而為本詩內容的擴展和主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向我們甦醒的靈魂道聲早安吧,現在,

它們相互凝視,並不是出於恐懼,

因為愛征服了一切其它的愛,

把一間小屋變成了一個環宇。

讓航海者前去新世界,

讓地圖向他人顯示眾多的世界,

讓我們擁有一個世界;各有一個,各是一個。

(胡家巒,2001:88)

在此,“靈魂”(souls) 一詞具有關鍵性作用。其一,它揭示了説話人從愛的“沉睡”中醒來,開始認識愛的本質、真切體驗並理解真愛的過程。其二,它暗含了欲與愛、人性愛與天堂之愛的對立與統一。第一節中,詩人強調了物質情愛是實現精神之愛的基礎和必要途徑。然而永恆的精神之愛才是詩人孜孜追求的真正幸福。因為有神性愛作為最終的幸福追求,人性愛才有存在的意義。接下來,詩人熱切謳歌了真愛的偉大。所謂“偉大”,是由於真愛不僅包含了醇厚、澄明的人性愛,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詩人追隨上帝的虔誠之心。依據文藝復興時期的宇宙觀,存在於宇宙萬物間的萬愛之愛就是上帝之愛,任何愛都透射着上帝的神性愛。毫無疑問,獻身於上帝的鄧恩自然不會錯過任何機會來表達他對上帝的忠誠與虔敬。此外,為了戰勝時間的無情與生命的極限,探險成為當時的風尚。人們希求通過探索充滿變數的未知領域和新鮮世界來加密人的生存密度、拓寬生的維度。然而,鄧恩賦予“航海者”(sea-discoverer)這一意象更多含義。除了通常意義上的地理探險者或水手外,它還象徵了一種“欲的特徵:激動不安、思緒不定。而愛則表現為內心的平靜、情感穩定,所以它導致了一種為世俗戀人所無法獲得的完全的滿足。”(胡家巒,2001:87)這裏,詩人對比了世俗情愛與純潔的精神之愛並表達了對後者的嚮往與追求。同樣地,“地圖”(map)也是一語雙關。除了一般的航海地圖外,它還象徵男人用來衡量女人是否“美”的某些標準或尺度。但對詩人而言,地圖是無用的,探險也是無意義的.行為。因為他已擁有心中的“她”。所以簡單的小屋變成“愛的小屋”,更重要的是,這“愛的小屋”此時昇華為整[文祕站-您的專屬祕書!]個宇宙。“它把整個世界封閉在外面:愛使他們不僅放棄了對其他人或事物的愛,也放棄了世界上其他一切正常的活動。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失去了一個世界,但由於他們把這小屋變成宇宙,他們又獲得了整個世界。”(胡家巒,2001:87)所以,擁有“宇宙”的詩人沒有必要再去尋求別的什麼“新世界”。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詩的前兩節中,説話人已經完成了從對愛的矇昧、混沌的無知狀態到受真愛召喚而覺醒的過程。

三、永恆的神性愛

從詩的第三節開始,之前短暫的、受物慾和時空侷限的人性愛逐漸向永恆不朽的神性愛昇華:

我的臉映在你眼中,我眼中映着你的臉,

真誠坦蕩的心靈安歇在兩張臉上;

更好的兩個半球,哪兒能找見:

既無寒冷的北方,又無日落的西方?

(胡家巒,2001:85)

依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觀點,“人的肉體屬於‘可見事物’,人的精神屬於‘無形事物’。肉體(欲)猶如地球,充滿變化,不僅有‘寒冷的北方’而且有‘日落的西方’。而戀人們(精神)愛的世界猶如天體世界,是永恆不變的。既沒有痛苦的季節變化,也沒有腐朽和死亡。”(胡家巒,2003:87) 然而,過分追求精神之愛卻導致了英國伊麗莎白時期的情詩“充滿了對精神戀愛的高調。”“這種情詩在16世紀末發生了兩個變化。一方面它變成了一種程式化技能,一種濫用奇喻的精雕細琢,時時迷失於情感虛假、態度做作的怪異荒誕之中。另一方面,此時的情詩已被一種享樂主義和感官刺激的氣質所取代,傾向於蔑視婦女崇拜,甚至對婦女的戲虐輕蔑。”(傅浩,2005:9)針對這種詩歌創作風氣,鄧恩摒棄了花哨的意象,選用“更科學、哲學、現實主義和樸實無華的意象”(傅浩,2005:9)與詞彙來描寫愛情甚至使用一些感官詞語來談論性愛。鄧恩早已洞穿物質(肉體)愛與精神愛、人性愛與神性愛的深刻辯證關係。因此前兩節裏,詩人在鋪陳人性愛的重要性之後立刻努力將人性愛發展、昇華為精神之愛即神性愛:

凡是消亡的東西

都因混合得不諧和;

如果兩個愛合成一個,或者

你和我

愛得一樣,

就誰也不會死,

只要愛不減弱。

(胡家巒,2001:85)

這體現了鄧恩的“一體化”概念。“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idea)世界,在那裏,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而到了人世間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企圖找回自己的日落的西方‘另一半’。”(李正栓,2007(2):42)鄧恩詩中的“一體化”概念與柏拉圖的理論恰好吻合。詩人認為不均衡或不相等的事物不會永存於世。不平等的愛不會長久,世俗的愛勢必消逝。他追求永恆的真愛,因此男女地位必須平等。從第兩節到第三節,詩人完成了從對愛的“覺醒”到對人自身認知的“覺醒”。詩中反映的“天人對應”的宇宙觀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抵制中世紀神學對人性束縛的枷鎖,把人從矇昧無知中解脱出來的積極結果。“天人對應”的觀念“歸根結底反映了人的一種自我探索,它以對人的本體認識為出發點和終極目的。”(胡家巒,2001:280)因此,這一概念的提出和成熟既反映了人對自然和宇宙的探索、感受和認知的過程,又是對人自身的存在價值以及在宇宙的“存在之鏈”上人所處的位置、人與地球萬物之間甚至人與宇宙之間存在的複雜關係的深刻探討。

四、結語

愛,源於上帝永恆的博愛,是轉動九重天的原動力。它,無所不能、無所不包,並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存在於廣袤無垠的蒼茫宇宙中。其中,愛情最讓人心動,至少對鄧恩是如此。《早安》在“覺醒”這一紅線的貫穿和指引下,對愛情、宗教、人文主義精神和宇宙觀等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參考文獻:

[1]胡家巒.英國名詩詳註[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傅浩.英國玄學詩鼻祖:約翰?但恩詩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

[3]胡家巒.英國名詩詳註[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李正栓.鄧恩詩中圓形意象母體研究 [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2)

[5]胡家巒.歷史的星空: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宇宙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jnd3gq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