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歌 >

高考詩歌鑑賞題彙編

高考詩歌鑑賞題彙編

【湖北卷】

高考詩歌鑑賞題彙編

14、讀宋詞聯繫其寫作背景回答問題(8分)

臨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08年詩歌鑑賞題彙編(下)。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方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餘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寫作背景】據宋人洪邁《夷堅志》記載:侯蒙其貌不揚,年長無成,屢屢被人譏笑。有輕薄少年畫其形貌於風箏上,侯蒙見之大笑,作《臨江仙》詞題其上。後一舉登第,官至宰相。

⑴這首詞體現了侯蒙什麼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詞作予以簡析。(4分)

⑵《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上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侯蒙詞一樣,都運用了“夕陽紅”意象,但其象徵意義各不相同,請作簡要的比較。(4分)

【答案】

14.(8分)

⑴(4分)

①侯蒙幽默詼諧。如戲稱畫他形貌的人為“良匠”,機智地應對別人的嘲諷。

②侯蒙樂觀自信。別人把他的形貌畫在風箏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宮”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遠。結句含意:等到我事業有成時,“看我”怎樣在“碧霄中”自由馳騁吧!

⑵(4分)

①侯詞的“夕陽紅”象徵個人的時來運轉,大器晚成。

②《三國演義》開篇詞的“夕陽紅”象徵歷史的滄桑變化。

【湖南卷】

15.閲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5分)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龍標野宴

李 白 王昌齡

揚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莫道絃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龍標:古地名,今屬湖南黔陽。

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15.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作者以“愁”襯托自己不以遠謫為念,寄情山水的曠達之情。

【解析】李白在漫遊和飄泊中度過一生,任俠尚義,交遊天下,是極重道義和感情的人。素稱“詩家天子”的王昌齡是李白的摯友,他性情豪爽,不畏權貴,屢遭貶謫,而不屈己志。約於天寶八年,王昌齡被貶到偏遠瘴癘之地夜郎,李白聞訊後同情關注之情難以抑制,於是寫下了這首一往情深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的首句以寫景起興。楊花落盡,萬卉消歇,暮春時節那種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經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陣陣傳來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產生一種空曠孤寂的情緒。是什麼事情引起詩人的感傷呢?接下去便用敍事之筆點明,“聞道龍標過五溪”,是因為詩人聽到了好友遠謫的惡訊。在這裏,詩人並沒有直接地傾吐自己的感情,也沒有將自己對友人那種純真的友情和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交融在一起,景語中藴含着濃郁的情味。所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與物融,情與景合。這首詩就達到了情景相融,妙合無垠的境界。

李白以浪漫主義的豐富想象,通過明淨的語言,把他那種真摯的友情、焦急的關切等等予以高度的概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藍天,月亮是那樣皎潔無暇,明淨幽美,不正象徵着詩人的真摯友情嗎?詩人之“愁”是懷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寫出了詩人那種要急切前往撫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結句頗為奇特,不僅想象超人,而且寫得極為開闊,餘意不盡,無形中使人陶醉在詩意盎然的境界裏。

【江蘇卷】

10.閲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並説説其中寄寓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慨。(4分)

(2)“總為浮雲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0、(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蹟,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恆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2)比喻。①憂君王為奸邪所矇蔽,憂奸邪為非作歹;②憂賢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民。

【解析】(1)頷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抓住關鍵詞“吳宮、晉代”,可知寫的是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時的情況。頸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抓住關鍵詞“山、青天、水、白鷺洲”可知寫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後一句是今,目的顯而易見,古今對比,抒發作者古今興亡盛衰之感。

(2)結合作者經歷及詩歌內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浮雲”比成那些矇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長安,自己不得見長安,自然不會被統治者所重用。

【江西卷】

14、閲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初入淮河四絕句(三)

楊萬里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餘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來南宋賀歲,楊萬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來到原為北宋腹地,現已成為宋、金國界的淮河時,感慨萬端,作詩以抒懷。

請從“虛實”關係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答案】前兩句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馳、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後兩句實寫鷗鶩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願望。

【遼寧卷】

12、閲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8分)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①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澱②。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注〕①周德清(1277-1365),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老師筆記《08年詩歌鑑賞題彙編(下)》。②澱:即藍靛,藍色染料。

(1)請各舉一例説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案】12、(8分)(1)(3分)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泄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一字排開的飛鴻比作一條線等。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③比擬,如説新月“學”扇。(2)(5分)從寫景的順序看:一、二兩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兩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兩句則是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由地面轉到天空。從動靜的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三、四句着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的。答出遠近順序的,給2分;答出白天夜晚順序的,給1分;答出靜動角度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解析】這首元散曲寫潯陽的景色。潯陽,即今九江市。長江流經此地這一段又名潯陽江。在一個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極目,飽覽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興遄飛,發出了深情的詠贊。一上來就連用四個屬對工整的排句,鋪敍江天的景色,有如貼錦、刺繡一樣,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動人。萬里長江止息了它卷的驚濤,靜靜地向東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銀色的光澤,宛如平鋪着一條白色的綢帶。遠處的青山肅穆地矗立在江邊,蒼茫的夜色把它映襯得更加翠綠。

如果説一、二句描繪山水是從大處落墨,取神於靜穆的話,那麼三、四句則着眼於刻畫具體景物的動態美,使之大小相形,動靜相映,增加其層次和變化的美感。幾片征帆東去如箭,一泓山泉直瀉如電,這是多麼健捷的景觀啊。置身其間,能不令人神觀飛越嗎?“晚雲”兩句也是排偶句法,轉寫天際的秋色,同樣充滿了詩情畫意。晚霞收盡,天氣變涼,水氣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雖未團圞,卻也有欲圓之勢。因為團扇是圓的,用它來形容待圓之月,故曰“初學扇”。寫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輪到秋天的寵禽――鴻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際、目送征帆的當兒,回首北顧,只見一行塞雁隱現天際。它是那樣高、那樣遠,看上去宛如懸在雲端的一縷細線。當詩人把我們的目光引向無盡的碧天時,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這種結法韻味高遠,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尋味的。

從藝術手法上講,它採取大排偶法,將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齊地組織在一起,用所謂意象疊加的技法,直敍景物,不加評議。純用形象來感動讀者,征服讀者。在這一點上是很成功的。

【山東卷】

14、閲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①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上闕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2)“憑欄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4分)

【答】這兩句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寫動作描寫也可。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也可。

【解析】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賦《畫堂春》。這首詞就是寫他落第後的不快心情。應是一首傷春之作。

詞的上片寫春歸景物。先寫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時間分明已進入殘節令了,天氣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會下起小雨,説晴不晴,説陰不陰,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樣。觀看杏園已失去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動人景色,它像一個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顏顯得憔悴而沒有光澤了。再聽枝頭杜鵑鳥兒,傳來聲聲“不如歸去”,泣血啼喚,多麼令人傷感。杜牧詩有:“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這句可能化用小杜詩意。片末,總括一句“無奈春歸”,其無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寫中得到充分表現。

詞的下片,側重寫人。寫她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倚欄杆,手捻花枝。這句似由馮延巳:“閒引鴛鴦香徑裏,手挼紅杏蕊”詞意化來。她信手捻着花枝兒,一會兒又放下花枝,默默無語上視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見遠處一道殘陽從雲縫露出來,把霞輝灑在她滿是愁容的臉上。她心中的“恨”有誰能理解呢?誠然,詞人沒有寫她“恨”什麼。但從詞人給我們描繪的這幅春歸圖裏,分明看見她面對春歸景色,正在慨歎春光速人易老,感傷人生離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詞藴藉含蓄,寄情悠遠。真是義藴言中,韻流弦外,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餘味。

【四川卷】

12.閲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8分)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頃田。牀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後所作。②趲:趕快。③苫:用草覆蓋。

(1)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

【答案】(4分)寫了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嚮往歸隱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陰如箭之歎,由鳥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後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嚮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層,寫歸隱後的物質生活:“牀邊”之後的幾句為第二層,寫歸隱後的精神生活。

(2)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①對偶,如“秋月”句對“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將“人情”比作“雲”,“風景”比為“箭”等;③誇張,將“風景”比為“箭”的同時又兼用了誇張的方法。

【解析】此題考查詩歌內容和表達技巧的鑑賞。第(1)問考查考生讀詩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鑑賞詩歌,讀懂詩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鑑賞詩歌的瓶頸。前四句寫景,抒發時光飛逝的情感;後四句寫事,抒發悠閒的田園生活。第(2)問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詩歌的表達技巧一直是詩歌鑑賞的重點,答題格式一般為:指出表達技巧,在詩歌中找到具體詩句,加以闡釋,再説表達技巧的效果。

這首元散曲一般的選本都有一個題目《歎世》。歎世,即慨歎不合理的社會現實。這類題材,往往有憤世嫉俗之意。此曲則着重在慨歎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歸隱,擺脱名利羈絆,求得閒適自在。這就給作品塗上了一層消極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卻透露出作者其實並未忘情世事。

開頭兩句是説,春暖花開不久,杜鵑鳥就來送春了。秋月正好時,飛燕卻要回去了。這一聯形容大好時光之短促。動詞“聞”“看”,反映作者的觸景傷情。第三、四句寫人情世態變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寫了歲月流逝,人生無常,人情冷暖,世事滄桑,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苦悶,也隱約地反映了作者對元代不合理社會的不滿情緒。同時,也為後面的正面鼓吹歸隱提供了依據,作了有力的鋪墊。

緊接着主要是歌頌村居生活,極力渲染歸隱的樂趣。不再付出買花的錢,趕緊走入種着桑樹的田園。住的是茅草蓋項的三間大屋,吃的是數百畝肥沃田裏長出來的糧食。牀邊放着書,悠閒地躺在牀上讀……其中表達了作者作者對陶淵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處於異族統治下未能積極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園的痛苦心理。

元代散曲中,“歎世”這一題目,往往包含着感歎人生和讚美歸隱兩個內容。此曲正是如此。在前四句中,重點是寫人生短暫、世途崎嶇。其表現手法是賦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興,直陳其事,看似寫景,實則在於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鮮明。另外,這支曲子全部是對偶句,卻銜接緊密,轉換自然,並不顯得生硬。除此之外,應該注意其中還運用了誇張,如把將“風景”比為“箭”。

【浙江卷】

16.閲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日暮倚杖水邊①

(金)王寂

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

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

蒼顏華髮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慢遲。

【注】①此詩為王寂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所作。

⑴此詩頷聯以 和 兩位被貶異鄉的古人自況,用典精當,對仗工整。(2分)

⑵指出“羈緒”在全詩中的具體內容,並簡要賞析首聯在寫法上的特點。(4分)

【答案】

16.⑴屈原 白居易

⑵內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謫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內心不被理解的苦悶;④年華易逝的傷感;⑤宦海浮沉的厭倦。

特點:①觸景生情,以蕭瑟悽清之景引發詩人的紛亂愁思;②以“羈緒”領起全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ge/8zyrk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