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林家園抬菩薩慶豐年散文

林家園抬菩薩慶豐年散文

羊年的正月初十,我來到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五星村委林家園村,有幸親近了習氏子民“抬菩薩”的習俗。彩轎歡歌,爆竹聲聲,真正見識了小村的開門紅。

林家園抬菩薩慶豐年散文

每年農曆的正月初十,是林家園村特定的元宵節,從清朝一直傳下來。村民抬着出遊的菩薩,他們親切地稱為康老爺。據説,康老爺是朝廷好官,在任時,沿贛江一路視察民情,每到一處,總能對村民噓寒問暖,受到兩岸百姓的熱烈歡迎。後來,他不幸暴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當做菩薩供奉在祠堂裏。每年的正月初十,把他抬出來,沿着村子的四周轉上一圈,換得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邁進習氏宗祠,我的眼前,木雕的菩薩面紅泛光,頭戴彩色桂冠,身穿彩色的綢緞衣服,威風凜凜,眉宇間透着驍勇和剛強。這尊木雕菩薩,一直被兩位老人虔誠地捧着,接着,一位老者用大紅的長布條小心地把菩薩綁在轎子上,一招一式,有章法有講究。右邊歡快的嗩吶聲不絕於耳,左前方有繫着紅綢的鼓槌掄起大鼓 “砰砰”作響,“金馬、玉堂、肅靜、迴避”四個紅底燙金的巨型匾額,一字排開,香爐燭光點點,青香裊裊,再和着幡旗獵獵,既顯示出習氏先祖的翰林官宦之氣,又詮釋着“正月初十抬菩薩”這一民俗文化的莊重與熱鬧。

見祠堂右邊的條凳上坐着的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他戴着褐色的絨帽子,眼神發光,我連忙上去搭話。在古村,我最喜歡和老人拉家常,從他們口中,不僅能知道村子的前世今生,還能知道許多鄉野軼事。我不解,這個村都是習姓,怎麼會叫“林家園”這個村名。從老伯口中,我知道他們的祖先早在四百多年前,從湖北襄陽遷徙到南方,後來又從永豐來到這裏安家落户,當時,這裏有好多姓林的,可不知為何,後來,林姓不發家,人口一點點地減少,到現在,全村皆姓習,沒有一個外姓了。

習氏宗祠的左右兩邊,各有一處偏門。左邊門頭上懸掛着“伯仲情深”的匾額,右邊是“宗耀遺傳”,凝視着匾額,我沉思良久:伯仲情深,同甘共苦,旭日芝蘭光甲第,春風棠棣振家聲,一代代的先人光宗耀祖,才有習氏家族的興旺發達。

宗祠的前面是一個長方形的水泥坪場,村民們早早地擺好供桌,用托盤把供奉菩薩的貢品擺好,旁邊擺上燭台,鞭炮,煙花等。托盤上的貢品有雞、魚、米飯、蘋果、橘子、米酒、湯圓、豆腐、紅棗、春菜等,每個貢品上面,用紅紙精心剪成的漂亮圖案點綴着。老鄉們面帶笑容,虔誠地站在貢品的後面,有的是一家老小齊上陣。

一個穿大紅色羽絨服的大姐,新燙了一個漂亮的髮型,打扮得與一般農婦有別,一問才知道,她這幾年一直在廣州幫兒子看孩子。她説,正月初十抬菩薩,比過年還隆重,這一天,無論如何,她都會趕回家來。她又解釋説,這一邊是她們這一房的,桌子擺在一起,她丈夫弟兄三人,三個祭祀的托盤要擺在一個方桌上。托盤上的雞、魚和肉,她都精心地用紅紙捆紮着,豆腐上也點了紅點。她一直是笑呵呵的,期待着菩薩光臨她家的供桌。

我的好朋友忽忽指着燭台和香爐笑着對我説:“你看,你看,這下我算是見識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了。”順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挨個仔細端詳着供桌上的燭台,有用木頭精心雕刻凃上紅漆製作的,有的簡陋些,就用易拉罐瓶子,有的用兩個大蘿蔔塊,還有位大媽的燭台更絕,紅紙裏面包裹着蜂窩煤球,上面插上紅紅的蠟燭,一樣的喜慶。

一位96歲的老婆婆面帶笑容,乾枯的`雙手一直謹慎地放在胸前,她乾澀的眼神泛着微微的亮光,骨子裏透着恆久的安詳。時光荏苒,歲月如流,她長長久久地守候着小村,是林家園最忠實的主人,看着小村的吉慶祥和,富足美滿,她一定很開心,靜靜地等候着菩薩的到來。

身邊的一位戴黃色絨帽的大嬸,看着我的裝扮,笑着説:“我們這裏好熱鬧吧,今天,家家户户的客人都來了,這裏有個規矩,誰家的客人來的多,誰家最有面子。我們每年正月初十都要把菩薩抬出來,晾曬一下,這裏的菩薩可靈了,就是有雨的天氣,只要把菩薩抬出來,天也會停一下雨。”我問她小村的歷史,她又微微一笑説:聽説在一個下雪天,老祖宗從好遠的地方走到這裏,又冷又餓,正寸步難行,一轉身,看到身邊有一樹白梅開花了,就在這裏歇腳,那是我們的祖先。也許,在他們心裏,祖先也可能就是這祠堂裏的一尊菩薩吧。

當十幾位壯勞力抬着菩薩走出祠堂大門時,嗩吶響起,鑼鼓響起,祈福聲也響起了,這些都是抬菩薩的前奏。手拿彩旗的孩童,在圓形幡旗的引領下,一路前行。小村的民俗,讓孩子們也參加,是最好的弘揚和傳承。他們賣力地抬着菩薩,沿着林家園油菜花盛開的地界上,走了一大圈,祈求上天風調雨順,田地五穀豐登,村民吉慶平安。

緊接着,大紅的鞭炮在場地中間擺開,從西到東,整個場地被鞭炮“染”紅了,此刻,人人情緒都激動而亢奮,等待着巡村的菩薩早一點到來。

當幡旗引領着菩薩巡村回來時,這邊的鞭炮響起,一炮響而百炮鳴,此刻的場面最為壯觀,菩薩抬到誰家的供桌前,一家人都合掌膜拜,祈求家庭幸福安康。我也入鄉隨俗,放下手中的相機,雙手合十,加入到祈福的行列。

抬菩薩的十幾位大力士都穿着長筒膠靴,戴着安全帽,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很是勇敢和堅強,他們抬着菩薩,圍着各家擺好的供桌,轉了一圈又一圈,場面恢弘。四周的樓台上,也是人頭攢動,瞬間,吶喊聲,鞭炮聲,鑼鼓聲,祈福聲,把整個坪場渲染的神聖而壯觀。

當鞭炮燃完時,村民們踩着厚厚的鞭炮屑,捧着祭祀的托盤,一起湧到了祠堂大門口,口中唸唸有詞,虔誠地低頭祭拜。此時,兩位年輕人從雕花轎子裏托出菩薩,一個看上去很有威信的老人,用白毛巾仔細地給菩薩擦拭着全身,尤其是菩薩的眉眼處,反覆清洗,然後,把菩薩放到高高的神位上。即便是這個時候,還有不少村民作揖祭拜,祈福着,捨不得離開。

張愛玲説過: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間,時間的天涯荒野中,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剛好趕上了,輕輕地説一句,你也在這裏呀。我也想,在羊年的正月初十,最好的年景,最好的時節,最好的風日裏,與林家園“抬菩薩”這一可以觸摸的廬陵民俗相遇,也是上天安排的緣分,讓我的記憶更加豐盈而鮮活,讓這塊土地上“長”出的民俗更接地氣。

一個小村,餵養着一代代子孫,其延續的歷史,其故去的祖先,都是一本無法用文字記錄完的書籍。“林家園抬菩薩慶豐年”這濃郁的年味兒,是一方民俗,也是一種文化,我們在接受現代生活的同時,如何更好地創造、應用和傳承她,讓傳統民俗更有風采和魅力,值得總結和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wde7q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