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春天的優美散文:春天的晚霞

春天的優美散文:春天的晚霞

春天是一個萌發新生命的季節,是一段嶄新的開始。的確,春的七彩之光,給從冬季來的人帶來一身輕裝的全新境界和喜悦,正如我們每天都經歷日出日落,可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一樣。下面是相關的範文,快來看看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春天的晚霞【篇一】

春天的晚霞令我陶醉,讓我流連忘返。

太陽漸漸西沉,似乎捨不得離開,在最後的時刻釋放出奪目的光芒。天邊如火燒雲般金光閃閃,又似一面反光鏡,亮得讓人連眼睛都睜不開。我不禁抬頭仰望,一幕令人驚奇的景象發生了,蔚藍的天空中,出現了無邊無際的“雲海”,泛起了層層疊疊的波浪,在這片“雲海”中有幾艘“船”,它們揚起了“金帆”,在“海”中乘風破浪。“雲海”比大海更為壯觀,多了幾分色彩,多了幾分華麗,多了幾分神奇。

我聚精會神地欣賞着這幅雄偉瑰麗的天然彩圖,彷彿身臨其境,身體突然輕飄飄的,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我成為了一片晚霞!一會兒,一道霞光從雲中射出,閃耀着絢麗的色彩,幾縷流雲在它的映襯下,形成了一道赤紅,一道金黃,一道絳紫,一道湛藍……猶如織女在天空中,織了一片五彩繽紛的雲錦,使天空顯得格外耀眼。

夜的帷幕緩緩地降下來,晚霞漸漸變淡、變薄,終於褪去了綵衣消失在天邊,不過明天,它一定又會回來與我們相聚!

  春風吹綠野菜香【篇二】

皚皚的冰雪融化了,美麗的春姑娘走來了。一眨眼功夫,冀南的大地由黃變綠了。您瞧,那峯巒疊嶂的大山裏,那茫茫無際的田壟上,到處是綠油油的,一派生機盎然。那綠色有樹木,有野草、麥苗兒,還有那飄香的野菜 ……

山野菜,一個水靈靈的名字,它是大自然的禮物,純淨、本真、鮮香,不僅香氣撲鼻,還有很強的誘惑力。

涉縣縣城不遠處就是連綿起伏的山巒。每到春天,荒郊野外的田埂、山地裏就長滿了名目繁多的野菜,什麼蒲公英、灰灰菜、馬齒莧……名目繁多的野菜給春天增添了濃濃的綠色。此時,上班族就趁節假日去挖野菜,用不了一會功夫,就能挖一大袋子。回到家裏,摘好洗淨,炒野菜、做菜粥、包餃子、蒸包子,有一股特別清新的味道;而用野菜炒雞蛋,吃到嘴裏清香、鮮嫩。山中的野菜是純綠色食品,不撒化肥,更不打農藥,吃起來放心,越來越被人們喜歡。野菜還有藥用價值,如苦菜,能清熱解毒,降低血脂,預防腫瘤。現在,三高病人增多,人們越來越注重保健身體,也就越來越多的喜歡野菜。

春光明媚,草長鶯飛,人們走在田間地頭,欣賞着溝溝壑壑的自然美景,吸收着清香撲鼻的新鮮空氣,採摘着各種各樣的野菜,聽着林間嘰嘰喳喳的鳥叫聲,那種放鬆,那種消遣,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此時此刻,看着那嫩綠的野菜,就情不自禁地勾起了童年的回憶,思緒就被醃漬在酸楚、苦澀、歡樂、甜蜜、温馨的野菜裏。

我的童年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剛上小學,家裏人多糧少。每到春天,儲存的蔬菜吃光了,就會鬧饑荒,常忍飢挨餓。這時的野菜,就成了餬口的好東西。所以,人們就盼着開春。春來了,人們就去野外挖野菜吃。

陽春三月,漫山遍野就漸漸地變成了綠色,地上的植物就急着往上躥。山裏就有了野菜。我們放學以後,撂下書包,拎起藍子,拿着小鏟,走在羊腸小道上,到荒郊野外的路邊,山坡上,田野裏,在麻雀“嘰嘰喳喳”的叫聲中,我尋覓着野菜。這時返青的有灰灰菜、苣蕒菜等幾十種,馬齒莧生長在田間地頭、打穀場邊緣,東一片西一簇,兩三個時晨就能鏟一籃子。馬齒莧葉小莖多又嫩,葉如馬齒,梗子紅而肥大,可清熱。吃起來滑膩膩,稍酸溜溜的,不算好吃,但能衝飢。蒲公英長在荒地或土路旁,出土比較早,用小鐮刀頭就可以挖,剛出土的好吃極了,有絲絲的苦味,可涼拌,也能生吃,生津去火。萵苣菜味苦中生香,一般長在農田裏,長得比較晚,一般在莊稼出小苗的時候最多,在地裏一片一片地生長,可人吃,也可以喂小雞小鴨,人們把它剁碎與玉米麪混在一起,做大餅,不僅清香可口,還抗飢。

下雨了,土壤濕潤,地木耳就會長出來,傍晚或濛濛細雨時,我們就撐着油布傘,穿雙小雨靴,挎着籃子,跟着哥哥一道出門去採木耳。地木耳生長在低窪處,小河灘,荒坡旁,一蓬蓬的,又多長勢也好。還有一種小野蒜,在荒山野嶺上生長着,墳圈子,荒地裏最多,它頭似蒜,氣味卻接近葱,根和葉都可以吃,蘸醬生食、涼拌、醃製鹹菜、燉豆腐等都好。挖它比較費勁,它紮根深,用小鐵掀才能挖起來,頭越大的越不好挖,有的時候挖出大個的,大家高興得手舞足蹈。小野蒜滿口清香,多有滋味。山韭菜也有鮮香的味道,到秋季山韭菜開了花,人們就採摘韭菜花,山韭菜比韭菜小,但山韭花的香味比韭花濃郁得多。

伴隨着春天氣温越來越高,樹上的葉兒花兒也不甘寂寞地登場了。柳芽兒、槐花兒、榆錢、楊樹葉、香椿……這剛剛長出的嫩芽和開出的花兒都是餐桌上的美味。如香椿,葉芽紅潤,梗肥質嫩,味香而濃郁,清爽可口,堪稱野味之美。把香椿放開水鍋裏稍煎後,加點鹽,與豆腐相拌,澆點陳醋,滴上幾滴香油涼調,是上好的佐菜。香椿亦能與雞蛋熱炒,蛋香跟菜香和在一起,聞一聞都解饞。春天多食香椿,還可清熱解毒,健胃理氣,潤膚明目,嫩紅嫩紅的香椿芽,惹得人常常攀登折採。兒時鄉村到處是槐樹,人們用帶鈎的竹竿把槐花一嘟嚕一嘟嚕地鈎下來,帶回家,仔仔細細地一朵朵擇好,洗乾淨,攪拌上玉米麪和白麪,稍微放點油鹽,放在鍋裏蒸,香噴噴的氣味就充斥到屋子的每個角落,槐花蒸熟了散發着一股股清香,含在口中軟軟的,嚼起來綿綿的,那味道真的誘人心脾。

兒時,地裏的野菜很多,記得我們採摘過馬齒莧、豬毛菜、笤帚苗,地皮菜、刺芽菜、指甲菜、野蒜苗、蒲公英、山蘑菇、野韭菜等野菜,此外還有樹上的,像榆錢、槐葉槐花、香椿芽、楊柳葉等,野菜營養豐富,物種繁多,數不勝數。

野菜的吃法多樣,做法相對簡單些。烹調方法有煮炒煎。調味品也就是油鹽葱蒜姜。兒時母親將野菜洗乾淨,有時用滾開水焯過,瀝乾後切碎涼拌,滴幾許香油,中看又中吃。有杏仁菜湯,有莧菜雞蛋湯、地皮雞蛋湯、槐花湯等。也做大餅,有槐花餅、馬齒莧餅,小蒜鍋餅、薺菜水餃。

野菜的品格也令人讚歎!它根扎田野,昂首藍天,順其自然,慷慨奉獻,令人佩服。它樸實無華、開朗潑辣,給人以深深的啟迪。野菜不講條件,頑強拼搏,滋生山縫石隙、野灘荒嶺、田間地頭,有點水就氾濫,給點陽光就燦爛。它不圖名利,默默無聞,環保無污染,食用有營養,藥用能治病。野菜的好處多多,讓人讚歎無比。

歲月匆匆,一晃兒,那個時代已經走遠了。那時吃野菜是饑荒的代名詞。而如今,人們吃它卻是吃膩了魚肉海鮮,想換換口味。調節生活,保健身體,健身減肥。更多的人,也和我一樣,是想感受那童年的時光,品味那野菜獨特的魅力。

每年春天,我都找時間邊踏青邊去尋找野菜, 讓有些疲憊的身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這個時候,當腳踏陽氣升騰的土地,敞懷擁抱着明媚陽光,呼吸着清新空氣,看着野菜從鬆軟的泥土裏拱出嫩芽,碰觸春日融融裏的一縷微涼,握着温濕的土壤,那份喜悦,那份情緣,那份失落之後的找回,那種感恩大自然的心情,是多麼的愜意,又是多麼的幸福啊。

今天,野菜又成了時尚的寵兒。這個自然的迴歸,折射出時代的匆匆變遷,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深層思考。想過去,看現在,不忘過去,珍惜現在,嚮往未來,我的心中就永遠充滿綠色,生活也就洋溢着野菜原生態的醇香!

  【柳絮池塘淡淡風】

居住的縣城,樹木繁多,然而最常見的要數柳樹了。池塘邊,小河旁,湖泊周圍,公園裏面,隨處可見柳樹嫵媚婀娜的舞姿,樸素而親切。每當春風撫過柳枝,幾縷暗黃,若霧般飄逸,漸漸染綠枯瘦的春天,讓風沙彌漫的春日顯得生動起來,充滿活力。

柳色是最動人的一抹綠色。二月春風起處,柳條變得柔軟起來,悄然間,你會驀然發現有一抹淺淺淡淡、似有似無的綠色輕輕盈盈地塗抹在了柳枝上。柳色新新,還未成碧玉翡翠色,遠遠望去,只是一片淺淺的柳煙。柔梢披風,不僅讓柳葉變色,更能讓柳枝起舞。絲絲柳條裊裊垂落,柔若無骨,在風中搖擺,其迷人的樣子風情萬種,惹人愛憐。

無柳就無春,柳絲染綠了春。柳在未出葉之前,只是黃嫩的芽,葉形兒甚美,像極古戲中花旦臉上的一道蛾眉。眨眼間,柳葉竟魔術似地變得豐盈起來,淺黃鮮嫩的葉苞裏露出點點毛茸茸,淺綠色的新葉來,這時節的柳葉,已脱去嫩黃,但還未及青綠,像一片片纖巧透明的翡翠,潤澤而玲瓏剔透。走近了看,能看到隱隱的綠意。清新嫩綠的柳樹一棵挨着一棵,有一種水墨畫的韻味,給人的視野帶來無限的開闊,帶來無限的遐想。風越來越軟了,不久柳葉長得茂盛起來,成片望去似籠煙霧,故而得名“柳煙”或“煙柳”,唐宋詩人常以此描繪春光之盛,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中,更加裊娜迷人。

柳又是情的象徵,是一棵深情樹。尤其在早春時節嫩綠的柳葉,就是跳動的音符或是詩句,詩人每每見景生情,寓情於柳。柳成了繾綣情感的負載體、離情別意的寄託物。劉禹錫:“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周邦彥:“長亭路,年去年來,應折柔條過千尺”,李白的《春夜洛陽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柔情的思緒,不捨的牽絆和無盡的思念躍然而出。

當暮春時節,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在你不經意間,柳樹已將粒粒嫩葉抽成縷縷煙絲,在春天的宣紙上,飽蘸春風,瀟灑淋漓地塗抹起來,便洇出了一團團似煙若霧、迷迷濛濛的新綠來。正可謂煙濛濛,雨濛濛,思緒與柳絮一道飄揚,飄成一種幽雅,飄成一種安詳,心卻醉在無邊的春風綠柳裏。月朗星稀之夜,低垂的柳條恍若少女正在浣洗的秀髮,悠長地垂下來,在這個春天輕撫你的臉,一點點新綠漸漸鋪展開來,演變成濃蔭一片。

折一段柳枝,一股青澀苦苦的氣息撲鼻而來,用手輕輕擰動,新鮮的樹皮很快脱離樹枝,做成一個“柳笛”,放入嘴裏吹響,從此,一棵柳,和一份飛揚在春光裏的心情,總在春風吹起時,年年等候。

標籤: 晚霞 散文 春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ky3ly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