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生活隨想優秀散文隨筆

生活隨想優秀散文隨筆

前幾天回家,聽到本家的一個侄子出了車禍離世。心裏頓時一緊,接着又生出一絲悲涼。他才三十多歲,正是人生的美好年紀,卻溘然而去。留下悲痛的父母和妻兒度完餘生,那終究會是個什麼樣的生活?或許只有他的親人能夠深切的體會。

生活隨想優秀散文隨筆

想當年,他的父親也即我的遠門堂哥,在生了兩個女兒之後,終於盼來了兒子的誕生,而且還是一對雙胞胎。那時他是多麼的快樂,喜悦之情溢於言表。當然,堂哥高興的心裏或許也有一份壓力,只靠種地養活一大家人,那種負擔自不必説。他心地善良,待人誠懇,與鄉親鄰里關係都極好。他雖然是我的堂哥,但年齡卻與我的父親相差不了幾歲,因此有很多相同的話題,常常在農閒時在我家裏跟父親閒坐聊天。他很熱心,會幫助大家修理縫紉機等很多家用機具,還是個很幽默的人,肚子裏有許多故事,其中那“小鍋墩上學”就講的很有趣,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還講鄰村的關於雙胞胎的趣事。説是一個雙胞胎父親對來村裏炸餜子的人説,他的孩子七八歲了,卻可以吃一斤的餜子。賣餜子的覺得不可能,就打賭説,如果孩子能一次吃完,就免費給他吃。那個父親聽後就回家把一個小男孩領過來,孩子吃了一半説要喝水,父親對賣餜子的説,回去喝完水就回來接着吃。賣餜子的同意後,等過了一會兒,那個父親帶着孩子又過來接着吃,居然把餜子吃完了。這使賣餜子的感到驚訝,按常理説一個小孩應該吃不了那麼多,可是居然吃完了。説過的話自然要算數,也就不會收那份餜子錢。但那孩子的父親還是把餜子錢付給他,並回到家裏,把另一個孩子也領過來。他們長得一模一樣,穿的衣服也一樣。不仔細分辨,是根本看不出來的。賣餜子的這才恍然大悟。説完這個故事後,他的臉上帶着微笑,那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幸福。因為他也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而且長得白白淨淨,很招人喜愛。我想,即使他那時生活有些緊迫,但心裏是充實的,生活的動力是滿滿的。因為他要為自己的兩個兒子操心打算了。

二十年後,他的兒子青春年少,充滿着生機和活力。在努力為兒子結婚成家後,老兩口也算是熬出了頭。兩個兒子比父親要強,一個比着一個,爭先恐後要把那小日子過好。幾年下來,一個買了聯合收割機,一個買了長途貨車,他們各自又重新建造了房屋,生活的水準早已超過了父母當年的水平。堂哥倒是個想得開的人,像城裏職工一樣六十歲退休,就不再種地了。有兩個兒子養活,還有女兒不時地前來看望,這生活也算得上一種滿足了。可不成想,在人生暮年的時刻,他的一個兒子卻以這種方式突然離去。這對他將是一種什麼樣的打擊。雖然,他還有一個兒子,可當他看到這個兒子時會不會勾起對另外一個的思念。這恐怕會成為他晚年裏一道不能平復的傷痕。

人這一生髮生意外本是難免的。但我還是想了許多,聽説我的這個侄子是在山路上拐彎時開的太快造成車毀人亡的。如果他能在頭腦裏多一些安全意識,或者在生活中多一絲沉穩,也許就會避免這一悲劇的發生。市場經濟時代,人們太在意物質的享受了,以至於有不顧一切的念頭。只要看到有一分的利益也要爭取拿到它。這往往就會導致不能冷靜,而一浮躁衝動,人就容易出問題。所以,自古至今聖賢先哲都強調修身養性,可這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年輕時往往精力旺盛,很多事情收不住,可到老了問題想通了,精力卻跟不上了。所以“此事古難全”。這是每個人需要終身思考的問題。

還有一件關於我鄰居的事。他比我小一兩歲,開了一間門市,平時見面打個招呼,精神煥發,喜歡騎個摩托,常在外面喝個酒,生活好像很愜意。兩年前,他喝酒出了車禍,差一點見了閻王。做了幾次手術,像個植物人躺了兩年,他的妻子需要照看門市,他的父母年過花甲,卻還要日夜不停地照顧他。他的父母很友好,不論什麼時候都是笑眯眯的,如果不知情的話根本看不到他們家裏有這樣的境況。我見到在他的家門口香爐裏會經常燒幾柱香,香煙瀰漫整個樓道,應該是他母親在祈禱上天保佑他吧。將近七十歲的父母晝夜不停照顧他,想一想,吃喝拉撒,擦洗喂藥,恐怕比重新養育一個小孩子還要艱難。可那是他們兒子的生命,他們縱然吃再多的苦也心甘。還有他的兩個妹妹,常常來幫助父母照顧他。我常常為他感動,為他的家庭感動,他有如此親人照顧,看似不幸,卻又非常幸運。他們為了他的生命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或許上天眷顧,他居然慢慢恢復過來。由當初的蹣跚走路,到現在的基本正常。他已經變了一個人,每次見到他,他都會微笑着和我説話。再也沒有當初的那種風光之氣了。倒像是個自在的頑童,常常在小區或附近拾撿一些廢品,積攢多了送到收購點去賣。他説那是在鍛鍊身體。那些曾經的朋友聚會,吃吃喝喝恐怕是再也找不上他了。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另外一個影子。他已經開始了另一種生活。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生命的警鐘就時常敲響,只是我們不曾注意,或者會不以為然,認為它離我們很遠。十多年前,就有身邊的同事或朋友因各種意外早早離去,那時我還不夠警覺。直到前一段時間,當聽到一箇中學同學猝然離世,這才又一次觸動我的神經。他本是個很優秀的人,從一名農村子弟成長為部隊院校的一名軍官,在詩詞歌曲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他是我們同學中的佼佼者。然而似乎天妒英才,在四十多歲的年紀,他卻因病離我們而去。正是因為人生相識相知的緣分,我們才會有如此的感慨,這一個個警示啟發着我們,生命可以創造燦爛,卻又如此脆弱不堪。人生苦短,人生無常。每個人要怎樣生活,或許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許説,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只是有時,當生命猝然停止,很多人還來不及思考就要與這個世界告別時,我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有靈魂的遺憾。

人生需要奮鬥,但首先要學會尊重生命,崇尚生命。樹立生命至上的理念。如果生命沒有了,建立在生命基礎上的一切理想奮鬥和事業都會戛然而止。所以生活是一門很深很深的學問,這裏有個度的問題。古人講: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人生又何嘗不是呢?把生命的這張弓沒拉開或者拉過了,那就會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甚至會產生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悲劇。人生需要走一走停一停,或者像那彈簧一樣,給些壓力,但又不能給得太狠了,要學會放鬆一下,回顧一下,回味一下。總之,人生就在收放之間。一味的壓或放都不是生活的最佳方式。

生命誠可貴。生命的意義固然不以長短來衡量。但如能以一顆敬畏之心來對待生命,愛護生命,在這短暫的幾十年裏,不論是海闊天空還是如靜若湖水,只要把生命活到極致,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k98z2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