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散文有哪些寫作技巧呢

散文有哪些寫作技巧呢

散文是一種 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的文體,“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點。散文的“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選用怎樣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樣組織的,那麼,散文有哪些寫作技巧呢?

散文有哪些寫作技巧呢

散文有哪些寫作技巧呢 篇1

第一,散文語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條是以口語為基礎,而文語(包括古語和歐化語)為點綴。其次是要清新自然,優美洗練。此外,還可以講究一些語言技法,如句式長短相間,隨物賦形,如多用修辭特別是比喻,如講音調、節奏、旋律的音樂美等。還有,可以運用排比、誇張、對比等手法。但是,不要過於注重辭藻華麗,過於言過於實。

第二,散文需要形散神不散,那麼就要求我們寫作時要有線索,有主線,圍繞主線展開聯想,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

第三,構思精巧。好的構思才能使文章吸引人,才可以以質取勝。

主要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説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敍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託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説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繫,在結構上藉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線索;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託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凝練,富於文采。

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説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佈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2、鑑賞技法

散文鑑賞,重點是把握其“形”與“神”的關係。散文鑑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鑑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並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讀散文要抓住線索,理清作者思路,準確把握文章的立意。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繫的。抓住散文中的線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瞭然於胸,不僅有助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佈局本領的鑑賞,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線索通常有以下幾種:

⑴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如巴金的《燈》;

⑵以感情的發展為線索,如楊朔的《荔枝蜜》;

⑶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

⑷以空間順序為線索,如朱自清的《綠》;

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6)以事理為線索,如唐韜的《瑣憶》。

3.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

散文常常託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緻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4.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聯想的方式有:

①串聯式:如《獵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

②輻射式:如《土地》以“土地”為中心生髮開去,寫“熱愛生活,保衞土地,建設土地”;

③假託式:如《白楊禮讚》;

④屏風式:如《風景談》。注意豐富的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語言。

一大特色是語言美。好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美的散文,更是富於哲理、詩情、畫意。傑出的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語言風格:魯迅的散文語言精練深邃,茅盾的散文語言細膩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語言氣勢磅礴,巴金的散文語言樸素優美,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冰心的散文語言委婉明麗,孫犁的散文語言質樸,劉白羽的散文語言奔放,楊朔的散文語言精巧。何為的散文語言雅緻。一些散文大家的語言,又常常因內容而異。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的語言,鋒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語言,絢麗如雲錦;《風箏》的語言,凝重如深潭。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地更加深刻。瞭解情技

6.瞭解情技

瞭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寫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點要求的“能鑑賞作品的表達技巧”。因此掌握諸如渲染、鋪墊、象徵、伏筆、照應、懸念、襯托、過渡等技巧有利於鑑賞散文,把握美文實質。

散文有哪些寫作技巧呢 篇2

寫散文一定要有生活有情感,寫隨筆一定要有思考有思想。

沒有生活,沒有真情實感寫不出散文,更不要説寫出好散文了。

沒有思考,沒有思想同樣也寫不出隨筆,更不要説寫出好的隨筆了。

文學自來生活,散文來自生活,沒有親身生活經歷就寫不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散文。

隨筆來自對生活深刻的思考,沒有深刻的思考就不會產生深刻的思想,就發現不了生活中的哲理,思想就不能昇華。這樣的隨筆是沒有境界的,也是沒有價值的。

不要小看散文隨筆,散文隨筆雖然都是小東西,篇幅並不長,但散文隨筆寫好了也能出大作家;寫小説的有大作家,寫詩的有大詩人,寫散文隨筆的也有大散文家,韓愈、柳宗元、林語堂、周作人、朱自清等都是大散文家,他們的文學成就主要就是在散文隨筆的創作上。

散文的篇幅一般都不長,三兩千字而已,有的甚至一千多字,正是這不很長的篇幅,就更要求語言的精煉,所以散文語言是有文學質量的語言,寫小説的應該具備散文語言的功底,這對小説創作是很有幫助的。

小説作家利用長篇小説的間歇寫一些散文隨筆還是有好處的,這樣可以鍛鍊自己的思維,可以錘鍊自己的筆力,很多優秀的小説作家是不會疏遠散文的,他們往往很喜歡寫些散文隨筆,這也是陶冶自己的情操,因為散文隨筆更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沒有任何一種文學樣式更能夠直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了,只有散文隨筆才能做到這一點。散文隨筆這類的文字隨時都可以寫,不像寫小説,需要長時間的構思,也不像寫詩,必須在你有靈感的時候才能寫。作為文學寫作,散文隨筆的寫作慾望陪伴我們的時間更多,我們也有更多的機會寫散文寫隨筆。

寫散文與寫隨筆是不一樣的,感覺上不一樣,寫散文需要生活,寫出真情實感;寫隨筆需要思考,寫出哲理的東西,要有思想的閃光。

散文寫作注重形象,注重情感的因素;隨筆的寫作注重思辨,注重哲理的因素。它們是散文這個大園地裏奔跑的兩架馬車,一架是感性的馬車,一架是理性的馬車。

隨筆是對生活的抽象思考,不是形象的思考,是對人生理性的思考,不是對人生感性的思考。注重形象的思考,理性的思考,那是散文寫作的事情。

寫東西不要貪大求全,寫散文更是這樣,要能夠從一點水裏能夠見到大海,這是功夫。寫一件小事就能夠寫出大道理,讓讀者感受到大道理,這樣的散文就不是小散文,而是大散文,就是有很大價值的散文。

寫散文就是要以小見大,以一當十,一兩千字不亞於甚至超過一部幾十萬字長篇小説的分量和價值,這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朱自清的背影,楊塑的荔枝蜜,比起現在那些又長又臭的小説不更有價值嗎?更有持久的生命力嗎?

寫散文要以形象感人,以情動人,寫隨筆要以理服人,道理要講得清楚,講得透徹,能夠引起人們的思考,給人予啟發和深思的東西。

寫作就是這樣,不要寫的比想的多,要寫的比想的少,思考比寫作的時間更多。沒有思考的時間,就不會有寫作的時間,只有多思考,才能寫出更多的好文章。

有時候一天能夠寫很多東西,寫好幾篇文章,但這不是一天思考的結果,是生活積累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對生活和人生感受和思考的積累,沒有這些豐富的感受和積累,一天是寫不出這麼多文章的。

人不是機器,寫作也不是不停地寫作,一天若要寫作五個小時,那麼思考的時間應該是寫作的十倍甚至更多。

我思考的時間總是比寫作的時間更長,用於思考的時間更多。勤奮地思考是勤奮地寫作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寫作的保證。

不論是詩歌作者還是小説作者,都應該寫些散文隨筆,忽視散文隨筆和從來只有寫詩或只有寫小説而不寫散文隨筆的寫作者,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優秀的作家或者詩人。很多優秀的詩人和優秀的小説家也同樣是寫散文隨筆的高手。

過去我只是悶着頭寫詩,基本沒有寫過什麼散文,隨筆更談不上了。寫了不少的散文隨筆以後,同時又寫了一些詩,我才知道自己是個詩人,過去我只覺得自己像個詩人,不敢稱自己是詩人。

沒有寫過散文的詩歌作者是不會有自信的,甚至不敢肯定自己是詩人;連散文都不會寫,寫不好,怎麼會有詩人的自信呢?肯定是不會有的。

寫小説的並不見得就能夠寫好散文,會寫詩的也未必就能夠寫好散文,要不也就沒有散文這種文學體裁的成立了,也就沒有散文家的存在了。

散文如水詩如酒,酒不錯,但是酒的主要成分是什麼?不是酒精而是水,沒有水也就沒有酒。喝酒上頭,容易上火,喝水清爽,潤喉潤肺。人在口乾舌燥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酒,而是清水一杯。

散文有哪些寫作技巧呢 篇3

議論性散文可以包容豐富的內容,便於抒發真摯的情感,表達深刻的思想,顯示出較深厚的文化底藴,最容易獲得閲卷老師的青睞。但是要寫好議論性散文並非易事,不少考生在寫作此類文章時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入題較慢。入題較慢當然不算離題,但卻往往使整篇文章顯得扣題不緊,中心不夠突出,這樣的作文自然不容易獲得高分。選取XX年全國卷高考優秀作文中幾篇比較典型的議論性散文的作文開頭,簡要介紹幾種快速入題的方法。

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説: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説。晚上富人家裏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麼樣的關係呢?請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以下是幾篇優秀作文的入題技巧:

一、由新穎形象的比喻入題,直接扣題

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及情感有關。(江蘇考生天平和七絃琴)

將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首句入題,就形象地點出了情感與理智的內在關係情感與理智對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這樣的開頭,入題迅速,閃爍着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二、由生動貼切的擬人入題,激發想像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為花給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摯友,因為蜂給予她生命的延續。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過是埋頭苦幹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過是遊戲花間的浪子。(湖北考生學會歷史的旁觀)

文章開頭賦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連物都會帶着情感的眼光來評價、認知事物,更何況是情感豐富的人?通過生動貼切的擬人手法,將話題的內在含義巧妙點出,不僅喚起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相關聯想,更體現了作者的睿智。

三、由精彩深刻的設問入題,啟人深思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與厭惡之情,然而,當這種好惡之情摻入對真理的認識時,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山東考生勿以好惡論斷之)

一起筆就緊扣情感與認知,以一種假設將讀者的思維引向對本質問題的思索,文章的立意顯得十分深刻。這樣的入題方式,將設問的修辭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簡潔,卻分量十足。

四、由優美的排比句式入題,先聲奪人

你會因喜愛北國的皚皚白雪而對南國的椰樹海風不屑一顧嗎?你會因沉迷於江南的小橋流水、青瓦白牆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嗎?你會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經典名著紅樓夢嗎?你會鍾情流行音樂而厭煩沉悶乏味的古典音樂嗎?古希臘哲人曾説,人是感情的動物。因此,面對大千世界,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喜好憎惡往往會影響到對人、對事的看法。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架天平,有個自己的標準,用來衡量周遭的一切。(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

優雅的語言、和諧的音節、豐富的形象還不足以觸動你的情感嗎?還不足以讓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來對美的感知,對人對事的看法,都是要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響嗎?

五、由抒情議論入題,入情入理

常常是一位親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隕落,我們才悲哀於死神的無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與疾病殊死鬥爭,我們才詛咒病魔的猖獗橫行;常常是我們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們才正視社會上的毒瘤。 (江蘇考生放下感情的葉片)

這樣的語言是不是很容易喚起你的共鳴?這樣的開頭,既飽含着深厚的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導我們觸摸到了這樣的本質感情的葉片時常遮擋住我們理智的目光。

六、由名言警句入題,彰顯底藴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語所説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故而,在認知事物時便不自覺地附着了濃濃的個人情感。於是有了情人眼裏出西施的纏綿,感時花濺淚的悲慼。(山東考生怎一個情字了得)

文章開頭即緊扣住一個情字,在三句話中嵌入了三句有關情感的名句,顯示出了考生較為紮實的寫作功底。底藴説白了就是積累,走上考場的時候,你該積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而你所積累的東西不只是為了那道僅值4分的名句填空題吧。

七、由對比手法入題,表明立場

有時候,感情是一劑善變的藥,融在愛人的酒杯中,苦澀裏也能品出甘潤;有時候,感情是一把雙刃劍,握在敵人的手裏,縱輕輕揮下也覺得傷痕累累。(浙江考生真情誠可貴 理智價更高)

感情既是能化苦澀為甘潤的善變的藥,又是可以帶來累累傷痕的雙刃劍。精緻的比喻將情感的兩重性揭示出來,構成巧妙的對比,非常形象地點出了文章的中心:真情誠可貴,理智價更高。

八、由假設情景入題,埋下伏筆

如果你正趕時間,可是走到路口卻被人告訴前面過不去。如果這個人是你認識的人,你會怎麼辦?如果這個人是陌生人,你又會怎麼辦?

是啊,假如遇到這種情景,我們該怎麼辦?是從感情親疏的角度出發,對所認識的人相信多一點,對所不認識的人相信少一點,還是反過來?假如其他類似的情景,又該怎麼辦?很自然地,我們便順着作者的思路追尋下去,去看看作者預設的答案到底是什麼。

九、由品評時事入題,追蹤本質

APEC讓全世界颳起了唐裝熱。看着那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們着一身相同的唐裝時,我不禁吶喊,我愛唐裝!曾經,這樣的傳統服裝讓國人排斥,單調乏味,不及洋裝輕便舒適,人們抱怨過,人們責難過,穿着這樣的衣服甚至讓他們羞愧,我不禁要問:一件衣服,有那麼多過錯嗎?(湖北考生我愛唐裝)

直接以APEC會議引起的唐裝熱入題,聯繫對唐裝前後情感態度的不同,引出了對本質的追問衣服自然不會有對錯,錯的是人們的情感和認知。假如能在入題時用時事材料來緊扣話題,通過品評時事來追蹤本質,你的作文的開頭是不是也能帶着幾分新鮮,閃爍着幾縷智性的光芒?

實際上,一篇作文要脱穎而出,僅僅講究寫好開頭的技巧是不夠的。從以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這些精巧的開頭並非只是簡單套用某種入題的技巧才顯示出新意來,而是結合了幾種或多種技巧,並且,從優秀考場作文的開頭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這些考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和良好的語文素養,這才是他們獲高分的根本原因。所以,希望同學們在備考過程中,既要有意識地借鑑他人成功的經驗,也要厚實自己的知識積澱。

散文有哪些寫作技巧呢 篇4

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的靈活、精幹的文學體裁。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較明顯,常用第一人稱敍述,個性鮮明。正像巴金所説“我的任何散文裏都有我自己”,總之可以説是表現自我。

同時,這也就需要大膽無忌。正如魯迅所説“任意而談,無所顧忌”,他還推崇曹操及魏晉散文的“力主通脱”。也如劉半農所説,散文要“赤裸裸地表達”,寫真實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徵和生命所在,這是定義的最大要素。

散文語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條是以口語為基礎,而文語(包括古語和歐化語)為點綴。其次是要清新自然,優美洗練。此外,還可以講究一些語言技法,如句式長短相間,隨物賦形,如多用修辭特別是比喻,如講音調、節奏、旋律的音樂美等。

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散文寫作觀念,即散文的唯一內容和對象是作者的感情體驗。所有的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寫感情,但卻是作為一種必備因素和一種內在線索。應當強調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僅僅是線索,而是散文的對象。散文寫人、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説寫的是感情體驗。感情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記錄回家和父子離別的瑣事,而是要吐露一種對父親及失敗了的父輩的憐惜和敬愛。劉真的《望截流》,重點不是順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設者的業績,而是一種迴歸歷史進步主流的內心感受。感情體驗,是散文的內在結構,有了它,就可以天馬行空地起草。這一點,不能不明朗和確定。

有了散文的內在結構——感情體驗,只要再明確外在結構的核心就可以寫好散文。外在結構的核心是細節。散文和小説一樣,建立在細節的描寫和敍述的基礎上,但細節的排列組合方式不同。可以説,小説組合細節是“以盤盛珠”,而散文則是“以線穿珠”。小説的“盤”是一個社會的橫切面,具備衝突,各種階層、力量的人物或隱或顯,而細節只能在這樣的“盤”中有機地展開。散文的“線”,就是感情體驗,或多或少,隨手拈來,任情揮灑——以感情體驗的表現為準。由此,我們説散文(應稱藝術散文),是最自由的文體,散漫如水,手法靈活。

只要弄清這些,寫真實自我及由此生髮的個性口語、感情體驗和細節描寫,就掌握了散文寫作的要領,什麼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認識都不必過於拘謹地學習,其他文體理論知識和寫作基礎理論都會講到。

散文主要分為記敍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傳統的不明確的説法)兩種。下面將兩種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學者和高等教育應試者選擇使用。

記敍散文模式

【開頭】

①感情化語言概括敍述“我”和該人,重點在後,介紹該人,如肖像描寫。

②兩者關係及該人精神特質的議論。

【中間】一種情況:一件事。從開頭、發展到結尾,細緻敍述和描寫。另一種情況:幾件事。每件事即每層次前,可以用對該人精神特質的一個因素領起,以對該人的感情體驗及整體議論來貫穿幾件事。

【結尾】

①重申特質,照應開頭。

②深化感情關係,發出感慨。抒情散文模式

【開頭】

①敍述自己與景物的關係。

②議論景物和自己。

【中間】

①描寫景物,分出層次,細緻動人。

②發揮聯想。

【結尾】感慨

寫作指導:三種技巧幫你確立作文的中心

立意指確立文章的中心。中心是文章的靈魂,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文章的選材、結構、語言表達都受中心的約束,古人説過:“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意思是説,中心好比統帥,無統帥的士兵,只能稱它為烏合之眾。那麼,如何很好地確立文章的中心呢?對這一方面,我作了一些小小地探索。

一、立意求新法

所謂立意求新法,就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獨到的眼光,獨特的思維,去發掘材料藴含的時代意義,構思出具有時代氣息的中心思想的方法。運用立意求新法,可以寫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文章。"

例如:《真沒想到……》一題,有位同學這樣寫道:鄰居王叔叔原是一家工廠的一位科長,工廠倒閉後,他也下崗了,原本歡樂的家庭也籠罩上了陰影。幾個月後,和他同廠的工人大多自謀到了職業,可王叔叔卻放不下架子去謀職,整天在家唉聲歎氣,愁眉苦臉。可有一天放學路上,我到路旁新擺的自行車攤旁修自行車,沒想到攤主竟是王叔叔。王叔叔還笑着説:“我又上崗了。以前愛面子,現在想通了,只要靠雙手勞動掙錢,都光榮!”這篇文章由王叔叔的“下崗”到“上崗”,反映了人們就業觀念的轉變,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

再如:《我尊敬的一個人》一題,寫作之前在先確立“為何尊敬”這一中心。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原因,如因某人“反腐敗”而尊敬。這樣一來,再叫學生寫一篇《我不喜歡的一個人》,學生馬上會想到他殘害人民的思想而確立不喜歡的原因。這樣的文章當然具有時代氣息。

二、立意求奇法

所謂立意求奇法,是指寫文時不落俗套而給人出乎意料的立意方法。換句話説,就是運用逆向思維給文章立意的方法,我們也可稱之為“反彈琵琶法”。

例如:“濫竽充數”這個成語多數人都知道,一般人認為該批評、諷刺的是南郭先生,因為他沒真才實學,卻混在行家裏面充數。從這個角度認識,這是求同思維。我們也可以運用求異思維來立意:批駁齊宣王。假如不是他喜歡聽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怎麼能混得下去?當今企業中,不是有很多的“齊宣王”嗎?這樣一來,文章的立意就會別緻。

這種立意方法較為常見,諸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等到,這裏我也就不多説了。

三、立意求深法

所謂立意求深法,就是以小見大法。就是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發掘出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主題,做到“借一葉而知秋,以目盡傳精神”。如朱自清的《背影》,父親為兒子買桔子這事可謂小,但作者能從中道出“父愛”這一感人的主題。而《平民總統孫中山》一文的作者馬庚存,也就是通過記敍孫中山先生日常生活的六件小事,讚揚了孫中山先生身體力行做人民的公僕這一偉大而優秀的品行。

再如:《一件小事》可以通過身邊、周圍發生的一件小事,反映改革春風給人們思想觀念、物質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從而達到歌頌“改革開放”這一大主題的目的。

散文有哪些寫作技巧呢 篇5

書法創作總是講技巧的,倘若技巧不及,那麼一定顯得粗鄙;太過又會華麗而小氣。

古人早有文質彬彬一説,如果用來談書法“文”,就是書法文采,這一定體現在書法技巧上;”質“,就是古樸的質地;而”彬彬“指配合諧調。那麼要諧調,自然要講究度。孔子所説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仍然指質勝過了文就顯得粗野,文勝過了質就會浮華。

那麼怎樣才算恰如其分,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今天看了一篇名為《陳傳席談今古書法家及書法》的文章,其中有這麼兩段文字:

學書一定要從隋以前學起,漢以前的書法都很樸厚,大篆、小篆,用筆都很沉穩,不像宋人書法那樣,騰、挪、跳、躍、閃、避、頓、挫。漢書也是樸厚的,特別是西漢書,東漢書法更成熟,但我對東漢書法在讚揚之餘還是有點意見,太講技巧,蠶頭燕尾,每下一筆,必回鋒,逆筆方轉或圓轉,再回鋒,方可向下運筆,而且一波三折,收筆前還要再用力按一下,再輕輕挑起,叫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否則就出不了那個效果。這太麻煩,書法者,抒餘之性情也,這就壓抑性情了。

宋人書法,蘇軾的字騰、挪、跳、躍,比較少一點,閃、避、頓、挫也不嚴重,所以有人説蘇軾書法最好,但蘇軾對書法的發展變化不如米芾大。米芾字毛病多,變化也大。他的毛病也是他的貢獻,他的字如前所述,跳躍太過,因而顯得很有活力,動多靜少。這正如一個人莊嚴地坐在台上,基本不動,更不搖頭晃腦,這就十分穩重,十分沉着,像個德高望重的大人物。而多動,時時騰、挪、跳、躍,左搖右晃的人就不莊重,就不像個穩重的大人物,當然可以像一個運動員或腿跑得快的服務生。前者如魏晉以前的書法,後者如宋人書法。所以,學宋人書法,氣息不會高古。但宋人書法易學,寫了易像,忽按忽提,忽轉忽折,而且膽子越大越易學好。

這裏陳傳席先生顯然認為書法,如果技巧太過就不夠高古,很麻煩,很難直抒性情。

實某些技巧該不該用,我想應該從這麼幾個角度來看,一是視覺形象價值,二是審美藝術價值,三是風格特色價值,四是抒情內涵價值。倘若沒有價值自然是技巧應用太過,甚至會給人花裏胡哨很小氣的感覺。生活中人們也會有這樣的經驗,一雙鞋設計中技巧應用太過,一件衣服裝飾點綴太過,一頂帽子花飾藝思太過,都給人輕浮、妖冶和不莊重的感受,還顯得小裏小氣。但陳傳席先生這裏舉得例子,有些恐怕不太妥帖,比如説蠶頭燕尾是技巧太過了,顯然一般讀者怕接受不了這樣的觀點,因為這樣的技巧不用豈不是就不會誕生隸書了,就不會產生這樣的書體風格了!再比如行書有行書的書體風格,記得前幾天拜訪老同學楊熹時,他指着他的一幅書法作品,説其中的一個“光”字,那最後一筆寫得不對,我一琢磨也是,那一筆像楷書一樣起筆,豈不失去了線條的流動感和連貫感?這裏的技巧應用自然是多餘的。而技巧不及我們更是經常遇到,如不懂形成書法“勢”的技巧而呆板,不懂收放的技巧而沒有疏密的變化,等等,都會喪失書法的審美價值。

陳傳席先生還談到了蠶頭燕尾技巧應用“太麻煩”,是啊,大道至簡是不錯,但繁簡都要在一個度中,倘若因為追求簡而失去美,我看繁些好,因為這樣的簡是粗鄙的簡,是沒有藝術價值追求的簡,是糊里糊塗的簡,當然這自然是一種苟簡。這和語言道理一樣,“詞語多而無用是囉嗦,詞語少而意不明是苟簡”,比如李金斗的相聲中,把包頭子母扣廠簡稱為“包子”,開封刀具廠簡稱為“開刀”, 自控殺蟲劑廠簡稱為“自殺”,上海吊車廠簡稱為“上吊”,這不就是苟簡嗎?莊子説“鳧脛雖短,續之則悲;鶴脛雖長,斷 之則哀”,事實正是這樣。我們不要蠶頭燕尾,回到平動筆法的篆書,簡是簡了,但還有那種隸書的飛動大氣的美嗎?我想,以這樣的觀點看問題,永字八法的出現就是罪過,因為永字八法和前代書法的筆法比較起來不知要繁了多少,想想篆書的.筆法技巧多簡單,而永字八法網絡資料稱:

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鈎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於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zhe),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你看這多麻煩,但這繁又是書法里程碑式的事件!許多書法家都反覆琢磨過永字八法,如於鍾華在《“永字八法”解密》中,對其中的“掠”就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沒把繁過蠶頭燕尾的技巧當做累贅,他説:“掠”字是提手旁,一看便知應該是人體的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呢?柳宗元認為是“如用篦之掠發”,意思是説像用篦子梳頭一樣,一樣是什麼樣?就是動作要輕柔,大家可以想象,篦子落在頭上,然後縱向行走,再平拉出去,動作舒展大方,不緊不慢,不魯莽也不輕佻,所以小時候經常聽到家長批評孩子不會梳頭的聲音,其實動作都會,關鍵在於動作中“穩健輕柔”的狀態。我還記得第一次學“掠”這個字是在小學一篇課文中,有“小燕子掠過水麪”的句子,什麼叫掠過水麪,還專門去觀察過,現在想想小燕子掠過水麪的過程還真像我們寫撇的過程。

看陳傳席先生的這兩段話,還給人的印象是書法技巧還會影響“抒餘之性情也”!那麼是不是可以這樣説,倘若我們不學書法,拿起毛筆就寫,不講一點技巧就會“抒餘之性情”呢?恐怕不是這樣吧!不論詩歌、散文還是繪畫、雕塑、聲樂,都是真正掌握了藝術技巧才能準確、藝術而又富有魅力的把自己的主觀意願、性情趣味表現出來!那些看似質樸的藝術作品,何嘗沒有藝術技巧!比如,山藥蛋派趙樹理的小説,你能説不講藝術技巧信手寫出來的嗎?再比如你不懂書法技巧,你如果寫“為中華崛起而奮鬥”幾個字,能寫得具有震撼力嗎!我忽然想到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為山海關所提的匾額“天下第一關”四個字,倘若沒有高超的書法技巧,能寫得字體威嚴、筆力蒼勁嗎?能在這五個字中藴含着山海關氣勢磅礴的神韻嗎?

仔細琢磨陳傳席先生的話,你也會發現他更讚賞沉穩、高古的筆法,這是因為這樣的筆法變化少,倘若“騰、挪、跳、躍、閃、避、頓、挫”,技巧多了變化大了就遜一籌。我想這只是風格不同,並沒有優劣之分。技巧少的樸素,技巧多的典雅,各有自身的價值,至於你喜歡環肥還是燕瘦,只是你個性趣味的不同罷了。一幅書法作品該怎樣使用技巧,是多是少,你一是可以借鑑修辭學中判定修辭的好壞,以“適應情景題旨”為標準;一是你可以把自己的審美趣味盡情的揮灑在筆下。

散文有哪些寫作技巧呢 篇6

散文,往往通過生活中偶發的、片斷的事象,去反映其複雜的背景和深廣的內涵,做到“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説人情”。要達到這種境界,構思是關鍵。

構思,是作者對一篇作品的整個認識過程,從他對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過程。就是進入下筆階段,也仍然在思考,再探索,再繼續認識所要描寫的對象,深入發掘其底藴和內涵。這是一種複雜的、艱辛的、嚴肅的精神活動,是對作家人格、修養、功力的考驗。由於事物間的聯繫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於由表及裏,從紛繁錯綜的聯繫裏,發現其獨特而奧妙的聯繫點,才能夠從“引心”到“會心”,由“迎意”到“立意”。

構思的奧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發現。於是就出現了種種不同的構思方法。秦牧的構思方法,有人叫做“滾雪球”。他寫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點點,如一片小雪花,隨着題材的增加,體會的深入,聯想的開展,那感覺一步步膨脹起來,就象滾雪球一樣。這裏可貴的是最初的感覺,照秦牧的話説,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徵”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飽滿的種子,落到肥沃的土壤裏,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陽光雨露恩澤它,使它萌發成豐富的果實。這是一個核心,越滾越大,形成統一的構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壇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遲的構思方法,叫“抓一剎那”。這“一剎那”他認為是事物的“精華”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這“一剎那”,就抓住了頭緒,抓住了中心,零散雜亂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歸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渦漩中》的創作,正反兩方面的教訓都可以説明這個問題。

總之,一篇散文的謀篇、構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異,不可強求一律,更不能照貓畫虎,每人應有每人的獨特方法,但講究構思,則對每一個作家而言,都是極重要的。

一篇優秀的散文,幾乎難以離開聯想。所謂聯想,是指對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想象活動。由一事物過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當人們由當前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時,都離不開聯想。在這種聯想活動中,事物的特徵和本質,更容易鮮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認識也能不斷提高和深化。一個作者的知識積累,儲藏愈厚實,則對生活的感受愈敏鋭,易於觸類旁通,浮想聯翩,文思泉湧。聯想,在心理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回憶常以聯想的形式出現,聯想還有助於舉一反三的推理過程。特別是在散文創作及其它樣式的文藝創作中,聯想有着增強作品藝術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靈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遷思妙得,得自長期積累。積累愈厚,愈發敏感。散文不是貴在觸發嗎?由此及彼是觸發,對於目前所經歷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既是觸發,也是聯想。深厚的積累,有助於觸發的深化。要將“詩魂”變為詩,要從觸發達到構思,還必須發揮聯想和想象。要將許多舊經驗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組織,假若沒有一定生活積累做憑依,想象、聯想的翅膀則是飛不起來的。客觀事物總是相互聯繫的,具有各種不同聯繫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頭腦中,便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聯想──有空間或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聯想(如由水庫想起水力發電機);有相似特點的事物形成的類似聯想(如由魯迅想起高爾基);有對立關係的事物形成對比聯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有因果關係的事物形成因果聯想(如由火想到熱)。

散文的聯想,總是同精細的觀察、細微的描述相結合。散文的畫面,首先力求真實、具體,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同時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讀之能臨境生情。作者給讀者想象空間、回味餘地愈大,則詩意的芬芳愈濃,這就離不開豐富而活躍的聯想。聯想,實質上是觀察的深化,是此時此地的觀察,與彼時彼地觀察的融會貫通。沒有這種融會貫通,便沒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昇華、詩意的結晶。如果説,精細的觀察,為作者採集了豐富的礦石,那活躍的聯想,則是對這些礦石的冶煉和加工。聯想不是憑着個人的閃念所得,漫無邊際地胡思亂想。一個作家要想讓聯想的翅膀飛起來,沒有廣博的學識,不掌握事物之間內在的聯繫和底藴,沒有個人的創造性和激情,沒有個人愛好的廣大空間,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大空間,是高飛不起來的。只能象蓬間雀那樣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鵬那樣展翅萬里,海闊天空自由飛翔。

散文筆調的魅力,固然來自作家的真知、真見、真性、真情。但要將其化作文學和諧的色彩、自然的節奏、雋永的韻味,還必須依靠駕馭文字的嫻熟,筆墨的高度淨化。

文采,不在於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飾,而在於表情達意,樸實真摯。如堆砌詞藻,就象愛美而又不善於打扮的女人一樣,以為塗脂抹粉,越濃越好,花花綠綠,越豔越好,其實俗不可耐,令人見了皺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別敏鋭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發現別人所沒有看到的事物,還需有異常嚴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創作時,不能心浮氣躁,要靜下心來,挖空心思找到準確的詞句,並把它們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話表達較多的意思。這就是古人所説的“言簡意繁”。要使語言能表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簡潔地描繪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徵,讓讀者一下子就牢牢記住被描寫人物的動作、步態和語氣。

散文的語言美,作家們有不少獨到精闢的見解。秦牧説:“文采,同樣產生藝術魅力和文筆情趣。豐富的詞彙,生動的口語,鏗鏘的音節,適當的偶句,色彩鮮明的描繪,精采的疊句……這些東西的配合,都會增加文筆的情趣。”佘樹森説:“散文的語言,似乎比小説多幾分濃密和雕飾,而又比詩歌多幾分清淡和自然。它簡潔而又瀟灑,樸素而又優美,自然中透着情韻。可以説,它的美,恰恰就在這濃與淡、雕飾與自然之間。”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雜雜,拖泥帶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腳布,又長又臭。簡潔,並不是簡境,而是簡筆;筆既簡,而境不簡,是一種高度準確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宮賦》開頭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僅僅十二字,就寫出了六國王朝的覆滅。秦始皇統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樹木砍光了,山頂上光禿禿的,就在這裏,修建起阿房宮。短短十二個字,寫出了這麼豐富的歷史內容,時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謂“言簡意繁”了。瀟灑,對人來説,是一種氣質,一種風度。對散文來説,是語句變化多姿。短句,促而嚴;長句,舒而緩;偶句,勻稱凝重;奇句,流美灑脱。這些句式的錯落而諧調的配置,自然便構成散文語言特有的簡潔而瀟灑的美。

散文語言的樸素美,並不排斥華麗美,兩者是相對成立的。在散文作品裏,我們往往看到樸素和華麗兩副筆墨並用。該濃墨重彩的地方,盡意渲染,如天邊錦緞般的晚霞;該樸素的地方,輕描淡寫,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樸素有如美女的“淡掃蛾眉”,華麗亦非麗詞豔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藝術加工,不着斧鑿的痕跡。但不論是樸素還是華麗,若不附屬於真摯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於像無限的浮萍,變得蒼白無力,流於玩弄技巧的文字遊戲。

像生活的海洋一樣,語言的海洋也是遼闊無邊的。行文瀟灑,不拘一格,鮮活的文氣,新穎的語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韻,精采的疊句,智慧的警語,優美的排比,雋永的格言,風趣的諺語,機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種多樣藝術技巧的自如運用,將使散文創作越發清新雋永,光彩照人。

標籤: 寫作技巧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k7l4v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