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丁橋閘散文

丁橋閘散文

明朝崇禎年間,五溝營寨北門外住着丁崔、丁王二兄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就繁衍成了丁崔村和丁王村。小洪河水繞五溝營寨南、東、北三面寨牆外,從北寨門的北面又分叉蜿蜒向東流入安徽境去。

丁橋閘散文

話説這年深秋的一天,小洪河水落石出。平常人們靠擺渡過河,水位一淺,人們就直接涉水過河。這天傍晚時分,五溝營寨內的宦官小姐柴巧兒外出省親也要路過渡口。柴巧兒生性乖巧、為人賢惠,當時,因為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儘管柴巧兒在此已等一個時刻了,但一直未能有人幫柴巧兒一把,大家閨秀的柴巧兒豈能光腳下水?左右為難之際,丁王村的丁當從老王坡拾柴歸來,他看看四周沒人,就上前簡單攀談了兩句。丁當知道柴巧兒的心思後,順手把兩捆柴草往河水中間一放,就央求柴巧兒趕緊過河。柴巧兒順勢踏上柴草,身輕如燕“噌噌”兩下就飛過了小河,然後回過頭來向丁當莞爾一笑:“後會有期”就走遠了。

老王坡和丁王村都在小洪河的右岸,原本丁當可以順着河沿直接回家,就是擔着柴草到寨裏換錢也可以直接赤腳涉水過河,可為了幫助柴巧兒回家,丁當的兩捆柴草都已浸透了河水。經過一番折騰後,丁當把一部分乾柴重新打捆,然後把浸透河水的柴草置於河灘上,等第二天曬乾後再侍弄回家。

丁當擔着一半的柴草往家走去。路上,他暗暗地許下心願:“哪天有錢了,一定要在這兒建一座橋不可!”

第二天,丁當來到渡口。他走進一看,不禁傻眼了:“昨天的柴草咋曬乾了?”正説着,柴草的下面蠕動出一條青蛇,丁當用手中的鐮刀一砍,青蛇不見了,鐮刀下面是一串串的銅錢。丁當把銅錢用上衣包好送回了家。兩天後,丁當發現銅錢越用越多,突然,丁當又想起了前天傍晚回家路上的許願。不久,一座橫跨南北的小橋就卧在了五溝營寨北門外的洪河水面上。

橋建好後,丁當多次來到橋頭想再見柴巧兒一面,可始終未能如願。一年後,丁當來到五溝營寨內柴氏家裏想探個究竟,管家告訴丁當:“柴巧早隨父親回山西省洪桐縣大槐樹村去了。”丁當回家後,思念柴巧兒之情竟慢慢成了自己的一塊心病。每天早飯後,丁當就來到洪河橋邊等柴巧兒的出現,這一等竟等到了現在。如今,在橋的'北頭還長着一顆大柳樹,鄉親們稱之為“思念樹”。村民們傳言:這棵老柳樹,樹幹是丁當、枝條是柴巧兒,他倆每年都在這兒為村民們過橋時的安全守護着哩。

1951年3月,時任國家水利部部長的傅作義部長親臨丁橋閘視察,1951年5月,毛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號召,五溝營人民積極響應毛主席的指示,重新把洪河橋修繕一番,並定名為“丁巧兒橋”,為方便好記,人們簡稱為“丁橋”。同時,在橋的旁邊修建一座滯洪閘,用於平時的防洪、蓄水、分洪、泄洪,大家命名為“丁橋閘”。2007年7月,在抗擊百年不遇的洪水中,丁橋閘為老王坡滯留了大量的洪水,完成了為淮河下游分洪、泄洪的任務,老王坡滯洪區為淮河下游人民的抗洪救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標籤: 丁橋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dp0x2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