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老舍散文《濟南的冬天》賞析

老舍散文《濟南的冬天》賞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常用記敍、説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老舍散文《濟南的冬天》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老舍散文《濟南的冬天》賞析

《濟南的冬天》原文: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着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説:“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温暖,今天夜裏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着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裏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裏,包着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濟南的冬天》賞析1:

1、主題思想。

《濟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滄桑感的現實主義風格,以輕快、自然的筆調描繪了一塊冬天裏的寶地。該文的主題思想即對濟南特有的冬景的喜愛和讚美。通過對濟南冬天場景的描述,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之情,對濟南這座城市的熱愛之情,以及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生活情操。

作者多用温情的意象來描繪濟南冬天温晴之景,營造出一種温婉的整體性語感。語言層面寫的是濟南的“温晴”,所要表達的是濟南冬天的温情:“温晴”是所見的外象,是藉以表現心象的客體和媒介;“温情”是心象(心靈感受),它藴涵的是作家的主觀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審美感受。文章不惜筆墨寫景,實際是抒發對濟南冬天的喜愛、讚美之情,這才真正是文章的意藴、文章的核心。

2、寫作手法。

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修辭格的運用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質與量達到完美的統一。全文共八百來字,六個自然段,僅二十多個句子,卻整理出比擬、比喻、錯綜、雙關等近二十種修辭格,很多不常用的辭格在文章中也大量使用,如轉品、示現、迭現等。

第一段運用了對照的修辭手法。對照,又叫對比,是一種運用廣泛,很有表現力的修辭手法,通過對比,可以使所描寫事物顯得更鮮明、更透徹。作者以自身的獨特感受,通過與北平、倫敦、熱帶對比,寫濟南的冬天既無風聲、又無重霧、也無毒日的“奇蹟”和“怪事”,突出強調“温晴”這一特點,進而讚譽濟南是個“寶地”,在此,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之情得到深化。同時,運用了反覆,“對於一個……的人”兩個間隔反覆、“像我”兩個間隔反覆,突出作者的感受,強調“温晴”,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以及濟南的冬天給“我”的驚喜和意外。

“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一段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細緻地描摹了景物的姿態:“曬”摹寫出濟南老城閒適的姿態,似一位老者安靜祥和、與世無爭;一個“睡”進一步深化了老城的這種悠閒。連用兩個動詞,把老城的閒適姿態摹寫得自然貼切。此句中,還使用了反問。反問也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方式,運用反問可以加強語氣,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達力。這句用商量的口吻,讓人倍感親切,好像是與人面對面的交談,又像是在徵求意見,但答案是不言而明的,飽含了作者對濟南冬天深深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作者用反問句而非一般的陳述句,增強了語氣,使感情得以完整抒發。這一句還有迭現辭格,用“一個老城”“有山”、“有水”組成的迭現,引人入勝,作者從上方俯瞰,勾畫出一幅陽光下濟南冬天的全景圖。

第三段中“圍”展現出小山與濟南城親密依偎的情態;“放”表現出了小山對濟南城的呵護和憐愛之情;“説”更是把小山寫活了。連續用三個動詞,逼真地表現了小山對濟南寵着護着的情態,突出了小山對濟南城的誠摯之情。“小搖籃”則將小山寫得像母親一樣慈祥與體貼,令人不由得想起母親在搖籃邊低唱催眠曲時的安詳情態,把濟南城的地理位置温情慈祥地交待出來。

“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温暖,今天夜裏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着急。”正因為度冬如春,所以才會產生幻想,正因為冬天這樣“慈善”,所以“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人們的心情也“並不着急”。作者連用兩個設問句,引人注目,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温晴”,重點是答案,進一步加強語勢。句中的“綠”字,形容詞轉為動詞用,使人不僅感受到山草“綠”這樣一種狀態,更能體會到“綠”的動態過程。與“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一樣,使文章的語言和所表達的內容都顯得生動形象。這一部分寫濟南人的感受,也是作者自身的獨特感受,表現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感激之情。

“他們也並不着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此例用了語氣錯綜,前一句“並不着急”是陳述語氣,後一句本來仍可以用陳述句,但作者很自然地換為反問語氣,把陳述語氣和反問語氣錯綜使用,使文章語言整齊有變化,語氣得到加強,情感得以凸顯。句中的“幹啥”是北方方言,此處是方言和普通話相混,使得文章語言不僅樸素親切,而且生動靈活,增添了作品的特色。

“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中用“日本看護婦”比喻矮鬆頂着雪的情景,貼切形象地表現了雪後矮鬆清新可愛的形態,不僅使矮鬆有了活力,而且使人感到新奇別緻。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此處借“帶水紋的花衣”喻雪後山坡上由於雪分佈不均而形成的黃白相間的美景,富有層次美,使山坡美景這一寬泛的景物顯得微妙可感知,而並非遙不可及。

第四段用了拆詞修辭格。拆詞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巧妙地運用拆詞,不僅能生動簡明地闡明事理,而且還能更好地抒發感情。句中把“害羞”拆開,不僅使整個句子音律和諧,更生動地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而且“害了羞”這樣一種狀態,是作者獨特的感受,比起“害羞”來説,更能反映出作者對“薄雪”的喜愛。此句也用了摹繪,用“微微”一詞把夕陽下雪的美妙神態模擬出來,令人真切地感受到“露”這一情景。

“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此句用了句式錯綜,本來可以寫成同一格式:“下大雪濟南是受不住的”,和前面構成統一格式,但作者加以變化,避免了呆板,使情感得以自然流露。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中“不忍”使水人格化,把水寫得脈脈含情,水的心理和神態得以完美展現,水給他物以美的享受,同時,其他的東西又來襯托水的清澈,足以使人感受到濟南冬天的和諧之美。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中用“是”這一比喻詞連接本體從天上到水面整個空間的清亮和喻體“空靈的藍水晶”,這一句將空間的清亮比喻為“空靈的藍水晶”,化抽象為具體,給人以形象之感。此句還用了摹繪辭格。運用摹繪,可以增強敍述的鮮明性和形象性,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這句用“藍汪汪”把濟南冬天河水的清澈、天空的蔚藍摹繪出來,使人如見其形,感覺水光天色如在眼前。水面到空中,從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綠到整個空間的清亮。這一句還用了迭現辭格。迭現是一種描繪性的文學修辭方式,運用迭現,令人遐想無限,增添視覺形象。“空中”、“半空中”、“天上”迭現出一幅獨特的畫面,品讀起來,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這塊水晶裏,包着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一句運用了倒喻,倒喻是比喻的一種變式,把本體和喻體顛倒使用。用倒喻的形式,把樹影比作“地毯上的小團花”,由眼前的“小灰色樹影”聯想到“地毯上的小團花”,形式新穎,比喻貼切。

該文章中,幾種小格的變換使用,使文章顯得生動有活力,避免了生硬死板,每一種辭格不僅運用合理,而且運用質量很高。在景物描寫中,作者運用好辭格,能寫出作者對景物不同於別人的感受,會給人一種新的視覺衝擊,對描寫對象印象更為深刻,對景物充滿嚮往,產生出一種別樣的想象之美。《濟南的冬天》這篇散文,作者在運用修辭格過程中,使語言表達與文中的意境營造得以完美體現,修辭格的運用是這篇散文的活力之源,其辭格展現的藝術魅力和張力,堪為典範之作。

3、寫景手法。

(1)基調統一,色彩和諧。

濟南雖然地處北中國,但是冬天無大風而多日照,它在冬天最顯著的氣候特點是“温晴”(温暖晴朗)。文章緊緊抓住這一點,使筆下的種種景物跟這“温晴”天氣緊密聯繫在一起,構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濟南冬天圖景。文章寫山,寫水,寫城,寫人,都無不塗上一層温暖晴朗的色彩,就是寫雪景,也仍然跟温暖有聯繫──因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點小雪”;而同晴朗分不開──因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景緻。

在文中,第二段主要寫的是濟南全景,第三、四段主要寫的是濟南的山色,第五段主要寫的是濟南的水上景色,那麼,全文就是由這幾幅互相聯繫而又相對獨立的畫圖組成的長軸。而這幅長軸,也就靠這“温晴”的基調統一起來,給人以和諧一致的美感。

(2)景物層次,安排得當。

古老的濟南,景色秀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文章依照寫景的先後層次,更好地把這些美好的景色展現於出來。文章首先鳥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後給人以那一城山色,雪後斜陽(第三、四段),最後才寫那垂柳岸邊,那“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而水藻越晴越綠的水上景色(第五段)。由大到小地寫來,從山到水地寫去,層次分明,脈絡清晰。自然這是就各大層次來説的,各大層次的內部,又同中有異,如第二段的由寫景而兼及寫人,第三段的由寫雪而兼及寫晴,第五段的由寫水面而兼及寫天空。寫來筆法活脱,不失參差錯落之致。

(3)遠近大細,各得其宜。

偌大的一個濟南,在作者筆下,竟然可以放在一個由四面羣山環抱而成的小小搖籃裏,而水天一碧的宏偉景色,只不過是一塊“空靈的藍水晶”。這是景物的遠者大者。再看,“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這是景物的近者細者。遠景大景,使人視野開闊,頓感心曠神怡;近景小景,叫人近看諦聽,更覺景象真切。而且遠景大景,還可以衝破“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侷限,而近景小景,又能夠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病。古詩云:“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這是説的非遠觀不能看到高山居然有色,非近聽無以覺出流水竟然無聲。這説明,寫景手法,遠近大細,不可偏廢。運用得宜,就可以兼收其效。

該文寫景時,不但遠近並用,大細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而遠、由細而大,或由遠而近、由大而細,寫來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寫景,就是由近而遠,由細而大的:先寫水冒着點熱氣,再寫水藻,再寫垂柳,再寫水面的上空以至於半空中、天空上。而第四段的寫景,則是由遠而近、由大而細的:先寫城外,再寫城外的山坡,再寫山坡上的小村莊,再寫小村莊的房頂上的雪。這種寫法,既符合敍述的邏輯順序,又適應讀者的視覺需要。

(4)虛實手法,同時並用。

實寫景物的形象,對景物描寫來説,無疑是十分必要的,諸如文章中的“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之類。但是,要不止於摹狀,還要傳神,就得更多地仰仗虛寫的手法。因此,在作者筆下,冬天陽光照耀下的濟南,就出現了“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的神情;一圈圍城的小山,也就説出“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的細語;薄雪會有“微微露出點粉色”的羞容;水藻會有“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的“精神”;而那水呢,對那水藻也就可以有一副“不忍得凍上”的和善心腸了。至於小雪覆蓋不勻的山坡,要“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自然也是文章中虛寫傳神的佳句。

(5)適當點題,意義深遠。

畫之所以有題跋,原因之一是題跋可以使畫本身藴含的意義更為顯豁。應該説,題跋是一幅畫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雖然它並不是所畫的.景物的本身。同樣,對所寫的景物,作者出面直接點題,也是容許的,這些點明題旨的話,不是可有可無的。該文點題得法,寥寥數語,便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比如説,文章在描寫了小山雪景之後,突然掉轉筆鋒,作者以評論者的身份,説起點題話來:“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這話,既可以説是在所描繪的畫面之外,又可以説是在所描繪的畫面之中,因為它是畫面所本有而又有點不甚明瞭的。一經點出,濟南下點小雪(不能是大雪)的妙處,也就躍然紙上了。

題不可不點,也不可濫點,本文點題恰到好處。最後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令人讀起來有意猶未盡、話猶未了之感,引發讀者更深遠的思考,這也許正是作者使文章戛然而止的原因吧。

(6)山水畫法,以大觀小。

描繪濟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是“以大觀小”的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取景方法。作者展開想象的翅膀飛上濟南的雲天俯瞰大地,然後對濟南大地作了簡筆的寫意描繪。畫城,不畫它的東西南北,“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濟南城中的山)。一些瑣碎的細部都被略去了,畫的只是冬天濟南城秀美的睡態,留下充分的餘地讓讀者去聯想、想象,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畫山,不畫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着點口兒”。一起筆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徵,緊接着就引導讀者展開藝術的聯想和想象:“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説:‘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借這種聯想、想象,使畫面活靈飛動起來。畫人,不畫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國畫一樣略去耳鼻眉目,連形體也完全略去,而只畫了濟南冬天人物情態的最主要的特徵:“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與山,渾然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

《濟南的冬天》賞析2:

文章的開頭,作者便將他曾居住過的北平、倫敦與濟南的冬天比較,由北平的風、倫敦的霧、濟南的温晴得出濟南是塊寶地的結論,一下子抓住讀者的心。接着作者又將我們置身在那有山有水、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的老城風景裏,讓我們不禁要想像那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的理想境界。在春意中作者又推出了小山,冬天特別可愛的那一圈小山,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而且還在説: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通過比喻、擬人,作者將濟南的小山寫活了。而後,作者又提起濟南的人們。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着落,不知不覺地想起:這樣的温暖,今天夜裏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即使濟南人的企盼不能馬上實現,他們也不會着急,因為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作者通過描寫濟南人們的心理活動,將自己、將他們對温暖如春的濟南冬天深厚的愛表達了出來。

小雪在濟南的冬天裏是最妙的景緻。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了一道銀邊。作者將一個具有鮮明色彩層次的畫面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在這個畫面中,不僅有白色的山尖、還有像日本看護婦的矮鬆、帶水紋的花衣。更美的是伴隨作者細緻品味和體會而得到的靜中動態:這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啊,一幅栩栩如生的濟南秀氣小山的雪景印在了我們的心裏。

然後,作者有意將讀者的視野引向濟南更廣闊的天地,簡練的幾筆,繪出了他稱為唐代水墨畫的濟南遠景,使得這幅濟南冬天春之圖毫無累贅之感而更簡潔、更清晰。

有山就有水,濟南的水又是怎樣的呢?在文章的結尾,作者緊扣全文主旨做了回答: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真是一潭呼之欲出的春水啊!於是,紅屋頂、黃草山、白雪松以及綠水藍天組成了濟南冬天的山水畫。試想,這幅圖哪裏又會是冬天的呢?

老舍的千字文章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似春的冬季。讀了它,我深深地感到,濟南的冬天是關不住春色的!

《濟南的冬天》賞析3:

《濟南的冬天》的繪畫美

生動的語言可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讀者的頭腦中產生具有光、色、態的具體形象,這就是語言的啟示性。《濟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這種語言的啟示性,在讀者頭腦中喚起對光、色、態的豐富聯想和想像,形成了一幅幅生動的圖畫。

老舍先生是如何調動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濟南的冬天》具有繪畫藝術的特色呢?

第一,運用色調的對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引發讀者的想像,讓讀者腦海中浮現出一幅朔風怒號、天寒地慄的蕭條畫面,用這幅畫面中的“寒”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調動讀者的想像,使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幅倫敦灰霧慘淡的陰鬱圖畫,用這幅畫面中的“暗”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明”色。這還不夠,作者還讓我們看了一幅熱帶地區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畫面,再用這幅畫的“熱”色襯托濟南冬天的“温”色。正是用了色調和對照,用了繪畫藝術的“以色賦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將濟南冬天陽光和煦、天朗地秀的總體畫面勾勒了出來。

第二,從紛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加以突出的表現。

這是山水畫法。描繪濟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觀小”的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取景方法。作者展開想像的翅膀飛上濟南的雲天俯瞰大地,然後對濟南大地作了簡筆的寫意描繪。畫城,不畫它的東西南北,“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濟南城中的山)。一些瑣碎的細部都被略去了,畫的只是冬天濟南城秀美的睡態,留下充分的餘地讓讀者去聯想、想像,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畫山,不畫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着點口兒”。一起筆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徵,緊接着就引導讀者展開藝術的聯想和想像:“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説:‘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借這種聯想、想像,使畫面活靈飛動起來。畫人,不畫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國畫一樣略去耳鼻眉目,連形體也完全略去,而只畫了濟南冬天人物情態的最主要的特徵:“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與山,渾然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

第三,精心設計景物和構圖,層層展現景物形象。

繪畫是“空間藝術”,須將空間並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則加以巧妙的佈置。這種繪畫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説第二段畫的渾然一體的濟南大地是一幅寫意畫,那麼第三段畫的美態紛呈的濟南雪景則更接近於工筆畫。

作者依山寫景,通過寫美的小山各個細部的雪光、雪色、雪態,畫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藝術結構上取了兩層佈置。先進行工筆的分筆描繪,從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細看,一筆筆地輕描:它是白的,“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鬆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是它的色,“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是它的態,在色和態的描繪里寫出了靜中的動;它更有世上最動人的容色,豔豔夕陽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樣“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畫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筆一景,一景一態。這一段分筆描繪,從方法看是用工筆,從意境看依然着力於寫意。中國繪畫講究“氣韻生動”,分筆描畫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動的。一連串的動詞,將讀者帶入聯想、想像的意境,讀者所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光、色、態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雪的內在的美。作者所創造的,正是“氣韻生動”這一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

正是為了讓這種畫境更完美,第四段作了雪景的第二層描繪。在分筆勾寫後總繪雪景,將古老的城,城內,城外,山坡,村莊,整個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結句直接點明:“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第四,突出自己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喚起讀者類似的體驗,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濟南稱泉城,水是有名的;濟南的水來自大地的深處,浩浩蕩蕩,一年四季奔湧不息,這樣美的形象如何畫出?作者捨棄了濟南冬水的種種表象,借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去概括水的鮮明形象,在鮮明的形象中深入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先是着力渲染了濟南冬水的“綠”,一連串五個“綠”字,作者描寫的是綠萍的綠、水藻的綠、水面柳影的綠,托出的卻是水的綠。讀着這些綠萍、綠藻、綠柳,我們會自然聯想到滋養出它們的水,感受到藴蓄在濟南冬水裏的綠的精神、綠的生命。接着着力渲染了濟南冬水的“活”。水流的一切細節乃至具體形態都淡化了、消失了,留在筆端的,只有水的那股蓬勃的生機:“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自然中的水是不可能流到天上去的,這已是感情化的水,藝術化的水,是老舍先生以畫家的眼睛觀察景物所得到的獨特的印象。在平面的繪畫藝術中,為了表現出水的特有的態、特有的勢,流水就完全可以流向空中,流到天上去,這不是出色的繪畫藝術又是什麼?結尾處,作者又在水色、水光、水影之中,用了全篇最鮮亮明麗的色彩給泉城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倩影:“這塊水晶裏,包着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最後要説的是,無論從立意看還是從構圖、筆勢看,本篇都是一幅完整的圖畫。陽光、山川、人物、白雪、綠水,各物各景所表現的都是“暖”這一個字。繪天繪地,繪出了這幅山水圖的大布局;寫雪寫水,寫的是這幅圖的特定細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陽畫到暖陽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筆勢順暢,一氣呵成;老舍真是一位丹青高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9lq4q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