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通用5篇)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通用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通用5篇)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1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藴,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的台北作家數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餘萬字的散文精華,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後,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置於桌邊案頭,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衝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出温和的光的枱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着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説,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淨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一向很喜歡台北作家,不是被台北二字吸引,也不是隔着一道深深淺淺的台北海峽所使的一種好奇與敬慕,只是覺得他們的鉛墨字下有一種平易近人的力量,即為反省。

光之四書,收於林清玄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這四篇文章分別是是借光線來反省人性的淪陷,城市的進步所致人對自然感知力的退步,對於自然的漠視,第四篇是對陽光的忽略。主體是人與太陽所代表的自然,以人為,和諧社會,台北的作家大多有這良知,能夠對人有所關懷,私以為這才是作家之本。

光之色先是例舉了塞尚的蘋果色彩的不同。而後是在陽光下,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顏色,當陽光隱去,在黑暗裏,事物全失去了顏色。”想想,人在陽光的照耀下,到底還是保持着本色,黑暗裏本色失去,一隻蘋果可以藍,可以七彩,人還有什麼不可為呢?陽光本色的失落是現代人最可悲的一種,許多人不知道在陽光下,稻子可以綠成如何,天可以藍到什麼程度,玫瑰花可以紅到透明,那是因為過去在陽光下工作的占人類的大部分,現在變成小部分了,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的是什麼顏色呢?我常在都市熱鬧的街路上散步,有時走過長長的一條路,找不到一根小草,有時一年看不到一隻蝴蝶;這時我終於知道:我們心裏的小草有時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

“我們心裏的小草有時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

這是全文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我認為最精彩的一句。我是這樣理解的,這個社會在進步各種表層上所顯示的跡象的特徵都在説明這個社會亦或是民族正在進步,朝着一個他們所認為的理想的目標行進着,可能不得以實現,但現實是行進着就好。光鮮亮麗的表面很好看,大家也很高興,但是掩藏在surface下的景色呢,我想不會是大堡礁,是灰暗的破落的珊瑚蟲殘骸,是的我説的是人們日漸缺少的作為一種生物的感知自然的能力與想法,除了呼吸之外,自然教會人們的太少太少,少得可憐。“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蝴蝶,輕的,小的,翩翩然的。任何人對於蝴蝶的印象無非是這些,活力。這是指人吧我想,蒼白沒有血色,人怎麼可以這樣呢,但現實確實如此沒有什麼可以申辯的。林清玄大致上便是如此的一人,只想充實人,從內而至外。只是想讓蝴蝶恢復亮麗與血色而已,他選擇了鉛墨這條路,執意行走到底,義無反顧。

可悲可歎可憐可敬。

作家有很多,從古至今可以説一大把,供不應求。有良知的也有,林清玄的散文大氣,秀麗,內有藴含,挺好的。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2

細細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種享受!

他的文體風格細膩得像個女作家,別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長長鬍子的老人,但細心地觀察世界、論談世界的文章卻令我們讚歎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無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經過或聽説的故事,由故事而發出感慨,教會我很多人生的價值觀。

有這樣一篇文章令我百讀不厭:《陶器與紙屑》。散文講述的是林清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國香港買了一個石灣的陶器,陶器是一個刺身羅漢騎在一匹向前疾馳的犀牛上,氣勢雄渾,非常生動,很能象徵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北很不方便,因為陶器被包裝得十分嚴實,而託運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決定捨去包裝用手袋拎上飛機。結果這次冒險失敗了,陶器在上飛機時被撞碎了,所有的嘗試與考慮都破滅了。

通過這次沉痛的教訓,讓他明白了:“對一個珍貴的陶器,包裝它的破報紙和碎紙屑是與它同等珍貴的。”也讓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許多這樣看似平凡、不重要的東西,但我們不能忽略其價值,因為沒有了它們,也許我們所珍惜的東西就不能得以襯托或完整!而我們就不能得到教訓、啟發、鍛鍊!”

翻開各個章節,你會驚喜地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這些主題都是談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無關風月與一生一會四個篇章,都是教會我們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他的語句包含着他對讀者們的教誨,他的言詞包含着他對世界萬物的讚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着他對大自然的嚮往與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數是來自於他小時在鄉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與親人們發生的事情,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回憶與深思,再用他那細膩柔美的文筆寫出感人肺腑的散文,這便是他的獨特寫作風格!

我從他的幾篇散文中不難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這樣回憶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階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擊鼓,不禁痴了。”不過,或許他是很痴迷、很喜歡這種佛寺的氛圍。

其或,我讀過他那極具特色的散文之後,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寫作熱情,不僅僅只有這樣罷了,他還帶予我的是不盡的堅持!因為我認為林清玄能夠克服重重難關,從偏遠的地方走出來,成為一個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堅持與勇氣都未必能達到的。

“我想着,在這悠長的時間中,在這廣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與我心靈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幾許智慧的啟發,以及得到藏匿於俗世的浪漫情懷。”我想我在這句話、這本書中學到了寫散文的方法與運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寫出好文章。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3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着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大量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裏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温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後的平靜,無奈後的超脱,放逐後的回首,宣泄後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裏,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閒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温“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整個下午都在讀林清玄,聽着悦耳的絲竹聲,聲聲入耳,我喜歡在這樣的一個午後靜坐於屏幕前,衝上一杯綠茶,品着林的茶系列,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

初次接觸林清玄的作品,是讀書時候,在我學習生涯最無奈最困頓的時候,《心田上的百合花開》讓我樹立了正確人生觀。此後斷斷續續找來他的一些作品閲讀,直至當今。百度一下林清玄,關於他的作品與讀後感,洋洋灑灑77頁,喜歡他的讀者羣每個年齡層都有,囊括所有職業者。喜歡林清玄的人都知道他開始學的是繪畫,後來才專注於文學創作,青年時期幾乎得遍了台北的文學大獎,整日周旋與報刊紙媒,宣傳,燈光,讓他覺得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在浮華中度過,所以在他事業走向巔峯之際,毅然辭去令人矚目的工作,離開喧譁的舞台,走向自由創作之路,從此,我們見到的是別樣的林清玄。

讀過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章有很濃郁的鄉土氣息,抒發鄉土情懷,積極投身自然。他出身於高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勤勞,樸實,善良,農家的教養,父親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林清玄誠摯憨厚的氣質和虛懷若谷的胸襟。恬靜而與世無爭的鄉村生活,充溢着泥土芳香的空氣,養成了他與大自然難以割捨的情感。

通看他的早中期作品,發現他善於觀察,善於從一些看似平靜,安寧的生活中領悟出內涵的哲理。他曾長時間在田間與農人一起勞作,併到台北各地體驗鄉間生活。新威山間伐竹,霧社收採水果,在平凡的勞動中體驗生活的充實與收穫的喜悦。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人饒有情趣的自然風光圖與民俗畫都是源於生活的。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4

在未讀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於初中老師的緣故買了一本林清玄寫的書,好似乎《茶,非常道》。封面竹綠色與白字結合,頗有清雅之風。但是我忽略了一點,是我後來在買來後才發現的——有關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對此我不是很喜歡,甚至有些憎惡。

而此次高中老師又叫我讀,我只好去網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歡的。由此我讀了幾篇,如《浴着光輝的母親》等等。起初我是帶着一點無奈和走馬觀花般的“過眼兒”,不過讀完《浴着光輝的母親》後,略略有些改觀。首先,因為他有敏鋭的“眼睛”,見極細微之處;其二是,他的文筆灑脱,非常樸素,像一個慈祥的老人説着故事,故事中透着真理絲絲縷縷光輝。

《浴着光輝的母親》講述的是一個母親帶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車。在車上,母親不斷的安慰兒子不要怕,因為他第一次坐公交車。僅僅是如此,或者説不僅僅是如此,一車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親,彷彿看見了母愛的光輝。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這裏讚美了母愛,而是思想抑或感歎現在的人什麼時候能用這種眼光看自己的母親。是啊,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愛不是來至自己的母親嗎,站在這長長的母愛河中,日夜沐浴在這光輝的母愛河中,何時我們彎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給予自己的清水。接下來是關乎我們的,就是對待我們,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親們的眼光卻是那麼苛刻,充滿條件,無法全心的愛憐。我也深有感觸,現在的孩子似乎都覺得爺爺奶奶比爸爸媽媽好,包括從前我,因為爺爺奶奶的愛和眼光總是如此慈祥,充滿着全心的愛憐。現在,我也只能説爸爸媽媽不必爺爺奶奶差,僅因為知道他們是愛我們的,知道他們這麼做那麼做是為了我們。他們的眼神行為矇蔽了我們的感受,甚至讓我們疑惑。作者在最後“歎”道:“但願,我們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親一樣,完全無私、溶入,有一種莊嚴之美,充滿愛的光輝。”

帶着另一種複雜的心情,讀了另幾篇。這幾篇也是講父母與子的,《與父親的夜談》《分到最寶貴的媽媽》《海上的消息》等等。也不細説,就粗淺的談談感受,就《與父親的夜談》。作者與父親談了短短几小時,就瞭解了父親的過去,也正是這段難得的時光,讓作者現在也是如此珍重。在我的記憶裏,我也未曾與父親談話超過半小時,比之作者從前的一小時還要短。平日,我的父親也不怎麼管我,而我也不怎麼了解我的父親,因為他常常對我冷眼諷刺,而對別人卻熱心過頭。對於他好的一面,我確實太不瞭解,可能時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裏有很少説話,也不好説話吧。雖然如此,我從小對我爸爸還是比較敬佩的'。如今面對作者的經歷和勸勉,感觸良多,慚愧罷,慚愧罷,實在是“站在河中,死於乾渴”啊!

讀完這幾篇文章以後,我覺得生活本是一本書,而林清玄的書畫上了他的記憶,感受,還有記號。在他用手寫下之後,又成了我們的,換句話説,他的文章是啟迪的星,我們的書的新一頁仍是我們自己開啟。

等待花開———讀林清玄散文集

很久以前就喜歡林清玄的文章,它總能以詩樣的哲理給人帶來智慧和覺悟。他是一位胸懷寬廣的智者,恬淡安適,於細小的生活中發現真理。作家都有一雙細膩聰慧的眸子,他洞察體恤世間一切,娓娓道來,讓人豁然開朗,心裏充滿寧靜祥和,同時也深含着愛和陽光。

每每體味作者誠摯的情感和親切質樸的語言時,總讓人感動,覺得自己隨着娓娓的敍述深入他的內心,順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着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聽着他對人生的頓悟,那麼寧靜平和,那麼超脱,許多生活、工作中的煩惱也會隨之淡然。

於是,我孜孜不倦,愛不釋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長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純白的花,形似百合,卻開得比百合花還要繁盛,姿態非常優美,我當場被那雄渾的美震懾了。‘這是什麼花?’我拉着田邊的農夫問道。‘這是空心菜花呀!’老農夫説。原來空心菜可以開出這麼美麗明豔的花,真是做夢也想不到。我問農夫:‘可是我也種過空心菜,怎麼沒有開花呢?’他説:‘一般人種空心菜,都是還沒有開花就摘來吃。怎麼會看到花呢?我這些是為了做種,才留到開花呀!’我仔細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麗也不輸給百合,而且有一種非常好聞的香氣,如果拿來插到花瓶裏,也不會輸給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總是等不到開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難以知道它開花是那麼美。只是有一些做種的空心菜能熬到開花,人們難以改變觀點來看待它。”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對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見空心菜花的美,這正是以空心菜來看世界。但是,人要“空心”來面對世界,真的比空心菜開花還要難呀!

空心菜的故事給我們很多感悟。等待會有馨香的驚喜,等待會有美麗的回報,等待會有生命之花的燦爛開放。孩子的成長,不也是空心菜開花的歷程嗎?這是一個漫長的積蓄和提升過程。我們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細地觀察,輕輕地呵護,慢慢地欣賞,耐心地等待,尊重他們的差異,寬容他們的腳步。我們不能違背四季的規則,提前收割。否則,我們收穫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絕沒有希望看到美麗的空心菜花。不是孩子成長慢,而是我們的心太急;不是教學方法有問題,而是教學思想有偏差。其實,他們正在不知不覺地生長,心靈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只是我們浮躁的心在應試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覺;我們功利的目光,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搜尋得太累,迷失了方向。所以很難察覺到心靈的感動,傾聽到花兒開放的聲音。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5

讀《林清玄散文集》之前,我對散文的接觸不是很多,只看過老舍先生的散文集,最喜歡的就是老舍先生寫的《貓》以及《濟南的冬天》。這次寒假,在書店的架子上看到了這本書,就想看看不同作家的散文口味是不是也不同。

剛打開書的第一頁,我就看到了林清玄的介紹:原來林清玄從小就是一個小作家。我繼續翻開第二頁,慢慢的我一下子就看了半本書。我合上了書,在腦海裏回憶着自己看過的一字一句,我覺得林清玄寫散文時一定就像畫素描,有時畫的濃了,便把這一段寫的深情一點;有時畫的淡了,就把這一段一筆帶過。但是不管他畫的如何淡還是如何濃,那股對家鄉對親情的懷念與嚮往卻總是在書中的每一頁,每一句,每一行,甚至於每一個字裏流露。

親情與鄉情是林清玄散文必不可少的兩大元素。他寫母親的時候,雖然不是自己的母親,但是寫的彷彿就如自己的母親一般。雖然這不是她的母親,但是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都是一般的孩子心,對於描寫母親的畫面不必轟轟烈烈,只需要寫一句真真正正的對母親的話。

而鄉情,我卻不怎麼有感觸,畢竟我還沒有真正的出過遠門。但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以來,哪一個鄉里出了個狀元,不都得回鄉嗎?在文中作者經常將家鄉與親人聯繫在一起,我忽然覺得,也許作者因為年齡比我大,所以想的也比我遙遠,比我深沉。作者説,他出遠門總要帶一些家鄉的故土,這樣才會踏實。我覺得作者與近些時間的一個人很像。那個人就是汪峯。雖然汪峯與林清玄不一樣,汪峯是每一次遠處旅行都會把自己父親的骨灰帶一點在自己身上,但是不管怎麼樣,這都是汪峯對親情的熱愛,對逝去的父親的回報。

看完了《林清玄散文集》之後,我產生了一個問題:如今我還沒有出過遠門,一直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因為工作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家人,那麼我該如何,我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解開,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把這個問題解開,把親情與鄉情的問題徹底解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7qqne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