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選擇理想還是親情的散文

選擇理想還是親情的散文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以鐵面無私著稱,他流芳百世,在現代人的印象中,他腦門上有個月牙,五官黑得根本看不清。而在他的身邊,圍着英姿颯爽的七俠五義,擺着可以先斬後奏的三口鍘刀。這個人就是人稱包龍圖的包拯,不過以上所説都是傳説罷了。從古至今,歌頌包大人的傳説和藝術作品不勝枚舉,從小説、戲曲到影視劇,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大人就應該像傳説中的那樣。如果非要用歌聲來形容的話,應該是“漆黑的臉上,有一輪彎彎的月亮;彎彎的月亮下面,下面啥也看不見。”

選擇理想還是親情的散文

在網絡段子手的眼中,包大人的黑基本已經具備了某種隱身的能力。

早朝的時候,皇上看不見他,大怒:“包拯怎麼總是不在啊?”

“回萬歲爺,包拯一直都在啊。您別看他的頭像是黑的,其實那是在潛水。”

作案的時候,兇手也看不見他。兇手大怒:“你憑什麼能夠知道我作案的那麼多細節?”

“此乃本府親眼所見,只可惜當時無力阻止。”

“你胡説,我都看好了的。當時月黑風高,四下無人。”

只見包大人指着自己的臉説:“你懂的。”

這樣的調侃,深深毀了包大人的形象。其實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對包大人膚色黑的描寫。但凡一個人擁有比較奇特的體質,在史書當中多少都會有所記載。像包大人這麼黑的,按照慣例,應該是不可能不説的,可關於包拯卻並無記載。所以,真實的包青天應該是不黑的,甚至傳説他還是個白面書生。

而傳説大概是因為老百姓都覺得包拯是一個好官,辦事一向是鐵面無私,特別像神話中的黑臉判官。基於這樣一種美好願望,便留下了包黑炭的描述,其實這是對他的.一種肯定。

古人云:自古忠孝兩難全,但包拯卻做到了。歐陽修曾評價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包拯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還得從他的童年開始説起。按照一般故事劇情的發展,像包拯這樣有抱負、有原則、有情懷的少年,他應該是從小父母早亡、孤苦伶仃,為求功名奮發圖強,靠自身努力成為了棟樑之才。然而包拯並沒按套路出牌。小時候的包拯生活在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公務員,雖然不是高官顯貴的家庭,但至少衣食無憂。所以包拯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毫無疑問,同樣他也只能通過唯一的一條路才能晉升成為成功人士,那就是科舉考試。

在29歲的時候,包拯毫無壓力地考上了當時的第一甲進士,充分證明了自己在全國的學霸地位。包拯開心極了,因為考上就包分配。後面的路,按理説應該是成為高富帥、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峯了。結果,包拯這時候卻選擇了放棄。

在《宋史》上是這樣記載的,“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在包拯中了進士之後,就被分配了一個大理評事的職稱,兼任建昌知縣。雖然大理評事,聽着很大氣,但實際上沒什麼事兒讓他評。這只是一個級別比較低的文官職稱。但是知縣的權力還是不小的。所以作為剛畢業的學生,包拯的起點並不低。但當時,包拯的父母都年事已高、在家居住,不願意離開合肥老家。

“爸媽,你們看,我也老大不小了,該上班了。要不你們跟我一起去赴任吧?”

“不去。我們在這邊住習慣了,哪也不想去。”

“世界這麼大,您不想去看看啊?”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們不用看,心大。”

為了照顧父母,包拯只好放棄了知縣的工作,便琢摸着尋一個近一點的地方那個,請求改任。於是上級部門讓他去和州,這個地方在安徽,離合肥很近。但當時交通不便,來回一趟也挺費勁的,所以他的父母還是不想去,最後包拯只好單人赴任。

這對於包拯來説,實在是一個考驗。一個接近而立之年的人,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考上了功名,卻左右為難。如果堅持這份工作,父母就沒人照顧了,上任是為國盡忠,在家是為父母盡孝……經過一番思量後,包拯最後還是決定辭去官職,奉養雙親。

回頭看當今社會,如果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又會如何抉擇?理想和親情,二選一真的十分困難。但是很多人其實並不用做這樣的選擇,因為父母早已幫我們拿好了主意,當工作的機會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極力鼓勵我們去外地工作。難道父母不希望兒孫繞膝,子孫滿堂嗎?他們當然想,可是他們更愛你。所以,在家的時間,不妨多多地反向思考,有些事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許你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

標籤: 親情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7j2x3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