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蟬的夏天為題目的散文

蟬的夏天為題目的散文

古往今來,蟬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總是被賦予了特殊的色彩。“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在白居易的筆下,蟬是化不去的鄉愁。“寒蟬悽切,對長亭晚。”在柳永的筆下,蟬成了傷感的化身。“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在王籍的筆下,蟬成了寂靜的象徵。在眾多繪蟬、詠蟬的詩詞中,我最愛的還是宋朝朱熹《南安道中》的'兩句詩:“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尤其是那個“韻”字,真乃神來之筆。在詩人耳中,響徹於炎炎夏日的蟬鳴不是令人生厭的雜亂噪音;而是輕快婉轉,相映成韻,悦耳動聽,有着音樂節奏的天籟之音。

蟬的夏天為題目的散文

驕陽似火的盛夏,每逢響晴的日子,在鄉村農家的房前屋後,楊樹、槐樹、榆樹、杏樹、桃樹、梨樹、柳樹、白楊樹上,透過枝丫的縫隙,總能看到蟬黑小的身影,並能隨時聽到它們發出的悠揚而熱烈的吟唱。

早上,在濕漉漉的,晶瑩的叢葉間,一隻等不及的蟬在一片寂寥中,倏地發出一聲奇響,高亢激越,刺破長空。在它的牽引下,不遠處藏匿於葉間的另一隻蟬也隨即響應。它們呼朋引伴,和絃而鳴。這邊剛停下,那邊馬上又起。猶如談情説愛的苗族青年男女對唱山歌,用歌聲表達和傳遞着彼此的愛慕。

午後,蟬在枝頭唱得更歡。時而高亢激越,時而低沉婉轉。曼妙的樂音不斷地在樹間縈繞回旋,宛如正在上演一場大型的交響樂會。一個頑童手裏攥着一件用絲網做成捕蟬工具,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地向發出聲響的綠葉間靠近。蟬似乎早已洞悉了孩子的意思,待孩子走近,響亮的鳴唱戛然而止,孩子四下尋找,卻不見其蹤影。等他們失望的遠去,蟬又在綠叢中歡快的唱合起來。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啞然失笑。我常常在夏日的午後,躺在家中的涼椅上,喝上一杯冰水,微閉雙目,靜心地傾聽這大自然賜予的美妙樂章。兒時的趣事潮水一般的湧上心頭。

“四年地下苦功,換來一月歌唱。”這便是對蟬生命的詮釋。蟬的生命極其短暫,僅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但就這樣短暫的生命,也還得在黑暗潮濕的地下承受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煎熬。這是何其的綿長修遠而又痛苦的呀!可到了蜕殼化羽放歌而唱之時,死亡卻也悄無聲息的尾隨而至。

“知了,知了……”也許就是它們對生命的讚美和解讀吧。它們早已了悟歲月苦短,生命的來之不易。所以爭分奪秒,抓住轉瞬即逝的光陰,不分早晚,不知疲倦地鼓翼而歌;盡情地向人們展示着生命的存在,訴説着生命的快樂。它們將最美的聲音獻給了夏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7glde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