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遊靈渠古蹟嘗桂林米粉散文

遊靈渠古蹟嘗桂林米粉散文

大秦王朝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在它統一全國前後創建了許多奇蹟,其中一些民生工程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在發揮作用,都江堰和靈渠,就是其中的兩處,都江堰在四川省的都江堰市,靈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它們都是秦代人開鑿至今仍在發揮着作用的偉大的水利工程。而靈渠,除了水利工程作用,還發揮着航運的作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在廣西桂林市北部的興安縣境內,距桂林市區60多公里,而伴隨靈渠的修建,“桂林米粉”也在興安應運而生,並於後來風靡桂林乃至整個廣西。因而遊靈渠古蹟,嘗桂林米粉也就相輔相成。

遊靈渠古蹟嘗桂林米粉散文

靈渠建成於秦始皇27年(公元前214年),是我國古代水利和古代運河工程的傑作。因它開鑿於秦代,開始稱“秦鑿渠”,又因它位於興安縣境內,故又名“興安運河”。靈渠開鑿於秦始皇24年(公元前211年),經三年而功成。秦始皇在剿滅六國的基礎上為統一全國,即發50萬大軍征伐嶺南的百越民族。但是,嶺南乃丘陵地帶,交通十分不便,秦軍至此“無以轉餉”,常因為糧響供困難而影響軍事行動。為了解決糧響的運輸問題,秦始皇決定開鑿一條運河以解決糧響的`運輸問題。於是他令史祿監工“鑿渠運糧”,修築了一條溝通湘江與灕江的運河,經過三年的施工,這條運河終於修成,當時稱“秦鑿渠”,因灕江上游叫“零水”,於是此渠又稱“零渠”,唐代以後改稱“靈渠”。靈渠建成後,解決了秦軍糧響的運輸問題,秦始皇很快平定了嶺南,在嶺南設立了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三郡。因靈渠的開鑿是為了解決糧響的運輸問題,因而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通航工程,其成功開鑿,在兩千多年前貫通了中國大陸南北的交通,讓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得以溝通,秦人得以順漢水而下進入長江,又從長江進入湘江,然後通過靈渠進入灕江,再進入珠江,便利了秦人軍需的調運。從其開始的目的看,當時主要是用於軍事,以解決軍需的運輸,而後又兼有農田灌溉的功能。靈渠建成後,在兩千多年時間裏,現代公路和鐵路建成前,一直是中國大陸南北的交通大通道。現代公路和鐵路建成後,尤其是湘桂鐵路通車後,靈渠作為航道的作用逐漸消失,但是其灌溉的功能卻一直保存着。新中國建立後,靈渠經多次修整,仍可灌田數萬畝,現又添加了旅遊功能,成為旅遊勝地。

靈渠工程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門構成,整個工程設計科學,結構精當。“鏵嘴”是用巨石在湘江上游海洋河中構築的一個前端尖鋭如犁鏵的石壩,發源于海洋山湘江源頭海洋河水經過“鏵嘴”的南北分派,分別注入湘江、灕江。“天平”是靈渠主體工程,分為大天平和小天平兩道石堤,湘江和灕江的源頭海洋河之水通過大小天平的調節分派的流量,七分入湘江,三分灕江。“渠道”分南渠和北渠,全長34公里,是海洋河南、北岸導海洋河水分流的水渠,南渠的水注人灕江,北渠的水注人湘江,分派水量大致是“三分灕水七分湘”。“秦堤”是攔河壩,它將河水的水位提高,讓河水分別流入南、北兩渠。“陡門”是現代“船閘”的前身,古時靈渠曾建有36個陡門,船隻到來時,這些“陡門”依次啟閉,以提升渠道水位,確保船隻順利通行,既利於舟楫,又利於灌溉。

靈渠工程的施工相當艱鉅,施工過程中經常出現垮塌情況,據説為修靈渠,就有三位領頭施工的石匠獻出生命,他們分別姓張、劉、李,人們稱他們為張將軍、劉將軍、李將軍,他們為修靈渠而獻出生命,後人為紀念他們的功績,把他們合葬一處,稱之為“三將軍”。如今靈渠南渠岸邊還保存着“三將軍”墓,這是後人為紀念他們而修建的。

靈渠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興安最重要的景點,是桂林旅遊的一個項目。而遊靈渠,還不要忘了嘗一嘗興安盟的美食“桂林米粉”。其實“桂林米粉”雖名稱“桂林”,其源頭卻在興安。根據當地傳説,當年修建靈渠有十萬秦軍將士,他們都是北方人士,食貫了麪食,而興安當地的糧食主要是稻米,作為北方人的秦軍將士吃不貫米飯,於是軍中伙房人員按照北方的作法,將大米磨成粉狀,做成了與麪條相仿的米粉,解決了秦軍將士的飲食問題。後來此作法在興安流傳開來,經過多年的改進,形成了今天“桂林米粉”美食。

吃“桂林米粉”,很有講究,首先老闆給你燙上一碗米粉,放上佐料菜料,老闆會囑咐先幹着吃,吃得差不多了,在碗中加上一碗鮮豬骨熬出來的湯繼續吃,那才是一個爽。記住,到桂林旅遊,別忘了遊靈渠,更別忘了嘗桂林米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3ddqx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