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仁義砬子散文

仁義砬子散文

地火衝騰赤縣天,造就不鹹山。

仁義砬子散文

雲遮雪沃神仙域,登臨醉大千。

魏晉元清赫赫言,盛讚有遺篇。

寒池如鏡噪州海,三江共此源。

這首詞以《紀遼東》詞牌所描寫的意境,就是長白山地區由滄海到桑田地質演化的經歷。據史料記載,長白山地區由海牀抬升為陸地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距今約32億年至16億年,是從太古到中遠古代,屬地殼早期發育並形成地台基底階段;第二個階段距今16億年至2億年,屬晚元古代至古生代末期地台形成之後蓋層發育階段;第三個階段距今已經2億年,就是從中生代到新生代大陸活動階段,也是長白山形成和發展時代。

可以想象,在漫長的32億年間,長白山地區的變化是多麼的天翻地覆。

而我們今天要遊覽的仁義砬子,就是遠古造山運動的一個縮影。

仁義砬子位於松花江上游,寬闊的松花江由南向北在這裏成為撫松和靖宇的界江,江西為靖宇縣,江東是撫松縣。由於仁義砬子直面向西,所以來此欣賞峭壁的遊客一般都是從靖宇進入景區。聽當地的老人講,一百多年前,松花江水位比現在要高出三十米多,如今這裏的許多山頭當初都是暗礁,那時闖關東到這裏謀生的人從事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松花江上放排運木材。由於這裏的山勢陡峭,湍急的松花江在這些山峯峭壁的擋隔下千迴百轉,成W字形向下遊奔湧,當年那些放木排的木把們來到這段流域時看到鋸齒狼牙的峭壁總是戰戰兢兢,可讓這些木把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段看似險峻的路段卻從沒有發生過碰壁觸礁的危難,每有木排到此便會神奇般自動順着山勢轉彎沿江而下,異常順利地通過了此處。木把們很納悶,沿江到處都是暗礁,為什麼到了這裏就這麼順利呢,他們得不出科學的解釋,只能認為是這裏的山神仁義,從此這座弧形峭壁有了仁義砬子的美稱。

如今的仁義砬子已經成為靖宇縣白山湖風景旅遊區,自1975年白山電站開始興建,這裏便逐步成了一灣碧波盪漾的湖區,政府的有力宣傳,專家的妙筆刻畫,使得原本狼牙一樣險峻的仁義砬子諸峯都有了響亮而親暱的名稱。如仁義石壁、駱駝峯、迎客峯、一線天、蝙蝠洞、黑熊倉、鴛鴦灣、金龜探水等景觀就潛藏在這1.5公里長的崖壁上,如果不是近距離地觀察和細心揣摩,你一定會認為這是專家們刻意杜撰出來用以招攬遊客的噱頭。可一旦走近它,才會發現崖壁上的景觀遠比那些專家們想象的更豐富。

描寫白山湖仁義砬子的文章早已在報上和民間傳頌,而寫文章的人也不乏文壇高手,有人曾引用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的“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來形容崖壁之高陡,也有人用“關東灕江”來形容一矗矗兀立湖面的獨秀峯。文辭之美不可重複,構思之妙亦超乎想象,這讓我從一開始考慮這篇遊記還有沒有寫的必要,輾轉反側後我還是堅持要寫,因為我已被崖壁高聳的氣勢和深斂的內涵震撼了,不寫出來難舒一腔之感慨。

我們自由族户外一行54人在靖宇縣下巴里村橋頭下了車,沿着河道向山裏走。河道很寬敞,冰面上有一條可以跑車的路,我們行進途中時常會遇到來往的車輛。河道兩邊是高聳的山峯,山峯雖不陡峭,但峯頂全都是巨石高聳,從山體裸露的巖石斷層紋理看,原本平緩起伏的巖層忽然有了紋理與之垂直的大塊巨石,這些巨石有的是筆直聳立的石峯,有的是一座巍峨的山頭,從經驗判斷,這種特殊地質現象,一定是遠古時火山噴發造成的。遠望兩岸光禿的石壁,隱約可見崖壁上有水蝕的痕跡,一層層水蝕線從山頂直到冰面,可以想象從古至今這裏曾發生的的水位變化。

由於水位下降的原因,我們行走的冰面塌陷很嚴重,從岸邊的冰面斷層看,水位至少比結冰時下降了3米,而冰面以上還有約3米的蓄水線。寬闊的江面平整潔白,沒有絲毫的落塵,行進中一名隊友對我説,真不捨得讓自己的足跡破壞了這塊白紙一樣的雪原。但説歸説做歸做,一旦發現好景緻,她們就會一邊奔跑一邊呼喊着衝進雪野,在雪地上擺出各種姿勢開始拍照。

我們邊走邊拍,眼前的山坡上出現了一個寂靜的村莊,幾艘漁船停靠在江邊坡地上。領隊智圓行方告訴我這個小村莊叫下窪村,這裏的居民過着半漁半農的生活,眼下的'村子跟其他村落一樣,只剩下老年人在這裏廝守,年輕人已經全部進城了。

走過下窪村,眼前是一片寬敞的三江口,智圓行方告訴我們,剛才走過的江面只是一個江岔子,眼前這條的寬敞江面才是松花江的主幹道。沿着主幹道前行一段路,就見有人在江面鑿冰,我們近前圍觀,發現是來這裏收網的村民,由於準備工作還沒做好,一時半會起不了網,我們便繼續前行了。

中午11點,在冰面上走了大約兩個小時,我們終於遠遠地望見了早已耳熟能詳的仁義砬子。遠眺仁義砬子,其形狀就如同埃及金字塔的斷面一樣呈三角形矗立在江邊,陽光斜射在崖壁上留下來的一條條的陰影,就像拙劣的畫家胡亂塗鴉一般雜亂無章。崖壁上有一團團暗黑色斑點,看上去很像一個個幽暗的洞口,崖頂上的灌木叢此刻就像獸類的絨毛一樣覆蓋着光禿的石壁。與仁義砬子隔江相望是一個平緩且長有茂密紅松林的山頭,樹林中間空地上有一處房屋,隱約可見房屋四周裝有護欄,護欄內有人影晃動。房前山坡下有一艘遠離冰面的遊艇,我們猜測這裏一定是仁義砬子的遊覽碼頭。

此刻我們的隊伍已經完全失去了有效指揮,樂於徒步的隊友們已經越過仁義砬子遠遠地走在了前面,喜歡拍照的隊友們已經被沿途景色吸引而遲遲不肯離開,這樣就形成了前後兩支隊伍,領隊智圓行方很傷腦筋,他不斷高喊,試圖把大家集中起來,直到喊啞了嗓子,兩隊人仍我行我素。最後他索性只帶着我們幾個人向崖壁走去。他一邊走一邊説,要想真正瞭解仁義砬子,必須走到崖壁跟前,如果只是走馬觀花,那就一點意思也沒有了。

我們踏着無塵的白雪,一步一步走向崖壁,身後是一串串清晰的足跡。

崖壁越來越近,一種壓迫感在心底陡然升起,我感覺自己越來越渺小,及至崖壁下,抬頭仰望峯頂時,我才真正領略和體會到什麼叫氣勢,頓感山、樹、雲、鳥此刻彷彿都一起屏息,只讓你靜靜地感悟,再感悟。我不知往來這裏的遊人感悟的結果是啥,但我感悟的結果只是在腦海中冒出了林則徐那句“壁立千仞,無慾者剛。”的名言。我會心地笑笑,便繼續欣賞起來。

崖壁總體約有60米高,40米以下崖面比較光滑厚重,這也是得益於億萬年來江水的沖刷,山頂石筍遍佈,怪石林立,巖縫山洞不計其數,一些不知名的飛鳥在崖壁半山腰徘徊飛翔,好似刻意在演繹着李白那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的意境。崖壁石縫處生長着矮小的紅松樹,此刻我才明白那些遠望時一個個如黑洞一樣的東西原來就是這些成團的松樹。崖壁腳下堆積着水位下降後破碎的冰面,有些冰面因為凍在崖壁上,形成此處特有的景觀冰陽台,融化的雪水在冰陽台的下面結滿了冰溜子,晶瑩剔透的景觀吸引了隊友,她們紛紛躲到這些冰塊後面或者冰陽台下拍照留念。我們在山腳下的雪地上還發現了野兔留下的足跡,看上去好像是剛剛跑過的新足跡,大家沿途追趕一段,最終在一片裸露的冰面上失去了目標。

我們沿着崖壁一路前行,或停或走間我忽然想到夏季來這裏遊玩的人們,都説夏季時這裏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葱蘢其上,若雲蒸霞蔚,山花、綠水、藍天相互映襯,色彩斑斕,淡淡雅雅,但乘舟而行畢竟像走馬觀花一樣,那比得上我們這麼隨意自由,可以伸手觸摸這秉性剛直的峭壁,可以感受到其雄渾體魄的餘温

我仔細觀察着這段1.5公里長的崖壁,發現這段高約60多米的崖壁是由8個大小不一的主峯組成,它們手攜手緊密地擁擠在一起,形成一道堅不可摧的攔江大壩,其自然生成的弧形構造,如同高超的太極拳師一樣,可借力化解,因勢利導,談笑間將奔湧而來的洶湧激流化解於無形。

我們的隊伍終於在仁義砬子最北端的冰面上聚齊了,遊覽完畢,大家自動圍成一團,從揹包裏拿出自帶的午餐。

天公作美,由於仁義砬子的弧形地勢和其天賦的仁義秉性,在我們用餐這段時間裏,沒有掠過一絲的風,正午陽光暖融融地照着我們,藍天白雪間,讓我們有一種比在飯店餐廳更愜意的感受。

如此美妙的户外遊,讓大家產生了應該做件有意義事情的衝動,經過熱烈討論,一致決定找一塊沒有足跡的寬敞地帶,用人體擺出來一個有紀念意義的圖形,最後這個計劃在隊友萬水千山的導演下,由三十多人躺在雪地上組成的2014,成為此次活動的永恆記憶。

拍照完畢我們來到圍有柵欄的房屋前,在一顆松樹掩映的樹蔭下,我猛然發現一塊黃褐色的光滑巨石,只見上面刻着三個描紅大字——白山湖。

我來到巨石前細細打量,發現紅字上方還有一些綠色小字,寫的是“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羣國家地質公園”

隊友們排隊在巨石前留影,望着巨石上國家地質公園這幾個字,我彷彿印證了我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既然這裏能被國家欽定為地質公園,這就證明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地質變化,將持續永久成為地質研究者們考察發掘的寶地,對我們這些驢友們來講,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歷史文化的洗禮和薰陶。

房前寬敞的院子裏堆放着直徑約40公分成堆的原木,紅松、榆木、椴木、曲柳等各類軟硬雜木,幾個工人正在忙碌着裝車。隊友們開始疑惑起來,放眼四周,看不到一棵成材樹木,這麼多的木材是從哪採伐的呢?

1.30分,我們結束了本次活動。坐在客車上,我透過車窗望着遠處的仁義砬子,令我驚訝的是此刻它就像是一段人工建造的江堤,在茫茫的雪野上孤獨地矗立着。

望着漸漸遠去崖壁,我心中忽然有一種茫然,奔騰的激流已經遠去,放排人的號子已是昨天的故事,唯有這座無慾的石崖,亙古不變地秉承着仁義的操守,而具有幾千年文化傳統承載的我們,在歷史長河的變遷中又固守了哪些寶貴品質呢?

標籤: 散文 仁義 砬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0r4k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