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描寫秋天的古詩 《秋夕》

描寫秋天的古詩 《秋夕》

《秋夕》這首詩描寫一名孤單的宮女,於七夕之夜,仰望天河兩側的牛郎織女,不時扇撲流螢,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表現了一位宮女舉目無親、百無聊賴的苦悶心情。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描寫秋天的`古詩 《秋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描寫秋天的古詩 《秋夕》

秋夕

作者:杜牧

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銀 燭 秋 光 冷 畫 屏 ,

qīng luó xiǎo shàn pū liú yíng

輕 羅 小 扇 撲 流 螢 。

tiān jiē yè sè liáng rú shuǐ

天 階 夜 色 涼 如 水 ,

zuò kàn qiān niú zhī nǔ xīng

坐 看 牽 牛 織 女 星 。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註釋】

秋夕:指七夕,農曆七月七日。

銀燭:白色的蠟燭

畫屏:飾有彩繪的屏風。

輕羅小扇:用一種很薄的絲織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螢:螢火蟲。

天階:皇宮中的石階。

【譯文】

燭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畫屏,

輕舉羅扇追趕飛舞的流螢。

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涼寒,

獨自坐看牽牛和織女雙星。

【名句賞析

“輕羅小扇撲流螢。”

這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淒涼心情。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着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獨自坐在石階上眺望牛郎織女星。牛郎織女雖然遠隔天河,但畢竟還能遙遙相望,畢竟還有一年一夕的相會,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雙星的動作暗示了她哀怨與期望交織的心理活動。

歷代評價

《冷齋夜話》:(詩)有意含蓄者,如《宮詞》曰:“銀燭秋光冷畫屏……”。

《艇齋詩話》:小杜《秋夜》宮詞雲:“銀燭秋光冷畫屏……”含蓄有思致。星象甚多,而獨言牛女,此所以見其為宮詞也。

《註解選唐詩》:此詩為宮中怨女作也。牽牛織女,一年一會,秦宮人望幸,至有三十六年不得見者。“卧看牽牛織女星”,隱然説一生不蒙幸,願如牛女一夕之會,亦不可得。怨而不怒,真風人之詩。

《唐詩正聲》:吳逸一評:詞亦濃麗,意卻悽婉。末句玩“看”字。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楊雲:幽怨自見。郭雲:小粧點,入詩餘便為佳境。落句似淺。

《唐詩鏡》:冷然情致。“坐看”不若“卧看”佳。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同弼為直接體。

《刪訂唐詩解》:吳昌祺曰:雋而小。

《三體唐詩評》:崔顥《七夕》後四句公:“長信秋深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此篇點化其意。次句再用團扇事,亦渾成無跡。

《唐詩摘鈔》:《苕溪漁隱》雲:此詩斷句極佳,意在言外,其幽怨之情不待明言而見也。敖清江雲:落句即牛女會合之難,喻君臣際會之難。

《增訂唐詩摘鈔》:燭光屏冷,情之所由生也。撲螢以戲,寫憂也。看牛女,羨之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亦即“參昴衾裯”之義。但古人興意在前,此倒用於後。昔人感歎中猶帶慶幸,故情辭悉露,此詩全寫淒涼,反多含蓄。

《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樑》:細膩熨貼,善寫秋夕家庭。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詩中不着一意,言外含情無限。

《唐詩三百首》:層層佈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畫。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唐詩評註讀本》:此宮中秋怨詩也,自初夜寫至夜深,層層繪出,宛然為宮人作一幅幽怨圖。

《詩境淺説續編》:為秋閨詠七夕情事。前三句寫景極清麗,宛若靜院夜涼,見伊人逸緻。結句僅言坐看雙星,凡離合悲歡之跡,不着毫端,而閨人心事,盡在舉頭坐看之中。

《唐人絕句精華》:此亦閨情詩也。不明言相怨之情,但以七夕牛女會合之期,坐看不睡,以見獨處無郎之意。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yxv3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