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書陸放翁詩卷後古詩翻譯賞析

書陸放翁詩卷後古詩翻譯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究竟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書陸放翁詩卷後古詩翻譯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書陸放翁詩卷後古詩翻譯賞析

書陸放翁詩卷後

林景熙

天寶詩人詩有史,杜鵑再拜淚如水。

龜堂一老旗鼓雄,勁氣往往摩其壘。

輕裘駿馬成都花,冰甌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節半海宇,歸來鏡曲盟鷗沙。

詩墨淋漓不負酒,但恨未飲月氏首。

牀頭孤劍空有聲,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髮愁濛濛,干戈況滿天南東。

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書陸放翁詩卷後字詞解釋:

1.天寶詩人:指杜甫。杜甫身歷天寶年間安史之亂,所作有“詩史”之稱。其作《杜鵑》詩,有“我見常再拜”,“淚下如迸泉”語。

2.龜堂:陸游家堂名,他晚年即自號龜堂。

3.勁氣:指剛強正直的氣概。

4.摩其壘:迫近他的堡壘。

5.冰甌雪碗:透明潔白的茶杯。

6.建溪:在福建,是產茶區。

7.承平:治平相承;太平。

8.麾(huī)節:旌旗與符節。此指做官。

9.海宇:指海內、宇內。謂國境以內之地。

10.鏡曲:鏡湖邊。鏡湖在陸游家鄉紹興。

11.盟鷗沙:與鷗鳥為友,指過隱居生活。

12.不負酒:沒有辜負美酒。指喝了酒作出好詩。

13.月氏(ròuzhī):古西域國名。《漢書·張騫傳》載匈奴破月氏國,把國王的頭做飲器。此以月氏代指金國。

14.天南東:即東南天。

15.來孫:玄孫之子,泛指後代。

書陸放翁詩卷後翻譯:

天寶間的詩人杜甫,他的詩就是一部歷史;他對着杜鵑鳥再次下拜,有感於國破民困,淚下如涓涓泉水。龜堂老人陸游與杜甫旗鼓相當,所作詩剛勁雄放,直摩杜甫詩壘。他穿着輕裘,騎着駿馬,賞遍了成都城中的名花;又持着潔白精緻的器具,在建溪品嚐著名茶。天下太平,宦遊的足跡到過國中的一半;辭官歸來,隱居鑑湖,與白鷗為盟,度過了晚歲年華。喝醉了酒隨意揮灑,作出了高超的詩篇上萬首;平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投身戰場,親手斬下敵酋的頭。牀頭掛着的寶劍白白地發出鏗然聲響,他只能眼睜睜看着中原大好河山落在敵手。遠遠的青山如同一線,那是中原大地,籠罩着濛濛哀怨;祖國的東南一帶也燃燒着戰火,恢復的大業已經成空。陸游啊,你的後輩雖然見到了九州一統,可統治者是胡虜,在家祭時怎麼開口稟告你這泉下的老翁?

書陸放翁詩卷後創作背景:

有宋一朝,外患頻仍,南渡之後,更是國事日非,風雨飄搖。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在元兵追擊下,崖山一戰,南宋全軍覆沒,陸秀夫抱八歲幼帝趙昺投海,南宋遂亡。南宋詩壇經受着時代悽風苦雨的洗禮。愛國詩人面對亡國的奇恥大辱,痛心疾首,扼腕捶胸,譜寫了一曲曲或慷慨激昂,沉鬱哀切的詩篇。愛國主義成了南宋詩歌最深刻、最動人、最光輝的主題。它不僅在陸游、文天祥等詩壇巨搫的創作中有着強烈的表現,而且在宋亡以後詩多遺民詩人的篇什中也有着鮮明的反映。林景熙這首《書陸放翁詩卷後》就是其中一首臉炙人口的絕唱。

書陸放翁詩卷後賞析:

陸游八十年間萬首詩,“數篇零落從軍作,一寸淒涼報國心”,一直鼓舞着人們抗擊外侮,保衞祖國;尤其是在國家危亡之際,更激起愛國者的共鳴。林景熙這首詩作於南宋剛滅亡時,他披讀陸游的《劍南詩稿》,被陸詩深深地打動,從而揮筆對陸游及其詩進行了全面的讚揚,寄託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

全詩四句一韻,每韻為一段,表達一層意思。第一段肯定陸游在詩歌史上的地位,説他相當於唐朝的杜甫。在寫時,先標舉杜甫的詩是詩史,然後舉杜甫《杜鵑》詩中“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為例,説明杜詩反映了國家動亂,詩的宗旨是忠君愛國。在此定論下,再述陸游詩與杜甫旗鼓相當,性質相同,高屋建瓴地肯定了陸游。這樣開場,避免了低手直截淺露的寫法,從遠處逗起,穩重自然。詩中“旗鼓雄”、“摩其壘”二軍事用語,又密合陸游詩“篇中十九從軍樂”的內容風格。陸游一生敬仰杜甫,向杜甫學習,他在詩中多次這樣説杜甫:“文章垂世自一事,忠義凜凜令人思”,“後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諮”,這是在説杜甫,也是説自己。在林景熙前,劉應時《頤庵居士集》卷一《題放翁劍南集》也曾這樣説:“放翁前身少陵老,胸中如覺天地小。平生一飯不忘君,危言曾把奸雄掃。”與林景熙一樣,都把陸游比作當代杜甫,不僅十分恰當,也深得陸游本心。

第二段四句,概括陸游一生坎坷經歷。“輕裘駿馬成都花”,寫陸游在乾道年間在四川任職的一段經歷。陸游在成都為官時,曾寫過《花時遍遊諸家園》等賞花詩,所以林景熙拈出看花一事,以概括他入川經歷。“冰甌雪碗建溪茶”,寫陸游在福建事。陸游在淳熙年間任提舉福建常平茶鹽事,所以詩舉飲茶事,既是因為福建是著名產茶區,陸游又官管茶葉收購的官,一語雙關。這兩句所寫,一東一西,跨地極大,故用以代陸游宦跡。以下便以“承平麾節半海宇”作一總寫,然後説他晚年退隱家鄉鑑湖。通過四句詩,有分有合,精煉地概括了陸游的一生;“承平”二字,已將他難以報國的不得已隱藏在內,尤為春秋之筆。

第三段寫陸游的報國雄心。承接上“承平”字,説他在承平時代無法實施自己的愛國抱負,上前線去殺敵,收復失土,只好沉湎詩酒,把滿腔熱忱通過詩歌來表達出來;而他胸中,時刻以未能手梟敵首為恨,所以空有豪情,眼睜睜地看着中原淪喪,無力挽救。這一段,隱曲地批判統治者苟且偷安,不圖恢復,高度概括了陸游一生的心事。渴望殺敵是陸游詩的主旋律,這類詩在陸游集中俯拾皆是,這首詩中“牀頭孤劍”二句,就是反用了陸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牀頭鏗有聲”句。

末段四句,接入自己,把當前現實與陸游所處時代作對照。陸游當時是眼睜睜地看着淪陷的中原無力收復;林景熙所處的時候,中原依然淪陷,遙望北方,青山隱隱,籠罩在一片哀愁之中。

更令人揪心裂肺的是,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也已打破,國家已經滅亡,只剩下東南一帶,還有殘餘的宋軍在抵抗元人。因此,詩人感歎,國勢已無法挽回,陸游的後裔確是見到了九州一統,然而是被敵人統一,他們在遵照陸游遺囑家祭時又怎麼向他稟告呢?這一段,“青山一髮”是化用蘇軾“青山一髮是中原”句;末兩句是本陸游《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寫得沉痛之極。這時候,詩人已經把陸游的悲與自己的悲完全融合在一起,字裏行間,充滿着血淚。正如陳衍《宋詩精華錄》所評的那樣:“事有大謬不然者,乃至於此,悲哉!”

全詩把敍事與抒情緊密結合,所題的是陸游的詩集,但在贊詩時更重在贊人。詩寫得一意相貫,層層推進,悲壯雄渾,同時善於概括,尤其是在成句的化用上,渾如生成,自然的當,顯示了詩人非凡的藝術功力。

個人資料: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温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愛國詩人。鹹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後不仕,隱居於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於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後人編為《霽山集》。

《書陸放翁詩卷後》古詩簡介

《書陸放翁詩卷後》是宋末元初詩人林景熙創作的七言古體詩。詩中肯定陸游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概括陸游一生坎坷經歷和報國雄心,最後接入自己,把當前現實與陸游所處時代作對照。詩將敍事與抒情緊緊地融合在一起,雄渾而勁健。全詩言近旨遠、意深辭婉,句句發自肺腑,纏綿中見悲壯,在林景熙詩中很有代表性。

《書陸放翁詩卷後》創作背景

有宋一朝,外患頻仍,南渡之後,更是國事日非,風雨飄搖。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在元兵追擊下,崖山一戰,南宋全軍覆沒,陸秀夫抱八歲幼帝趙昺投海,南宋遂亡。南宋詩壇經受着時代悽風苦雨的洗禮。愛國詩人面對亡國的奇恥大辱,痛心疾首,扼腕捶胸,譜寫了一曲曲或慷慨激昂,沉鬱哀切的詩篇。愛國主義成了南宋詩歌最深刻、最動人、最光輝的主題。它不僅在陸游、文天祥等詩壇巨搫的創作中有着強烈的表現,而且在宋亡以後詩多遺民詩人的篇什中也有着鮮明的反映。林景熙這首《書陸放翁詩卷後》就是其中一首臉炙人口的絕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g27zj9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