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別舍弟宗古詩賞析

別舍弟宗古詩賞析

別舍弟宗一

別舍弟宗古詩賞析

柳宗元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②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③樹煙。

註釋:

①永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參與的革新運動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不久又被貶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

②桂嶺:五嶺之一,山多桂樹,故名。柳州在桂嶺南。③荊、郢:古楚都,

②零落:本指花、葉凋零飄落,此處用以自比遭貶漂泊。

黯然:形容別時心緒暗淡傷感。

③雙:指宗元和宗一。

越江:唐汝詢《唐詩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詳所指,疑即柳州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粵江,這裏指柳江。

④去國:離開國都長安。

1.對於本詩的最後一聯,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詩話》中提出非議説:“夢中安能見郢樹煙?‘煙’字只當用‘邊’字。”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麼?(5分)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不同意這種觀點。(1分)詩的最後一聯,説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後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常夢見“郢”一帶的煙樹。(1分)“煙”字狀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恍惚之態,(1分)暗示出今後兄弟二人慾見不易,顯得情深意濃,十分真切感人。(1分)用“邊”字既與首聯重複,又膚淺無味,(1分)

注:答同意的,酌情給分,但最高不超過3分。

2、(1) 兄弟惜別,依依不捨之情:首聯寫詩人在越江邊送別兄弟,雙雙落淚,盡顯離別的痛苦與不捨;(2)被貶蠻荒的憤懣愁苦之情(或答:政治生活上鬱郁不得志的悲憤之情):頷聯寫隻身去國之遠,蠻荒生活之久之難,流露出詩人對於自身處境的愁苦憤懣之情。(或:頸聯“雲似墨”一句,寫出詩人被貶之地的險惡,也暗示詩人此時處境的險惡,融情於景,表達了詩人對於自身處境的愁苦憤懣之情。)(3)兄弟之間的骨肉至情:尾聯表明兄弟遠隔兩地,再難相見,只能在夢中寄以思念之情,從而體現兄弟之間的深厚情感。

(每點3分,情感1分,分析2分;答對2點即滿分。)

(1)頸聯描繪了什麼景象?簡要分析其運用的手法及作用。(4分)

(2)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説:“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柳宗元這首詩與嚴羽所説的哪些方面相合?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3)詩歌頸聯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妙處?

(4)結合全詩,簡析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5)賞析本詩第二聯中數詞運用的妙處。(4分)

(6)詩中是怎樣抒發離情別緒的?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頸聯描繪了一幅悽慘迷濛、遼闊蒼茫的圖景。眼前柳州地區山林瘴氣瀰漫,烏雲密佈,料想舍弟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碧於天。運用比喻、對比、虛實相生、融情於景等手法(任答兩種即可),表達了詩人面對離別的愁苦與對於遷謫的憤懣之情。

(2)柳詩融“別離”與“遷謫”於一詩。“別離”之意,集中於詩歌的首聯、頸聯、尾聯中。(這是一道“哪些”類考題,需要尋找“那些”信息。首聯點題,直接抒發兄弟惜別之情。頸聯通過兩地景物對比渲染,既暗示自己環境之險惡,又遙寄骨肉之相思。尾聯則以“夢”中見郢樹煙來表達恩親之切。)“遷謫”之情,集中於頷聯,頸聯主要以環境之險惡僻遠來暗示。頷聯“萬死”“六千里”“十二年”這些詞語,包藏着詩人長期鬱結於心的憤懣與愁苦。頸聯“瘴來雲似墨”與“春盡水如天”對比,體現“譴謫”。)

(3)、頸聯“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桂嶺瘴來雲似墨”中,詩人用比喻寫柳州地區山林瘴氣瀰漫,天空烏雲密佈,象徵自己處境險惡。“洞庭春盡水如天”,詩人用比喻寫遙想行人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闊天長,山川阻隔,相見很難了。

(4)、黯然的原因有:① 兄弟之間的骨肉分離之情

②詩人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政治屢屢失意愁苦之情

③詩人長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蠻荒”之地,差點“萬死”的憤懣之情

(5)“一身”與“萬死”對比,概括了詩人孤苦零落的悽慘現實和屢遭不幸的殘酷人生; (2分)“六千里”與“十二年”從空間、時間上高度概括了詩人屢遭貶滴的距離遙遠和時間之長;(1分)讀來令人震撼,極富感染力。(1分)(意思對即可)

(6)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運用“器然”“別淚”“去國”“投荒”“相思”等詞語,抒發了惜別、哀傷之情。(2分)②間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瘴”“雲”“春”“水”“夢”“煙”等意象,表達了悽側、惆悵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

(7) 頸聯中兩處比喻各有何妙處?(2分)

答①“雲似墨”是説烏雲密佈,象徵自己處境險惡。②“水如天”是以洞庭水闊天長,相思綿長,相見很難。

(8) 請簡析尾聯抒發的感情及其表達特色。(3分)

答:抒發了與從弟弟的依依惜別之情。表達特色:想象,融情於景,想象在夢中和宗一於江陵相會。

三:

(1)請結合全詩談談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4分)

(2)頸聯中兩處比喻各有什麼妙處?(4分)

(3)從題材上看,這首詩是( ),詩眼是( )(4分)

(4)請簡析尾聯表達技巧及抒發的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4分)遠謫異鄉,報國無門,經年投荒,歷盡劫難,兄弟離別,形單影隻。

(2)(4分)前一比喻,描寫自己所處之地,瘴氣瀰漫,烏雲似墨,形象地寫出了自己處境地險惡;後一比喻,形象描寫了洞庭春色已盡,水天相接,含蓄地表達了天涯相隔兄弟別離之情。

(3)送別詩、黯然。 理由:首聯寫自己身世飄零之時又遭逢兄弟離別,黯然神傷;頷聯回憶自己被貶謫的經歷,憤懣與愁苦;頸聯寫別後山川阻隔,相見很難,令人傷感;尾聯寫今後寄以相思之夢,以表思念之苦。四聯句子無不跟“黯然”相關。

(4)表達特色:想象(化實為虛或以虛寫實)、融情於景。作者寫別後以思念入夢,在夢中經常夢見弟弟去的“郢”一帶的煙樹,(或在迷離恍惚的煙樹間與宗一相見),化實為虛,意境迷離,將思念之意表現得異常深切感人。

翻譯:

生離死別人間事,殘魂孤影倍傷神;

柳江河畔雙垂淚,兄弟涕泣依依情。

奸黨弄權離京都,六千里外暫棲身;

投荒百越十二載,面容憔悴窮餘生。

桂嶺瘴氣山林起,烏雲低垂百疫行;

欣聞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聚會惟賴南柯夢,相思願眠不醒枕;

神遊依稀荊門現,雲煙繚繞恍若真。

簡析

此詩是作者送別堂弟柳宗一而作,為傷別並自傷之作,既表現了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同時還抒發了作者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竄南荒的憤懣愁苦之情。首聯寫在送兄弟到越江邊時,雙雙落淚,依依不捨;頷聯敍寫自己的政治遭遇,表現心中的不平和憤慨;頸聯寫景,用比興手法把兄弟彼此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尾聯表明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只能寄以出現荊門煙樹的相思夢。全詩蒼茫勁健,雄渾闊遠,感慨深沉,感情濃烈,對仗工整,寫景抒情融合無間,深得後世詩評家稱賞。

【賞析】

《別舍弟宗一》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首詩。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全篇詩情感人,對仗工整,寫景抒情融合無間。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全詩蒼茫勁健,雄渾闊遠,感慨深沉,感情濃烈,抒發了詩人政治上生活上鬱郁不得志的悲憤之情。詩的一、三、四聯着重表現的是兄弟之間的骨肉情誼。一聯開篇點題,點明別離,描敍兄弟惜別之情。兩句意思是説;自己的心靈因長期貶謫生活的折磨,已經成了“零落殘魂”,而這殘魂又遭逢離別,更是加倍黯然神傷。在送兄弟到越江邊時,雙雙落淚,依依不捨。

第三聯是景語,也是情語,是用比興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桂嶺瘴來雲似墨”,寫柳州地區山林瘴氣瀰漫,天空烏雲密佈,象徵自己處境險惡。“洞庭春盡水如天”,遙想行人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闊天長,山川阻隔,相見很難了。

詩的最後一聯,説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後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常夢見“郢”一帶的煙樹。“煙”字頗能傳出夢境之神。詩人説此後的“相思夢”在“郢樹煙”,情誼深切,意境迷離,具有濃郁的詩昧。宋代周紫芝曾在《竹被詩話》中提出非議説;“夢中安能見郢樹煙?‘煙’字只當用‘邊’字。”清代馬位則認為:“既雲夢中,則夢境迷離,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邊’字,膚淺無味。”(《秋窗隨筆》)近人高步瀛也説:“‘郢樹邊’太平凡,即不與上覆,恐非子厚所用,轉不如‘煙,字神近。”(《唐宋詩舉要》)後二説有理。“煙”字確實狀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惝惚之態,顯得情深意濃,十分真切感人。

這首詩所抒發的並不單純是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同時還抒發了詩人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竄南荒的憤懣愁苦之情。詩的第二聯,正是集中地表現他長期鬱結於心的憤懣與愁苦。從字面上看,“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對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觀實寫,因為他被貶謫的地區離京城確有五六千里,時間確有十一二年之久。實際上,在“萬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這些詞語裏,就已經包藏着詩人的抑鬱不平之氣,怨憤淒厲之情,只不過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跡,讓人“思而得之”罷了。柳宗元被貶的十二年,死的可能性確實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災,差一點被燒死。詩人用“萬死”這樣的誇張詞語,無非是要渲染自己的處境,表明他一心為國,卻被長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蠻荒”之地,這該是多麼不公平、多麼令人憤慨呵!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説:“唐人好詩,多是徵戌、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柳宗元的這首詩既敍“別離”之意,又抒“遷謫”之情。兩種情意上下貫通,和諧自然地熔於一爐,確是一首難得的抒情佳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88rw4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