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原文翻譯及賞析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原文翻譯及賞析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原文翻譯及賞析

唐代:岑參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種時。

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

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期。

東谿憶汝處,閒卧對鸕鶿。

「譯文 」

昨日山中捎信給我,眼下已到耕種時節

信中怪我還山太遲,山中放友情深意切。

如今獨向潭上飲酒,再無兄弟林下相約。

東溪之上想你之時,只能對着鴿鶴闖卧。

「註釋 」

⑴高冠潭:在終南山高冠谷內,為岑參隱居之處。舍弟,本家弟。舍,對自己卑幼親屆的謙稱。

⑵只今:如今。

⑶遙傳:從遠處傳來。杜陵叟(sǒu):這裏指與軍參一同隱居的人。杜陵,在長安東南,秦時置杜縣,漢宣佈陵墓在此地,故稱。

⑷怪:責怪,埋怨。

⑸期:約會。

⑹東溪:指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詩隱居之處。汝:這裏指詩人的弟弟。

⑺鸕鶿(lú cí):魚鷹,漁人用以捕魚的鳥。

創作背景

天寶三載(744),岑參應試及第,授官為右內率府兵曹參軍,曾作《初授官題高冠草堂》以記其事。在這以前,詩人曾隱居終南山的高冠潭,時於長安與山間往還。這也是當時一些隱居以求官的士人常有的生活方式。這首詩即為詩人自長安還終南山隱居之處,告別自己弟弟時所作。

賞析

全詩八句可分為兩層,都圍繞“還”字來寫。前四句寫還山的原因,後四句設想還山後的情景。

詩的開頭兩句説山中帶出信來,告訴詩人眼下已是耕種時節。“昨日”,不一定是確指,也可能是前些日子。不説故友捎信而説“山有信”,是一種委婉的説法,同時引出下文“還山”。隱居山中,時而讀書,時而就種,魏晉以來一些隱居以求其志的士人們常常以這種方式生活,故信中以“耕種時”相告,催還之意自在其中。次兩句緊承前兩句,直接點出催還之意。“怪我還山遲”,乃是山中故友即“杜陵叟”“遙傳”來的意思,用“遙傳”,用“怪”,可見山中故友盼歸之切,也看出詩人與他的情誼,故而不可不還。以上四句敍述,説自己當從速還山。

以下四句寫還山後的情景,為詩人的設想。“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期”,“潭上“林下”為高冠潭口的環境,“酌”和“期”為隱居之地的生活內容,説“獨”,説“無”,可見詩人別弟還山後的孤獨,其中透露出兄弟之間的深情。這兩句雖是對別後情景的設想,但詩人也許在以往的山間生活中對此早有體驗,因而不忍便與兄弟分別,“還山遲”的原因也許主要在於此。詩的最後兩句仍設想還山後思念弟弟時的`情景。“憶汝處”的“處”字,有彼時彼地之意。當詩人還山後想起弟弟的時候,既不能與弟弟同去潭邊飲酒,又不能與弟弟攜手林下同遊,只能“閒卧對鸕鶿”,難以排遣的思念,難以割捨的留戀即在這一生活細節中含蓄地表現出來,不忍分別之情也就在其中了。也有人以為這後四句是轉述杜陵叟的話,説杜陵裏獨處山間,如何思念詩人,如果這樣理解,那麼此篇便主要是寫“杜陵叟”,似與別弟的意義不合。

這首詩寫得極為平淡自然,很適於表達山問閒居情趣。而平淡自然中義含不盡之情。詩的前半寫不得不歸,後半寫不忍便歸,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現得很含蓄,很真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ony20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