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峨眉山月歌》的翻譯及賞析

《峨眉山月歌》的翻譯及賞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寫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懸着半輪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動着月亮映影,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峨眉山月歌》的翻譯及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峨眉山月歌》的翻譯及賞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朝文學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詩如下:

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前言】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寫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間吐出的半輪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裏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後,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全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構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註釋】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⑵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

⑷夜:今夜。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説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説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

【翻譯】

峨眉山的半輪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靜靜的夜晚,我從清溪乘船向三峽進發。多麼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見,我只好懷着戀戀不捨的心情,乘流東去,直下渝州。

【賞析】

《峨眉山月歌》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輕時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於725年(開元十三年)以前。

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美,風致自然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係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捨。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着痕跡,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藴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語言流轉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被視為絕唱,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着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着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着痕跡,妙入化工。

【拓展內容】

《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後,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願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説作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願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屍。

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註釋自學,試着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着,只好懷着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説説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麼,低頭看到了什麼?這時他會怎麼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麼樣的?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默寫《峨眉山月歌》。

3、完成書後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後向同學推薦。

《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學習目標

1、認識“峨、羌、渝”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藉助註釋和插圖瞭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江行思鄉思友之情。

二、學習重點

瞭解詩句含義,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義,進一步感受詩人思鄉思友之情。

三、教學過程。

(一)詩人簡介

今天,我們上課之前先來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詩人——李白。

你對他有什麼瞭解?

李白不僅文采斐然,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愛遊歷。不信,來看看他的詩,請幾位同學來讀讀。(詩文略)

感受到什麼?

(李白足跡遍佈九州,去過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這既是李白,他時常在路上。今天,我們就來細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隨它去領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讀釋題,把握節奏韻味。

誰來讀詩題,讀了詩題,你知道了什麼?(描寫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齊讀詩題。

自由讀,反覆讀,讀準字音,試着讀出節奏來。

正音、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三)自主探究解詩意,品讀感悟入詩境。

1、勾畫詩中表示地點的詞,邊畫邊想,詩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呢?

“峨眉山月半輪秋”看到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

“月”半輪;“山”高大雄偉。

同學們,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們還確信它的形狀就是“半輪”嗎?有沒有可能是的呢?你以為是哪種?為什麼?

小結:遠遠望去,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優美畫面,請男生讀。

再讀讀,這月亮還有什麼特點?“亮”

從何可見?“秋”

這青山吐出的還是月亮嗎?吐出的'是一顆閃閃發亮的明珠啊!美嗎?

全班女生一起讀。

2、我們知道,這是李白初次出遊,加之看到如此美麗的景緻,聯想一下你們出去遊玩時的心情,此時的李白,心情如何?(興奮、高興、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別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嗎?找到了嗎?請用詩句回答我。“影入平羌江水流”怎麼個美法?江水流動,水波盪漾之美!讀月亮照在江中,隨着江水流動,顯得很美!師質疑:這行沒有寫月啊,你們怎麼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讀能用一個詞或句子來表現這種美景嗎?雖不是漁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體會到“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的妙處吧!一起讀。

3、看看插圖,我們的詩人此時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隨江而下,結合插圖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觀察點。來,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行詩,隨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們圈畫的地名,再讀讀詩文的三、四行,看看還有什麼發生的變化?詩人除了陶醉於美景之外,心情會不會有變化呢?趕快讀讀後兩行,感受一下。發現什麼有變化?(地點發生了變化)感受到什麼?(離家越來越遠了)家在哪裏?那高大雄偉的峨眉山也漸漸看不見了,誰來讀?從你的朗讀中我聽出了詩人的一絲惆悵,還有誰讀?你讀出了什麼?(一絲不捨、想念)離家越來越遠,思念之情漸盛。女生一起讀。

繼續往下讀,你還從哪裏讀出了詩人的想念與不捨?

“思君不見下渝州”思君,這裏的“君”指誰?(親人)他會想念親人的什麼呢?

還能見到麼?為什麼?

是啊,思親不見親,還有誰讀?

除了親人,這裏的“君”還指誰?(朋友)

李白一生愛交友,與友人情誼之深,在他的詩中也可見一斑,他説—“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那你們知道,李白最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幹什麼嗎?“喝酒”

是啊,“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可現在呢?

他是多麼想和朋友把酒言歡啊,請男生讀。

5、隨着船兒漸行漸遠,詩人眼中的美景也漸漸被愈演愈烈的思鄉之情所取代。來,請一、二組同學讀一二行,三、四組同學讀三四行。老師讀課題,我們合作來讀讀這首詩,讀出你的理解來。

6、同學們,隨着五個地點的依次出現,詩人似乎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圖。我們隨着他一起欣賞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鄉思友,依戀不捨;那麼,我想問問同學們,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從“夜發清溪向三峽”開始的嗎?有沒有同學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為思鄉的代名詞。詩人行至路上,看到家鄉的山月之景,思鄉之意已頓然而起。這也是為什麼詩文短短28個字,連用了五個地名,但詩題卻取之其一,名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讓我們齊讀古詩,再一次感受詩人的思鄉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後的背誦更有效率,自由背誦。

7、李白寫“月”的詩句不少,也常常寄託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課下,也請同學們多讀多積累。

《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學重點、難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預案:

一、導入

從歷史上看,我們是個特別喜歡月亮的民族。入晚,我們抬頭望月,想起住在那裏面的嫦娥、吳剛、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詩詞中有關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如果這也算是一種民族心理,那麼最善於表現這種心理的詩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詩九言月”,明月經過詩人反覆歌詠成為美麗皎潔動人的形象,賦予了它特別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進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俱杯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三、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

四、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離開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這首詩寫於他出蜀遠遊,向三峽進發的途中,他懷着“遍謁諸侯,海縣清一”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遊。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着留戀的情緒。

五、朗讀詩歌,理解大意。

1、聽錄音,結合註釋感知。調整:調整:教學反思教學內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課時主備人繆君麗執教老師教學目標1、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2、默寫古詩教學重點、難點展開豐富想象,理解詩意,瞭解古詩表達的情感,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預案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複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範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作背景。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後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着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覆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後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調整:調整:教學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3.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朗讀背誦古詩

難點: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以前我們曾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誦給大家聽

(指名背誦)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

(板書:)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

(板書課題)

2、解題。《峨眉山月歌》

(1)簡介“蛾眉山”。

(2)簡介作者。

李白:唐代詩人,幼時隨父遷居四川,長期在各地漫遊,他的詩想象豐富,本詩是他青年時代初離四川時所作。

3、初讀課文。

(1)範讀課文。

(2)自學課文。

要求:

①準字音,讀通詩句。

②結合詩句理解詞語。

半輪影流夜發向思君下

③讀通課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註上記號。

學生根據上述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情況。

②指名説説有關詞語的意思。

③指名説説詩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詞和句。

4.精讀課文。

(1)疏通詩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輪:(看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詩句中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夜發:夜裏出發。向:駛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①出示圖畫,看懂圖意。

②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麼,低頭看到什麼,這時他會怎麼想,他的表情會是什麼樣兒。

要讀出詩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語調要低緩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範讀、指名讀。

5.指導背誦。

朗讀背誦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標籤: 峨眉山 翻譯 賞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v7zz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