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的原文及譯文賞析

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的原文及譯文賞析

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①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②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鹹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採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譏刺而已也。漢興以來,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

於是論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乃喟然而歎曰:“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本文節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①漸:漸進發展 ② 經事:常規之事。 ③論次:論述編次。

9. 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是( )

A. 君不君則犯 犯:犯罪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被:遭受

C. 萬事既具,鹹各序其宜鹹:全部

D. 猶不能宣盡其意宣:頌揚

10. 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禮儀之大宗也”的一組是( )

①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②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④《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

⑤《春秋》採善貶惡,推三代之德⑥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A. ①⑤⑥ B. ②④⑥C. ②③⑤D. ①③④

11.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從司馬遷與壺遂的對話來看,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因是他曾擔任太史令的職務,不願棄置天子聖明盛德而不予記載,埋沒功臣、世家、賢大夫的功業而不予載述,從而違背先父的臨終遺言。

B. 因為上沒有聖明君主,處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寫《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來裁斷禮義,當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C.《春秋》之中記載了三十六次弒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國事件和諸侯不計其數的不能保其國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譏刺歷史的著作。

D. 司馬遷開始論述編次所得文獻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禍,被囚禁獄中,橫被腐刑,憤懣不平之辭,使讀者不禁掩卷歎息。

12.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

(2)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

(3)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

參考答案

9.A

10.C(①句是説《春秋》的作用 ④句是説《春秋》文字篇幅,要旨多。⑥句是説孔子寫春秋的原因。)

11.C(《春秋》是一部譏刺歷史的著作錯。原文“非獨譏刺而已也”。)

12(9分)

(1)(3分)答案: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曉《春秋》的要義,必定會蒙受首惡之名。(而,如果1分 蒙,蒙受1分,大意1分)

(2)(3分)答案:禮於沒有發生之前禁絕壞事,法規於壞事發生之後施行(未然,沒有發生1分 狀語後置1分 ,大意1分 )

(3)(3分)答案: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鬱悶憂愁,不能使理想主張實現。(意,心中1分,通,使……實現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

把一個混亂的社會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沒有比《春秋》更有用了。《春秋》全書有數萬字,其中的要點也有數千。萬物萬事的分離與聚合,都記在《春秋》裏了。《春秋》中,臣殺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國的有五十二個,諸侯四處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國家政權的不計其數。觀察他們所以會這樣的原因,都在於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説‘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此説,‘臣殺君,子殺父,不是一朝一夕才這樣的,而是長時期逐漸形成的’。所以,一國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則,當面有人進讒他看不見,背後有竊國之賊他也不知道。身為國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則,處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樣做才合適,遇到出乎意料的事變不知用變通的權宜之計去對付。作為一國之君和一家之長卻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會蒙受罪魁禍首的惡名。作為大臣和兒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會因為陰謀篡位和殺害君父而被誅殺,得一個死罪的名聲。其實,他們都以為自己在幹好事,做了而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受了毫無根據的批評而不敢反駁。因為不通禮義的宗旨,以至於做國君的不像國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親的不像父親,做兒子的不像兒子。做國君的'不像國君,大臣們就會犯上作亂;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做父親的不像父親,就是沒有倫理道德;做兒子的不像兒子,就是不孝敬父母。這四種行為,是天下最大的過錯。把這四種最大的過錯加在這些人身上,他們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託。所以《春秋》這部書,是關於禮義的主要經典著作。禮的作用是防患於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惡於已然;法的除惡作用容易見到,而禮的防患作用難以被人們理解。”

壺遂説:“孔子的時代,國家沒有英明的國君,下層的賢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這才寫作《春秋》,流傳下這部用筆墨寫成的著作來判明什麼是禮義,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現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職守,萬事已經具備,都按着適當的順序進行着,太史公所論述的,想要説明什麼宗旨呢?”

《春秋》歌頌善人,貶斥惡人,推崇夏、商、週三代的德政,頌揚周王朝,並非全是抨擊和譏刺。’自從漢朝建立以來,直到當今的英明天子,捕獲白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曆法,更換車馬、祭牲的顏色。受命於上天,德澤流佈遠方,四海之外與漢族風俗不同的地區,也紛紛通過幾重翻譯叩開關門,請求前來進獻物品和拜見天子,這些事説也説不完。大臣百官盡力歌頌天子的聖明功德,但還是不能把其中的意義闡述透徹。況且,賢士不被任用,這是國君的恥辱;皇上英明神聖而他的美德沒能流傳久遠,這是史官的過錯。況且,我曾經做過太史令,如果廢棄皇上英明神聖的盛大美德不去記載,埋沒功臣、貴族、賢大夫的事蹟不去記述,丟棄先父生前的殷勤囑託,沒有什麼罪過比這更大了。我所説的記述過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會傳説,談不上創作,而你卻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並論,這就錯了。”

於是編寫《史記》。過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禍臨頭,被關進了監獄。於是喟然長歎:“這是我的罪過啊!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被摧毀了,不會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後又轉而深思:“《詩經》和《尚書》辭意隱約,這是作者要表達他們內心的思想。從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陳國和蔡國受到困厄,就寫作《春秋》;屈原被懷王放逐,就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這才有了《國語》;孫臏遭受臏刑之苦,於是研究兵法;呂不韋謫遷蜀地,後世卻流傳着《呂氏春秋》;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説難》、《孤憤》才產生;《詩經》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聖賢之人為抒發胸中的憤懣之情而創作的。這些人都是意氣有所鬱結,沒有地方可以發泄,這才追述往事,思念將來。”於是,終於記述了唐堯以來的歷史,止於獵獲白麟的元狩元年,而從黃帝開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0zrr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