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詞曲 >

中國琵琶十大名曲有哪些

中國琵琶十大名曲有哪些

導語: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悦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絃的方式發聲的樂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國琵琶十大名曲,歡迎大家參考!

中國琵琶十大名曲有哪些

第一首《十面埋伏》

是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 曲譜最早見於清代華秋萍1818年輯的《琵琶譜》。以我國曆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得勝。根據衞仲 樂的傳譜,《十面埋伏》共十三段(1)列營(2)吹打(3)點將(4)排陣(5)走隊(6)埋伏(7)雞鳴山小戰(8)九里山大戰(9)項羽敗陣(10)烏江自刎(11)眾軍奏凱(12)諸將爭功(13)得勝回營。樂曲《十面埋伏》歌頌了 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樂曲的一開始,即在琵琶的高音區奏出強烈而雄壯的鼓聲,然後又模擬軍號、炮聲、馬蹄聲等古代戰爭中的典型音響,通過宮調和調式的遊移多變 ,造成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生動地展現了古戰場上軍營如林、旌旗蔽空、戰鼓隆隆、鐵騎馳騁的壯闊場面,從而表現出漢軍的威武軍容。十三段中以“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三段為全曲 的重點,運用琵琶特有的煞弦、絞弦、拼雙弦等技法,通過豐富多變的節奏,層次分明而又生動逼真地描繪了氣勢磅礴的大戰場面,“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歷歷如聞,使聽眾彷彿身臨其境,特 別是“九里山大戰”一段中的吶喊聲,猶如“雄軍百萬,鐵騎馳騁、呼聲震天、如雷如霆也。”《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種獨特技法的巧妙運用,顯示出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高度發達。

第二首《海青拿天鵝》

早在宋末元初,楊允孚就寫詩提到此曲 :“為愛琵琶調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涼州曲,彈出天鵝避海青。”海青,又名海東青,兇猛的鳥類,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用來捕獲天鵝的獵鳥。此麴生動描寫古代北宋人民用獵鳥海東青捕捉天鵝時 激烈搏鬥的情景,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狩獵生活和勞動時的喜悦心情。全曲共十八段,可分四大部分以及引子、尾聲,主題鮮明,結構也較完整,以合尾的形式貫串全曲。緩慢的引子舒展平穩,彷彿展現出遼闊 的草原。第一部分以生動多變的節奏結合旋律上的交替,表現獵手們縱鳥彎弓的雄健形象和海青飛翔前抖羽、展翅、左右尋看的姿態。第二部分着重刻畫海青的矯健勇猛,多個旋律形成對比,從不同側面塑造 了海青的形象。第三部分旋律靈活流暢,描寫海青穿雲破霧,盤旋翱翔。第四部分是全曲高潮,琵琶在不同音位上運用拼弦技巧,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海青與天鵝的搏鬥和天鵝被撲擊時的驚叫聲。最後海青主題 音調再現,象徵海青擊落天鵝,取得勝利。尾聲描繪了獵手帶着海青滿載而歸的情景。《海青拿天鵝》是目前能確定創作時代的最古老的一首琵琶曲。

第三首《霸王卸甲》

樂曲描述公元前202年楚漢垓下之戰,但 側重描寫西楚霸王項羽的失敗。樂曲分十四段(1)營鼓(2)升帳(3)點將(4)整隊(5)排陣(6)出陣(7)接戰(8)垓下酣戰(9)楚歌(10)別姬(11)鼓角甲聲(12)出圍(13)追兵(14)眾軍歸裏。《霸 王卸甲》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劇,對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歷史人物表現了更多的同情和讚頌。樂曲的開始部分,描寫了大戰前的準備。“營鼓”一開始的鼓聲,在琵琶的.低音區奏出,鼓聲顯得 低沉悲壯,全曲的悲劇性氣氛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渲染。樂曲對戰鬥的描寫並沒有花太多的筆墨,着重通過“楚歌”和“別姬”兩段以表現項羽與楚軍的心緒。“楚歌”一段,琵琶用長輪奏出綿綿不絕、淒涼悲 切的曲調,節奏自由的旋律通過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如訴如泣,令人愁腸欲斷。“別姬”的旋律則以短小的句幅相對各呼應,急促的音調和用推音奏出的滑音,更深刻地表現了項羽於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 ,訣別虞姬的悽切心情,相當完整地塑造了一個剛柔並濟、堅強勇敢的古代英雄形象。琵琶曲《霸王卸甲》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第四首《塞上曲》

《塞上曲》最早的曲譜見於《南北派十三套 大麴琵琶新譜》,是李芳園根據華秋萍《琵琶譜》浙江派西板四十九曲中的五首獨立小曲,加以組合組成一首著名琵琶套曲。在華氏譜卷中首頁有“武林逸韻”的題字。武林即杭州,可見這些小曲當時曾流傳 於江浙一帶。原小曲分別標有《思春》、《昭君怨》、《泣顏回》、《傍粧台》、《訴怨》的小標題,李芳園改編的名字依次為《宮苑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淚》、《粧台秋思》、《思漢》,總稱為 《塞上曲》。這首套曲抒發了一種哀怨悽楚的情感,細膩地描寫了王昭君懷念故國家園的心情。《塞上曲》是一支文曲,曲調婉轉細膩,在彈奏上充分發揮左手推、拉、揉、吟等技法,使旋律更顯得委婉柔美 ,表現出“聲聲掩抑聲聲思”的情緒,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第五首《月兒高》

《月兒高》曲譜初見於清嘉慶年間蒙族人榮 齋所編的《絃索備考》中,後華秋萍《琵琶譜》中的《月兒高》,樂曲輪廓與其基本相同,但將各段曲牌名稱改為抒情寫景的小標題。全曲十二段,可分為起、承、起、合四個部分。“起”部包括“海島冰輪 ”、“江樓望月”等三段。在散板引序後,琵琶運用左手的吟、揉、推、挽和泛音技法,在中音區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它在“起部”和“承部”反覆變奏再現,音樂婉轉動人,極富韻味,彷彿一幅風清月白 的寧靜夜景,充滿詩情畫意。“承”部是“銀蟾吐彩”、“風露滿天”、“素娥旖旎”三段,柔美的主題作了大幅度伸展的自由變奏。“轉”部由“皓魄當空、”“瓊樓一片”、“銀河橫渡”三段組成,旋律 具有傳統歌舞音樂的特點,令人聯想起飄飄欲仙的優美舞姿。“玉宇千層”、“蟾光炯炯”、“玉兔西沉”三段是樂曲的“合部”。先是一個氣息悠長的抒情樂段,琵琶運用扣輪、掃輪奏出的旋律,幽雅古樸 而富於幻想、猶如一段自由舒展的獨舞。然後運用摭彈技法奏出輕快急促的音調,充滿着生氣。最後重現引序的意境,把聽眾帶回美麗的月夜之中。

第六首《夕陽簫鼓》

《夕陽簫鼓》是一套琵琶文套名曲,譽滿 海內外樂壇。由琵琶領奏、絲竹合奏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潯陽琵琶》、《潯陽夜月》等樂曲都是由《夕陽簫鼓》演變而來。這首中國琵琶文曲的代表作,富於東方情調,旋律優美動聽、意境深邃遼遠。樂 曲用變奏--合尾曲式寫成。全曲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樂曲旋律優美流暢,意境恬靜幽雅。左手較多使用推、拉、揉、吟等技法,通過簡短的引子模擬簫鼓聲,然後引進主旋律,主題慢板從容,變奏曲折婉轉 。表現了夕陽西下,江面船上載來演奏簫鼓聲聲的景色,江面上水天一色、漁歌悠揚,一派秀美的江南風光,抒發了人們對自然的讚賞和喜愛之情。此曲流傳甚廣,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第七首《陽春白雪》

亦名《陽春古曲》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 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地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此曲由六十八板小曲組成。既可作為一首套曲演奏,也可單獨演奏其中的每一首小曲 。歷來全曲分七個樂段,可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樂曲。“起”部標題名“獨佔鰲頭”,以加花、“隔凡”和緊縮等民間常有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變化發展,充滿 了生動活潑、明快愉悦的情緒。“承”部有兩段:“風擺荷花”和“一輪明月”。在高音區展開的旋律更加花簇,情緒比“起”部更為熱烈。“轉”部包括“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三段, 是一個對比性的段落。在演奏上時而用板的技法奏出強音,時而用摭分彈出輕盈的曲調,尤其是第六段圍繞徵音的一連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活力。合部標題為“東皋鶴鳴”,不斷 增加的音樂強度,使全曲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第八首《大浪淘沙》

華彥鈞(阿炳)傳譜,自稱系道家的梵音合 奏曲牌。但查無實證,可能是他根據所熟悉的音調創作的。樂曲分三段。第一段篇幅較長,是全曲的主體,旋律深沉、蒼勁、柔中帶剛。音樂輕攏慢捻,抑鬱的音調時斷時續,抒發了壓在他心底的無限感慨之 情,似乎道出了阿炳對人生的嚴肅思考。這一段運用了自由變奏的手法發展旋律,以深化主題。第二段以摭彈的指法奏出輕快而富有動力的曲調,與第一段形成對比,情緒趨於明朗。第三段速度更快,鏗鏘有 力的旋律和堅定的節奏,表現出一種堅強不屈的氣質。華彥鈞的演奏富有功力,表現注重神韻,把這首樂曲處理得既含蓄又十分深刻,充分體現了他在表演藝術上的高度造詣。

第九首《燈月交輝》

源於十番鑼鼓曲,因常在舊曆正月十五元 宵節演出,故取此名。曲調歡快活潑,熱烈中透出了元宵佳節閤家團聚的熱烈氣氛。全曲包括[壽亭侯]、[薛仁貴](跨海徵東)兩段曲調,並有用琵琶技法模擬的鑼鼓段。《養正軒琵琶譜》收錄此曲,還收 有帶唱詞的原譜。

第十首《醉歸曲》

這是一首描寫與朋友盡情歡樂之後帶有醉意 的人在回家路上的情景。曲調委婉悠揚中帶有一絲詼諧,令人想起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標籤: 琵琶 名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ciqu/q7n7x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