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琵琶行 >

讀《琵琶行》有感

讀《琵琶行》有感

讀《琵琶行》有感1

湓浦口聞琵琶,後江中聽琵琶女訴世之苦,同是天涯淪落人,江州司馬作此篇,以歌贈之。

讀《琵琶行》有感

看,轉軸撥絃已有情;聽,大弦小弦錯雜彈;知,琵琶女身世之苦。她以高超演技彈奏琵琶,琴聲是那樣的低沉抑鬱,是那樣的輕細急促,是那樣的清脆圓滑。詩人為她再次演奏而流淚,從琴聲中呈現出她悽苦哀怨的形象,使人為之哀,為之傷。

回想少時歡樂,常於夢中落淚;晚年沉淪,商人重利輕離別;如今她漂泊淪落。她年少是那麼的快樂,輕鬆隨意打發時光,是一位嬌美的琵琶女,使人誠服與嫉妒。晚年,弟弟當兵,家人逝去,都棄她而去,隨後那個負心郎又棄她而去。無依靠,守空船,心中淒涼悲傷之情時常湧現心頭,夜中難寐,使人為之哀鳴。恰如《竇娥冤》中,“滿腹閒愁,數年禁受,天知否?”天不知琵琶女的情由,她多次於夢中哭醒,心中滿腹閒愁,難以揮去。吾讀之,欲落淚,雙眼浸濕,好似身臨其境,親耳聞之訴説。吾同情於她,卻束手無策。

江州司馬也有同樣的遭遇,他借琵琶女塑造自身橫遭貶謫。他抑鬱寡歡,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是因遭受政治迫害而感傷、憤懣。他感傷有多少人知?官場的黑暗令多數失意者氣憤,就因為有多數的“小人”存在,那是無法想象的壓迫,曾傷過多少人,害過多少人,數也數不清。幸逢知己-----琵琶女,她感傷訴忠,詩人感傷於己,同情於她,悲憤於官場,在那一夜回想那麼多不幸的經歷,怎不叫人皆掩泣呢?

哎,一位衷心於國,卻未被重用,反而被貶,真叫人心痛。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睛,想想多悲哀啊!

追溯上千年歷史,別説當日有,今日無。

如今,失意人也有不少。農村青年,苦苦奮鬥十幾年,本來看到前方的道路那麼的明亮寬敞,憋了十幾年是該鬆口氣了。可步入社會,那麼有才的一位年輕人,被眼前一幕驚呆,有才還不行,有條件有背景能“優先”,真讓人心痛。還有,頭條新聞中,本來兩口子帶着生重病的兒子到醫院治療,誰會知道他丈夫棄妻而去,那個負心郎後從醫院消失,再也沒回來。可想而知,只留下一位09後的女子照顧孩子,想想她受了多大的打擊啊!真令人同情,令人傷感,令人憤怒。

哎,其實上社會並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不得不適應這樣的社會,適應這樣的環境,也就好像適者生存一般,那樣的殘酷,那樣的令人心寒。有些人有些事,也許每天都在上演,眾人的同情、憤怒也不在少數,關注人數慢慢增多,我相信社會也會變得更美好更和諧。席慕容《野生百合》有一言“生命也許就是這樣的吧,無論是歡喜或是悲傷,總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地來走上一趟。”無論生命怎樣的悲歡離合,我們都要認真地走。説不定哪一天會有機會在眾人面前光彩奪目呢。

感之情,也感之寫作特色。

不得不驚歎,落筆的巧妙,就在“送客”,續而通過“尋聲”“邀彈”“詢問”等一系列相關聯,一層層地推進情節。每個情節都是一個場面,驚心動魄,這樣的結構讓人身臨其境。不僅僅是結構美,形象類比及音樂描寫也美 ,它們散發出一種強大的感染力。詩人的懷才不遇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進行了類比,最後融為一體,還能突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你看,那精彩的音樂描寫,用了許多比喻句,也用了形象感很強的擬聲詞,反襯了音樂效果的渲染。

這樣的寫作特點,使作品自始自終沉浸在一種悲涼的氛圍。語言又生動形象,吸引了讀者,互融的情感也令人憐愛。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後世不斷的深入瞭解,感知其情感。

當年她紅顏琵琶,使人也有一時盛名;如今兩者都落為失意之人。今朝有幸相逢恨晚同是天涯淪落人,豈不令人悲傷悽切呢?倘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為其傷,何況我們呢?江州司馬與風塵纏身的琵琶女同病相憐,這樣的生命悲哀,真叫人落淚兩行。

一歌一曲,一句一段;一言一行,一人一情。層層深入,人心感之,意味深長。身入其中,久而不拔。

讀《琵琶行》有感2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

曲有終而情無盡。當人生失意的白樂天遇到淪落天涯的琵琶女時,其心中之失意如同排山倒海一般滔滔不絕。記得晚唐落第秀才羅隱在《贈妓雲英》中寫到:“我未出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可是,白樂天二十幾歲便揚名於朝野,琵琶女也曾“名屬教坊第一部”。當初的春風得意紅極一時成為今天的辛酸歷史;當初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成為今天的痛苦回憶,曾經的一切都已煙消雲散,如同這如怨如訴的'琵琶聲隨風飄逝。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當人生得意之時,每天渾渾噩噩地度過。而當失意之時,方能感受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感受到度日如年。然而失意也未必都是一件壞事,經歷失意的人會成熟起來,會領悟到以前不能瞭解的東西,沒有失意,就不會有《琵琶行》這首流傳千古的佳作。如果白居易始終平步青雲,高高在上,又怎能理解琵琶女的不幸,又怎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

古往今來,文人騷客與妓女之間似乎有着一種説不清的默契。有人説:“才子輕薄,文人無行。”又哪知他們之間的不解之緣。白居易與琵琶女是失意知己,柳永與歌妓們是精神之交——太多太多的文人騷客都在紅塵的最底層找到了自己的紅顏知己。蘇小小的墓前留下多少詩文,柳如是和錢謙益的一段佳話,候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恨情緣——文人騷客為她們的命運感歎、哭泣,同時也抒發着自己的失意、傷感。

也許相同的遭遇讓他們有相逢恨晚的感歎,也許對人生的無可奈何讓他們走到一起,相互慰勉。

當初,鍾子期去世,俞伯牙斷琴以慰知音,現在,琵琶女遇到一個真心愛她的琴聲,同情她的白居易,是否也產生了那種得遇知音的心情?“感我此言良久立”,也許真的感到了。當她年輕貌美時,那些達官貴人愛的不是她的才藝,而是她的容貌,而在年老色衰之時,能遇到一個真正懂她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復何求!

曲終情未了,言盡意無窮。

讀《琵琶行》有感3

《琵琶行》是一長篇敍事詩,但是這首敍事詩的目的不在於給我們講述一個故事,而在於抒發心中的感情,澆心中的塊壘。

這首詩一開篇就渲染了一種氣氛,這是琵琶女出場的氣氛,也是整個故事展開的氣氛。

送客的情形,本來就夠悲涼了。而這情形又恰恰發生“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秋季——這是一個讓人沒有好心緒的季節。寂寞秋江,四顧寥落,舉杯相對,醉不成歡。喝酒沒有管絃相配,那叫做什麼來着?叫做“喝悶酒”。

琵琶聲和琵琶女就是在這個時候出場的,在最需要音樂的時刻,它就來了。

描寫音樂的聲音是很困難的,它不像視覺形象易於描寫和展現。作者是怎樣將這些聲音描寫出來的呢?

“轉軸撥絃三兩聲”,你看,僅僅一個調絃校音定調的動作,“三兩聲”裏,就已經使人察覺出她的感情了;“弦弦掩抑聲聲思”,起初的演奏傳達出了她低沉、抑鬱的情調,流露出她不得志的哀怨之情;“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寫她演奏的神態,在一種不經意中她已流露出了對往事的傷懷。

作者聽出了這是一首沉重的心曲,這傾注感情的演奏,已經暗示了琵琶女的悲慘的身世。她通過演奏琵琶,哀哀怨怨之中,把自己的身世給寄託出來了。

這首詩的寫作是作者內心調適的過程。他通過這個故事的敍述,舒緩了自己內心的苦悶。當時白居易的文章仍然是第一流的,但他失去了皇帝的寵愛。而在皇帝面前了失了寵,你就什麼都不是了。

詩人從琵琶女的厄運聯繫到自己。一個彈,一個聽;一個是年老色衰,一個是仕途坎坷。詩人撫今追昔,命運與這位女藝人多麼酷似!

另外,白居易的詩是很通俗的,他有一種強烈的底層關懷意識,他的詩歌都是世俗化的、大眾化的。在面向民間這一點上,他做得比誰都徹底。

如果我們能夠給白居易授一個名號的話,真可以叫他“民歌手”。

標籤: 有感 琵琶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pibaxing/lvgg0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