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精品】節日習俗作文10篇

【精品】節日習俗作文10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節日習俗作文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品】節日習俗作文10篇

節日習俗作文 篇1

端午節有一首兒歌,歌詞是:“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又稱為重五,很多習俗也與“五”有聯繫。用紅、黃、藍、白、黑這五種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和足踝上,代表長命百歲;家家户户吃五紅,一般有龍蝦、紅蘿蔔、紅莧菜、紅燒肉、紅燒魚。端午節家家户户的門上還要插:菖蒲、艾草和蒜頭,用來驅邪。

對了,端午節時每户人家都會包粽子。()他們包的粽子形態各異,有三個角的,有四個角的,還有長筒形的,非常好看!根據餡的不同,粽子還可以分為許多種,有肉粽子,豆沙粽子,紅棗粽子,花生粽子 ...... 我最愛吃的 , 就是肉粽子羅 , 味道美極了。

端午節最有趣的習俗要數賽龍舟了,為什麼要賽龍舟呢?噢,原來是為了紀念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説當屈原知道自己的國家要滅亡時痛不欲生,就跳進了長江。等別人知道時,便有許多老百姓賽着龍舟去把粽子撒在江裏,這樣江裏的魚蝦就不會吃屈原的遺體了。

你們瞧!這些就是端午節的一些習俗。

節日習俗作文 篇2

我家鄉的春節,大約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小年,其實是大年的彩排,人們都慌神似的搶購過年必備的物品,如,蔬菜、水果、鮮肉等。

到了除夕,春節的高潮便到了。街上忽然湧現了許多“小賣部”,專門賺小孩子的錢,他們有的賣玩具槍,賣棉花糖,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小玩意,再我們這兒,這些都是新年的“特產”。

大年初一,小孩和老人都會起得很早,小孩是起牀磕頭掙壓歲錢,老人呢,負責發放壓歲錢,可忙壞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了,蠻熱鬧的吧!

節日習俗作文 篇3

俗話説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中國的節日習俗非常有特色,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節日,每一個節日的習俗都有不同的含義,下面,我就説説我們漢族的節日習俗吧!

我們漢族裏有端午節,提到端午,總要與愛國詩人屈原聯繫起來。據記載,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淚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現在人們把五月五日當成端午節,端午節有賽龍舟,懸艾,吃粽子等習俗。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捨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追到洞湖時就不見蹤影了。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以划龍舟來紀念。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吃粽子,這也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浸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很多。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插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把菖蒲、艾條插入門中,並把它們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我們中國的節日習俗有特色吧,要不,你也來體驗一下吧!

節日習俗作文 篇4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説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説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説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節日習俗作文 篇5

廣西壯族的節日風俗豐富多彩,下面我就挑幾個有代表性的跟大家分享下。

歌婆節(歌墟)

壯族人民的歌婆節一般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舉行。()它是壯族地區傳統性的羣眾活動。壯語稱“窩埠坡”或“窩坡”。屆時,青年男女從各地彙集在固定地點,每次一天或數天不等,一般有數百乃至數千人蔘加。各三五成羣互相對唱,這一組同那一組問唱,那一對同這一對唱答,並多是觸景生情、隨編隨唱。據文獻所記,“歌墟”始於宋代,明代的“歌墟”已與今接近。

婭拜節

廣西者寧、索烏的壯族每年4月屬兔的`那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隻雞和48條魚,到婭拜山上祭奠壯族傳説中的婦女婭拜,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百姓與壓迫他們的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定名婭拜山。每年到她遇難那一天,壯家人都要祭奠她,表達懷念之情。

吃立節

“吃立節”是龍州、憑祥一帶壯族特有的節日。據説中法戰爭時,當地壯族人民因忙於抗擊外國侵略者而顧不上過春節,直到正月三十才凱旋而歸。為了慶祝勝利,補過春節,當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個節日來過,此後相沿成習。

壯族的節日風俗是不是很獨特,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親自過去體驗下哦。

節日習俗作文 篇6

我國傳統的習俗有很多,我向大家來介紹一些。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要吃,餃子,放鞭炮送走“窮神。”破五還有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狀態。

還有一首古詩是還有我國民間的傳統節令之一,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只是春節。

春節習俗有:大掃除、送灶神、貼春聯、祭祖、年夜飯、守歲、壓歲錢、拜年。

還有冬至吃餃子的又來: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在長沙為官告老還鄉時,正式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煮熟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在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給百姓吃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冬至整天吃餃子,不凍耳朵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好了,就説到這吧,習俗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要記住噢!

節日習俗作文 篇7

寒食節形成了豐富的風俗、習俗:

1、禁煙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2、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

百姓上墳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麪、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

4、寒食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於唐宋。

6、寒食鞦韆: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

7、寒食蹴球:盛行於唐

8、寒食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

此外,寒食節時期還有賜宴、賞花、鬥雞、鏤雞子、牽鈎(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寒食節具有以下特點:

1、節日形成早。源於春秋時,介之推被焚於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2、延續歷史長。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

3、文化內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4、節日活動多。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

5、流傳地域廣.

回顧歷史的發展,寒食節已經成為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脈絡之一。因此,從歷史研究、社會研究和旅遊觀光等多個社會活動層面來看,寒食節所具有的獨特的價值值得人們注意。

1、社會、歷史價值寒食節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為全國法定長假,豐富多樣的寒食活動,充實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關係,對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不斷前進起了重要作用。

通過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促進民族團結和政權鞏固具有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節藴含的介之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繫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

當今,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羣眾的一致願望,對於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此外,從唐代宮中寒食節放假七日踏青春遊,演變為今天的“旅遊黃金週”;

由寒食禁火,演變為今天的護林防火;

由寒食插柳,演變為今天的全民植樹造林;

由蹴鞠,演變為今天風靡全球的足球運動,

2、文化價值歷史上,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藴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

節日習俗作文 篇8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隨着時間的變化,我們的生活質量也不斷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有一件事卻始終沒有變化,那就是——春節習俗。

説到煙花爆竹,各家各户可能都放過。每當過年,家家户户都買各式各樣的炮仗,在大年除夕開始放起,但是,燃放煙花爆竹也是有學問的。

傳説有種叫年的怪獸,每年除夕都出來吃人,人們都很害怕它。一次,年怪獸巧遇穿紅色衣服的人,又聽到有放炮聲,嚇得四處驚竄奔逃,人們知道年害怕什麼了。每年除夕都貼紅聯,放鞭炮,年怪獸就在也沒有來過。現在,每到春節,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春聯也叫“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為在春節時張貼,所以名叫春聯。春聯的源頭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人們就會把已經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所以貼春聯就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大年初一,我早早起來,穿上最帥的衣服,收拾的整整齊齊,就和爸爸媽媽出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我們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呵呵,給壓歲錢是我最高興的時候。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以前的拜年方式外,拜年又興起了電話拜年和短信拜年。

春節的習俗真是豐富有趣呀!

節日習俗作文 篇9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過年放鞭炮,重陽節登高等。我們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對,是春節。

過春節的時候大家都要貼對聯、貼福字,還要倒着貼,意思是幸福來到了我們身邊。春節吃餃子。餃子是“交子”的意思,是舊年向新一年的過渡和交替。古人以前還會包一個錢幣在餃子裏面,誰第一個吃到錢餃,誰就會在新一年中有福氣,可現代人覺得錢幣太不衞生了,就改為包糖了。

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呢?原來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隻年獸每到過年就來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獸又來吃人了,大家都跑到崑崙山。這時一位年邁的老人卻拿來紅紙做春聯,拿來稻草做鞭炮,還拿來蠟燭做燈籠,年獸一看見這些東西嚇得魂飛魄散。從此,年獸再也不敢到人間來了,但人們怕它再來人間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節日習俗作文 篇10

元宵節前的飯桌上總有幾分不同:糯米粉、鐵盆、木板、水杯——開始做元宵了!

媽媽總是那一句“揉一點面放一點水,揉到元宵的感覺時,停水續揉。”

在我面前的鐵盆裏。裝着白沙般的麪粉。在我左手指間亂搖一陣,掌心緩緩向麪粉拍去,無論怎麼用力掌心都不能壓到盆底。

隨手一捧粉屑,立刻如流沙般從指尖劃過,用另一隻手輕撫一下,才明白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

這難辦。我想。

“倒一點水?”我自言自語,一邊專注地看着媽媽那雙泛黃的手。只見十隻手指乾淨利落地一推,一揉,手指從四面八方向麪粉擠去。她平緩的氣息一呼,一吸,把看似易散的麪粉都聽話地掌握在手中。

我也不閒着。雪白的右手緊緊握住杯子的腰桿,左手更是小心謹慎地托住杯口,緊皺的眉頭似乎能隨着上揚地手移動着,多倒那麼一滴也要狠狠滴罵自己一下。

此時,杯中的水好比生命的源泉。沐浴了水的麪粉好像活了起來,幾下輕推慢揉,幾次“雨水”滋潤,那如沙般的麪粉彷彿讓那魔棍輕揮幾下,竟變成了一堆巨大的龐然大物——這就是元宵的稚型。

“再把麪糰揉幾下,記得要往一個點揉,用力!”媽媽兩手互相摩擦着,細聲細氣地提醒,馬上就好了。

我雙手合併着,堅定的眼神自動鎖定了方位,腮幫如警示般股三股,雪白的掌心“刷‘地朝麪糰的白肚皮上刺去,只感覺得血管像打了氣般“快要炸了”,沒想到,麪糰軟而富有彈性,推在上面跟抹在臉蛋上沒什麼兩樣!

此時此刻,我的手指好比牙齒,而麪糰已經有了元宵的味道。

緊接着,媽媽如鷹爪般的手抓在麪粉的一點,捏出了一兩個白的深的深洞。輕而不急的一撕二撕,剎那麪糰一分二,而分四,八個白團靜卧不動——最樂的一刻“揉元宵”來了。

這時,可謂“全家動員”,五個人、八個面球,球在兩手之中左遊右逛,無頭蒼蠅般前撲後退,時而扁圓時而細長,在這千揉百磨之中,圓形的元宵完成了。

八個“雪球”在木板之上排成一線,有誰能想到,再“推”、“揉”的鍛鑄下,竟會如此美麗‘和諧。

許久後,廚房裏的鐵鍋腳踩火焰之上,在裏面蠢蠢欲動、不停翻滾的熱水下,鵝卵石塊般的元宵靜靜在水底圍成一圈,只為等待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標籤: 精品 節日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qxqwo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