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和傳説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和傳説

關於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説。

一説,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説,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説現已難於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説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説愛的場所,並出現了拋繡球的遊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後,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蔘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佈廣西各地。

歌圩節的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會做用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等染成的五色糯米飯,還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對歌的內容十分豐富,有知識性的盤歌、鬥智的蠻歌和情歌等。內容則是天文地理、文學、社會、倫理道德等無所不包。其中情歌又分為見面歌、邀請歌、愛慕歌等等。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羣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峯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歌聲像條紅線,牽着兩顆愛心,若姑娘中意小夥子,便趁旁人不注意,將手中繡球贈與他,“他”則回贈手帕、毛巾等物。另一表達感情的交際工具便是彩蛋。小夥子在歌圩上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若不願意,就握住彩蛋不讓碰;若有意就讓小夥子把蛋碰裂後一起吃,同時也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三月三已成為國際性的歌節和具有新時代氣息的綜合性文化節日。

三月三花炮節是侗族人民傳統的體育盛會,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這天,湘、桂、黔交界的侗、壯、瑤、苗、漢等族的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裝前來廣西三江富祿地區赴會。後生們紛紛向姑娘們贈送糖果,哪個姑娘得到的糖果最多,她便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姑娘。搶花炮是花炮節的主要活動。待炮聲一響,那個圈有紅綠布條的鐵圈衝上天空,立即成為全場注目的焦點,場上上百名隊員爭相搶奪,搶走花炮的選手意味着智勇雙全,他們不僅能獲得長者頒發的獎品,也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花炮會上,大家聚在一起吹蘆笙、對歌、唱彩調、看侗戲,鬥牛、鬥雞、鬥鳥等,到處是一片歡樂的景象。在三月三這天,布依、彝等族要宰牛殺豬祭祀灶王和山神,同時還要掃寨趕鬼,外人絕不能在這天進寨,否則被認為是破壞掃寨。

“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民間傳統習俗。這天,彝、白、傣、苗、哈尼、納西、僳僳等民族的青年男女,身着節日盛裝,呼羣約伴,到西山踏青遊春,大家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節日的歡樂,日暮興盡方歸。

海南黎族在農曆三月要過“愛情節”,這最初本是黎族美孚支系特有的節日,後逐漸發展成為整個黎族的節日。它的形成與黎族的婚制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繫。這天,必定舉行篝火歌舞晚會。篝火旁,黎家姑娘、小夥和着節拍,跳起歡快的“檳榔舞”和“竹槓舞”等。待月上中天,“山戀”開始了,男女青年在山林裏、溪水邊,三五成羣的對歌擇偶。中意的便雙雙離羣,互贈定情信物,小夥子將耳鈴或手鐲為姑娘戴上,姑娘則將自織的七彩腰帶系在情郎腰間。這種對唱情歌擇偶的傳統已延續了兩千多年。現在的“三月三”,除傳統歌舞外,還有經貿交流等活動。

標籤: 習俗 三月 壯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pjo7o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