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習俗作文 >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作文700字範文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作文700字範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作文700字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作文700字範文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作文700字範文1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祭祀,還有踏青、盪鞦韆、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祭祀:清明掃墓祭祀,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祭祀,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説,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插柳:據説,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傳統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説:"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説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

這只是清明節傳統習俗的一部分,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搜索更多關於清明節傳統習俗的資料!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作文700字範文2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如果按農曆計算,沒有確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曆計算則在4月4日或5日(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太陽到達了黃經15度時,清明就開始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温暖,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草木茂盛,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兩字,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説:“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清明時節,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淨明潔。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中寫到:“春分後……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這裏説的“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所以有“三月節”之稱。《歲時百問》一書也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可見,清明節是由它所處的時令,在氣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所以,國家通過立法,將清明節納入法定的節假日。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作文700字範文3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説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説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着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着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着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説相聯繫,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作文700字範文4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祭祀,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祭祀。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

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

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作文700字範文5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

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廈門薄餅和寒食節有關廈門薄餅又稱春捲,全國各地的春捲做法都大同小異,但僅有閩南地區的傳統春捲不經過油炸的。民俗專家郭坤聰告訴記者,這和古時候的寒食節有關係。寒食,顧名思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日本等國,至今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因此廈門人在清明節吃寒食(薄餅)。到了唐朝,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而廈門的這一道傳統小吃至今還保留了這一古老的習俗,這也是全國少見的。薄餅做法極其考究在廈門,多數人都吃過薄餅,知道薄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軟綿醇香。記者特意請教了民俗專家範壽春,據他介紹,薄餅的做法極其考究,也很繁瑣,它必須在立春前後,各種新鮮時令蔬菜上市後才可以做成。最早的薄餅是用麥面烙制的薄餅做皮,選筍、豌豆、豆芽、粉絲、豆乾、魚、蝦仁、肉丁、海蠣、紅蘿蔔等為主料,各種葷素菜料酌量搭配煎炒燜熟後,調入適量味精即成。盛放菜料的鍋裏要經常保持一定的湯汁和熱度,吃時才有風味。範壽春説,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裏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

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着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相關典故關於薄餅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説,宋代同安的理學名宦蔡復一在外省署理總督時勤於政務,常廢寢忘食,他有一個非常賢惠而又能幹的妻子,看着丈夫平時讀書辛苦茶飯不思沒有胃口,飯菜總是熱了再熱,很是着急,於是她用麥子磨成粉製成皮,再把各樣蔬菜各夾一些包在一起捲起來,讓丈夫可以右手執筆,左手取食,十分方便,這也就是薄餅的原形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xisuzuowen/87ggg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