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民俗作文 >

關於民俗作文

關於民俗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民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民俗作文

關於民俗作文1

我的家鄉在徐州,那裏有美麗的雲龍湖。

春天,雲龍湖邊的柳樹長出了嫩綠嫩綠的小芽,不時吹來一縷春風,柳枝兒輕輕地飄動着,好像在伴着春風跳舞。當春風吹過湖面,湖面就會泛起一絲絲波紋。湖面倒映着火紅火紅的太陽、潔白的雲朵那景色美麗極了!草地裏盛開着五顏六色的花朵兒,把成羣的花蝴蝶都吸引了過來,它們圍着花兒飛啊,飛啊,怎麼也不肯離去。

夏天,知了趴在樹幹上,不停地叫:“熱死啦!熱死啦!我快要被烤焦啦!”那一棵棵粗壯的大樹上,長着綠油油的、茂密的樹葉,總是會有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從裏面傳來。雲龍湖裏的荷花也在這個時候盛開了,它們的花瓣粉嘟嘟的,看上去可愛至極!那荷葉鋪在湖面上,整個雲龍湖都變成了綠色。火辣火辣的太陽掛在高高的天空中,照在湖面上,湖面反射着一閃一閃的金光,好像天上的星星都掉進了雲龍湖裏似的。

秋天,雲龍湖轉眼變成了金黃色,樹上的葉子都掉了下來,給一條條小路鋪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地毯,踩在上面會發出沙沙沙的聲音。這時,湖邊的菊花盛開了,像草地裏盛開着一個個金燦燦的小太陽。當下秋雨時,小雨點們都爭先恐後地落到水裏去,這時,一個個水花在湖面上綻放。

冬天,雪花兒慢慢地飄落下來,有的落到了地上,給大地媽媽蓋上了一牀雪白的棉被;有的落到了水裏,它們一落進去,就融化了。不久,湖面就結冰了,那冰像一面鏡子一般,那時,我最喜歡在那兒照鏡子。湖邊的臘梅花也在這時張開了自己的笑臉,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也能看見這麼美的花朵;也能聞到花的芳香。

關於民俗作文2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説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説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説,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脱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説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因為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説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説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説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關於民俗作文3

我的家鄉在紫荊山區,那裏山清水秀,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發源地。紫荊居住着漢、瑤、壯族人民,他們團結戰鬥,共同建設着這美麗富饒的山區。

勤勞、厚道的紫荊瑤族人民為建設美麗富饒的家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別的民族不同。由於山路陡峭,交通不便,瑤族男女老少人人能背很重的背鮑。他們的衣着也別具一格。婦女頭戴一頂用多色棉布、毛布及幾條色彩鮮豔的綵帶精心製成的帽子,內圓外方,圓周直徑約有共四十釐米。男的是用兩條長長的黑布和白布纏着頭,黑白相間,形若平頂陀螺,看起來格外醒目。

瑤族的婚姻風俗別具一格。瑤族青年到了婚配年齡,不用媒人上門提親,而是採用對歌形式選擇自己心愛的伴侶。每當傳統對歌節(農曆五月十三日)到來,寧靜的山村就沸騰起來了,成羣結隊的青年男女歡聚一堂。對歌開始一羣小夥子坐在南邊,一羣大姑娘坐在北邊,東邊是老年壯年人手拿民族樂器伴奏。男女青年相互對唱,你問我答,你唱我和,此起彼伏,非常熱鬧,直至深夜。最後,就在這賽歌台上,男女雙方選定自己的心上人。

結婚儀式也非常隆重。舉行婚禮那天,新娘穿上平時自己織縫得最得意的衣裳,精心打扮,迎接新郎的到來。新郎家可熱鬧啦!一大羣瑤族姑娘圍着新郎,拉拉扯扯把新郎送上路。新郎打扮得可帥啦!身穿一套絲綢做的黑袍子,胸前掛着一朵大紅花,臉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一支送親樂隊也趕上來了,他們滿臉笑容,手拿民族樂器,吹打着歡樂的曲子歡送新郎。新郎家人也挑着擔子匆匆趕上來了,竹籮裏裝着小雞和一些生活用品,給新郎作陪嫁禮物。到了新娘家,新郎、新娘依照瑤族傳統風俗習慣拜堂,舉行婚宴,招待前來賀喜的賓客。婚後男方就在女方家裏落户,由女的當家作主,共同生活,共同勞動。

關於民俗作文4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過年。這年味可在四處飄溢,風俗自然也是少不了。中國的傳統風俗可是一樣也少不了,那自然而然地就會一脈相承,聲聲不息。

年俗NO.1 除舊迎新

在過年前,人們總是會把家裏的一些舊物品扔掉,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把沒用的舊物換作新的,以迎接年的到來,使新年變得更加有韻味。

不僅要把物品換作新的,新年還需要有新氣象。每個人的精神面貌自然也需要有所改變,也要有所進步。

年俗NO.2 年夜飯

除夕夜,人們最忘卻不了的自然就是年夜飯了,在除夕夜的晚飯中,全家人會聚在一起,一起享用一頓豐盛的晚餐。這頓飯象徵着團圓,是一種對信念的美好向往。

自然,我的肚子這回可是也有福氣了。這頓飯,足以讓它叫好了!

年俗NO。3 拜年

大年初一這一天,人們最缺少不了的就是拜年這個風俗了。人們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家中閒聊一番自然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去喝些茶,互相送去一聲聲祝福與問候,來年自然大吉又大利。

自然我們這些小朋友趁着大人們聊天的時候,更加少不了一段嬉戲玩耍。把衣服玩髒了,可能還會遭到大人們的無止境的一大堆嘮叨。

年俗NO.4 燃放煙花爆竹

燃放煙花的實際最好不過於除夕夜了,吃完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之後,來到樓下。看着一道道絢麗的煙花接連在天空中綻放,我似乎看見了我新一年幸運的記號。我們的新年就要來到了,怎麼能不為此而歡呼呢?

我們的拜年風俗中藴含着濃濃的年味,新的一年要來到了!

關於民俗作文5

家鄉的民俗民風我的家鄉在美麗的餘杭我愛我的家鄉,因為那裏是我生長的地方那裏有我童年的回憶有我童年的快樂。

説起家鄉的民俗民風啊,那可是説上三天三夜也説不完的,因為每個民俗民風的歷史都是十分的長遠的。

吃鹹茶,是其中的一個民風,特別是在過年的時候喝上一杯心裏喝得暖暖的,這喝鹹茶其實是一種獨特的喝茶方式,只有在餘杭本地才能喝到,頗有情趣,這喝鹹茶已經流傳了很久了至今還廣為流傳着,這鹹茶是以少量的茶葉配上多種材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隨意的搭配但是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橙子皮、烘青豆、野芝麻,用水沖泡,透過玻璃杯可以看見杯中的茶葉在翻滾釋放出自己的香味,這麼多材料在杯底構成了一幅畫似乎呈現的就是這餘杭的青山綠水,十分的美。

輕聞一下啊!這橘子的濃香、茶葉的清香、芝麻的醇香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成為一種更加清新完美的香味,令人不願重重的去聞這香味生怕破壞了這完美的氣息,喝上一口茶中帶有淡淡的鹹味,為什麼叫做吃鹹茶呢?這也是有原因的,其實這杯底的材料也可以吃,可是這杯底的材料這麼吃呢,可用手堵住杯口,另一隻手輕拍杯底,這材料就出來了,可以吃,真可謂是聞之清香,食之可口啊,待客時主人家必須捧出這清香的鹹茶,這是待客之禮。

喝上一杯茶邊喝茶邊拉家常,談笑風生,有的會唱山歌,一唱眾和,哼哼小曲。

直到吃完這茶中的材料,大家才會起身離開。

你們是不是也想來嚐嚐這鹹茶呢?不喝不知道,一喝忘不了。

歡迎你來我的家鄉—餘杭,來品嚐這美味的鹹茶。

關於民俗作文6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着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着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閲自己的隊伍,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台”,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羣。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關於民俗作文7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關於民俗作文8

愚人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把房間裝飾一新。典型的傳統做法是佈置假環境,可以把房間佈置得像過聖誕節一樣.也可以佈置得像過新年一樣,待客人來時,則祝賀他們“聖誕快樂”或“新年快樂”,令人感到別致有趣。

4月1日的魚宴。也是別開生面的。參加魚宴的請帖,通常是用紙板做成的彩色小魚。餐桌用綠、白兩色裝飾起來.中間放上魚缸和小巧玲瓏的釣魚竿,每個釣竿上系一條綠色飄帶,掛着送給客人的禮物或是一個精巧的賽璐珞魚,或是一個裝滿糖果的魚籃子。不言而喻,魚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魚做成的。

在愚人節的聚會上,還有一種做假菜的風俗。有人曾經描述過一個典型的愚人節菜譜:先是一道"色拉",萵苣葉上撒滿了綠胡椒,但是把葉子揭開後,才發現下面原來是牡蠣雞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實下面是甜麪包屑和鮮蘑;此後上的菜還有用蟹肉作偽裝的燒雞和埋藏在西紅柿色拉下面的覆盆子冰淇淋。飯後,客人還可以從藥丸盒裏取食糖果。

不過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有的人把細線拴着的錢包丟在大街上,自己在暗處拉着線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撿起錢包,他們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錢包拽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破帽子下面擱在馬路當中,然後等着看誰來了會踢它。小孩們會告訴父母説自己的書包破了個洞,或者臉上有個黑點.等大人俯身來看時,他們就一邊喊着"四月傻瓜"。一邊笑着跑開去。總之,每逢愚人節這一天,動物園和水族館還會接到不少打給菲什(魚)先生成萊昂(獅子)先生的電話,常常惹得工作人員掐斷電話線,以便減少麻煩。

關於民俗作文9

朝鮮族,不管是建築、服飾、飲食都非常具有特色。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吧。

朝鮮族的多數村落坐落在依山的平地,房屋別具一格。屋頂四面斜坡,屋裏用木地板隔成單間,各個屋之間有門道相連通。屋內設有平地火道,即使在嚴冬,在室內也非常的温暖。內部設置的都是推拉門,大部分人家中都是木製傢俱。屋內沒有牀和桌,吃飯只用小的茶几,進屋時一定要脱鞋,裏面是沒有椅子的,只有坐墊,進去後都是盤腿而坐在地板上,非常具有傳統特色。

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穿素白衣服,白色象徵純潔﹑善良﹑高尚﹑神聖的意義。婦女穿短衣長裙,這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點。短衣韓語叫“則高麗”,是一種斜領﹑無扣用帶子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雖然簡潔,但是看起來非常美麗;長裙,韓語叫做“契瑪”腰間有細褶,寬鬆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製而成,色彩鮮豔。朝鮮族婦女現在依然穿這種衣服,保持了他們的傳統特色。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腳腿寬大的長褲。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穿這衣服,顯得人很直爽豪氣。

朝鮮族的傳統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打糕、冷麪、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團,切切,撒上豆麪並加稀蜜,白糖製成的,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點心。冷麪是在蕎麥麪中加澱粉、水,和勻成麪條,煮熟後用冷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等製成,入口後,柔韌耐嚼,涼爽清淡,滑順潤喉。讓人回味無窮。泡菜是將大白菜浸泡幾天,漂淨,用大缸密封製成。泡菜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可口。泡菜味道的好壞,還能辨出主婦烹調手藝的高低。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很想吃。

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朝鮮族了呢?

關於民俗作文10

壯族人民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築、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築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裏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精緻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緻,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曆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並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麼呢?當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台下的人也會跟着唱兩句給自己村裏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麼可以吧山歌唱得那麼好呢?請接着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裏,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説,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在田野裏,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裏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着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關於民俗作文11

早就聽説廈門是個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城市,又被人們譽為“海上花園”,這個假期,我們便來到了廈門。

廈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由廈門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九龍江等組成,陸地面積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90多平方公里。

其中,最美的,非鼓浪嶼莫屬。鼓浪嶼面積1.91平方公里,島上常住人口只有兩萬人。島上除了電動警車、救護車外,沒有其他機動車。人們都是靠人力板車作為運輸工具。

9月30日上午,我們坐輪渡來到了與廈門隔海相望的鼓浪嶼。

一下船,我便看到了以歐洲古典建築風格建成的優雅別緻的紅白兩色小洋房,每一座小洋房內都有一座一年四季百花盛開、花團錦簇的小花園,這些五顏六色的花朵襯托着紅色的牆,形成了一副連綿不斷的畫卷。再加上房前屋後那掛滿棕色氣根的巨大榕樹,給人一副歲月滄桑的感覺。

縱橫交錯的步行街上繁華昌盛,人頭攢動,馬路兩旁的底層住宅都改造成了商店,每家商店的裝修風格別具特色,別出心裁。

另外,鼓浪嶼上還有13個領事館,有日本、德國、美國、英國等。廈門就是一個“公共租界”的城市。在當年廈門被佔領時,步行街上可不像如今這樣繁華昌盛,當時的步行街可謂是蕭條。

鼓浪嶼上最有名的,非港仔後浴場莫屬。那柔軟的沙灘呈淡**,就像紅糖一般。站在沙灘上,朝遠處望去,是一望無際的蔚藍色大海。大海微波盪漾,可以看見海底那**的`細沙。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偶爾有幾隻展翅高飛的海鷗。

披着圍巾,在微風的拂動下,在那海水和沙灘交界的地方跑上幾步,再加上撲上沙灘的海水,好飄逸!

靜下心來,聆聽海的聲音,也是別有一番風趣。

關於民俗作文12

我們家鄉的春節別有一番特色,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會有精彩。雖然春節期間大家都忙裏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歡樂相比,我想應該是歡樂佔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們慶賀的一個時刻。因為在這個時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會回到家裏,與家人們團聚 在一起,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説説離別時的奇聞樂事,津津有味地品償美味佳餚,享受着團圓的樂趣。吃完年夜飯,我們可以到室外去觀看四處美麗的煙花在夜空中繽紛綻放,聆聽四處每一聲喜慶的祝福。走在小鎮的每一條大街小巷,你都會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動人心的時刻。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企業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門、千姿百態的煙花不斷湧現,我們所看到的煙花越來越美、人們燃放的煙花也越來越多,特別是今年我感到變化很大。除了晚上八點鐘的春節聯歡晚會外,到了十二點左右,也就是午夜零點時刻,我們又能聽到一陣一陣激烈的爆竹和鞭炮聲,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是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啊!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們總是要吃湯圓或麪條,這是我們的傳統習慣。從初一開始至初十左右,我們大家都要到親戚朋友家裏去作客拜年。去時一般都會帶上一些禮品,表達一片客氣之意。同樣,親戚朋友來作客也是如此。無論是我們去作客,還是親戚朋友來作客,小孩子肯定賺足了便宜,因為他(她)們能得到大人們的壓歲錢,手拿壓歲錢心裏別提有多高興!

正月裏各個商家初次開門都會燃放爆竹,企業開工一般在初六之後,也都會燃放大量爆竹,還有的放煙花,都呈現給人一派喜慶的景象。正月裏我們家鄉還有各類豐富的娛樂活動,如書法家們為大家現場書寫並贈送春聯,京劇、越劇愛好者們會組織演唱會等。

關於民俗作文13

中秋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中秋這天,我們大家都習慣吃月餅。但是日本人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

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改用陽曆,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而越南的人喜歡隨着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這麼做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台上、院子裏,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嚐美味的月餅。那裏的小孩子們則提着各種燈籠,成羣結隊地盡情嘻鬧。隨着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裏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瞭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閤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中秋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不但是因為那天可以有圓圓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餅,更重要的是中秋節是一個非常温馨的節日!

關於民俗作文14

記得去年除夕快要來到時,我們響應號召,留在餘姚過年。所以,準備年夜飯的重任就落在了媽媽頭上。

今天,媽媽要為年夜飯準備炸丸子。媽媽取出了一些豬肉剁碎,加入一些醬料拌勻,丸子料就做好了。接下來起鍋燒熱油,當油温可以時,媽媽用左手握了一把肉泥,輕輕一握拳,肉泥就從大拇指和食指搭成的圓圈中鑽了出來,形成了一個圓乎乎的小球。媽媽右手拿勺子刮下小球放入鍋中炸制,等到丸子變得金黃就可以出鍋了。

今天媽媽炸了滿滿一碗炸丸子,滿屋子都飄着濃濃的肉香味,看着堆成小土包似的丸子,媽媽跟我聊起她小時候的年。

她告訴我,以前過年,要囤積一大堆的年貨。光是我們今天做的炸丸子,就要準備滿滿一臉盆那麼多。每家每户要準備豐盛的食物從正月初一吃到正月十五。以前的年貨很多都是自家做的,不僅要炸丸子,還要磨豆腐、打年糕、做饊子……每當這些重大事件發生時,街坊鄰居都會來幫忙。以前做饊子的時候,還要把門板拆下來架着呢。做饊子那天,街坊鄰居十幾個人圍坐在大門板旁邊:揉麪、擀麪、切面餅、疊饊子,各司其職。一大堆人有説有笑:聊一聊誰家今年的生意火;聊一聊誰家的老人身體健;聊一聊誰家的孩子出息大;聊一聊誰家的豬養得肥……孩子們也不甘於觀看,紛紛捲起袖子躍躍欲試,直到在大人批准下,捏了幾個奇異的饊子後才下了桌,去油鍋旁侯着了。一大批小饞貓流着口水望着鍋裏,就等着咬上一口那酥脆的第一鍋饊子。今天幫東家,明天幫西家,一個年就在這熱熱鬧鬧的聚集中過了一大半,日子也在熱熱鬧鬧中顯得紅火起來。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想吃什麼東西隨時都買得到,再也不需要囤積那麼多年貨從正月初一吃到正月十五了,所以街坊鄰居再也不用聚在一起忙活了,過年的味道也就越來越淡了。

什麼時候我也能過一回媽媽小時候的那種熱鬧年呢?我也想捏幾個怪異的饊子,等一等第一個饊子出鍋!

關於民俗作文15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新年、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菖蒲的風俗,據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在中秋節,我國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陽節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節日。下面就讓我介紹一下我們最重要的節日——新年。

新年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每當新年一到,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粘上紅紅的春聯,個個都滿面春風的,到處洋溢着一派喜慶的氣氛!就先説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邊看新年聯歡會邊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煙花的外面盡情地玩,而大人也會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電視、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有的大人還守年歲的呢。

還有,在我們這裏除夕夜要放“關門炮”的。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續不斷地,這是“開門炮”。中國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裏啪啦的,熱鬧非凡。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我最喜歡過新年了,不僅可以盡情吃,盡情玩,可以穿新衣服,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變得鼓鼓的,都是父親母親爺爺奶奶還有親戚給的壓歲錢。據説我們得到這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這就是我家鄉過年的風俗。你們家鄉過年的風俗是怎樣的呢?相信你們一定也有自己也有獨特的風俗習慣。

標籤: 民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minsuzuowen/qyn97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