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化作文 >傳統作文 >

【精品】弘揚傳統作文彙總5篇

【精品】弘揚傳統作文彙總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弘揚傳統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弘揚傳統作文彙總5篇

弘揚傳統作文 篇1

記得那一天,我剛從輔導班出來。風無情地吹打着樹梢,發出呼呼的吼叫聲,差點沒把我吹倒。我站在公交車站牌那兒焦急等待着公交車。公交車緩緩駛來,我急匆匆地奔上車,車上的人可不少,只剩下兩個座位,我很慶幸地找了一個坐了下來,大口地喘着氣。車開了,但又停了,只見一個小男孩,揹着一個又大又重的藍色書包,步履匆匆地上了公交車,他好像也是剛下課,小小的身體坐在了最後一個座位上,他用袖子輕輕撫去頭頂的汗珠。我想這麼大的風,他是得多匆忙才會出汗呀!又到了一站,上來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奶奶,老奶奶緩慢地上了車,那個小男孩看看自己又看看那位老奶奶,連忙揹着沉重的書包大步上前,輕輕扶着那位老奶奶,坐到了那個座位上,而他瘦小的身體扛着重重的書包站在老奶奶身旁。老奶奶看看他,親切地問:”你的書包好像很重,要不你坐把?“男孩雙手扶着書包往上提了提,説:”不沉不沉,奶奶您坐。”“當時我心想:怎會不沉呢?只見那位老奶奶摸着小男孩兒的頭説:”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啊!“小男孩摸摸後腦勺,笑了笑。那是,我不禁心頭一震:這個小男孩真“美”!我也要把這種美傳遞下去!

就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媽媽讓我下樓去買一袋鹽,我一蹦一跳的下樓去了。我剛走到院門口,便看見一位老奶奶正站在馬路邊,左顧右盼。此時我心中浮現出那天小男孩給老奶奶讓座的一面,我想如果小男孩可以做到的話,我難道就做不到嗎?我飛快的跑過去,對着老奶奶笑了笑,急忙説:“老奶奶您好,我扶您過馬路吧!”老奶奶微笑着摸着我的肩膀,用顫顫巍巍的聲音説:“謝謝你了!”我雙手扶住老奶奶的一隻手,在過馬路時我左右看,老奶奶還時不時的提醒我,我扶老奶奶到了馬路對面,老奶奶摸着我的肩膀,連聲説:“好好好……“還一直向我表示感謝,我不好意思地笑着説:”老奶奶,這還是一個小男孩教給我的。”説完,我跟老奶奶揮了揮手,像只蹦跳的小兔子,歡欣雀躍地買鹽去了。

是啊!這一個小小舉動不正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嗎?也許美德就產生於生活的點滴小事,我們的一個舉手之勞就可以弘揚我國的傳統美德,讓我們行動起來吧!爭做中華最美時代少年!

弘揚傳統作文 篇2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依舊長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與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復興,才有完整意義上的民族偉大復興。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靈魂,也是民族的價值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傳統社會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從親緣關係開始,靠的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

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首先最重要的是講禮貌。禮貌彰顯着我們的魅力。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禮貌就是尊重與文明的具體表現,是人際交往的最起碼的要求。禮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規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禮貌反映了我們自身的素質,展示了我們的風采。《晏子春秋》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我們講文明、有禮貌,包含着對他人的尊重、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良好的品質。這些優良品質是友好交往的道德基礎。如果對人不禮貌,就會對人造成傷害,妨礙我們與人交往。在待人處事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以禮相待的需要,禮貌在滿足這種需要的同時,更滿足了人的自尊。

同樣我們還要注意禮儀。禮儀是一門學問,有特定的要求。孔子就曾説過:“不學禮,無以立。”在家庭、學校和各類公共場所,禮儀無處不在。就個人禮儀來説,表現在舉止文明、動作優雅、姿勢瀟灑手勢得當、表情自然、行為檢點、儀表端莊、着裝得體、講究衞生等許多方面。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學校集體活動中、社會交往活動中,都有相應的禮儀要求。如果我們不講禮儀,就可能傷害別人,使自己難堪,甚至無法適應現代社會。自覺做到講禮儀,不僅關係我們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關係到周圍的人,關係到我們的集體,甚至關係到我們民族和國家的形象。

我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一直強調“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西方同樣也有着“禮節是通行四方的推薦書”類似的諺語。禮貌與禮儀,是個人素養最直接的外觀形式,也是交往的最前沿。做到言談舉止彬彬有有禮,是我們贏得別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條件之一。

弘揚中華美德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要從小做起,成為社會建設的骨幹,因此我們必須有健康的價值觀念,樹立健康的社會美德。讓我們一起爭做最美時代少年吧!

弘揚傳統作文 篇3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餘力,則學文。”一遍遍誦讀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使我更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百善孝為先”,做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媽媽,你給我洗洗衣服,媽媽你給我倒杯水……我一直有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並且對此習以為常。而且對父母的關心愛護還視為無休止的嘮叨,有時不耐煩甚至會頂幾句嘴,讓父母感到心寒。學習了《弟子規》以後,我感到有些慚愧,自己的做法實在是不應該,我們應該知道父母的辛苦,明白父母對我們的倍加呵護,我們應該想到每天為父母做些什麼,而不是要求父母必須為我們做些什麼,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做人還應該講究誠信,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誠信,那麼他就失去了信任。也就等於失去了自我,。喊狼來了的孩子,最後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也就失去了他心愛的羊。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這樣才能贏得大家的信任,受到大家的歡迎。也為自己今後的健康成長鋪下了堅固的基石。

我曾記得一句歌詞是這樣寫的:“這是新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弟子規》中告訴我們做人還應該有愛心,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應該有愛,大愛無疆,讓我們的愛得以延續。拾一片白色垃圾,不會髒了我們的小手,反而使我們的環境會變得更美好;栽一棵小樹,我們累不着,反而會使我們的空氣更清新;步行或騎自行車去上學,我們不會遲到,反而鍛鍊了我們的身體;別人摔倒時,我們去扶一下,我們不會失去什麼,反而我們變得會更快樂……

作為小學生——生活在幸福今天的小學生,更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給他人以最大的幫助,才能為國家做更大的貢獻,才能更好地踐行《弟子規》,才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弘揚傳統作文 篇4

中華民族悠悠5000年的歷史長河,閃耀着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創造的璀璨文明。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的美譽着稱於世。我們做為21世紀的少先隊員,做為新世紀的接班人,應珍惜祖先們留給我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繼承祖先們的優良傳統,讓禮儀洋溢在書聲琅琅的校園裏,讓禮儀永久地保存在中華大地。

現在,有許多同學追求名牌。高檔。華麗的衣着。在我的班級裏,就有許多同學穿著名牌的衣服向同學們炫耀,或對一些衣着不時尚的同學進行比較,以此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我認為小學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快樂學習,而不是與同學進行一些攀比。我們小學生只要着裝得體,符合學生身份就可以了,我們應用禮儀,知識來完善自己的形象,而不是用時尚,華麗的衣着來衡量自己的形象。

同學世朝夕相處的親密夥伴,更是攜手成長的友好同路人,我們對待同學,應該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愛護。同學之間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不要把錯誤推向別人。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跡。互相理解,寬容待人,才能使班級更團結,友誼更深厚。我們要對每一個同學都給予尊重,與周圍的同學和睦相處。( 天津管通建材 - 管通文學 )

讓我們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於未來,無負於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讓我們為這“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去追趕形象的春潮,沐浴禮儀的陽光吧!

弘揚傳統作文 篇5

家風是什麼?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我家也不例外。今天我就跟大家講講我家家風中其中的一條——孝。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在我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爸媽就教我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因此,我很早就明白:“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那時候起,每當爸媽叫我掃地、收衣服、遞東西,我都立刻行動,從不拖延或偷懶;當爸媽教導我的時候,我都洗耳恭聽;當我做錯了事,爸媽批評我時,我都虛心接受,從不頂嘴,不讓他們傷心。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記得小時候的一個傍晚,全家人準備吃飯,爺爺還在門前的菜地澆菜,我和弟弟去叫了好幾次,爺爺總是叫我們先吃,別等他。半個小時後,爺爺回來看到家人們都沒吃,一下子愣住了,驚訝地説道:“不是讓你們先吃嗎?”我用稚嫩的聲音回答道:“爸爸媽媽説過,家人沒到齊,不能動筷。”爺爺笑着摸摸我的頭説:“我的大孫子真棒!”此時,全家人都向我投來讚許的目光。雖然現在我們和爺爺奶奶是分開住的,但是隻要一有時間,爸媽就會帶着我和弟弟回去看爺爺奶奶。媽媽會給二老買菜、買水果和生活用品,給他們煮飯、打掃衞生,奶奶逢人就誇媽媽是個孝順的懂事的好兒媳。我和弟弟會陪着爺爺下棋,逗爺爺開心。而爸爸則陪爺爺拉家常,噓寒問暖。

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要把這優秀的傳統發揚光大。“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只要每個家庭都樹立良好的家風,就會有良好的國風,有了良好的國風,我們才能承載起歷史賦予的使命,逐夢前行,圓夢時代!

標籤: 精品 彙總 弘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huazuowen/chuantongzuowen/33qv0w.html
專題